緒論
水產業也稱漁業,是人們以水域為依托,利用水生生物機體本身生物量的增長,通過勞動取得水產品的物質生產事業。水產業按生產領域分,有海洋漁業和淡水漁業(又稱內陸漁業);按生產方式分,有采捕天然水生動植物的捕撈業和通過人工投苗、放養、強化或控製水生動植物生長的養殖業。由於水產品鮮活、易腐的特性,其保鮮加工及運輸銷售必須與生產緊密銜接,從廣義上說,這兩個方麵也是水產業的組成部分。
水產業的特點和作用
按中國國民經濟部門劃分的規定,水產業屬於農業。事實上水產業的捕撈業和養殖業,還具有工業的屬性,而又區別於一般工業。馬克思把水產捕撈業劃為采掘工業,這是由於它具有天然資源采捕的屬性。但是,它還有不同於采掘工業之處,捕撈業的勞動對象是有再生能力的水生動植物。水生動物會遊動,大多數魚類是遷棲性資源,受氣候、鹽分、潮流等自然條件及環境狀況影響很大,其數量易隨自然環境條件的改變而變化,生產季節性強,流動性大。由於水產資源具有生物自律更新的特點,又隱藏於水域中,它的盛衰在短期內不易被人們所認識。因此,準確地估算資源量,合理利用資源,要求捕撈能力和資源再生能力相適應,是一項非常重要而又有相當難度的工作。水產養殖業具有自然再生產過程和經濟再生產過程交織在一起的共性。但是,以魚、蝦、蟹、貝或藻類為養殖對象,與畜牧業、種植業又有區別,主要是它的生產過程在水域中進行,利用的是水體及水體生產力,而且可以根據不同水生生物適應不同水體深度的特點,實行幾個品種共存的立體養殖。水產生產是商品性生產,產品具有多品種、鮮活性、易腐性的特點,需要產後的產品儲運、加工、銷售的密切配合。因此,在集中產區,一般都形成不同於農業的獨立生產服務體係。水產生產投入的物資量大、品種繁多,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都有為水產業提供的產品,與大農業中的農、林、牧業,以及機械、化纖、石油、飼料等工業部門,關係尤為密切。
發展水產業,對於滿足人民對水產品的需求,促進國家現代化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於改善人民的食物結構,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水產品是人類食物構成中的主要蛋白質來源之一,魚、蝦、蟹、貝等水產品的蛋白質含量高,而且富有蛋白質中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與肉、蛋類相比,平均每100克帶魚肉的蛋白質含量為18.1克、鰱魚18.6克、瘦肉16.7克、牛肉17.7克、羊肉13.3克、雞蛋14.8克,魚占首位;平均每百克魚類的蛋白質含有賴氨酸10.6克,比奶、蛋、肉等都高。大量食用魚類,可使血液中含有一種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對預防腦血栓、心肌梗塞有特殊效用。因此,增加水產品供應成為人們改善食物結構、增強體質的主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