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4)(1 / 3)

上麵已說過,一些貴族正在發動叛亂。這個叛亂集團既得不到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其內部也貌合神離,嚴重地不團結。實際上叛亂集團的中堅力量就是潘西父子,而這父子二人又以兒子霍茨波最為堅決,父親諾森伯蘭瞻前顧後,主要考慮的是叛亂如失敗時如何保全自己。其餘諸人各懷鬼胎,又互相矛盾,更不用說了。

為了勘平叛亂,亨利四世決定禦駕親征。但他對王太子很不放心,乃召哈利親王去談話,誠懇地指出親王的錯誤,哈利親王也很沉痛,向父王保證用實際行動痛改前非,決心參加平叛戰鬥,與霍茨波決一雌雄。於是,哈利親王便領兵向葛羅斯特郡進軍,而且特別任命福斯塔夫也率領一支步兵。福斯塔夫專找有錢人兒子征來入伍,這些紈袴子弟當然不願當兵打仗,就送錢給福斯塔夫,福斯塔夫賺飽了錢,拿其中一部分去雇傭一些體弱多病根本不能打仗的人來頂替。所幸福斯塔夫帶的隊伍隻寥寥數人,不可能影響大局。亨利親王打得英勇頑強,異常出色,獲得了全勝,平定了叛亂,而且親自與霍茨波交鋒,殺死了武藝高強但卻有勇無謀的霍茨波。

亨利四世大獲全勝。叛軍頭子霍茨波戰死;道格拉斯被俘,亨利四世在太子哈利懇求下釋放了他;而霍茨波的叔叔華斯特和另一叛亂分子凡農爵士則於被俘後彼處死。至於諾森伯蘭(霍茨波的父親)和約克大主教斯克魯普這兩個叛亂分子的下場如何,則是《下篇》的故事了。

《下篇》開始時,諾森伯蘭伯爵還被蒙在鼓中,不知他兒子已戰敗身死的消息。相反地,有人聽了謠言,來報告他國王受傷瀕於死亡,霍茨波節節勝利,而且已殺死了哈利親王等一係列假的消息。緊接著諾森伯蘭的仆人毛頓麵帶驚慌,跑來報告了戰爭失敗,諾森伯蘭的公子霍茨波已戰死,國王已派兵來攻打的真實消息。諾森伯蘭一氣之間,想立刻去報仇雪恨,毛頓對他說,約克大主教正在以被害死的國王理查二世的名義,把反叛變成正義,征集強大的軍隊開始行動,希望諾森伯蘭冷靜處理問題。隻要諾森伯蘭和約克大主教聯合起來,是大有勝利希望的。諾森伯蘭乃決定召集眾人,商量自衛的複仇計劃。另一方麵,在約克大主教府邸,約克大主教、海司丁斯勳爵、毛勃雷勳爵和巴道夫勳爵這些叛亂貴族也在商量大事。他們也已征集了二萬五千個士卒,但考慮到國王已有二萬五千人馬,如果沒有諾森伯蘭的支援,叛軍能否支持下去,則不敢肯定。大主教很有信心,認為“民眾已經厭倦於他們自己所選擇的君王”(一幕三場),決定馬上行動,公布叛軍起兵的理由。

福斯塔夫既怕死,又過不慣戰場的艱苦生活,他在索魯斯伯雷戰役後不久,便帶著一個侍童溜回倫敦。他窮得口袋裏隻剩下七格羅二便士,走到街上正碰上王家法庭大法官。本來,大法官早已知道他在蓋茲山上曾攔路搶劫過,應該查清這一案件,但因英國軍隊在索魯斯伯雷打了勝仗,福斯增夫也參加了這一戰役,就決定網開一麵,不追究他此事。盡管如此,大法官還是警告了他,要他以後不要再惹是生非。福斯塔夫先是裝聾,後來又千方百計想盡各種辦法把話頭岔開。好容易應付完大法官,不料又碰上野豬頭酒店老板娘快嘴桂嫂告了他一狀,說福斯塔夫欠了她一百馬克錢不還,帶了捕役來抓他。福斯塔夫故意耍賴,對捕役說:“滾開,奴才!”又對自己的夥伴巴道夫說,“替我割下那個惡棍(按:指來逮捕他的捕役)的頭,把這個賤婦(按:指桂嫂)給我扔在水溝裏。”(二幕一場)雙方吵嚷,鬧得不可開交,把大法官又驚動得回來了。大法官一問桂嫂,原來福斯塔夫不僅欠她錢不還,還答應過要跟她結婚,現在全部不承認了。福斯塔夫一看大法官在此,不敢過於放肆,就用花言巧語安慰桂嫂,結果那天晚上他又勝利了,和巴道夫、桂嫂等人一同痛痛快快地在野豬頭酒店吃了一頓晚飯。

哈利親王和他的酒肉朋友波因斯二人在倫敦街頭聽說福斯塔夫等人在酒店裏,便與波因斯化裝成酒保,來到野豬頭酒店。無巧不成書,福斯塔夫正在和一個叫做桃兒的女人鬼混,而且二人正在談論親王。福斯塔夫把哈利親王說得一錢不值,說親王是個“淺薄無知的好小子,能當一個好夥房師傅,會做一手好麵包”(二幕四場)。親王把這些話聽在耳裏,記在心裏,走上前來。最初,福斯塔夫還以為親王真是酒保,對親王說話很不客氣,後來看見波因斯稱化了裝的親王為“殿下”,才認出哈利親王來。親王質問福斯塔夫為什麼背地侮辱親王,福斯塔夫又是胡說八道,百般抵賴。親王因公務在身,不敢再耽擱,即刻離去。這時,有人來催福斯塔夫快動身上前線去,就連福斯塔夫這樣貪圖安逸、酷愛酒色的人也不敢停留,匆匆走了。他和巴道夫一同到了葛羅斯特郡,找到治安法官夏祿先生和夏祿的表弟賽倫斯,請他們協助召募新兵。一共找到六個人,身體比較結實的黴老兒勞夫和小公牛彼得由於不願去,行了賄,便落選了,福斯塔夫隻選了六人中身體最差之四人,說他選壯丁,不看外表,隻看“精神”。“就拿這個瘦猴兒來說吧,夏祿先生,他就不會被敵人當作目標,敵人再也瞄不準他,正像他們瞄不準一柄裁紙刀的刀刃一樣。

(三慕二場283—286行)

叛軍幾個頭子的情況都並不妙。諾森伯蘭伯爵由於自己兒子霍茨波之死,十分傷心和悲觀,經過他的妻子和兒媳的勸說,他竟找了個托詞,逃到蘇格蘭去了。約克大主教以及同黨毛勃雷、海司丁斯等人聽到這一消息,受到沉重打擊。正在此時,亨利四世派了自己的王子約翰和威斯摩蘭伯爵統領了大軍,和叛軍相遇,提出要求,希望與叛軍頭目談判。他們代表亨利四世向叛軍方麵保證,隻要叛軍頭子提出正當申訴和要求,國王都可以既往不咎,並且采取措施滿足他們,這樣雙方便可各自遣散軍隊,複歸於好。約克大主教信任約翰王子的諾言,由海司丁斯向部下傳達遣散士兵停止衝突的協議。不料大主教的軍隊遣散後,國王的軍隊卻未遣散。海司丁斯回來向約克大主教報告說:

大人,我們的軍隊早已遣散了,

像一群鬆了軛的小牛,他們

向東西南北四散奔走,又像兒童放了學

都紛紛回家或去運動場玩耍。

(四幕二場102—105行)

無論是約克大主教或其他叛軍首領,再也想不到約翰王子和威斯摩蘭伯爵的“諾言”是騙他們的。威斯摩蘭一聽此消息,馬上翻了臉說:

這是好消息,海司丁斯勳爵,

為了你叛國重罪,反賊,我逮捕你;

還有你,大主教閣下,你,毛勃雷勳爵,

都是叛逆要犯,我把你們一起逮捕。

(四幕二場106—109行)

叛軍頭目知道已經上當,質問對方說,這種作法既不公正又不光明正大。威斯摩蘭反問說:“你們這一夥糾集起來是公正和光明正大的嗎?”最後,約翰王子說:

你們輕率地舉兵起事,

愚蠢地帶兵至此又遣散他們。

敲起我們的戰鼓,去追逐那些散兵遊勇。

是上帝,不是我們,今天奠定了這一勝利。

來人,把這幾個反賊押赴刑場,

那是叛逆者最後歸宿的真正眠床。

(四幕二場118—123行)

亨利四世患了重病,病情日益嚴重。他心事重重,既內疚於自己當年用陰謀手段取得王位,又擔心哈利親王不爭氣,一旦繼承王位,無力治理好國家。他在病榻上諄諄告誡親王,要他警惕貴族們對王位的覬覦,最好用對外戰爭來轉移貴族的注意力,使之無法在國內反對國王。哈利親王保證一定謹遵父王教導,治好國家。後來,亨利四世終於病逝,哈利親王即位,成為亨利五世。

亨利五世一做國王,即決心勵精圖治,搞好國家大事。大法官在亨利親王(即哈利親王)年輕時,曾把親王投入監獄,別人都擔心親王記仇,一定會報複的。誰知親王登上王位後,對大法官說希望他繼續擔任此職,主持公道,襄助自己處理好國政。另一方麵,亨利五世作了國王,決心同自己過去的放蕩生活決裂,福斯塔夫當然不懂這一點,見了新國王亨利五世還以為他是當年自己的酒友,說話十分放肆無禮,稱國王為“我的甜蜜的孩子”,“我的心肝”,亨利五世的回答是:

我不認識你,老頭兒。跪下禱告吧,

蒼蒼白發罩在一個弄人小醜的頭上,多

麼糟糕!

我長久夢見這樣一個人,

這樣腸肥腦脹、這樣年老及邪惡,

可現在我一覺醒來,就憎惡自己做過的夢。

(五幕五場51—55行)

接著,亨利宣布放逐福斯塔夫,凡是國王所在之處十裏內地方,不許他停留,倘敢妄越一步,一經發覺,立即處死。而大法官也同樣嚴正執行法律,由於福斯塔夫欠夏祿一千鎊錢不還,反而幻想還可以被召入官,大法官當即命令法警把福斯塔夫及其同夥投入監獄。《下篇》就此結束。

《亨利四世》不論上篇或下篇,都是寫叛亂、內戰和平定叛亂的。這是兩個劇本的主要情節線索,但劇本還有一個前後相連的次要情節,即哈利親王和福斯塔夫等人的喜劇性故事。從主題內容來說,作品主要寫的是國家大事,寫貴族的叛亂及亨利四世對叛亂的平定;但是,從篇幅來說,有關福斯塔夫及其夥伴(包括哈利親王)的篇幅比前者還要多得多。在《亨利四世》裏,莎士比亞第一次在曆史劇中寫了大量喜劇性故事和插曲。但是,福斯塔夫的個人遭遇、他和他的夥伴們的悲歡離合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平叛戰爭緊密相關的,因此次要情節和主要情節息息相關,並不使人對它感到脫節。貫穿《亨利四世》上、下篇兩部曆史劇的主題思想,是亨利四世、哈利親王及忠於他們的貴族的戡平叛亂。盡管亨利四世即位以前取得王位的手段並不正當,但他是受人民擁戴的,他想多為人民爭得一些利益,他一心一意要統一祖國,鞏固王權,削弱封建諸侯的割據勢力,這是符合曆史潮流和英國國家利益的。莎士比亞的同情,正是在亨利四世這一邊的。

從人物塑造來看,莎士比亞在《亨利四世》上、下篇裏的人物塑造是成熟和成功的。特別刻畫得栩栩如生的,是霍茨波、哈利親王和福斯塔夫等人。霍茨波和哈利親王在劇本裏年齡相仿,都是少年英俊,勇敢豪放的,但二人性格又有很大不同。霍茨波少年氣盛、性情急躁,容易衝動,更糟糕的是他剛愎自用,主觀任性,而且好大喜功,有勇無謀。這就使他很容易被人利用,也很容易被人擊敗。他為了俘虜問題,倉促挑起叛亂,麵對精明強悍的哈利親王,他過於輕敵,終至使自己被哈利親王殺死。而哈利親王則是另一種性格的人,他生活放蕩,整日吃喝玩樂,好像隻是一個無所作為的花花公子。然而,即使在他和福斯塔夫等人一同混跡於下流酒巴飯館時,他也仍然與眾不同;他平等待人,與廣大人民、特別是下層人民群眾保持了密切的聯係;他心地光明,對人寬宏大量,他的放蕩生活隻是一時的失誤,到了適當時機,他就能改正錯誤。當亨利四世沉痛地指出他的放蕩生活之錯誤,對他講了國內形勢和自己的憂心,哈利親王就能幡然悔悟,決心改邪歸正,從善如流。他在戰場上既勇敢,又善戰,在與霍茨波交鋒中殺死了霍茨波,立下了卓越的功勳。後來,亨利四世逝世後,他意識到自己責任之重大,痛下決心與過去錯誤行為決裂。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