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在孝
(1812~1884)朝鮮李朝末期“清唱”唱詞作家、詩人。字百源,號桐裏。全羅北道高敞人,生於一經營官藥房者家庭。幼年隨父學習漢文。做過下級官吏,曾被授予五衛將職銜,人稱“申五衛將”。40歲左右至逝世的30多年內,從事古典曲藝“清唱”的革新事業,用朝鮮國語整理、改編、創作了大量唱詞,並廣泛結交藝人,把“清唱”發展為包括音樂、舞蹈、表演等綜合藝術,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唱”發展成唱劇奠定了基礎。代表作品有《春香歌》、《沈清歌》、《兔鱉歌》、《赤壁歌》等。後人曾將他的著作彙編成《申五衛將歌本》出版。
趙明熙
(1892~1942)朝鮮小說家、詩人。號抱石。生於忠清北道鎮川郡一個漢學者家庭。1919年因參加反日“ 3.1”運動,曾被拘禁數月。獲釋後去日本留學,參加馬克思主義小組活動,並開始寫作。1923年回國,出版詩集《在春天的草地上》。這時期的詩作帶有神秘主義色彩,流露著傷感情緒。不久,嚴峻的現實促使他從“靈魂的孤獨”中走出來,向“高爾基式的現實主義”轉變。1925年無產階級文學團體“卡普”成立,他是重要成員之一。這一時期所寫的《到地下去》、 《致R君》、《低氣壓》、《新乞》等短篇小說,表現了人民群眾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的痛苦和反抗。1927年發表著名的短篇小說《洛東江》,以20年代朝鮮人民革命運動和反日鬥爭為背景,塑造了一個具有社會主義思想萌芽的革命者的形象,並暗示出鬥爭勝利的前景。這是最能代表“卡普”文學特點的第一篇作品。1928年前往蘇聯,從事過新聞工作。1936年起參加蘇聯作家協會遠東支部工作,發表了散文詩《被蹂躪的高麗》、詩歌《布爾什維克的春天》、《十月之歌》以及一些小說、散文和評論。1945年朝鮮解放後出版他的短篇小說集《洛東江》,其中《洛東江》一篇已譯成中文。
李光洙
(1892~?)朝鮮小說家。號春園。平安北道定州人。父母早亡,由祖父撫養長大。3次赴日本留學,曾在早稻田大學攻讀文學哲學科。1919年到中國上海,主編“朝鮮臨時政府”機關報《獨立新聞》。1921年回國,開始走上投靠日本帝國主義的道路,先後任《東亞日報》編輯局長、《朝鮮日報》副社長,並主編《朝鮮文壇》雜誌。1922年發表《民族改造論》一文,詆毀、抹煞朝鮮民族傳統,引起有誌之士的反對。20年代中期,朝鮮無產階級文學運動興起,他是反對派的一員主將,聲稱“對階級文學不感興趣”,咒罵“革命是象瘟疫一樣可怕的疾病”。1939年參加“北支皇軍慰問”,來到中國東北地區,為侵華日軍效力;不久出任日本統治當局的禦用團體“文人報國會”會長。1943年又去日本動員朝鮮留學生參加“學徒兵”,要他們為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效勞。1945年參加“大和同盟”,任理事。
李光洙的創作始於1909年,作品有小說、詩歌、隨筆、評論、童話和時調等多種。其中長篇小說20部,代表作品有《無情》、《麻衣太子》、《革命家的妻子》、《泥土》、《有情》、《那女人的一生》、《異次頓之死》和《愛情》。1917年他的長篇小說《無情》在《每日申報》上連載,從體裁形式上看,是朝鮮第一部現代長篇小說。某些評論家認為,李光洙創作的基本思想是民族主義、啟蒙主義和人道主義。然而,人們並沒有從他的作品中看到有對朝鮮亡國後的悲慘現實和民族獨立活動的反映,或對苦難中的勞動人民的同情,而看到的多是變態戀愛心理和色情描寫;《革命家的妻子》更是一部歪曲和醜化革命者的作品。
李箕永
(1895~)朝鮮小說家。字民村。生於忠清南道牙山,家境貧寒,在天安郡中嚴裏一佃戶集居的村子裏度過童年。幼時在私塾習漢文,11歲進私立寧進學校,1910年畢業。他自幼喜讀古典小說,後又讀了一些當時流行的新小說。1914至1918年在朝鮮南方各地流浪,做過礦工、苦力和短工。回到故鄉後,任教會學校教員和銀行雇員。1922年赴日本半工半讀,接觸到俄國古典文學和進步文學,尤其喜歡高爾基的小說。1923年回國。1924年在《朝鮮之光》雜誌社工作。1925年參加朝鮮無產階級文學團體“卡普”,並負責出版部工作。1931年和1934年兩次被捕入獄。1944年避居在江原道金剛郡的山村裏,直到1945年解放。後任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副議長、朝鮮文學藝術總同盟委員長。1955年獲國家頒發的勞動勳章。
李箕永於1924年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哥哥的秘密信》,以後陸續創作短篇小說《貧窮的人們》、《老鼠的故事》、《民村》、《農夫鄭道令》和《五個兒女的父親》等。這一時期的作品仍帶有新傾向派文學的某些特點,偏重於對現實黑暗的揭露和批判。1928至1929年發表的短篇小說《元甫》和《造紙廠村》,表明他的創作進入一個新的時期。他筆下的人物已經不是任人宰割的奴隸,他們已開始進行有組織的鬥爭。1933年發表中篇小說《鼠火》,接著出版長篇小說《故鄉》。1934年在獄中完成長篇小說《人間課堂》和《春》的構思,40年代初出版。《故鄉》是朝鮮早期革命文學的一部重要作品,以20世紀20年代末朝鮮農村為背景,寫出受壓迫人們的覺醒、新一代農民的成長、農村的減租鬥爭、城市工人罷工以及他們的互相支援和聯合鬥爭的勝利,特別是具有初步社會主義思想的先進知識分子金喜俊這一人物形象的出現,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傳播後朝鮮發生的深刻社會變化。
1945年朝鮮解放以後,李箕永寫了《開辟》和以朝鮮祖國解放戰爭為題材的《江岸村》等短、中篇小說,還創作了 200餘萬字的長篇小說。他擅長於寫農民生活,解放後的幾部重要作品,都屬於農村題材。1948年寫的長篇小說《土地》,是朝鮮第一部全麵反映土地改革的作品。全書包括土改、開荒、收獲 3個部分,著力塑造了雇農郭巴威的形象,描寫了他解放前後不同的命運,反映了世世代代受壓迫的農民的翻身解放。長篇小說《圖們江》以貧苦農民樸熊孫父子兩代人的生活道路為主線,在充滿重大曆史事件的廣闊背景上,反映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期朝鮮的民族解放鬥爭。李箕永的創作不事鋪陳,不重渲染,表現出一種樸實無華的藝術風格。他善於運用農民生動的俗語和流行的諺語,作品充滿濃鬱的鄉土氣息。《故鄉》和《土地》在50年代已經譯成中文出版。
廉想涉
(1897~1964)朝鮮小說家。原名尚燮,號橫步。漢城人。1912年赴日本留學,就讀於東京麻浦中學。1917年在京都府立第二中學畢業,入慶應大學史學科。1920年回國,在《東亞日報》當記者,並同吳相淳等人創辦刊物《廢墟》。1921年發表短篇小說《標本室裏的青蛙》。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時期,曾任《時代日報》社會部長、《朝鮮日報》文藝部長、《滿鮮日報》(中國長春)主筆。1925年,朝鮮無產階級文學運動興起,他是激烈的反對者,認為“文學不屬於任何別的東西,隻屬於個性”。1938年移居中國的安東(今丹東市)。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回到南朝鮮,任《京鄉新聞》主編。1950年美國發動侵朝戰爭,他參加南朝鮮軍隊組織的“從軍作家團”,從事反共宣傳活動。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夜》、《萬歲前》、《金戒指》、 《電話》和長篇小說《二心》、 《三代》、《牡丹花開時》和《驟雨》等。早期的創作有頹廢主義色彩,後來成為朝鮮自然主義文學的代表。曾被選為南朝鮮藝術院終身會員。
金東仁
(1900~1951)朝鮮小說家。號琴童,平壤人。出身富豪。先後在日本東京明治學院和川端美術學校學習。1919年同朱耀翰等人創辦朝鮮第一份文學雜誌《創造》,發表處女作《弱者的悲哀》。後又發表《生命》、《船歌》等短篇小說。標榜藝術至上主義,提倡純文學。1925年朝鮮無產階級文學運動興起,他反對最烈,說“同不可能存在階級的空氣、階級的水一樣,階級的文學也是不存在的”。30年代創作最多,有代表性的是短篇小說《狂畫師》、長篇小說《雲峴宮之春》和《金研實傳》等。《金研實傳》描寫一個女人的放蕩生活,充滿色情描寫,連日本統治當局也認為不堪入目而禁止出版。日本戰敗後,南朝鮮出版了這部作品。1939年和樸英熙等一起參加“北支皇軍慰問”來中國,為侵華日軍效勞。1945年日本投降後,居住在南朝鮮,直至1951年死亡。南朝鮮雜誌《思想界》為他設立了“東仁文學獎”。
崔曙海
(1901~1932)朝鮮小說家。本名鶴鬆。生於鹹鏡北道城津郡(今金策市)一個東醫家庭。幼時因家境貧寒,隻上了三年小學。1917年飄泊到中國東北延邊地區,當小販,做苦工。1923年歸國,一度居住在揚州逢仙寺,後到漢城當記者,開始文學創作活動。1924年處女作《故國》問世。1925年朝鮮無產階級文學團體“卡普”成立,他是重要成員之一。 所作短篇小說集 《血痕》和《紅焰》於1926和1931年先後出版。1927年以後寫了一些文藝評論如《文藝與時代》、《勞動大眾與文藝運動》、《內容與技巧》等。崔曙海來自社會的底層,體驗了勞動人民的痛苦和不幸,他寫小說是要“把久久凝結在胸中的痛苦、辛酸傾瀉出來”,目標是要“做真正的人”,“過真正的生活”。他的作品都寫勞動人民的痛苦遭遇和他們的反抗。《樸石之死》(1925)寫樸石食物中毒之後,孤苦伶仃的老母無錢求醫,眼看獨生子死去,咒罵那個社會“隻認得金錢”。《饑餓與殺戮》(1925)的主人公京洙,中學畢業後找不到職業,最後被逼得殺妻子,砸商店,刺巡警,發狂地吼叫:“統統殺死!砸爛這個鬼世界!”代表作《出走記》(1925)寫主人公樸君逆來順受,仍然求生不能,終於覺悟到“對於這種隻能維護和縱容那些虛偽、□邪、殘暴和懶惰者的製度”,“不能置之不理”,因而參加了反抗鬥爭。在藝術上,他善於運用對比的方法,揭露社會矛盾,以生動的形象來表現生活。他是進步的新傾向派文學最有影響的代表作家。1959年,中國出版了《崔曙海選集》的中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