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古詩文的工具書
我國古代,詩文集的數量豐富,名目繁多,按“四部分類”,“集部”有“別集”、“總集”之稱。前者指一個人的詩文集;後者指幾個人或許多人的作品合集、選本。同時,“經部”還收編有我國第一部上古曆史文獻彙編《尚書》,以及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近代、現代以來,還再版和新編了一些古詩文集。若要在這浩如煙海的詩文集中找一篇或一組需要的詩文,往往頗費工夫。為了收事半功倍之效,就應使用專供查檢古詩文的篇目或作者索引。當然,這種索引的數量有限,編製方法也有還不夠完善的,遠不能滿足各方麵查檢的需要。但是為了幫助解決一些查檢上的困難,下麵第一節介紹古詩文集的產生、發展及其索引的編製,第二節介紹怎樣查找古詩文。
古詩文集及其索引編製
我國古代第一部曆史文獻彙編可推《尚書》。《漢書·藝文誌》載:孔子纂《尚書》“上斷於堯,下迄於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後人多疑其說。總之,《尚書》諸篇涉及時間較長,非一時一人之作,但它保存了商周時代的一些重要記事、文告、講話,是研究古代社會的重要資料。
《詩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成書於春秋時代,舊說為孔子所刪定,但後人也疑其說。郭沫若認為,刪詩“雖然不一定就是孔子,也不一定就是孔子一個人,但《詩經》是經過刪改的東西,這形式音韻的統一是它的內證”。這種說法較為合適。
毛澤東同誌說:“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隨著春秋到戰國的社會發展,出現了先秦諸子的著作和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楚辭》為西漢劉向輯,收編了從屈原、宋玉以至東方朔、劉向自己等的辭賦十六篇,《四庫全書總目》稱“是為總集之祖”。
漢代的詩文得到進一步發展,既出現了“直書其事,寓言寫物”或“不歌而誦”的漢賦,又有了《史記》那樣的傳記文學和流傳於社會而後被收入並稱做“樂府”的詩歌。其中不少作品反映出較為豐富的社會內容,開辟了詩歌創作的新道路。據《漢書·藝文誌》統計,“凡詩賦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可見當時詩文創作的概況。
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晉杜預和摯虞首先分別選輯列代詩文成《善文》和《文章流別集》兩部總集。據《隋書·經籍誌》著錄,前書為五十卷,後書為四十一卷。以後,關於詩文總集之作,據《隋書·經籍誌》所錄,尚有《文章流別本》、《續文章流別》、《集苑》、《集林》等,這些書雖已散佚,但不難由此想見晉宋齊梁間編選詩文總集的盛況。
梁蕭統編的《文選》,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詩文集。蕭統是梁武帝的太子,卒諡昭明,故又稱該書為《昭明文選》。它收編了周代到梁初的詩文一百三十餘家,成書三十卷,分為三十八類,所列名目與劉勰《文心雕龍》的分類很近似。該書問世以後,曆來受到重視,唐代就有“文選爛,秀才半”的諺語,從唐宋到明清一千二百多年均被作為詩文的範本,廣泛流傳,影響很大。由於該書以“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為選文的標準,故所選駢文較多,今天作為查考之用,則嫌收錄文章太少。
該書唐代有兩種注本,一是顯慶年間的李善注,一是開元年間的五臣(呂延濟、劉良、張詵、呂向、李周翰)注。南宋以後合上述兩種注本為一書,名為《六臣注文選》。李善注以胡克家本(附顧廣圻考異)十卷為善,有商務印書館1959年《國學基本叢書》本。六臣注以《四部叢刊》本為佳。此外有敦煌卷子本《文選》、《文選音》等殘卷,分別收於《鳴沙石室古籍叢殘》、《敦煌秘籍留真新編》及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集印唐鈔本第三——九集中。
南朝陳徐陵編《玉台新詠》(一說此書撰在梁朝,署名是後人所加),是《詩經》、《楚辭》以後我國最早的詩總集。全書十卷,收漢至梁詩歌作品,多綺羅脂粉之詞,範圍較窄,但也有表現真摯愛情和婦女痛苦遭遇之作,如《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這一名篇即首見此書。清代紀容舒撰《玉台新詠考異》十卷,舉不同版本之差別,證其是非,可供參考。
《隋書·經籍誌》總結了這一時期的著作和當時所存古籍,著錄“別集”四百七十三部,“總集”一百零七部。唐代的進士考試著重文學辭章,更推動了唐代詩文的發展。清代所編《全唐詩》計收兩千餘家,錄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這在詩歌史上是空前的,清代所編《全唐文》,錄文一萬八千四百八十四篇,作者也有三千零四十二人之多。而且,上述數字顯然並不是唐代詩文的全數,散佚者當還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