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布

1451年哥倫布生於意大利的熱那亞。哥倫布在青年時代沒有受到過多少正規教育。雖然他的父親是一個著名的紡織匠,但哥倫布對航海和來往於地中海之上的商船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哥倫布25歲那年,也就是1476年,滿頭紅發,身材高大的他隨著一艘沉船的殘骸安全地遊到了葡萄牙。以後的幾年,他就住在葡萄牙並且結了婚,有了孩子。可是不幸的是,他的年輕的妻子不久就死了。本可以在葡萄牙近海的商船上繼續穩穩當當地做水手度日的哥倫布卻總是夢想得到財富和榮譽,憧憬著西邊的神秘的地方。

《馬可·波羅遊記》一書是哥倫布少年時代就喜歡讀的,後來他不僅精讀了此書,並且還做了研究。一部拉丁文的《馬可·波羅遊記》至今還保存在座落於西班牙塞維爾的哥倫布紀念館中,書上還保存著許多哥倫布的眉批。哥倫布喜歡讀這本書的緣故不僅是此書像《天方夜譚》一樣有趣,更是由於這本書合乎他的做為一個拜金狂的理想。他對書中描寫的地方非常仰羨,他仰羨中國和印度的珠寶金銀,但使他最欣羨不已的是其中對日本的描述。

沒有到達日本的馬可·波羅是根據傳聞寫了關於日本的幾章。根據他的記述,日本位於距中國海岸2400公裏的海上,國內有取之不盡的黃金。但是,因為國王不允許輸出黃金,所以到那裏做生意的商人很少。在那個充滿黃金的日本國裏,用黃金蓋成了國王的宮殿,在宮中用4厘米厚的金磚鋪起了道路以及房間的地板,甚至用金子做窗戶框。並且在那裏還到處都能采集到玫瑰色的珍珠,人們要把一顆珍珠放在土葬時死人的嘴裏。書中記敘了元帝國皇帝發動對日本的戰爭是由於聽信了傳聞所致。

哥倫布處心積慮地要闖出一條搶先到達東方的航路,夢想達到忽必烈沒有達到的目的。他曾在一封信中說自己日夜祈求從上帝那裏得到產金的土地,在信中他寫道:“黃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寶貴的,黃金是財富,誰占有黃金,就能獲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時也就取得了把靈魂從煉獄中拯救出來並使靈魂重享天堂之樂的手段。”

另外,哥倫布的好奇心也被他博覽群書和長期的航海實踐所搏動著。在他的日記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自年輕的時候出海以來,至今還不曾離開海上的生活。這種職業,似乎使所有幹這一行的人,都產生了一種想知道世界奧秘的心情。”

1476年,哥倫布加入了一隻法國的海盜船隊。在一次攻打意大利船隻的戰鬥中,他所乘的船火下沉,他跳海逃生,在海中他遊了很長時間到達了葡萄牙。哥倫布認為他能大難不死並且到達了葡萄牙都是上帝對他做的安排。

在葡萄牙這一“探險者”的國度裏,哥倫布學到了很多航海知識,知道了怎樣使用羅盤、海圖和各種新航海儀器,獲得了怎樣利用太陽、星星的位置來確定船的位置的方法,並且隨船參加了多次的遠洋航行。有一次,他獲得了一個航行到冰島的機會,他到達冰島後又繼續航行了160公裏,這很大程度地影響了哥倫布後來西航的誌向。但對他有更大感召力的可能是關於北歐海盜的故事。

北歐海盜原意是“居住在海灣的人”,由於北歐海盜的原字是Vikings,所以許多書上也譯作“維京人”。公元800~1500年間,由於人口增長很快再加上內部政治動亂,北歐地區一些善於航海的瑞典人、丹麥人、挪威人,往往結隊出海去尋求新的生路。他們在海上橫行一時,攔截來往商船,襲擊別國海岸進行掠奪,有的人也經商和探險。所謂“海盜時代”就是歐洲中世紀史學家對這一時期的稱呼。

公元900年左右挪威的維京人到達格陵蘭並且把居民點建在了西海岸,這是他們的許多探險活動的一次。公元1000年前後,由冰島人萊夫·艾列克遜帶領的一批人乘船從格陵蘭出海,到達了北美海岸。由於他們在那裏發現一種很像葡萄樣的藤科植物,就把這兒稱為“酒的土地”音譯就是“汶蘭”,現在的聖勞倫斯河的河口一帶可能就是那時“汶蘭”一帶。由於遭到當地土著人的襲擊使他們要在那裏建立居民點的打算沒能實現。

對於許多人隻當故事聽的艾列克遜探險到汶蘭一事,哥倫布卻深信不疑。他堅信橫跨大西洋可以到達陸地,並且認為“汶蘭”就是東亞的某一國家。從一些傳聞中,哥倫布更堅定了他的想法。那就是在連續強西風的時候,海上有時飄來一些屍體,這些屍體既非歐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屍體。對此,哥倫布認為那就是居住在大洋對麵亞洲人的屍體。

除了哥倫布認為自己是上帝選定的神舟——載運基督者,要去完成一項發現“新天新地”的使命這些神秘的,妄自尊大的靈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古希臘學者波昔多尼指出的大地的球形說以及中世紀思想家培根關於地球概念的影響,這一切都促使他去冒險。

在1474年哥倫布從故鄉意大利寫給著名的天文學家、兼地理學家托斯康內利的信中,他就曾詢問過從海上到達印度的最短航線。這位學者指出:“通過大西洋到達黃金和香料的王國是一條比葡萄牙人所發現的沿非洲西海岸的道路更短的途徑。”隨信還給他寄來了一幅示意圖,並且對路程進行了推算。哥倫布根據《舊約》經外書中記載的:“到了第三天,你應將水集合於大地的第七個部分,使其餘的六個部分幹涸。”對地球的大小做了比托斯康內利的估計小得多的判斷。哥倫布認為歐亞非三個大陸的麵積占地球總麵積的6/7,而海洋隻有1/7。在把托勒密、馬可·波羅和達伊(1350~1420)的著作作了研究後,哥倫布得出結論:整個地球經度為360度,從西非往東到達廣闊的亞洲陸地占280度(按托勒密的設想,非洲南端和亞洲大陸相連),從西非向西到東亞岸邊的海洋占不到80度。

由於托勒密的《地理學》譯文中的“海裏”阿拉伯的計量單位,而哥倫布未經換算成歐洲的“海裏”就進行了計算,所以哥倫布又犯了錯誤。假使從加納利群島出發朝正西航行,由於該地的經度比赤道經度距離短,這樣每個經度的距離將減至50海裏(合80公裏)。這樣,由加納利群島向正西航行6400公裏,那麼中國、日本和印度就到了。

哥倫布經過以上推想,認為亨利王子和他的後繼者采取沿非洲海岸南航的計劃是不足取的。可是,由於哥倫布自己沒有亨利王子那樣的條件來實施自己的計劃,所以,他隻有把希望寄托於裘安王子身上,當時葡萄牙的航海事業是由裘安王子掌管的。但是,哥倫布出身低微,沒有求見王子的機會。哥倫布卻憑自己英俊瀟灑,在裏斯本常到貴族女兒們住的修道院做禮拜,獲得了一位大家小姐的垂青,不久他們就結婚了。憑著這一婚姻才使哥倫布得以同王室接近。1478年,他向裘安王子兜售自己的計劃時,也許是害怕他的計劃被別人竊取而隱瞞了關鍵部分,加上他平時愛說大話無人信任和要價太高:除了一年用的糧食、三艘船、船員外,他要求封他為騎士,並且擔任新發現地方的總督和分得該地一切財富的1/10,所以沒人相信。

1482年,裘安王子當上國王後曾召開學者評價會來審查哥倫布的計劃,最後還是被否決了。3年後,哥倫布的妻子死去,他就帶著獨生子離開葡萄牙來到了建立不久的西班牙王國。由於害怕哥倫布的計劃被別國采納搶先到達印度,裘安二世曾下令召回哥倫布,但遭到拒絕。

哥倫布到西班牙後就開始活動,想從西班牙國王菲迪南德和皇後伊麗貝拉那裏得到支持,1486年5月,國王和皇後終於召見了他。由於他的忠厚、自信及豐富的地理知識,哥倫布給國王和皇後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西班牙很想在開辟東印度群島航路的競爭中擊敗葡萄牙,所以對哥倫布的計劃很支持,並責成一個由海員和學者組成的委員會進行研究。遺憾的是委員會辦事拖拉,到1488年還未做出任何決定,等得不耐煩的哥倫布又回到了裏斯本,試圖從國王約翰那裏得到支持。可是,當時葡萄牙航海家巴托洛門·迪亞斯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後勝利歸來。這樣國王約翰認為,東行到達亞洲的航路已通,於是對哥倫布的計劃就失去了興趣。

盡管哥倫布又向英國和法國國王提出了建議,但都失敗了。毫無辦法的他,隻好等待西班牙的那個委員會的決定了。1490年,哥倫布的計劃不切實際的斷言終於被西班牙皇家顧問們宣布,但皇後仍然對此抱有信心。1491年一年新任命的委員會終於通過了哥倫布的東印度群島探險計劃。

多年的冷遇非但沒使他妄自菲薄,相反竟使他自信到了狂妄的程度。他提出在試航成功後任命他為海洋將軍和新領地的總督,親且要把將來全部殖民地收入的10%歸他所有。

這一要求遭到國王和皇後的斷然拒絕。幸虧一個替皇後管理個人財務的寵臣向皇後說明這次探險的代價比獲得的利益來說是微不足道的。1492年,同意哥倫布所提各項條件的正式文件終於簽定了。經過8年的挫折,哥倫布的計劃終於被采納了。

8月初,出海的一切已準備就緒。一支將在大洋上航行的最赫赫有名的船隊停泊在西班牙西南的一個小海港帕洛斯港中。它包括哥倫布的旗艦聖瑪麗亞號和兩艘輕快帆船平塔號和尼娜號。三艘船大小各不相同,在船上裝有大炮,與當地土著居民做交易的物品以及6個月糧食和其他食品。旗艦“聖瑪利亞號”,重130噸,長約35米,甲板長18米,有3根桅杆,並備有角帆,由哥倫布任船長。第二艘是平塔號,船長是馬丁·賓森,重90噸,速度快,船體長度隻有旗艦長度的一半。第三艘尼娜號,重約60噸左右,船長是馬丁的兄弟維森特·賓森。賓森兄弟也是做為投資者參加這次探險的,是否成功也與他們的切身利益緊相關聯。

最困難的工作是召募水手,隊員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哥倫布的朋友,傭人,也有好奇的官員們。相當一部分是以這次航行為條件特赦的犯人。這樣湊成了88人,其中包括一名懂阿拉伯語的語言學家。這是因為在那時人們認為所有語言的母語是阿拉伯語,所以這位語言學家是打算在會見中國大汗時充當翻譯的。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率領船隊起錨出海了。那時沒有一點風,船帆無力地懸垂著,船隊緩緩地趁著落潮沿著廷托河駛出。

8月12日,船隊駛到了位於非洲近海的加那利群島。補充了木柴和供應品之後,9月6日,船隊離開加那利群島,由於所有的船員情緒都很好,所以沒有一個逃亡的。船隊乘著加那利群島附近常起的東北風朝正西方航行,根據哥倫布幾年前在這一帶航海的經驗,這種東北風是越洋駛向日本國最好的風向。

船隊順著偏東風日夜不停地航行著,有時一晝夜可以向西航行150多英裏。可是日複一日,總是那空無一物的海麵展現在人們麵前。船員們過著單調的海上生活。從早到晚,船童每隔30分鍾報告一次根據沙漏得到的時間。船員每隔4小時換一次班,由於在15世紀後期的小船上,隻有船長和一兩名高級官員才有享受舒適的船艙和臥鋪的權力,所以不當班的船員隻有懶洋洋地躺在甲板上閑聊,或縮在陰涼處好好地睡上一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