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詩人
寶音尼木和
(1902~1937)蒙古詩人、小說家。生於土謝圖□盟戈壁土謝圖公旗(今中戈壁省德勒格爾杭愛縣)一牧民家庭。自幼成為孤兒,被陶克陶台吉收為養子。幼年學習蒙文、漢文、滿文和俄文。他是蘇赫巴托爾創立的最初的革命小組的成員。曾任蒙古駐蘇聯伊爾庫茨克的代表,創辦蒙古《真理報》。1920年寫了《關於人民黨的詩歌》(1921)。1921年創作《青年的任務》(1921),成為蒙古青年的進行曲。1922年當選為革命青年團中央書記。同年赴蘇聯,曾會見列寧。回國後寫了歌詞《蒙古英特納雄耐爾》(蒙古國際歌)、報告文學《列寧》和特寫《奇遇》。這一年參加蘇赫巴托爾俱樂部的活動,並創作劇本《桑杜總管的罪惡事業》。1926年在蘇聯布裏亞特—蒙古工作,寫了不少詩歌和短篇小說。1927年回國,發表《小英雄鐵木真》等劇本。1929年積極參加籌建蒙古作家小組活動,並編選了蒙古現代作家第一部作品集《藝術語彙集》。1929年以前的作品,主要是詩、歌詞、好來寶、特寫、短篇小說和幾部劇本。1930年以後,他寫了《黑暗的政權》、《勇敢的將軍蘇赫巴托爾》等近十部劇本、中篇小說《牧民陶布台的故事》和《詩歌、好來寶集》。他的作品大多歌頌自然景物,描寫舊社會的壓迫和剝削以及人民的貧困生活。他的詩歌寓意深刻,但有些作品較為費解。1937年肅反運動中被處死刑,他的作品也隨之被查禁。60年代恢複名譽,對他的作品重新作了評價,有人認為他是蒙古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仁親
(1905~1975)蒙古小說家。生於北部的恰克圖城。7歲學蒙文,9歲學俄文。中學畢業後去蘇聯列寧格勒東方語言學院留學。長期在蒙古《真理報》和《火星》、《曙光》、《科學》等雜誌任主編和編委。20年代發表了為數不多的幾首詩,《給黃色寄生蟲們》是最著名的一篇,描寫上層反動□嘛貪財好色,揭露其虛偽性。30年代很少寫文學作品,致力於蒙古語文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蒙古《真理報》工作,發表反映蘇聯衛國戰爭的隨筆和短篇小說。1944年創作的電影劇本《朝克圖台吉》,被拍成了電影,先獲喬巴山獎金,後又受到批判,被指責為美化曆史人物,宣揚階級調和,有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傾向。作者後又被指責有民族主義思想,多次受到批判。三部曲《曙光》(1951~1955)是重要的長篇小說,描寫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約60年間錯綜複雜的曆史事變,主要反映封建上層人物領導的自治運動和蒙古人民革命黨領導的人民革命。主人公西爾臣因家貧被賣,後來當了兵,為“外蒙古自治”流血打仗,可是自治並沒有給貧窮牧民帶來任何好處。書中的一個人物說:“現在蒙古什麼都有了。有了自己的□……,還有了蒙古自己的官吏,而生活卻越來越苦了。”西爾臣從親身經曆中認清封建統治者根本不會為牧民的利益著想,便投身革命,勝利後成為全國勞動模範。60年代和70年代,有長篇曆史小說《紮阿那—紮魯岱》和《大遊牧》出版,小說反映匈奴時代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在內容上和《曙光》有連貫性。
仁親是蒙古最著名的學者之一,1956年在匈牙利獲語言學博士學位,為蒙古科學院院士。學術著作有《蒙古語比較語法》(4卷)、《蒙古民間傳說故事》(5卷)和《蒙古薩滿教研究資料》( 3卷)等。他通曉多種外文,翻譯了不少作品。撰寫過評論中國電影《白毛女》和趙樹理的小說《李家莊的變遷》的文章。中國出版有《曙光》的中譯本。
納楚克道爾基
(1906~1937)蒙古詩人、作家。生於土謝圖□部達爾□親王旗(現屬中央省)一破落貴族家庭。 1922年參加“蘇赫巴托爾俱樂部”的活動。1923年任軍事委員會委員和秘書長,1925年任少年先鋒隊工作局局長。1925年去列寧格勒軍事學院學習。1926至1929年在德國萊比錫學習新聞。1930年回國,開始文學創作。
納楚克道爾基是蒙古現代文學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常常采用新與舊、善與惡、愉快和痛苦等對比手法,揭露封建社會及僧俗封建階級的罪惡,歌頌革命後的新生活。 小說《浩沁夫》是他的代表作。 主人公浩沁夫(意為舊時代的兒子)愚昧、無知,相信天意不可違抗,但是革命使他覺醒,成為生活的主人。小說《年節和眼淚》通過一個富人家的使女在年節期間的遭遇,揭露了封建階級的壓迫和剝削。《從未見過的事情》和《□嘛大人的眼淚》描寫寺院的反動和大□嘛的偽善麵目。《草原上的光輝》、《飛快的白馬》和《春天的喜日》等,反映了革命後人民的新生活。抒情長詩《我的祖國》 是蒙古現代最有影響的詩歌之一,它描寫高山、河川、戈壁、草原,充滿對祖國和新生活的熱愛。歌劇《三座山》寫革命前夕一個官吏巴拉幹仗勢搶走青年獵人雲登的未婚妻南薩爾瑪,雲登為奪回情人和巴拉幹搏鬥,受了重傷,南薩爾瑪不畏強暴,殺死了巴拉幹。以後詩人策·達木丁蘇倫對劇本作了一次修改,把個人鬥爭改為牧民群眾和封建主的鬥爭,悲劇的結局改為團圓。
納楚克道爾基還發表過一些遊記和學術著作。他曾翻譯普希金的詩歌和莫泊桑的小說,他的作品也被譯成多種文字。蒙古人民共和國為他建立了紀念碑,設立了納楚克道爾基文學獎。中國已翻譯出版他的《我的祖國》(1955)和《三座山》(1959)。《三座山》曾改編為京劇上演。
達木丁蘇倫
(1908~)蒙古詩人、小說家、學者。生於車臣□部馬塔德□烏拉旗(今東方省馬塔德縣)一牧民家庭。1924年16歲時參加蒙古人民革命軍。1926年當選為革命青年團中央委員,並在團中央機關刊物《革命青年團》任編輯。1928年發表《四篇小故事》,從此開始文學創作活動。1929年蒙古作家小組成立,他是最積極的成員之一。同年12月發表代表作《被拋棄的姑娘》。這是蒙古新文學的第一部中篇小說,它描寫富人包勒得的放牧人道林格爾一家在革命前的悲慘遭遇和革命後的新生活。1933至1938年和1946至1950年兩次到蘇聯學習,第二次獲副博士學位。1934年發表著名長詩《我的白發母親》。這是蒙古最有影響的詩歌作品之一,寫作者遠離祖國後母子互相思念的感情。但是他把對母親的愛升華到對祖國和人民的愛,並化作追求科學知識的動力。長詩繼承了蒙古民間文學和古典文學的傳統,語言凝練,比喻生動,其中有不少發人深思的警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達木丁蘇倫在蒙古《真理報》工作,發表了詩作《致偉大的斯大林》、《北極星》和小說《兩個都是我的兒子》等作品,歌頌蘇聯衛國戰爭。40和50年代,他主要研究古典文學,同時創作了《三個人說一個人做》、《蘇莉變了》、《□牛戈木布》等反映先進與落後間鬥爭的小說和《喬巴山元帥50壽辰祝詞》、《獻給偉大的中國人民》等詩。50年代以後,曾任蒙古科學委員會主席、蒙古作家協會主席等職。他是蒙古科學院院士。60和70年代,寫了一些有關道德修養的短篇小說,如《鬼》、《皮箱裏的東西》、《奇異的婚禮,歡聚的宴會》等。他的學術著作有兩卷本的《蒙古文學概況》(下冊與別人合寫)、選注本《蒙古文學範例一百例》和用現代語翻譯的《蒙古秘史》。他的《格斯爾傳的曆史根源》對研究中國蒙古族、藏族的英雄史詩《格斯爾傳》有參考價值。他在30年代為新蒙文製定了字母表、正字法和詞法草案。他曾多次獲得各種勳章和喬巴山獎金,但也幾次被指責有民族主義傾向。中國翻譯出版了他的主要作品《達木丁蘇倫詩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