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地與解放區的體育活動
抗日總方針指導下的體育運動。1938年,毛澤東同誌在論《新階段》一文中指出:“廣泛發動民眾教育,組織各種補習學校、識字運動、戲劇運動、體育運動……,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與民眾覺悟。”根據這個方針,邊區人民政府,注意體育運動的開展。1942年9月毛澤東同誌為重慶《新華日報》題詞:“鍛煉體魄,好打日本”。
為了加強體育運動的組織與領導,1937年成立了“陝甘寧邊區體育運動委員會”。它的任務是:積極組織和推動群眾體育運動,增強軍民體質,提高工作、生產和學習效率,為抗日戰爭服務。體育會成立後,在延安曾提倡全體職工、幹部、八路軍指戰員每天進行10分鍾體育運動。並組織過示範表演和體育照片展覽。利用假、節日組織全市性運動會和各種比賽。這種新型的體育組織,對領導和推動解放區的體育運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以延安為中心的學校體育。1.小學校體育。陝甘寧邊區人民政府《小學法》第一條規定:發展兒童的審美觀念,提高兒童的勞動興趣,鍛煉兒童的健康體格……。根據這個方針,小學開設體育課。
初小每周開三節體育課,高小每周五節。
為了適應抗戰戰勢,在高小進行軍事訓練,第一要進行軍事化——集合、解散要迅速;第二采取軍隊編製,養成兒童集體生活的習慣,並能遵守一定的軍事紀律,使其成為有訓練、有紀律的小戰士。第三加強軍事學習:爬山、賽跑、擲手榴彈、射擊、野戰、遊擊戰術、防空防毒演習等。
為了上好體育課,邊區人民政府,還重視教材的建設。1941年6月教育廳發行了淩元編寫的“體育遊戲教材”。
2.中等學校教育。中等學校的體育在陝甘寧邊區暫行中學規則草案裏指出:“注意體格鍛煉、啟發藝術興趣。”要求有:“運動場及體育器材室”。體育、勞作為課外必要活動。
3.延安高等院校的體育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後,大批進步青年從全國各地湧入延安,為了培養革命幹部,先後建立了中央黨校、軍政大學、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民族學院等。這些院校都重視體育運動。特別是中央黨校,體育開展很普遍,每兩個支部就有一個排球場,三四個支部就有個藍球場。還有足球、跳高、跳遠、雙杠、舉石鎖、太極拳、滑冰、遊泳等運動,並且常和其他校院舉行友誼賽。
4.延安大學體育係。1941年春,延安青年幹部學校體育訓練班合並到延安大學,成為延安大學體育係,學員隻有三十幾個,是從各單位運動基礎好的青年幹部中抽出來的,教師兼工作人員除一人為專職外,其它教師都是由外單位聘請的義務教員。開了籃球、排球、田徑、體操、遊泳、舞蹈、滑冰、體育理論、衛生學、解剖學課程。器材簡陋,是自己製造的。這些學員1942年畢業後,大多分配到部隊和邊遠學校擔任體育指導和教學工作。
人民軍隊的體育運動。1.八路軍總部新四軍與其他部隊開展的體育運動。1940年前後,八路軍總部和直屬部隊駐在山西武鄉縣。雖然戰火紛飛,但是八路軍健兒在太行山區的小村裏,不論清晨和傍晚,在老鄉的打穀場上或在自己修建的場地上打球,跳高、跳遠、投彈、刺殺練習。沒有器材,井繩掛在樹上練爬繩,木繩刨光放在兩棵樹中間就是單杠。雖然十分艱苦,但開展得生機勃勃,具有無限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