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萬重所作詩、賦、筆記小品均收在《西浦集》和《西浦漫筆》兩書中。他還擅長於樂府詩,如《巫山高》、《烏棲曲》、《采桑行》、《琵琶行》、《王昭君》、《杜鵑啼》等,基調是傷感的。他的主要成就是在小說方麵。他的作品《謝氏南征記》和《九雲夢》問世,朝鮮才出現現代意義上的長篇小說。其表現手法,既不象許筠的《洪吉童傳》那樣借助神妙莫測的“道術”來刻畫人物,也不是林悌的《鼠獄說》式的寓言故事,基本上是以現實生活的麵貌表現人物,鋪陳故事。《謝氏南征記》寫翰林劉延壽之妾喬彩鸞陰狠毒辣,陷害善良的正妻謝晶玉,唆使丈夫將她逐出家門;後來真象大白,劉延壽夫婦團圓,喬彩鸞受到懲罰。一般評論認為,金萬重寫這部小說意在影射國王肅宗廢正妃、改立張禧嬪為妃的事件,對封建家庭和宮廷內部的黑暗和傾軋,有一定程度的暴露意義。《九雲夢》寫五台山蓮花峰六觀大師的弟子性真和八仙女因思凡遭貶,投胎人世,先後結成夫婦,在享盡人間歡樂之後大徹大悟,同皈佛門“極樂世界”。它的中心內容是要表明人間的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場春夢”。也有評論家認為小說反映了封建時代個性解放的要求。這兩部作品對後世小說創作有很大影響。《九雲夢》以後,《玉樓夢》、《玉蓮夢》等所謂“夢”字小說,曾風行一時。在朝鮮文學史上,金萬重是主張用朝鮮文字寫作和對國語詩歌作出較高評價的少數作家之一。他說:“人心之發於口者為言,言之有節奏者為詩歌、文賦。四方之言雖不同,苟有能言者,各因其言而節奏之,則皆足以動天地,通鬼神。”又說:“今我國詩文,舍其言而學他國之言,設令十分相似,隻是鸚鵡之人言。”《謝氏南征記》和《九雲夢》都用朝鮮文創作,對朝鮮國語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樸趾源
(1737~1805)朝鮮李朝末期學者、詩人、小說家。字仲美,號燕岩。1737年3月5日生於漢城一封建貴族家庭。幼失父母,由祖父撫養成人。16歲時從實學派思想家李亮天(榮木堂)學習漢文。年輕時未應科舉,1769至1770年隱居黃海道金川郡燕岩峽,廣泛研究農耕方法。後遊曆名山大川,接觸人民生活,研究社會。1780年 6月,隨堂兄樸明源率領的使團到中國祝賀乾隆70歲生日,遊曆了北京和承德,與當時的學者尹嘉銓、王明□多次進行筆談,切磋學問。同年 8月回國。1786年進入仕途,曾任監役、漢城府判官、安義縣監、沔川郡守、襄陽府使。1805年12月10日病逝於漢城。
樸趾源繼承了實學派先驅者柳馨遠和李□的先進思想,在他的著作中極力提倡研究現實問題,學習先進文化、技術,主張改革現行不合理的製度。他反對儒家的“修身齊家”和“治心養性”,主張“利用厚生”。例如在《課農小抄》和《限民名田議》等文章中,就提出了改進耕作方法和限製土地所有等進步主張。他在文學上反對盲目仿古和追求技巧的形式主義,主張“文以寫意”、“法古創新”和“模寫真境”,對實學派思想和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他在文學上成就最大的是小說和散文。流傳下來的有 9篇用漢文寫的短篇小說,除《許生傳》和《虎叱》外,收錄在《放□閣外傳》中的《馬駔傳》、《穢德先生傳》、《閔翁傳》、《兩班傳》、《金神仙傳》、《廣文傳》、《虞裳傳》,都是他青年時代的作品。其中不少篇以辛辣的諷刺筆法,揭露社會的種種黑暗。《兩班傳》寫一個不事生產、空談禮教的“兩班”(貴族出身的迂儒),因無力償還積欠的官糧,具結出賣兩班“名份”,而買主發現它竟“不值一錢”。《虎叱》寫北郭先生與寡婦私通,被人發現,半夜逃到野外,被一隻老虎斥為“天下之巨盜,仁義之大賊”,揭穿滿口仁義道德的儒學者的偽善麵目。《穢德先生傳》寫掏糞者的勤勞和儒學者吃喝玩樂的寄生生活。《許生傳》寫棄學經商的許生和“邊山群盜”(即農民起義軍)在無人島上建立了一個作者所理想的平等社會。《熱河日記》是一部紀行文學作品,詳細記述了作者1780年出使中國的見聞,有沿途風景和風俗人情的描寫,有和中國人士交遊的記述。書中有關政治、經濟、哲學、文化、曆史、天文、地理等的記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他創作的漢詩約40餘首,如《叢石亭觀日出》、《道中乍晴》、《田家》等,大多描繪農民辛勤勞動的場景和田園景色。
樸趾源很多作品長期以抄本流傳。1900年出現了一部兩卷本的選集;1916年,朝鮮詩人金澤榮在中國上海將他的部分著作編為 3卷本的《燕岩集》出版;1931年朝鮮出版了包括他全部著作在內的 6卷本《燕岩集》。
丁若鏞
(1762~1836)朝鮮李朝學者、詩人。字美鏞、頌甫,號茶山、與猶堂。生於京畿道廣州郡瓦阜麵馬峴裏(今揚州瓦阜麵陵內裏)的一個兩班貴族家庭。7歲能作漢詩,22歲中進士,28歲文科及第。曆任弘文館修撰、京畿道暗行禦史同付承知、穀山府使等職。他為人剛直,不求媚於權貴,特別是在任暗行禦史時,曾彈劾官吏的貪汙舞弊,不斷受到反對派的誣告和陷害。40歲時被貶,流放康津等地18年。1818年釋放回裏,專心從事寫作和研究學問,直至去世。
丁若鏞是實學派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實學派詩人和作家。他認為一切無助於實用的學問都算不得學問,“新我舊邦”的思想指導著他一生的活動。他對政治、經濟、哲學、科學技術等都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而最關心農民問題,認為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數富戶之家“是殘九千九百九十人之命,以肥一戶”,提出“農者得田,不農者不得之”的主張。對詩歌創作,他反對單純“吟風詠月”和形式主義,強調文學的教育意義,即要有“美刺勸懲”的效果。作有漢詩2,500餘首,有不少是表現農村生活和農民在封建製度下掙紮度日的處境,譴責封建官吏的剝削和儒學者的偽善,指斥封建兩班製度的不合理等。《奉旨廉察到積城村舍作》和《饑民詩》是兩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前者描寫一戶農家的窮苦和豪吏的作惡;後者描繪了一幅農民顛沛流離的圖景。在康津流放期間,他創作了更多同情人民、反映酷吏罪惡的優秀作品,其中有長詩《夏日對酒》、《耽津農歌》、《耽津漁歌》、《耽津村謠》、《哀絕陽》,以及次杜甫韻的三吏:《龍山吏》、《波池吏》、《海南吏》;三行:《獵虎行》、《狸奴行》、《僧拔鬆行》等。他熟悉多種詩歌表現形式。在創作手法上,善於運用比喻來刻畫他所要表現的對象。他的一些散文和政論也寫得生動、犀利,很有感染力和說服力。1910年,即在他逝世70多年以後,李朝政府追贈他為正憲大夫奎章閣提學,諡文度。著有《與猶堂全書》 503卷。
金正喜
(1786~1856)朝鮮李朝金石學家、詩人。字元春,號秋史、阮堂、禮堂。生於忠清南道禮山郡一個兩班貴族家庭。1809年科舉及第。同年隨其任冬至副使的父親金敬魯到中國,在北京與清朝學者翁方綱、阮元建立了友誼。翁方綱對他的學識有較好的評價。回國後,曾任成均館大司成、兵曹參判等職。由於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傾軋,1840年被流放至濟州島、鹹鏡道北青等地13年。他受到實學派思想的深刻影響,在漢詩、金石學、考古學、書法方麵都有較深的造詣和成就。他的漢詩代表作品有描寫農村自然景色的《題村舍壁》和《驟雨》,以及吟詠考古發現的《石□歌》等。他的書法蒼勁有力,被稱為“秋史體”。著有詩文集《覃研齋詩稿》、《阮堂集》以及金石學著作《禮堂金石過眼錄》。
金笠
(1807~1863)朝鮮李朝末期諷刺詩人。原名金炳淵,字性深,號蘭皋。生於漢城一封建貴族家庭。6歲時,任宣川府使的祖父金益淳因投降洪景來農民起義軍被朝廷賜死,家庭開始破落。22歲起過著乞討生活,顛沛流離,走遍朝鮮各地。流浪中創作了很多詩歌抨擊封建社會,嘲諷兩班、富豪,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歌頌祖國山河。他用漢文寫詩,但卻不受漢詩格律的限製。形式獨特,風格新穎,寫來辛辣、詼諧,通俗易懂,便於誦記,在人民中廣為流傳。最受歡迎的是他的諷刺詩,代表作品有《垂頭客》、《元生員》、《窮家》、《錢》、《金剛山》、《自歎》、《青山倒水來》等。
申在孝
(1812~1884)朝鮮李朝末期“清唱”唱詞作家、詩人。字百源,號桐裏。全羅北道高敞人,生於一經營官藥房者家庭。幼年隨父學習漢文。做過下級官吏,曾被授予五衛將職銜,人稱“申五衛將”。40歲左右至逝世的30多年內,從事古典曲藝“清唱”的革新事業,用朝鮮國語整理、改編、創作了大量唱詞,並廣泛結交藝人,把“清唱”發展為包括音樂、舞蹈、表演等綜合藝術,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唱”發展成唱劇奠定了基礎。代表作品有《春香歌》、《沈清歌》、《兔鱉歌》、《赤壁歌》等。後人曾將他的著作彙編成《申五衛將歌本》出版。
趙明熙
(1892~1942)朝鮮小說家、詩人。號抱石。生於忠清北道鎮川郡一個漢學者家庭。1919年因參加反日“ 3.1”運動,曾被拘禁數月。獲釋後去日本留學,參加馬克思主義小組活動,並開始寫作。1923年回國,出版詩集《在春天的草地上》。這時期的詩作帶有神秘主義色彩,流露著傷感情緒。不久,嚴峻的現實促使他從“靈魂的孤獨”中走出來,向“高爾基式的現實主義”轉變。1925年無產階級文學團體“卡普”成立,他是重要成員之一。這一時期所寫的《到地下去》、 《致R君》、《低氣壓》、《新乞》等短篇小說,表現了人民群眾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的痛苦和反抗。1927年發表著名的短篇小說《洛東江》,以20年代朝鮮人民革命運動和反日鬥爭為背景,塑造了一個具有社會主義思想萌芽的革命者的形象,並暗示出鬥爭勝利的前景。這是最能代表“卡普”文學特點的第一篇作品。1928年前往蘇聯,從事過新聞工作。1936年起參加蘇聯作家協會遠東支部工作,發表了散文詩《被蹂躪的高麗》、詩歌《布爾什維克的春天》、《十月之歌》以及一些小說、散文和評論。1945年朝鮮解放後出版他的短篇小說集《洛東江》,其中《洛東江》一篇已譯成中文。
李光洙
(1892~?)朝鮮小說家。號春園。平安北道定州人。父母早亡,由祖父撫養長大。3次赴日本留學,曾在早稻田大學攻讀文學哲學科。1919年到中國上海,主編“朝鮮臨時政府”機關報《獨立新聞》。1921年回國,開始走上投靠日本帝國主義的道路,先後任《東亞日報》編輯局長、《朝鮮日報》副社長,並主編《朝鮮文壇》雜誌。1922年發表《民族改造論》一文,詆毀、抹煞朝鮮民族傳統,引起有誌之士的反對。20年代中期,朝鮮無產階級文學運動興起,他是反對派的一員主將,聲稱“對階級文學不感興趣”,咒罵“革命是象瘟疫一樣可怕的疾病”。1939年參加“北支皇軍慰問”,來到中國東北地區,為侵華日軍效力;不久出任日本統治當局的禦用團體“文人報國會”會長。1943年又去日本動員朝鮮留學生參加“學徒兵”,要他們為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效勞。1945年參加“大和同盟”,任理事。
李光洙的創作始於1909年,作品有小說、詩歌、隨筆、評論、童話和時調等多種。其中長篇小說20部,代表作品有《無情》、《麻衣太子》、《革命家的妻子》、《泥土》、《有情》、《那女人的一生》、《異次頓之死》和《愛情》。1917年他的長篇小說《無情》在《每日申報》上連載,從體裁形式上看,是朝鮮第一部現代長篇小說。某些評論家認為,李光洙創作的基本思想是民族主義、啟蒙主義和人道主義。然而,人們並沒有從他的作品中看到有對朝鮮亡國後的悲慘現實和民族獨立活動的反映,或對苦難中的勞動人民的同情,而看到的多是變態戀愛心理和色情描寫;《革命家的妻子》更是一部歪曲和醜化革命者的作品。
李箕永
(1895~)朝鮮小說家。字民村。生於忠清南道牙山,家境貧寒,在天安郡中嚴裏一佃戶集居的村子裏度過童年。幼時在私塾習漢文,11歲進私立寧進學校,1910年畢業。他自幼喜讀古典小說,後又讀了一些當時流行的新小說。1914至1918年在朝鮮南方各地流浪,做過礦工、苦力和短工。回到故鄉後,任教會學校教員和銀行雇員。1922年赴日本半工半讀,接觸到俄國古典文學和進步文學,尤其喜歡高爾基的小說。1923年回國。1924年在《朝鮮之光》雜誌社工作。1925年參加朝鮮無產階級文學團體“卡普”,並負責出版部工作。1931年和1934年兩次被捕入獄。1944年避居在江原道金剛郡的山村裏,直到1945年解放。後任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副議長、朝鮮文學藝術總同盟委員長。1955年獲國家頒發的勞動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