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的發展和辦學方針
中國的高等教育,除軍事高等教育外,大體劃分為兩類,即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並相應地,將高等學校分為普通高等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普通高等學校中的函授和夜大學、幹部專修科,則屬於成人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基本方針、任務和培養目標
一定社會的教育,為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所決定,並為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服務。任何社會中,教育的基本方針、任務和培養目標,都是由其社會性質決定的。
中國是工人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為根本指導思想,由此決定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基本方針、任務。
一、高等教育的基本方針、任務
高等教育擔負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重大任務。
高等教育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服務,在不同時期,具體提法和要求有所不同。在“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七年”中,是“以理論與實際的教育方法,培養具有高級文化水平,掌握現代化科學和技術成就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級建設人才”。在“開始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中,一九五七年二月,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麵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隨後,於一九五八年九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一九七八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曆史時期。一九八五年五月在《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中提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在不同時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提出不同的要求,是必要的和正確的。雖然具體的提法和要求不盡相同,但從全局和主流來看,卻始終貫穿了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基本思想。
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
一九七八年以後,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逐漸明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並取得了偉大成績,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正在為實現現代化建設的宏偉戰略目標,滿懷信心地艱苦奮鬥,奮勇前進。在這個時期,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是,遵循“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方針,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和造就能夠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各級各類合格人才。建成門類齊全,層次、比例合理,總規模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高等教育體係”;“高級人才的培養基本立足於國內;能為自主地進行科學技術開發和解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做出較大貢獻。”
一九八三年以後,高等教育經曆了一段加快發展的時期。一九八八年初,國家教委根據中共十三大精神,召開了全國高等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了深化和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持續而穩步地發展高等教育事業的工作任務。一九八九年根據國家治理整頓、深化改革的決策,提出了“堅持方向、穩定規模、調整結構、改善條件、深化改革、提高質量”的高等教育工作方針。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調整布局,優化結構,特別是致力於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為高等教育的進一步改革和發展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一九九二年十一月,根據中共十四大精神,召開了全國高等教育工作會議,提出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改革高等教育辦學和管理體製,轉變政府管理部門職能,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改革學校內部管理體製和運行機製,深化教育和教學改革,探索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路子。
三、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
高等教育為社會主義服務,主要通過培養各種專門人才來實現的。培養什麼樣的人,即培養目標,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中國社會主義的高等教育,必須培養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人才、基本的要求是,各級各類人才,都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品質,掌握本專業所需要的比較寬廣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及其新的發展,有解決一般實際問題的技能,具有健全的體魄,簡言之,即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