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唯物辯證法

辯證法的曆史發展

唯物辯證法是解開宇宙之謎的“金鑰匙”。發現這把“金鑰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要了解這個過程,不能不追溯辯證法的曆史。

辯證法並不是有了哲學家以後才有的。誰如果這樣認為,那可是天大的誤會。事實上,人們遠在知道什麼是辯證法之前,就已經在辯證地思考了,正像人們遠在散文這一名詞出現以前,就已經在用散文講話了一樣。就是說,事物的辯證法是先於人們的認識而客觀存在的。人們認識辯證法,並在理論上把它揭示出來,經過了一個長期的過程。這一過程,大體上分為三個曆史階段。這就是樸素辯證法、唯心辯證法和唯物辯證法。

樸素辯證法,也叫做自發辯證法,是辯證法思想發展的最初形態,產生於古代奴隸社會。它在先後進入奴隸社會的埃及、巴比倫、中國、印度和希臘等國就產生了,並得到了豐富和發展。這一時期的許多思想家都提出了不少很有價值的思想,而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則是樸素辯證法的著名代表人物。列寧認為,赫拉克利特是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

赫拉克利特(約公元前530—前470年),生長在小亞細亞愛非斯的商業城邦,是當時代表工商業奴隸主利益的進步思想家。他從直觀出發,把世界比做一團“活火”,說它按一定規律燃燒著,按一定規律熄滅著。他提出了“萬物皆流,無物常住”的著名觀點,認為世界上萬事萬物,就像奔騰不息的河水那樣,都在不斷地運動和變化,不斷地產生和消滅。因此,他斷言:“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意思是說,河水是不停地流動變化的,這一次踏入這條河流是這樣的流水,下一次踏入這一條河流時,遇到的已經是新的流水了。

那麼,萬物為什麼會流動變化呢?赫拉克利特認為,這是由於事物內部存在著矛盾,存在著對立麵的統一和鬥爭。他指出,任何事物都包含著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兩個對立麵,如生和死,夢和醒,老和少,冷和熱,幹和濕,好和壞,白天和黑夜,疾病和健康,等等。對立雙方是相互統一的,又是相互鬥爭的。正是對立麵的既統一又鬥爭推動著事物的變化和發展。他特別強調對立麵鬥爭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他說:“互相排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調造成最美的和諧,一切都是鬥爭所產生的。”

從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中,不難看出,古代樸素辯證法思想,有兩個突出的方麵:一是認為世界的任何事物都處於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永恒存在、一成不變的事物是沒有的;二是看到了事物矛盾的兩個方麵,並把對立雙方的統一和鬥爭看作是事物發展的動力。這些思想,正如恩格斯所說,是實質上正確的世界觀,為辯證法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以後的許多辯證法思想家都從這裏吸取到許多有益的東西。唯心辯證法大師黑格爾在談到赫拉克利特的辯證法時說:“這裏我們發現了新大陸,沒有一個赫拉克利特的論點個被我采納到我的邏輯學中。”

但是,樸素辯證法畢竟是辯證法思想發展的最初階段,它不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它對世界隻有籠統的描述,沒有具體的分析;隻有總的畫麵,沒有構成這個畫麵的各個細節;隻有正確的結論,沒有科學的根據。就是說,它還沒有完備的理論,不能完全解釋世界,後來不得不被形而上學所代替。正如毛澤東所說,古代的辯證法帶著自發的樸素的性質,根據當時的社會曆史條件,還不可能有完備的理論,因而不能完全解釋宇宙,後來被形而上學所代替。

唯心辯證法是辯證法思想發展的第二階段和第二個基本形態。它產生於19世紀初的德國,以黑格爾為主要代表。

喬治·威廉·弗德裏希·黑格爾(1770—1831年),出身於德意誌符騰堡公國首府斯圖加特城的一個高級官員家庭。他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最大代表,也是德國唯心辯證法的集大成者。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就其主要內容來說,就是內在的聯係和矛盾發展的思想。黑格爾曾講過一朵花的例子,說花具有多種多樣的性質,如香味、形狀、顏色等。但是,在一朵花裏,這些性質彼此間是內在地必然地聯係著的。同時,黑格爾認為內在的矛盾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源泉,生命現象本身就包含著生和死的矛盾。在黑格爾看來,發展不僅僅是量變,而且也是質變。他說,一個農民在一定限度內加重他的驢子負擔,不影響驢子的行走。如果農民一斤一兩地不斷加重驢子的負擔時,加重超過一定限度,驢子就會負擔不起而臥倒。這說明在一定限度內,量變不會影響事物的性質。可是,量變如果超過一定限度,就會使一種質轉變成另一種質。黑格爾關於否定之否定規律的說明,也是很精彩的。他認為,一切肯定都是否定,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有肯定和否定、正麵和反麵這兩個相互對立的方麵,兩者總是不可分離地聯係在一起的。例如,光明離開黑暗就不成其為光明,在絕對光明和在絕對黑暗中一樣,都“毫無視見”。黑格爾還用矛盾觀點具體考察了一係列辯證法範疇,如有與無、吸引和排斥、一和多、有限和無限、形式和內容、本質和現象等等。他不僅說明這些範疇之間的辯證關係,而且探討了這些範疇之間的相互聯係、轉化,從而形成一個有機統一的範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