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交流
一、舉辦講座、報告會、展覽
中國圖書館學會成立後,中國圖書館界加強了與國外同行的學術交流,例如一九八○年三月中國圖書館學會與美國國際交流總署在北京、上海聯合舉辦“圖書館業務研討會”,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圖書館學會共派出140名代表參加了南北兩地的研討會。一九八二年五月,中國醫學科學院、首都醫科大學、中華醫學會和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北京聯合舉行“醫學圖書館管理討論會”。一九八六年九月,中國圖書館學會與國際圖聯在北京共同舉辦“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有11個國家的46名專家、教授出席了會議。一九八七年七月,中國圖書館學會與中國出版對外貿易總公司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美國大學的東亞圖書館館長代表團業務報告會。一九八七年十月,北京圖書館在北京舉辦了“中文文獻處理自動化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一九八一至一九八九年中國圖書館界先後參加了在日本、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國家與地區舉辦的“中國古代書籍史展覽”、“中國現代書籍展覽”、“中國古籍插圖展覽”、“中國古代版畫展覽”等。從一九五一至一九八九年先後邀請蘇聯、美國、英國、日本、聯邦德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圖書館學和圖書保護學專家,如蘇聯的雷達婭,美國的林瑟菲、劉欽智、李誌鍾、斯圖亞特,英國的克萊門等人來華講學。與此同時,中國也派出古籍版本學專家冀淑英、李致忠、丁瑜和圖書修複專家肖順華等分別到英國、美國、新加坡、印度等國講學。
二、國際書刊交換
新中國建立後不久,北京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醫學科學院圖書館等單位就開展了國際書刊交換工作。這幾個單位的分工是,北京圖書館以全國各出版社的書刊進行交換,其餘圖書館原則上隻以本單位的出版物進行交換。當時主要的交換對象是蘇聯、東歐和亞洲一些國家。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一些西方國家,如英、美、法、意大利、加拿大等國的圖書館先後與中國圖書館建立了交換關係。一九五六年中共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之後,各館都主動發展交換單位,著重與一些科學技術較發達的國家的學術單位建立聯係。到一九六五年底,北京圖書館對外聯係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27個,交換單位達3389個。當年收到書籍19853種25483冊,期刊4788種54447冊。寄出書籍483種21189冊,期刊155種127767冊。同年,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聯係的國家達69個,交換單位1829個。收到圖書2711冊,期刊206777冊。寄出圖書133冊,期刊9601冊。從而充實了圖書館的館藏,促進了科學研究的發展,使圖書館在生產建設上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交換工作處於維持狀態。粉碎“四人幫”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這項工作又得到了較大發展。一九七九年三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批轉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關於擴大對外圖書交換的請示報告》後,除原有的北京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等單位繼續進行交換工作外,一些省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大專院校及科研單位的圖書館也與國外相應機構開展了書刊交換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從一九四九到一九八九年僅北京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中國農業科學院圖書館、中國醫學科學院圖書館、民族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等單位就從國外換回書刊達250多萬冊,寄出書刊300多萬冊。
三、國際書刊互借
為了促進與各國的文化交流,北京圖書館從一九五四年起就先後與蘇聯國立列寧圖書館、蘇聯科學院圖書館、朝鮮國立中央圖書館、英國不列顛圖書館等單位建立了國際互借關係。到一九八九年該館已與世界五大洲34個國家的90個圖書館建立了國際館際互借關係。一九八五至一九八九年,國際互借量達3930冊(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