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思想和主要流派
在新自由主義發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過若幹經濟流派。但萬變不離其宗,這些流派的基本理論,早在1927年米瑟斯的《自由主義》一書中就奠定了。宣揚資本主義和市場自由的普遍性,反對社會主義,維護資本主義私有製度,是新自由主義的實質和核心。
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的特點和主要內容是:
第一,從主觀的假設出發。認為每個人都是很理性的人,市場內部是完全自由競爭的。這實質上是撇開人們的社會屬性和在生產關係中的地位不談,脫離現實的經濟基礎和政治上層建築,製造一種抽象的“理想人”、“理想市場”作為理論前提。
第二,鼓吹極端個人主義。認為每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都是利己的,不可能有利他的動機和行為,都是為了追求自己最大的利益。這反映了資產階級單個的人狹隘自私、力圖攫取最大限度的財富的本性。
第三,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認為自由選擇是經濟和政治活動最基本的原則。應當自由地擁有私人財產,自由地交易、消費和自由地就業,自由選擇的程度越高,經濟活動的效率越高。
第四,崇拜“看不見的手”的力量。認為市場的自動調節是最優越和最完善的機製,通過市場進行自由競爭,是實現資源最佳配置和充分就業均衡的唯一途徑。
第五,反對國家幹預經濟。認為由國家來計劃經濟、調節分配,破壞了經濟自由,扼殺了“經濟人”的積極性,隻有讓市場自行其事才會產生最好的結果。因此,隻要有可能,私人活動都應該取代公共行為,政府不要幹預,即使不得不幹預,也是愈少愈好。
第六,主張私有化。認為私有化是保證市場機製得以充分發揮作用的基礎,私人企業是最有效率的企業。要求對現有公共資源進行所有製改革,明晰產權、國家從法律上製度上必須給予保障。
新自由主義各個流派的政策主張也大體相同或近似,如對政府的活動進行限製,資產私有化,解除對金融和企業的管製,減少公共支出和投資,削減社會福利,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排斥工會,聲稱要反對“妨礙經濟自由的壟斷力量”的工會,限製工會的作用;為追求利潤和效率而大量裁員,增加失業;實行國際自由貿易;實行金融自由化,實現國際貨幣自由流動等。
一、新奧地利學派
領銜人物為哈耶克。他原是費邊社會主義思潮的成員,1950~1962年任教於美國芝加哥大學。代表作《通往奴役之路》的中心思想是:實行國家幹預或計劃經濟必然導致國家權力的專製和奴役。反映了他對社會主義的偏見和階級的偏見。
新奧地利學派承襲了米瑟斯的自由放任思想,並進一步提出僅有自由放任是不夠的,政府還必須確保自由放任。這個學派認為用中央計劃管理經濟,無法知道何種生產計劃在經濟上是可行的,因此無法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認為人類的經濟活動能自發地產生一種“自然秩序”,隻有它能使經濟活動協調一致;否定勞動價值論、生產費用論。對商品價值的認定采取完全主觀主義的和個人主義的立場;特別強調市場和私人企業的功用。認為隻有通過市場才能有效地配置資源,從而產生效率,形成經濟增長的原動力。價格體係是市場的信息收集器和發散器;提出“貨幣非國家化”的政策主張。認為靠私人發行貨幣可以抑製通貨膨脹,反對政府通過中央銀行壟斷貨幣的供給,要求把貨幣的發行權下放給私人,由私人通過競爭來解決貨幣供給。
二、芝加哥學派
也稱貨幣主義學派,以弗裏德曼為代表。其信條是唯有貨幣重要。由弗裏德曼擔綱的貨幣主義對裏根政府的政策取向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這個學派認為貨幣影響產量、就業和物價等實際經濟變量,是決定國民收入水平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因素;認為通貨膨脹無論何時何地都應歸結為“貨幣現象”,是流通中的貨幣數量過多引起的,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應該是製止通貨膨脹。而不必過多考慮經濟增長和就業;認為私人經濟本身就具有穩定性,靠市場供求關係自動調節就夠了,無需政府幹預;認為政府的作用隻能是為經濟的正常運行提供穩定的貨幣體係,在經濟的其他一切領域最好是都放任自流;認為政府應該實行“固定不變的貨幣增長率”,使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同經濟增長率保持一致,大體上在4-5%。
三、新製度經濟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