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

他是給一個缺糧的國度提供優質大米的人。

對袁隆平來說,在世界各地之間飛來飛去參加國際會議是他這一雜交稻專家工作的一部分,但隻有在實驗田裏和農民朋友一起時他才真正自由自在,"我國農民在種植水稻方麵有豐富經驗",他說:"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他從農民那兒的學習所得促使他培植出一種高產耐旱澇稻種,以南方良種2號而聞名。現已成功地在中國大麵積種植,袁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我去國外時從來用不著翻譯"他聲稱),他在雜交水稻這一行已經幹了35年了,他是湖南省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主任,還是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顧問,但他從不自認為是水稻種植方麵的權威。68歲的袁是受習慣支配的人,他保持著嚴格的日常生活規律。在早飯後,他就去實驗室,然後到研究中心的實驗田,在那兒苦幹一天,晚飯後,他到當地的湖裏洗個澡,再和同事們在研究中心惟一的電視前看新聞,然後他又回來工作到深夜,年輕的同事們經常拿他"鄉吧佬"的外表開玩笑,他隻是聳聳肩,"現在我整天和農民在一起。他說,如果我穿得像個城裏人,他們會感到很別扭,不願跟我說心裏話,再說了,要是穿上最好的衣服,你又怎麼到田裏幹活呀?

中國農民說,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責任製),二靠袁隆平(雜交稻)。

西方世界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他的成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饑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

功勳人物

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人們肯定會把目光轉向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江西德安縣人,1930年9月生於北京。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農學係,同年分配到湖南省安江農校任教。

1964年起他著手雜交水稻的研究,1974年先育成強優組合"南優2號"並試種成功。這種水稻畝產達到623公斤,單產一般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1984年他創辦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並任主任至今。

袁隆平與同行們曆經九年的艱難探索,走出了困境,取得了兩方麵的重大的突破:一是育成了適合長江流域用雙季早稻的優質、高產雙季早稻組合;二是選育了超高產亞種間苗頭組合,這些苗頭組合達到了每公豐日產量100公斤的超高產指標,比曾經轟動一時的國際水稻研究所製定的超級稻育種計劃提前了六年達標。近幾年來他又開始從事超級水稻的研製。因為在雜交水稻研究方麵作出的卓越貢獻,袁隆平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於1981年獲建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1992年被湖南省授於"功勳科學家"稱號,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還先後獲人次國際科學大獎。1985年他被授於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傑出發明家金質獎",1993年被授予美國"菲茵斯特拯救饑餓獎",1999年8月在墨西哥城舉行的農作物雜交問題國際研討會上獲得國際雜交先驅科學家獎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被譽為世界綠色革命之父的農業科學家諾曼·博洛格高度評價了袁隆平在農業科技發展領域內取得的成就,同年,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還決定以袁隆平的名字命名小行星,這是項崇尚的永久榮譽。具有曆史性意義,是對袁隆平最充分的肯定。據統計,目前,雜交水稻種植麵積占我國總種植麵積的51%,而產量占總產量的60%。1976年至1978年中國累計種植雜交稻35億噸,中國能用占世界10%的耕地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解決大多數人的溫飽問題,袁隆平功不可沒。有而在雜交理論上,他突破權威,開創了一個新的理論時代。他曾經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無性雜交"學說進行教學和科學試驗。按照他們經典的理論,以及當時國際上的普遍觀點,水稻作為自花授粉的植物沒有雜交優勢,實驗沒有任何意義。袁隆平對這些學說產生了懷疑,而沿著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的染色體學說進行探索,這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勇氣來自對真理的信心,經過實地實驗,袁隆平堅定地認為那套流行的理論僅是形式邏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