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霸世界的電腦奇才:比爾·蓋茨
我們不要被勝利衝昏頭腦,應想到我們四周都是虎視眈眈的競爭對手,要經常去了解他們。
——比爾·蓋茨
1975年夏天,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共同創立了微軟公司,是年,微軟與MITS公司簽訂協議,向其出售用於MITS公司個人電腦上的BASIC語言,此舉使微軟盈利10萬美元,到1978年,微軟的銷售額便增加到了136萬美元,而到1979年更猛增至250萬美元,盈利超過100萬美元。
80年代,微軟開始與IBM合作,這是微軟發展中的第一個裏程碑。正是在這個藍色巨人的庇護下,微軟得以迅速騰飛,其開發的操作係統成為行業標準,市場占有率達到80%,銷售額也直線上升,在1984年達到9700萬美元。
1985年,微軟推出Excel軟件和MS-Word2.0;1988年,微軟的Windows2.03和OS/2操作係統相繼問世。
開發視窗,是微軟發展中的第二個裏程碑,微軟繼確立了操作係統的行業標準之後,又確立了應用軟件的行業標準,尤其是1990年Windows3.0的開發成功令全世界為之震撼。僅這一年,windows3.0就賣出100萬套,實現銷售收入11.8億美元。也是在這一年,微軟涉嫌壟斷經營被美國貿易聯邦委員會進行反壟斷調查。
1991年,MS-DOS5.0問世,1994年,微軟收入超過40億美元。
1995年微軟又開發出Windows95,使其得以迅速向互聯網絡挺進,這不能不說是微軟發展史上的又一裏程碑。當windows95被推上市場時,僅僅一夜之間,它的風暴便席卷全球,微軟的股票也牛氣衝天,一路狂升,到1996年底,微軟執有的現金竟達40億美元之巨。
為了適應因特網的發展,微軟在其視窗係統中集成了網絡探索者(Internet Explorer),這使得微軟陷入了一場反壟斷的世紀官司之中。
根據1999年7月的統計數字,微軟的市值超過5000億美元,超過了美國三大汽車公司市值的總和。
一、知本創業,“視窗”露崢嶸
比爾·蓋茨與保羅·艾倫抓住了曆史賦予他們的機遇,在哈佛學習期間,就創建了微軟公司,當時,他們一個20歲,一個22歲,但短短幾年後,微軟就如一個巨人,它的名字無人不知。而創建微軟的比爾和艾倫更是名揚世界。
1.夢想變成現實
1975年7月,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終於將他們久存於心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他們在新墨西哥州的阿爾伯克基正式創建了微軟公司。
微軟(Microsoft)一詞是微型電腦(Micro computer)和軟件(Software)的縮寫。現在,微軟一詞已經名揚全球,對電腦稍有了解的人無人不知。這個鼎鼎大名的公司的創辦者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當時的年齡分別是20歲和22歲。
按照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當時的協定,公司的權益按個人投入的勞動分配為:比爾·蓋茨60%,保羅·艾倫40%。
微軟公司成立後,就同羅伯茨的微型儀器遙測係統公司簽訂了第一個合同,把銷售BASIC語言軟件的專利權授予微型儀器遙測係統公司。1975年夏天,他們與艾德·羅伯茨正式簽署了協議,著重申明了關於8080電腦的配套軟件BASIC的使用權利。
這個協議規定每賣出一份BASIC,如果是隨著硬件一起賣出的,微軟公司收取30美元。8K版本BASIC每個拷貝35美元。擴展BASIC,每個拷貝60美元。如果單獨賣出,微軟公司收取銷售價的50%。如果使用者需要修改BASIC,那麼他還得為源代碼付錢,微軟公司還將收取其中一半。
對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來說,這個協議並沒有使他們滿足,他們隻是從中掙到了18萬美元。而對於一般的美國人來說,兩個人幹幾個月就掙18萬美元,已經是難以想象的了。
這種按每個拷貝收權利金的軟件轉讓方法,在當時很罕見,是比爾·蓋茨開了先河。
可以作為對比的是,在此之後不久問世的微電腦的編譯型BASIC轉讓給以賽姆公司時,以賽姆公司獲得了無限的發行權,而隻付出了一台自產8080微電腦和一些外圍設備作為代價。雖然便宜得要命,軟件開發者尤班克斯還像占了大便宜一樣向朋友們誇耀說:“他們還要給我一台打印機呢。”
對同一類軟件產品,價值觀如此不同,可見比爾·蓋茨的高明。
2.幾何式的快速增長
微軟成立後第一年利潤為10萬美元,1976年贏利為20萬美元,盡管在1977年的大部分時間內,微軟處於與MITS公司和珀特克公司的法律之爭中,但微軟公司並沒有停止開發的步伐,他們開發了COBOL語言軟件並改進了FORTRAN語言。
1978年,英特爾公司(Intel)推出了8080芯片的改進型:8086芯片。Altair電腦與IMSAI電腦使用的英特爾8080芯片隻是一種8位的微處理器,而8086芯片是一種16位的微處理器。它在一個程序的指令下,能處理65535個數字,而且能存儲100萬個字節,比起8080的64000個字節來多得多。
比爾·蓋茨看到英特爾公司的新產品後,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決定要為這種新產品開發一種BASIC軟件。他對英特爾公司說:“太好了,我們能在三個星期內為你們開發BASIC語言。”
英特爾公司不能相信,他們帶著懷疑的口吻說,希望比爾·蓋茨能在9個月內完成。
經過6個月的努力,比爾·蓋茨領導下的微軟公司在沒有接觸過8086芯片的情況下,采用在DECPOP—11電腦模擬,由蒂姆·帕特森主持完成了8086BASIC軟件。看到軟件在真實的芯片上圓滿運作的情況,微軟的小夥子們真是激動萬分。在這一年,微軟公司的盈利達到了100萬。
1979年,微軟公司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年銷售額達到了250萬美元,它的BASIC軟件在全世界銷售量達到了100萬套,前途一片光明。
3.陽光燦爛的日子
在1990年即將過去的時候,世界著名的電腦雜誌《個人電腦》發表熱情洋溢的文章:“當我們要替1990年撰寫年度報告時,5月22日無疑是一個特別值得紀念的日子,就在這一天,微軟推出了WinDows3.0,IBM個人電腦及其兼容機從此進入一個新的紀元!”
《個人電腦》(PCCoMputer)雜誌是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電腦權威刊物之一,擁有全球87萬訂戶,此刊物對WinDows3.0的評論,應該是一言九鼎的。除了《個人電腦》(PCCoMputer)外,聞名遐邇的《個人電腦報道》(PCreport)雜誌也為WinDows3.0掛上“1990年的最佳軟件”的“勳章”;《字節》(Byte)雜誌則口口聲聲稱它是“第一個受到熱烈歡迎的IBMPC圖形用戶界麵”。
關心比爾·蓋茨和微軟電腦發展的人們不會忘記1990年5月22日發生的一切。
那一天,美國紐約市立戲劇中心披紅掛綠,張燈結彩,6000餘人歡聚一堂,共慶3.0版窗口軟件問世。慶典會的熱烈場麵通過衛星轉播,傳到了美國7個城市的分會場。此外,倫敦、巴黎、馬德裏、斯德哥爾摩、墨西哥城、悉尼、新加坡……五大洲12個都市同時舉行盛大的產品發布會。
那一天,為了給WinDows3.0鳴鑼開道,比爾·蓋茨甩手拋出300萬美元的巨額宣傳資金,還未計入相關的廣告、演示、贈送試用版等等活動經費,為WinDows3.0的出台共耗費了將近1000萬美元。比爾·蓋茨向記者們承認:“這是微軟公司有史以來最盛大、最昂貴的一次軟件發布會。”
那一天,在激光和音樂的伴奏下,全世界到處響徹著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的演說聲:“WinDows3.0將重新確立‘個人’在個人電腦中的地位,這是比DOS還要好的DOS!”
各界對比爾·蓋茨的豪言壯語報以熱烈的回應:
“這是有史以來最讓人渴望的產品!”《今日美國》驚呼。
“如果你認為在最近的幾年裏高科技已深深地改變了世界的麵貌和人類的生活,你是對的,但直到今天一切才開始。”得克薩斯軟件公司總裁、視窗的堅定支持者格雷遜如是評價。
一度貶低視窗的人也加入了歌頌大合唱,國際數據公司的南希·麥克沙說道:
“相信我,我從來都對視窗無動於衷,但當我看到它的表現之後,我也成為視窗的支持者。”
瑪麗·蓋茨為愛子倍感驕傲,她說:“這是我兒子一生中最偉大的一天,他可以不再依靠IBM了。”
確實,全世界都為WinDows3.0震動。微軟的股票也再度牛氣衝天,蓋茨正朝《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第一位寶座穩步前進。
艾倫,這位微軟第二大股東也前往紐約捧場,不僅為視窗,他還帶來了他自己公司的產品,一種建立在視窗之下的應用軟件。艾倫與蓋茨並肩坐在會場內,為今天的勝利相視而笑。
比爾·蓋茨投入巨大的代價當然收到了巨大的回報。WinDows3.0頓時成為超級暢銷軟件,以每月10萬套以上的速度向全球發售。1990年底創下累計100萬套的記錄,雄踞世界軟件排行榜榜首。在新版WinDows3.1推出的1992年以前,3.0版的發售量已達700萬套的天文數字。
二、智慧用人:獨特的用人方式
我們不一定非要找已經成為專家的人,因為電腦行業發展日新月異,需要不斷學習,關鍵是要找對軟件特別感興趣、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樂意和其他探討軟件未來的人一起工作的人。
1.雇用“社會新鮮人”
比爾·蓋茨在聘用人方麵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喜歡雇用初出學校的“社會新鮮人”。在整個微軟公司每年錄用的新進員工當中,這些初出學校的“社會新鮮人”所占比重,高達80%以上。
比爾·蓋茨宣稱:“微軟公司成立於1975年,多年來在全球個人電腦軟件市場居領導地位。其產品包括自個人至企業使用的各種軟件產品與服務,並以創造更豐富的電腦應用軟件為使命,為人類生活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這也的的確確對剛出校門的熱血青年俊傑充滿吸引力。
比爾·蓋茨之所以偏愛雇用初出校門的“社會新鮮人”是因為,相對而言,這些初出學校的“新鮮人”,沒有任何的負擔和壓力,容易對工作產生狂熱。
同時,這些初出校門的“新鮮人”,一般也不會計較薪資,微軟公司采用低底薪製來試用。
而且,比爾·蓋茨在考核員工業績的時候,隻要求員工的工作成就,不重視員工的資曆、學曆及職位;不重視形式,隻看重成果。因此,這些剛出校門的社會“新鮮人”能夠盡快出人頭地,符合年輕一代的“衝勁”。
2.擇人任事,人盡其才
擇人任事,用人得當,人盡其才,這是古今中外用人之道。1981年底,“微軟”已經控製了PC機的操作係統,並決定進軍應用軟件這個領域。比爾·蓋茨決定把微軟公司改變成不僅開發軟件,而且成為一個具有零售營銷能力的公司。他打算一邊從事產品開發生產,一邊從事產品銷售,全方位投入市場競爭。但是,市場營銷與軟件程序設計相比,蓋茨感到寸步難行,因為在軟件設計方麵,微軟人才濟濟,不乏高手,而在市場營銷方麵,則找不出一個很在行的人來。沒有這方麵的人才,微軟進入市場,談何容易。
比爾·蓋茨深知問題的症結,於是四處打聽,八方網羅。最後,從肥皂大王尼多格拉公司挖來了一個大人物,公司的營銷副總裁羅蘭德·漢森。漢森對軟件方麵可以說是完全的“大老外”,然而他對市場營銷卻有極其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比爾·蓋茨要漢森負責微軟公司的廣告、公關和產品服務,以及產品的宣傳與推銷,任命他一上任就當營銷方麵的副總裁。
漢森給這群隻知軟件,不懂市場的“市盲”,進行了一次生動的啟蒙教育,結果,在漢森的力陳之下,比爾·蓋茨決定,從當年以後所有的微軟產品都要以“微軟”為商標。
於是,所有微軟公司不同類型產品,都打出“微軟”品牌。為時不久,這個品牌,在美國、歐洲,乃至全世界,都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牌。這樣一來,市場銷路才算是完滿解決。
隨著市場的日益擴大,尤其是海外市場的開發,微軟公司的經營規模日益增大,公司第一任總裁吉姆斯·湯恩顯得江郎才盡,明顯不適應形勢發展。年近半百的湯恩,主動提出辭掉總裁的職務。
比爾·蓋茨費盡心機,找到了坦迪電腦公司的副總裁謝利,直截了當,要他到微軟出任總裁。
謝利一來,對微軟的人事就大刀闊斧地動了手術。他把鮑默爾提升為負責市場業務的副總裁,更換了事務用品供應商,削減了20%的日常費用。……
微軟,在謝利的管理下,開始正常發展。
但是,謝利對微軟更大的貢獻,還在後頭。
1983年,為了搶在可視公司之前開發出具有圖形界麵功能的軟件,占領應用軟件市場,微軟開始了“視窗”項目,並宣布在1984年底交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