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史地及其他著作(1 / 2)

關於史地及其他著作

史地及其他著作的專書索引較多,其中隻有《尚書通檢》是逐字索引,《春秋經傳引得》是字詞索引,其他全屬詞條索引。此外,日本、香港出版的有關索引,亦可使用。

《尚書通檢》,顧頡剛主編,燕京學社1936年出版。《尚書》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原稱《書》,又稱《書經》。它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曆史文獻彙編。西漢初,濟南伏生口傳二十八篇,即《今文尚書》。漢武帝時,魯恭王劉餘在孔子故居壁中得《古文尚書》,後佚。東晉時,梅賾獻偽《古文尚書》。現在通行的《十三經注疏》中的《尚書》是《今文尚書》與偽《古文尚書》的合編本。清孫星衍采輯漢魏隋唐舊注及清人研究成果,撰《尚書今古文注疏》,是《尚書》注釋本較完備的一種。

通檢以江南書局翻刻相台本《尚書孔傳》為底本,把原書所有的字列為條目,按筆畫次序,後注包括該字的句子,這些句子又按篇、字先後排列。

如按筆畫檢得十二畫的“堯”字,在第一百九十三頁:

堯(六字)

010001○典

0008若稽古帝○

170676予弗克俾厥後惟○舜

510006昔在帝○

0024作○典

0030○聞之聰明

以上表示“堯”字在《尚書》中出現六次:第一篇第一字和第八字,第十七篇第六百七十六字,第五十一篇第六字、第二十四字和第三十字。

此外,該書還附有中國字庋擷法、四角號碼、拚音三種檢字,查檢方便。

《春秋經傳引得》附標校經傳全文,燕京大學1937年出版。《春秋》是儒家的經典之一,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解釋《春秋》的書稱為“傳”,有《左傳》、《公羊傳》和《穀梁傳》;《春秋》本文則稱為“經”。

引得和標校經傳全文,以上海錦章書局1926年出版的《十三經注疏》本為準,全書分為四冊。第一冊是經過標校的經傳全文,依魯十二公分為十二篇,每篇又按年為章,章內分段,段皆用數碼標明。經傳文的排列,首經文,次公羊傳、穀梁傳、左氏傳。經傳文異於校勘記的,另列異文。第二、三、四冊是引得,以經傳文的一句為主,逐字或詞列目,字詞下皆綴原句,句後標明見於標校經傳文的頁碼,以及篇、章、節,節後則別以經、公、穀、左。全書按中國字庋擷編排,附有筆劃和拚音檢字,查考便利。

《戰國策通檢》,巴黎大學北平漢學研究所1948年編輯、出版。通檢以士禮居仿宋本、即朱姚弘校正本為準,摘取原書中的重要詞語列目,按筆劃編排,後注包含該詞的句子,再標明見於原書的卷、章、頁、麵。附有法文、英文拚音檢字,以助查檢;又附《五種戰國策卷頁對照表》,方便查找其他版本。

《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燕京大學1947年出版。引得依據1903年上海同文書局《二十四史》本,它包括了有名的三家注,即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此外,還收錄了日本瀧川龜太郎的《史記會注考證》。

這是一部詞條引得,它摘取《史記》及上述注釋中的人名、地名等重要詞語列為目,目下注該詞所在句子,句後標明出處。各目按中國字庋擷編排,附筆劃和拚音檢字。又附《各版史記卷頁推算法》,以便查找其他版本。

《漢書及補注綜合引得》,燕京大學1940年出版。後人注《漢書》的不下數十家,但唐以前的注本都已不傳,現在通行的是唐顏師古根據服虔、應劭、晉灼、臣瓚、蔡謨五家名注,取長棄短,加工潤色所成的注本。清末王先謙又綜合有清一代研究成果,撰成《漢書補注》,這是迄今最好的注本。引得所用《漢書》本文、顏注及考證,據上海同文書局《二十四史》本,補注則據光緒間長沙虛受堂校刊本,編纂體例同前《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

《後漢書及注釋綜合引得》,燕京大學1949年出版。《後漢書》一百二十卷,其中本紀十卷、列傳八十卷,劉宋範曄撰,唐李賢注!誌三十卷,晉司馬彪撰,梁劉昭注。引得依據上海同文書局《二十四史》本,包括了《後漢書》的原文及以上各注,編纂體例同前《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

清代學者對《後漢書》做了許多補表、補誌和補注,其中,清末王先謙以惠棟《後漢書補注》為基礎,撰成《後漢書集解》,是一部重要的注本,本引得未予收入,是一大缺點。

《三國誌及裴注綜合引得》,燕京大學1938年出版。《三國誌》,晉陳壽撰,全書六十五卷,分《魏誌》三十卷,《蜀誌》十五卷,《吳誌》二十卷,沒有一般紀傳體史書中的表、誌。劉宋裴鬆之因原書過於簡略,采輯群書一百四十餘種為之作注,注文多於原書三倍,而且一反過去注釋家的傳統方法,重點不是訓詁,而是增廣異聞,訂偽補缺,其價值不亞原書。引得根據上海同文書局《二十四史》本,包括了《三國誌》原文及裴注,編纂體例同前《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食貨誌十五種綜合引得》,燕京大學1938年出版,中華書局1960年重印。司馬遷的《史記·平準書》是我國最早的、較為完整的一部經濟史,繼《史記》而作的《漢書》以下的紀傳史,大都仿其體例,把經濟列為專題記述,可是改名《食貨誌》,不再稱《平準書》。這裏的《食貨誌》十五種,即《史記·平準書》以及《漢書》、《晉書》、《魏書》、《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中的《食貨誌》。引得中《新元史》用1930年重刻本,《清史稿》用1927年排印本,其餘用上海五洲同文書局《二十四史》本。引得以十五種《食貨誌》中的人名、地名、貨物名、製度、事件等名詞為目,其他編纂體例同前《史記及注釋綜合引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