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中國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遠在公路和汽車出現以前,各族人民經過幾千年的辛勤開拓,在道路、橋梁、隧道修建,車輛製造,以及交通管理等方麵,都取得過輝煌成就。《史記·夏本紀》中“陸行乘車”的記載,說明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國已經有了車和行車的道路。西周,將城鄉道路按不同等級進行統一規劃,修建了從都城鎬京(今西安附近)通往各諸侯城邑的道路,開創了以都城為中心的道路體係,建立了被認為是世界道路史上最早的比較完善的路政管理製度。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實行了“車同軌”的重大改革,並大修馳道、直道,建立了規模宏偉的道路交通網。西漢,開通了連接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東漢,在陝西漢中到四川的褒斜道上修建的七盤山行車隧道,長15.75米,寬4.15米,高3.6米,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曆史。當時火藥尚未發明,采用火燒水激法開鑿,在世界交通隧道史上實屬創舉。一千三百多年前,隋代修建的趙州橋,淨跨達37.02米,橋麵兩端寬9.6米,中部寬9米,全長50.8米,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空腹式石拱橋。它的結構新穎,雄偉壯麗,宛如“初月出雲,長虹飲澗”,是科學和藝術的結晶。唐代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昌盛時期,也是對外最開放的時期,驛傳製度完善,在緊急時,驛傳速度每晝夜可達500裏(折今227公裏)以上。詩人杜牧“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既揭露了唐玄宗和楊貴妃驕奢淫逸的生活,也充分反映了驛運的快捷。金代修建的蘆溝橋(石拱橋,共11孔,一一九二年建成),全長266.5米,寬9.3米,造型美觀,石雕精細,為中國古代橋梁建築的傑作。在《馬可·波羅紀行》一書中被列為世界名橋,蜚聲國際。元代,在原有驛道的基礎上,進一步開辟了以元大都(今北京)為中心通往全國各地的道路網,發展了驛站(“站赤”)製度,使驛運達到了極盛時期。這些記述充分說明,中國古代道路交通的許多領域都具有相當先進的科學技術水平,尤其在橋梁建築技術方麵,更是作出過巨大貢獻。這些重大成就和寶貴經驗,不僅為世界道路交通史譜寫了光輝篇章,而且為中國和世界文明增添了光彩。
清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以後,隨著近代工業的產生,中國出現了電報、電話,開始廢驛興郵,並在驛道主幹線上逐步興建鐵路、公路。這樣,中國古老的驛道、驛運就逐漸被這些新興的通訊和運輸方式所取代。
公路和汽車在中國出現始於本世紀初,距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曆史,但發展極為緩慢。直到一九四九年十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以後,才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一、舊中國公路交通概況
清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年)以後,中國先後出現了汽車和公路,到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年)清政府被推翻,全國共有汽車200多輛,公路1100多公裏。(均未含台灣省,以下同)。一九一二年一月,中華民國建立。同年四月,袁世凱竊取政權,建立了北洋政府。這個時期,北洋政府雖曾頒布《修治道路條例》,主管公路交通的內務部也製定過《修治道路條例施行細則》、《長途汽車營業規則》等法令規章,在京兆尹公署設立了京兆國道管理局,一些地方政府也設立了軍路處(局)、省道局等機構。但是,由於軍閥割據,各自為政,實際上公路交通的管理、修建無法統一;為了爭權奪利,各地軍閥隻是在各自的轄區內修過少量公路。到一九二六年,全國僅有公路2.61萬公裏,而且絕大部分為土路,缺橋少涵,晴通雨阻;全國民用汽車共有1.49萬輛,汽車運輸開始從經營大城市的客運轉向長途客貨運輸。
一九二七年四月,國民黨政府在南京成立。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以前,國民黨政府主管公路交通的先後有交通部、鐵道部和全國經濟委員會。自一九三二年全國經濟委員會成立公路處專管公路建設和汽車運輸以後,公路交通發展較快。除製定《全國道路網規劃》外,還先後頒布《道路工程標準及規則》、《公路汽車載客通則》、《公路汽車貨運通則》等規章法令,實行國道由中央統一規劃、修建和管理,其它路線由各省、市負責。到一九三六年底,共新建京(南京)杭(州)、滬(上海)杭(州)等公路8.65萬公裏,全國通車裏程增加到11.57萬公裏。橋梁建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九三七年建成的錢塘江公路、鐵路兩用大橋,全長1450餘米。民用汽車也發展到6.89萬輛(未含日偽占領區,以下同),其中有私營汽車1.77萬輛,官辦營運汽車2900多輛,其餘均為機關、工廠和私人的自備車輛。
一九三七年七月抗日戰爭開始後,公路交通的變化很大。抗戰初期,華北等地區修建過一些公路。但在國民黨軍隊敗退時,為阻止日軍進攻,又下令進行了破壞。次年十月,廣州、武漢相繼淪陷,海運、鐵路被切斷。從此整個抗戰後方的陸上交通,主要依靠公路運輸。當時,在西南地區,除改善了以貴陽為中心通往鄰省的5條幹線公路外,最主要的是修建了通往緬甸和越南的滇(雲南)緬(甸)和河(池)嶽(圩)兩條國際通道。在西北地區,則重點改善川(四川)陝(西)、西(安)蘭(州)、甘(肅)新(疆)等線。另外新建了漢(中)渝(重慶)、川(四川)滇(雲南)西、川(四川)滇(雲南)東、甘(肅)川(四川)等線,以加強南北交通,加速軍援物資的轉運。一九四二年,日軍侵占緬甸,滇緬公路中斷後,又修建了通往印度的保(山)密(支那)公路(中印公路的一段)。八年抗戰期間,共計新建公路1.27萬公裏;橋梁建設,除修建了少數鋼橋和懸索吊橋外,其餘多為木橋。抗戰初期,車輛和設施受到很大損失。為了適應戰時需要,一九三八年,國民黨政府交通部先後成立了直屬的西北、西南、滇緬3個運輸管理局和新疆運輸委員會以及西南進出口物資總管理處,共有汽車4102輛。其後,運輸管理體製雖然迭有變更,車輛也有所增減,但承擔軍需物資的運輸任務始終未變。據一九四五年統計,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約3.4萬輛,其中官辦汽車運輸企業約有7200輛,私營汽車有9200餘輛,其餘為機關、工廠和私人的自備車輛。為了彌補汽車運力的不足,還恢複了驛運。
在淪陷區,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帝國主義為了把東北地區作為征服全中國的基地,大力強化了交通建設。到一九四五年八月,共修建各種道路3.55萬公裏。這些道路大部分為單車道的土路,標準很低。民用汽車保有量,一九四一年曾一度達4422輛。至於華北、華東等淪陷區,雖然汪精衛偽政權也有過整修公路、辦理汽車運輸的打算,但因財政困難,特別是在解放區軍民反複破壞襲擊之下,最後隻修複了錢塘江大橋和少數公路,增加了少量汽車,絕大部分計劃落空。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由於鐵路一時難以修複,水運船隻又極其缺乏,後方的大批機關、學校、工廠的複員遷返,主要依靠公路交通。國民黨政府製訂了公路搶修計劃,命令各省緊急修複公路,恢複汽車運輸。到一九四五年底,修複了榆樹灣至衡陽、南寧至欽州、長沙至南昌等30條路線,全國公路通車裏程達13萬多公裏,民用汽車保有量約3.4萬輛。一九四六年初,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戰時運輸管理局撤銷,交通部重新成立公路總局,下設8個區局和9個運輸處,負責國道的修建、養護和汽車運輸等事宜。但是,當年計劃由於內戰影響和財政困難,絕大部分沒有實現。
在解放戰爭期間,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勝利前進,解放區的不斷擴大,各地人民政府先後建立了交通局、公路管理局和運輸公司等機構,負責搶修公路和運輸糧食、彈藥等物資支援前線。在著名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中,組織動員的群眾數以百萬計。僅在平津戰役中,河北省各解放區就動員民工154萬人,各種人、畜力車40萬輛和大量馱畜參加支前,共計運送糧食等物資25萬多噸。平津戰役結束後,華北人民政府又立即動員群眾整修了平漢(今北京經河北省石家莊到河南省武陟)、平大(今北京經河北省大名到河南省新鄉)、津浦(今天津經山東省德州到河南省濮陽)3條幹線和一些支線共2000多公裏,架設了黃河浮橋,支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順利南下。同期,解放區的汽車運輸也有較大發展,擁有汽車1.51萬輛,其中包括私營汽車7443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