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塗圍墾

海塗資源是我國海岸帶資源的一種重要資源。

我國的主要入海江河,每年攜帶20多億噸泥沙入海。大量泥沙在沿海地區淤積成陸,每年約達40至50萬畝,這是沿海地區極其寶貴的土地資源。

我國沿海地區土地資源十分緊張。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隻有1畝左右,而福建沿海則更少,人均耕地僅0.5畝。因此,圍墾海塗,向海要地,是沿海地區一項重要的國土開發事業。

我國的海塗圍墾具有悠久的曆史。沿海地區有20,000多萬畝耕地,是我國勞動人民在古海塗上開發出來的。

新中國成立以後,改變了生產關係,解放了生產力,加快了海塗圍墾的步伐。30多年來,我國圍墾海塗800多萬畝,開發了幾百萬畝退海荒地,建成了麵積為1,000多萬畝的農、林、牧、副、漁生產基地。

一、遼寧省的海塗圍墾與綜合利用

遼寧省的海岸跨渤、黃二海,全長2,100多公裏。沿海地區有300多條入海河流,每年入海泥沙多達7,700多萬噸,使海塗逐年淤積外延,每年淤出近4萬畝土地。土地腐殖質含量高,洗鹽後,宜種水稻。初期畝產可達300—400斤,土地熟化後,畝產可達700—800斤。

遼寧省在解放初期,人均耕地為3.8畝,但由於人口的增長,到一九八一年,人均土地已降到1.6畝,糧食不能自給。因此,圍海造地,擴大耕地麵積,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視。30多年來,陸續開墾退海荒地和圍墾海塗共290多萬畝,已經利用的有240多萬畝。

遼寧省的海塗,主要分布在遼河口和東溝、莊河一帶。建國初期,特別是在六十年代前期,遼寧省大量開墾早期退海荒地。同時,積極改造土壤,開墾耕地,先後建立了41個國營農場。一九五八年莊河縣青堆子公社開始圍墾海塗。一九六三年東溝縣“五四”農場圍海造地近6萬畝。

十年動亂期間,隨著圍海麵積的不斷擴大,開墾土地也有所擴大。一九七○年,莊河縣莊河公社造田1,000畝,次年就獲得畝產400斤糧的好收成。但是,由於“左”的錯誤影響,隻注意向灘塗要地、要糧,不搞綜合利用,使淺海灘塗水產養殖受到很大破壞,沿海一帶的防風林建設也無人過問。毀葦開荒,與葦爭水日益加重,加上缺乏科學管理,蘆葦自然退化,至七十年代中期,生長麵積由五十年代的160萬畝,下降到60萬畝,影響了東北造紙工業的發展。

一九七六年以來,遼寧省各級黨政領導和人民群眾在總結過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製定了宜農則農、宜漁則漁、宜葦則葦、宜鹽則鹽、靠海吃海,多種經營,全麵發展的海塗資源綜合開發方針,使海塗開發綜合利用取得了很大進展。

一九七八年,遼寧省41個國營農場已發展成為全國幾大重點墾區之一,土地總麵積為403.7萬畝,年產糧食7.5億斤(其中90%以上是優質大米);果樹麵積約5.5萬畝,年產水果6,300多萬斤;葦田100多萬畝,年產葦3.2億多斤;海水和淡水養殖麵積為13.5萬畝,每年產魚蝦116萬斤;植樹8.3萬畝;草地26.6萬畝;年產各種肉類597萬斤。一九七九年盈利2,500萬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遼寧省建立了海塗資源開發經濟聯合體和聯產承包責任製。一九八三年,東溝縣前陽中朝友誼鄉友好村15戶農民,自願結成經濟聯合體,承包了300畝荒潮溝養殖對蝦,當年就產對蝦6.6萬斤,其他水產品1.2萬斤,總收入達28.4萬多元,每戶淨收入1萬多元。一九八三年開始,為將灘塗建設成為農、林、牧、葦、漁等項綜合經營的基地,遼寧省進行了萬畝海塗綜合開發基地試驗。本著因地製宜,農、林、牧、葦、漁綜合發展的原則,他們開展了利用汛期引水灌溉沿海灘塗的研究、高產植葦栽培技術的研究、對蝦和梭魚等繁殖技術及其餌料的研究、鹹水種植水稻技術的研究、人工草場培育和畜牧飼養技術的研究、海防林網樹種的選擇和營造技術的研究等。

遼寧省還很注意保護資源和環境,在一部分地區建立了比較合理的人工生態係統。即:堤外養殖貝類、種植大米草;堤內依地勢高低分別經營魚蝦、蘆葦、鹽業、水稻和旱田作物。這種養護和開發方式可以概括為“養殖開路,蘆葦過渡,為水稻打基礎”,是比較成功的經驗。

二、河北省國營農場的海塗開發利用

河北省海岸線長約500公裏,海塗麵積約147萬畝。解放初,河北省就成立了農墾局,開始開墾退海荒地,建立國營農場。

一九五八年,國營樂亭農場在建場初期,引入灤河水灌溉,種植水稻,後因水源不足,改種玉米、小麥、高粱等旱田作物。由於生產布局不合理,管理粗放,產量一直很低。一九六六年,國營青光農場建成。一九七一年後,兩個農場進行了大規模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至一九七七年排灌係統才基本配套,並開始種植綠肥改造土壤,農作物產量逐步提高。但是在一九七八年以前,兩個農場仍然處於經濟虧損狀態。

一九七八年以後,樂亭農場經過整頓,加強了多種經營,實、行全麵規劃,科學種田。在管理上,全麵推廣了聯產計酬生產責任製,實行多種形式的承包等。一九七九年開始扭虧增盈,至一九八二年,累計盈利達28萬元。據統計,一九八三年,他們發展葦田2,500畝,年產葦60餘萬斤;種植紫棉槐,年產30萬斤;種植水果,年產4萬多斤;在300多畝土地上種植了1.2萬株芍藥和0.6萬株山楂;養魚1,800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