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穀猛夫:斯坦夫·喬布斯
我一生中所做的事情,無一不是耗費多年心血才最後做成。
——斯坦夫·喬布斯
斯坦夫·喬布斯(SteveJoBs),1955年出生於美國西部矽穀的一個孤兒家庭。
在校外,喬布斯給惠普公司做臨時工,並在那裏結識了尼克,兩人一見如故,除了對電子的共同愛好,他們都酷愛惡作劇。尼克熱衷於製作電子小產品,他的最大夢想就是製造一台自己的計算機。
1972年喬布斯高中畢業。他選擇了遠離父母的裏德學院,裏德是極負盛名的自由派藝術學院。
1974年喬布斯加入北極星電腦公司設計電子遊戲,工作幾個月後,他攢了足夠的錢,漂洋過海和一個大學同學到印度朝聖,結果發現他們要找的大師已經去世,在這個佛教發源國漫遊了幾個月後,他有了新的認識:愛迪生對世界的貢獻比佛教大師要大得多。從此,佛教淨土少了一位虔誠弟子,IT業內多了一位矽穀奇才。
喬布斯和尼克在1976年將蘋果一型電腦定價為666元推向市場。
美國1977年舉行的西海岸電腦展示會上,蘋果二型電腦大獲成功。
1980年喬布斯擔任蘋果公司董事長,蘋果公開上市,第一天就從22美元漲到29美元,蘋果的市值達到了12億美元,25歲的喬布斯成為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
1985年,喬布斯被趕出了蘋果公司。在困境中,他於1986年建立NEXT公司,1992年建立PiXar公司。1996年12月,蘋果公司斥資4.3億美元兼並NEXT公司。在被逐出蘋果公司11年後,喬布斯終於演了一出“鳳還巢”。喬布斯離開蘋果時發誓要“做下一樁大買賣”,這一說法已經成為整個業界的口頭禪。今天當整個信息技術業界都在期待著“下一樁大買賣”時,有喬布斯重新加盟的蘋果公司理應獲得再現往日輝煌的良機。正如矽穀評論家們所言,喬布斯這位桀驁不馴、傲慢的天才“壞小子”,正是MAC(Macintosh)及整個蘋果往日成功背後的真正驅動力。
一、迎接挑戰,以“新、奇”取勝
生命中總會遇到許多的新奇事物,迎上去、熟悉它並超越它,才會使自己向前發展。
1979年喬布斯參觀了施樂公司(XeroX)的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
他看了阿倫·凱伊(AlanKay)展示的SMalltalk語言,它強調圖形和鼠標控製的用戶界麵。這是一個嶄新的概念,這種語言可能導致一種新的、更加容易應用的計算機係統。
“我被完全震住了,”喬布斯說,他決定蘋果一定要上馬這樣的東西。然而,他遇到了巨大的阻力。蘋果的人們不願意另起爐灶。喬布斯開始改造他們,著手進行代號為Macintosh(簡稱Mac)的項目,目的是開發出和PARC一樣的係統。喬布斯用他慣用的一套做法,激勵Mac小組的人開發出一種曆史性的產品。
喬布斯關心的第二件事是,如何迎接IBM的挑戰。1981年下半年,有跡象表明,IBM這台龐大戰車將駛入個人計算機領域。蘋果公司風聞這樣的傳言已不止一年。喬布斯曾比喻說這就好像一扇大門正在關閉,蘋果公司要以最快的速度搶在大門關上之前逃出一條生路。
IBMPC是IBM有史以來售價最便宜的機器。蘋果公司在《華爾街日報》上打出整版廣告:“歡迎IBM。歡迎進入35年前計算機革命開始以來最激動人心和最重要的市場。”
IBM畢竟是一輛龐大的戰車,蘋果由於受它的衝擊而大傷元氣。最早開拓個人計算機疆場的一批公司開始從人們視線中消失,微機業的黑客之根被撼動了。但是,蘋果不想拋棄自己的理想。
當年1月,蘋果推出了MAC機。這一命名源出於蘋果的一個變種。它首創個人電腦圖形操作係統的DOS指令,用美妙絕倫的圖形界麵取代了那些笨拙的指令。蘋果聲稱,任何人都可以在幾小時內學會使用。它把乏味的二進製數和字節變成全世界千百萬人喜愛的工具和玩具,這一成就完全應歸功於喬布斯“令人驚訝的直覺能力和激勵世界級人物向前的特殊本領”(蓋茨語)。
二、禮賢下士,不擇手段“挖牆腳”
科技以人為本,競爭的最終結果都會歸結到人才的競爭上來,所以應當把握一切機會,攏住對企業發展有深遠影響的人才。
擁有了一種真正的商業產品,喬布斯的雄心迅速竄升。他是一個天生的企業家。他想擴大自己的公司,便向雅達利老板求助。老板則把他輾轉介紹給英特爾前高級經理邁克·馬庫拉(MikeMarkkula)。
10月份的時候,馬庫拉參觀了喬布斯的車庫。他想自己沒有違背下決心退休的初衷,不過是為兩個聰明的小夥子出出主意罷了。甚至不能把他們兩人的合作稱為企業,因為他們連谘詢費也付不起。但他對兩人的計劃發生了興趣。把計算能力帶給個人,這個想法聽起來不錯。他願意幫助他們製訂一個商業計劃。
幾個月後,馬庫拉決定加入蘋果。他把喬布斯和伍茲的資產估價為5000美元。然後拿出自己的91,000美元注入公司,告訴他們公司的1/3已值這麼多錢。為什麼這位34歲的退休經理要把自己的命運與兩個留長發、穿牛仔的青年攪在一起?這個問題連馬庫拉自己都有點說不清。但他此時已堅定地相信,5年內,蘋果公司就將進入“財富500家”,他不能袖手旁觀。
此後,馬庫拉成為蘋果公司的鐵腕人物。他做出的第一決定是保留蘋果的名字。他意識到公司在電話號碼簿中的排位靠前有利於市場營銷(因為Apple以A打頭)。他也相信蘋果的含義很好,“有誰不喜歡蘋果呢”。把“蘋果”和計算機放在一起,似乎有某種奇異的效果,將有助於人們認識這一品牌。
緊接著,喬布斯又將設計專家伍茲和廣告專家麥克凱納拉入蘋果公司,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在1977年舉行的第一屆西海岸電腦交易會上,蘋果二型機取得了巨大成功,電腦愛好者們蜂擁而來。之後又舉辦過多次電腦交易會,該會成了舊金山地區反主流文化分子的聚會場所。參會人員一邊穿梭於展台之間瀏覽各種新技術,一邊談論各自的研究心得,在短短的時間裏,新公司、新產品以及新的創業機會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整個矽穀地區。大量的資金也湧入這一地區。蘋果公司1976年的營業額達20萬美元,令公司的創建者大吃一驚。5年之後,營業額更躍升到10億美元。與此同時,它在股票市場上掛牌。該公司眾多的股東瞬間成了百萬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