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中國是一個偉大的文明古國。中國的圖書館事業有著悠久的光輝曆史。這是中華民族的光榮與驕傲。回顧一下中國古代藏書和近代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曆程,對於今後圖書館事業的建設和發展是有益的。
中國古代藏書的起源和發展
圖書館的收藏以文獻的出現為前提,而文獻的出現又以文字的創造為基礎。中國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是甲骨文。這種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是中國文獻的早期形態。清代光緒年間(十九世紀末)在河南安陽發現的甲骨是公元前約十三世紀殷商時期的遺物。甲骨上刻的大部分是那個時期奴隸主的占卜記錄。管理這些甲骨文獻的是當時的巫師和史官。一般認為這是中國圖書館事業的萌芽。
殷商以後,周代用以記錄文獻的載體又有了銅器、石鼓、竹簡、木簡等。根據《周禮》記載,西周時期的外史、內史、禦史、太史等官員都有掌管圖書檔案的職責。根據《左傳》記載,西周時已有盟府等機構作為收藏圖書檔案的處所。根據《史記》記載,老子(李耳)曾為周守藏室史。這些是中國古代藏書曆史見於文獻的最早記錄。
春秋戰國時期,記錄文獻大多已使用竹簡或木簡,並且開始使用縑帛。把簡穿連起來的簡策已開始盛行。簡策的形製,對後世書籍有深遠的影響。它被看成是中國書籍的最早形態。這一時期,由於文化、學術的發展和個人著作的出現,書籍已漸多。各諸侯國都重視藏書工作,民間也有了一些私家藏書。
秦統一全國後,大規模焚毀民間書籍,使古代的文獻遭到了很大破壞,藏書也受到影響。但是秦推行的一係列法製和政策,特別是文字的統一,也給以後藏書事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漢代是中國封建社會藏書事業奠定基礎的時期。《漢書·藝文誌》記載:“漢興,改秦之政,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當時官府收藏圖書檔案的處所有延閣、廣內、秘室、蘭台、東觀、石渠閣、天祿閣等多處。
這時在藏書事業發展曆程上發生的一件大事是河平三年(公元前二十六年)政府指令劉向帶領一些學者整理校訂從民間采訪搜集來的大批圖書。這是一項艱巨而又複雜的工作。劉向等用了將近二十年時間,共整理校訂出圖書38種,603家,13219卷,並為各書撰寫“敘錄”,記述書名、篇目、內容和校訂經過等。以後又彙編成書,名為《別錄》。劉向逝世後,又由其子劉歆繼續根據“敘錄”等,為全部圖書編出目錄,名為《七略》。《別錄》和《七略》都已佚失。現在還可以從班固利用《七略》編撰的《漢書·藝文誌》中了解其概貌。根據現有文獻,人們認為:《七略》是中國最早的一部綜合性圖書分類目錄,也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官府藏書目錄。而班固的《漢書·藝文誌》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史誌目錄。
劉向、劉歆父子編撰的《別錄》和《七略》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也是多方麵的。其一是他們用目錄這種形式,記錄和介紹了這次整理和校訂的全部圖書,使人們得以係統地、概括地了解西漢保存下來的古代文化典籍;其二是他們總結前人目錄工作的經驗,創造出一係列分類編目的方法,使中國目錄學得以在他們奠定的基礎上,不斷地發展和進步;其三是由於他們整理圖書,編撰目錄取得顯著成績,引起後人重視這些工作,從而也推動中國古代藏書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