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統一戰線的本質是團結大多數。在各個曆史時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凝聚中華民族絕大多數人的意誌和智慧,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奮鬥,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的重要法寶。

以毛澤東同誌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科學地分析中國具體社會曆史條件,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了完整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統一戰線理論和政策,成為毛澤東思想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統一戰線已經有了八十多年的光榮曆史。在過去,它是奪取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徹底勝利,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民族解放、國家獨立大業,實現近代中國第一次曆史性飛躍的三大法寶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當代中國的統一戰線,繼承和發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光榮傳統,為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複國民經濟,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曆史變革,開展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中國工業化初步基礎的偉大鬥爭中,統一戰線繼續做出了傑出貢獻。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進入了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中心的新的曆史時期。新時期的愛國統一戰線,已經發展為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組成的最廣泛的聯盟。這個統一戰線,正在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下,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為建設四化、統一祖國、振興中華而奮鬥。在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下,在把中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祖國統一的宏偉事業中,統一戰線仍將是重要法寶。

當代中國的統一戰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有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七年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兩個輝煌發展的時期;也有過自一九五七年下半年以後,由於指導思想上出現“左”的失誤,直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壞,長達二十年的艱難經曆。這些成功和挫折、經驗和教訓,對於指導今後統一戰線工作,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中國的統一戰線曆來是中國共產黨總路線、總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實現黨的總任務服務的。曆史經驗證明,做好統一戰線工作,促進統一戰線的鞏固和發展,充分發揮統一戰線的積極能動作用,必須全麵科學地分析和認識中國所處的社會曆史條件,準確地把握對社會發展起主導作用的重大問題。

在新的曆史時期,主導著中國社會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是:經濟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改革開放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是經濟改革的總體目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特征;“一國兩製”是解決祖國和平統一的基本政策;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是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導思想。以上幾個問題,大體構成了當今中國的時代畫卷,是決定和影響國家總體麵貌和發展趨勢的本質要素,也是了解和研究當代中國的基本線索。任何一個黨派、團體或個人,任何一個方麵的工作,在新時期的地位和作用如何,都必然同這些問題密切相關。鞏固和發展新時期的統一戰線,必須研究、把握這幾個問題,找準自己的位置,發揮自身的優勢,在推動當代中國的全麵進步中發揮積極作用。

統一戰線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團結一切愛國的階級、階層、黨派和集團,為實現一定的共同目標而組成的政治聯盟。

組織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曆來是中國共產黨總路線、總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革命事業中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進程,始終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息息相關,緊密相連。這是中國革命的重大特點,也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大特色。

統一戰線的根本問題是無產階級解放運動中自身團結統一和同盟軍問題。無產階級要戰勝強大的敵人,奪取、鞏固政權,建設社會主義,首先要謀求自身的團結和統一,使自己鍛煉成為革命的堅強的領導力量;同時又要聯合一切愛國的階級、階層、黨派和其他政治力量,組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才能有步驟地實現自己的戰略目的。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曆來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不同曆史時期實現總任務的一大法寶。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中國統一戰線經曆了曲折的發展過程,積累了大量成功的經驗,吸取了失敗的教訓,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的統一戰線的理論和策略。中國統一戰線豐富的理論、政策和實踐經驗,是馬克思主義在東方10多億人口大國的重大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增添了新的貢獻。

本書論述的範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當代中國的統一戰線。這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團結和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及一切愛國力量,戰勝國內外敵人,建設社會主義,統一祖國,振興中華的重要曆史時期。它走過了四十多年光輝的曆史道路,也經受過艱難挫折的考驗。“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及其偉大的統一戰線,正以奮發進取、生氣勃勃的姿態,巍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以其堅強的毅力,旺盛的活力,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事業而奮鬥。

一、馬列主義關於統一戰線的基本思想

(一)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統一戰線的理論和策略

馬克思、恩格斯生活於十九世紀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解放運動興起的年代,同各種政治力量、政治思潮進行過複雜的交往和鬥爭,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體係和無產階級實行統一戰線的理論和策略,為無產階級解放運動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武器。

一八四七年底,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第一個無產階級革命綱領《共產黨宣言》(簡稱《宣言》)。馬、恩的《宣言》和有關著作,為各國無產階級實行統一戰線奠定了理論基礎和策略基礎。

第一,無產階級實行統一戰線的根本指導思想。

恩格斯在《宣言》一八八三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宣言》始終貫徹的基本思想是:“每一曆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曆史的基礎;因此(從原始土地公有製解體以來)全部曆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曆史……而這個鬥爭現在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永遠擺脫剝削、壓迫和階級鬥爭,就不再能使自己從剝削它壓迫它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下解放出來。”毛澤東把這個基本思想概括為:無產階級隻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並且指出《宣言》的這個基本思想,也是無產階級實行統一戰線的基本理論依據和根本指導思想。

解放全人類是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最終目標,因此也是無產階級實行統一戰線為之奮鬥的最終目標,它貫穿於統一戰線工作的一切方麵和全部過程。統一戰線在各個曆史時期的策略原則,都是適應當時革命鬥爭的需要並服從於和服務於這一最終目標的。《宣言》指出:“共產黨人為工人階級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鬥爭,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代表運動的未來。”這個光輝思想,體現了革命發展階段論和不斷革命論的辯證統一。無產階級政黨具有共產主義世界觀和解放全人類的偉大胸懷,隻有它才能在各個革命時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組織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最終達到共產主義。

第二,加強工人階級政黨之間的聯合和工人階級內部的團結統一。

《宣言》提出,共產黨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各國無產者的鬥爭中,堅持整個無產階級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沒有工人階級政黨之間的聯合和工人階級內部的團結統一,就不可能形成強大力量戰勝敵人。

第三,無產階級必須聯合農民,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

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指出,在一切農民國度中,農民是無產階級“天然的同盟者”,農民對革命的態度關係著革命的成敗。馬克思一八五一年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一書中,闡述法國農民利益受地主、資產階級侵害之後,深刻指出:“一句話,農民的利益已不像拿破侖統治時期那樣和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資本相協調,而是和它們不可調和地相對立了。因此,農民就把負有推翻資產階級製度使命的城市無產階級看做自己的天然同盟者和領導者。”

第四,無產階級政黨必須聯合和支持一切民主政黨,組織廣大的同盟者,才能實現自己的戰略目的。

《宣言》在考察當時英國、法國、瑞士、德國、波蘭的階級鬥爭形勢和不同的曆史條件後指出:“總之,共產黨人到處都支持一切反對現存的社會製度和政治製度的革命運動。”同時,共產黨人還“到處都努力爭取全世界的民主政黨之間的團結和協議。”

第五,無產階級政黨在同資產階級和其他政黨的聯合中,必須堅持自己的階級獨立性。

一八四八年,德國處於資產階級革命的前夜。《宣言》指出:“隻要資產階級采取革命的行動,共產黨就同它一起去反對君主專製、封建土地所有製和小市民的反動性。”一八八九年十二月十八日,恩格斯在給格·特利爾的一封信中更明確指出,無產階級要奪取革命的勝利,可以支持其他政黨去參加有利於革命的運動,但“所有這一切又必須以黨的無產階級性質不致因此發生問題為前提”,並指出這是“絕對的界限”。

《宣言》提出的理論和策略,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實踐中進行了成功的運用,並且經受了革命的考驗。一八八七年恩格斯在《美國工人運動》中說:“這就是現代社會主義的偉大創始人卡爾·馬克思、還有我以及同我們一起工作的各國社會主義者四十多年來所遵循的策略;結果,這個策略到處都引向勝利”。

(二)列寧關於統一戰線的理論和實踐

列寧所處的時代,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列寧在鬥爭實踐中運用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統一戰線的戰略策略思想,更加注意利用間接同盟軍和直接同盟軍,更加注意各種同盟軍的配置問題。一九二○年他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書中,對統一戰線問題作了深刻的闡述,指出:“要戰勝更強大的敵人,隻有盡最大的力量,同時必須極仔細、極留心、極謹慎、極巧妙地一方麵利用敵人之間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最小的‘裂痕’,利用各國資產階級之間以及各個國家內資產階級各集團或各派別之間的一切利益對立,另一方麵,要利用一切機會,哪怕是極小的機會,來獲得大量的同盟者,盡管這些同盟者是暫時的、動搖的、不穩定的、靠不住的、有條件的。”並且強調指出:“誰不懂得這一點,誰就是絲毫不懂得馬克思主義,絲毫不懂得一般的現代科學社會主義。誰要是沒有在實踐上,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和在相當複雜的各種政治情況中,證明他確實會運用這個真理,誰就還沒有學會幫助革命階級去進行鬥爭,使全體勞動人類擺脫剝削者的壓榨而獲得解放。以上所說的一切,對於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前和以後的時期,都是一樣適用的。”列寧在這裏不僅深刻闡明了要廣泛組織直接同盟軍和間接同盟軍的策略,而且闡明了無產階級實行統一戰線的極端重要性、複雜性和長期性。

列寧的戰略策略思想,不僅使俄國革命獲得偉大的成功,而且引導世界被壓迫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

第一,提出並實行工人階級內部的統一戰線。

列寧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被形形色色的中間階層所包圍,無產階級內部分為“比較開展”和“比較不開展的階層”,有職業、鄉土、宗教等等的區分。“由於這一切原因,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無產階級的覺悟部分,即共產黨,就必須而且絕對必須對無產者的各種集團,對工人和小業主的各種政黨采取機動、通融、妥協的辦法。”一九二一年列寧和第三國際提出工人統一戰線的口號。一九二二年四月列寧在《我們付出的代價太大了》一文中指出:為了幫助工人群眾反對資本,“我們采取了統一戰線的策略,並且要把這種策略貫徹到底。”如果“共產黨人不願了解和不願學會這一點,就休想在工人階級中贏得多數。”

第二,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

列寧認為,無產階級領導權的中心問題是領導農民的問題。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是奪取革命勝利的基本保證,也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基本原則。他指出:“隻有工農聯盟才能使農民擺脫地主和資本家的世世代代的壓迫。”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提出了工農民主專政的思想,指出“專政的最高原則就是維護無產階級同農民的聯盟,使無產階級能夠保持領導作用和國家權力。”

第三,要盡力同一切民主政黨、派別建立聯盟。

十月革命前後,列寧始終貫徹統一戰線的策略思想。一九○一至一九○二年,列寧和資產階級自由派政治領袖司徒盧威訂立過正式的政治同盟,反對民粹派。同時又善於不斷地在政治上和思想上進行鬥爭,反對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十月革命勝利後,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列寧曾成功地爭取同左派社會革命黨的聯合,建立起兩黨聯盟的體製,使剛剛誕生的蘇維埃政權獲得短暫的穩定。次年五月,左派社會革命黨反對蘇維埃政權,發動叛亂,遭受鎮壓。這樣,才形成布爾什維克一黨執政的局麵。

第四,要爭取使用大批的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專家參加社會主義建設。

十月革命勝利後,蘇維埃缺乏自己的專家。列寧指出,在無產階級專家被培養出來以前,必須大量地團結和使用舊專家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用非共產主義者的手來建設社會主義,並教育他們,使他們逐步成為共產主義者。列寧號召廣大幹部、群眾要像愛護自己眼睛那樣去愛護和關懷這些專家,並幫助他們進步。列寧這一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第五,要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對文明資本家實行贖買。

十月革命後,列寧曾設想不沒收私人企業,把它引導到國家資本主義軌道上來,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由於俄國資產階級舉行武裝叛亂,列寧的這個設想沒有能夠實現。一九二一年國內戰爭結束後,列寧果斷地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轉到新經濟政策的軌道,實行糧食稅,允許商品貨幣存在和私人貿易自由,並且重新提出國家資本主義,把已經沒收的私人企業、礦山等,采取租賃製等方式,租讓給私人或外國資本家經營。實行國家資本主義的目的是利用私人資本迅速地恢複國民經濟,發展生產力,鞏固工農聯盟,鞏固年輕的蘇維埃政權。列寧指出:“國家資本主義,就是我們能夠加以限製、能夠規定其活動範圍的資本主義。”並提出要向接受國家資本主義的文明資本家實行贖買。新經濟政策和國家資本主義的措施,對戰後蘇聯國民經濟的恢複和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第六,製定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革命運動和民族問題的理論和綱領,推動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開展。

一九二○年十二月,列寧提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的口號,發展了《共產黨宣言》關於“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思想。列寧認為,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民族資產階級可以在某個時期支持本國人民的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運動,因此,無產階級在一定條件下有必要同民族資產階級建立聯盟。但是無產階級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列寧還十分關心中國革命,對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組織革命統一戰線給予指導和幫助,並派越飛同孫中山進行談判,促成了中國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

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統一戰線的理論、策略及曆史回顧

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長期遭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和壓迫。中華民族同帝國主義的矛盾、人民大眾同封建主義的矛盾,是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舊中國社會階級狀況的基本特點是兩頭小,中間大。在社會人口比重中,無產階級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都占少數,最廣大的人民是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官僚資產階級不同,是一個帶有兩麵性的階級,既有革命性的一麵,又有妥協性的一麵,是舊中國的中間勢力,是無產階級可以爭取和聯合的同盟者。城市小資產階級和廣大知識分子都受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是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者。廣大的農民階級受壓迫最深,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是無產階級最堅固的同盟者。無產階級是一個最有覺悟性和最有組織性的階級,具有領導中國革命的資格。但是,舊中國無產階級人數很少,單憑自己一個階級的力量是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的,必須在各種不同情況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革命階級和階層,組織革命的統一戰線。舊中國這種社會階級狀況,決定了中國統一戰線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和充分發展的條件,同時也決定了中國統一戰線具有極大的複雜性。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統一戰線的理論和策略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相結合,總結了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教訓,形成了一整套統一戰線的理論和策略,成為毛澤東思想的組成部分。其基本點是:

第一,農民是中國無產階級最鞏固最廣大的同盟者,工農聯盟是統一戰線的基礎。無產階級必須緊緊地依靠農民,建設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道路。隻有依靠工農聯盟,無產階級才有力量去團結城市小資產階級,爭取民族資產階級和其他愛國民主分子,也才有無產階級的領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