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方特色
?這裏僅向大家選介幾個屬於不同國家的民間音樂品種,它們不能代表這些國家民間音樂的全貌,但可以說是其中比較有特色的。
(一)德國的民歌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裏,德意誌民族為世界音樂寶庫貢獻了眾多的音樂大師和不勝枚舉的經典作品,而德國的民間音樂,特別是那些感情真摯、樸素無華的民歌正是他們創作的重要源泉。正如偉大的作曲家羅伯特·舒曼所說:“勤勤去傾聽一切民歌,它是最優美旋律的寶藏”。
德國民歌具有鮮明的風格特征,它不象東方民族的音樂那樣富於即興性,也不象俄羅斯許多民歌那樣具有大起大落的感情力度變化,它缺乏一種難以抑製的激情,相反它表現出德意誌民族那種理智的性格。它通常都具有一種內在的平衡與協調,蘊含著深厚真摯的情感和潛藏著一種崇高的品格力量和深刻的喻意。它們充滿想象力,但沒有過份的矯飾。既訴說悲哀與愁苦,也不乏快樂與歡笑。總之它們始終讓人感到親切純樸,平易近人。
雖然在德國不乏委婉動聽的小調性民歌,但就總體而言多數采用大調式。因此大三和弦的3個音,即do、mi、sol是構成其民歌最常用的骨架,有時用它們作為旋律主題,有時將它們作為骨幹音,在其前後再加上一些經過音和小音型,使旋律顯得更加流暢平滑。在德國各地都可以發現具有這種特點的民歌。
德國民歌幾乎都是從這3個音中的一個音開始的,從sol到do的4度起唱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剛才的兩個例子就是這樣。其旋律基本上都使用自然7聲音階,2度、3度、4度和5度是最常用的音程,旋律進行中較少使用變化音。模進是其旋律展開常用的手法,即把某個主導音型移高或移低幾度演唱。一種是逐級移動模進。
另外還采用變化模進的形式。
還可以運用頭一個音重複,後麵音型向上移動的方式。
用於模進的音型一般較為短小,機械的逐級移動模進隻用兩次,最多不超過三次,接下來是其變化形式或轉向進行。由於前麵說過的原因,德國民歌結局時也大都通過強調大3和弦的基本音程來明確和穩定其大調的性質。下麵是幾種典型的結尾形式。
這些終止形式對德國古典和浪漫派音樂大師的創作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德國民歌的結構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一段式,另一種是分為幾個樂段的多段式。一段式的民歌也可以進一步分為若幹樂節,但不能形成用半終止或全終止彼此分割的幾個段落。而多段式民歌各段落有相對的獨立性,它們通常有二段或三段,中間含有部分反複,有時還附加一個小結尾。這類歌曲每段的長度完全相等或大體相等,每個樂句有2、4或8小節。這種段落分明、相對劃一的結構可能是受民間舞曲影響的結果,各段落之間是按照嚴密的邏輯關係來安排的。二段式歌曲中最常見的方法是第一段以半終止結束,第二段以完全終止結束。此外第一段結束在3級音,第二段終止在主音上的情況也不少見。通常一首歌曲隻用一種演唱方式,或者是獨唱,或者是合唱。
德國民歌多從弱拍開始,這與德語名詞前常有輕讀的冠詞和介詞有關。之後每小節的首拍都是重音。切分節奏在這裏並不常見,但近幾十年由於受斯拉夫民間歌曲和爵士樂的影響,特別強調小節中的某一拍而出現了類似切分的節奏。每首民歌一方麵保持節拍上的統一性,另一方麵卻注意各種節奏性音型的變換,一種節奏型一般不會連續反複三次以上,從下麵這首《愁苦的布阿》中就可以看到這種變換的頻繁,它不但不會顯得雜亂,相反保持了旋律的流暢性和節奏的統一性。
2/4、4/4、3/4這些單拍子和6/8、9/8、12/8、6/4等複拍子是德國民歌最常用的節拍,5/4、7/8、11/8這些非對稱的複拍子是極為罕見的。一首民歌通常以一種節拍貫穿到底,隻有在極少數舞曲性的民歌中可能出現變換節拍的現象。
另外在速度上德國民歌一般較為中庸,既不太慢,也不太快,旋律進行中速度也無明顯的變化。在力度上相應地也沒有大的對比。以上各種特點造就了德國民歌那種帶有普遍性的、恬靜安詳的風格。在這一點上德國藝術歌曲與它是較為相似的。
(二)意大利與它的那坡裏民歌
自文藝複興以來,意大利以其歌劇和弦樂藝術聞名於世。同樣,它的民間音樂,特別是那坡裏民歌、威尼斯船歌、塔蘭泰拉舞曲也向世人展示了其獨特的魅力。它們不象其他國家的民間音樂那樣來自社會的底層,具有純樸的鄉土氣息,相反它們的風格大都比較華麗,表演相當專業化,是城市化的民間音樂。意大利民間音樂從風格色彩上可分為四個區域:第一是南部的地中海地區。那裏的音樂有阿拉伯和印度影響的痕跡,旋律性很強,多為小調式,喜用裝飾音,多數是獨唱,音調高亢,節奏自由。第二是北方地區。其曲調多以大3或小3和弦的三個音為骨幹音,兼用大調式和小調式,常采用分節歌形式,有嚴格的節奏,複調性的合唱十分常見。第三是中部地區。它的歌曲曲調優美,長於抒情,多為獨唱,兼有嚴格的和自由的節奏。第四是撒丁地區,即撒丁島。那裏常見到結構複雜的多聲重唱,演唱時領唱者唱歌詞,其餘聲部隻唱襯詞,歌手的嗓音深沉,喜加各種裝飾音。
在這眾多類型的民間音樂中最負盛名的是那坡裏地區的民歌。那坡裏又稱那不勒斯,位於意大利的西南部,是著名的旅遊勝地,維蘇威火山和龐貝古城就在這個地區。這裏的幾個小鎮的名字,如蘇蓮托、桑塔露琪亞和卡萊卡萊也隨著其民歌而傳遍世界。那坡裏的人民豪爽開朗,富於開拓精神,在上個世紀曾有相當數量的人當海員,到南美洲謀生,著名小說《三千裏尋母記》(曾改編成動畫片在我國電視上播映)描寫的就是當地人民移居南美的艱難經曆。這裏的民歌有許多也是表現遠在海外的遊子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真切感情的。
現在大家聽到的拿坡裏民歌已不是其原來的形態,而是經過專業作曲家加工、改編和創作的,但它們仍保持了原來民歌那種曲調優美、熱情奔放的特點,所以當地人也喜愛它們,公認它們是自己的民歌。例如《重歸蘇蓮托》這首歌的曲作者庫爾蒂斯曾寫過多首那坡裏歌曲,當地人特地在蘇蓮托火車站為他塑像,以紀念他對拿坡裏民歌發展做出的貢獻。這些民歌現在不僅在群眾中傳唱,而且也是聲樂大師獨唱音樂會的保留曲目,像多明戈、帕瓦羅蒂等都經常演唱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