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指標解釋(1 / 2)

統計指標解釋

工業

1、產品銷售成本

指企業銷售產品和提供勞務等主要經營業務的實際成本。

2、產品銷售利潤

指企業銷售產品和提供工業性勞務等主要經營業務收入扣除其成本、費用、稅金後的利潤。

3、產品銷售率

指報告期工業銷售產值與同期全部工業總產值之比,是反映工業產品已實現銷售的程度,分析工業產銷銜接情況,研究工業產品滿足社會需求程度的指標。計算公式為:產品銷售率(%)=工業銷售產值/工業總產值(現價)×100%

4、產品銷售收入

指企業銷售產品的銷售收入和提供勞務等主要經營業務取得的收入總額。

5、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

指企業銷售產品和提供工業性勞務等主要經營業務應負擔的城市維護建設稅、消費稅、資源稅和教育費附加。

6、工業

指從事自然資源的開采,對采掘品和農產品進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質生產部門。具體包括:(1)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如采礦、曬鹽、森林采伐等(但不包括禽獸捕獵和水產捕撈);(2)對農副產品的加工、再加工,如糧油加工、食品加工、軋花、繅絲、紡織、製革等;(3)對采掘品的加工、再加工,如煉鐵、煉鋼、化工生產、石油加工、機器製造、木材加工等,以及電力、自來水、煤氣的生產和供應等;(4)對工業品的修理、翻新,如機器設備的修理、交通運輸工具(包括小臥車)的修理等。1984年以前農村的村及村以下辦工業歸屬農業,1984年以後劃歸

7、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

指在一定時期內實現的利潤與成本費用之比,是反映工業生產成本及費用投入的經濟效益指標,同時也是反映降低成本的經濟效益的指標。計算公式為: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100%

8、工業統計調查單位

工業統計調查單位分為兩類:獨立核算法人工業企業和工業活動單位。(1)獨立核算法人工業企業:指從事工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單位。獨立核算法人工業企業應同時具備以下條件:①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能夠承擔民事責任;②獨立擁有和使用資產,承擔負債,有權與其他單位簽訂合同;③獨立核算盈虧,並能夠編製資產負債表。(2)工業活動單位:指在一個場所從事一種或主要從事一種工業生產活動的經濟單位。它包括獨立核算工業企業按主營業務活動(即工業生產活動)劃分的主營業務活動單位和非工業企業所屬的工業生產活動單位。

9、工業增加值

指工業行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

10、工業增加值率

指在一定時期內工業增加值占同期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反映降低中間消耗的經濟效益。計算公式為:工業增加值率(%)=工業增加值(現價)/工業總產值(現價)×100%

11、工業總產值

是以貨幣表現的工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已出售或可供出售工業產品總量,它反映一定時期內工業生產的總規模和總水平。包括在本企業內不再進行加工,經檢驗、包裝入庫(規定不需包裝的產品除外)的成品價值,對外加工費收入,自製半成品、在產品期末期初差額價值。工業總產值采用“工廠法”計算,即以工業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按企業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來計算,企業內部不允許重複計算,不能把企業內部各個車間(分廠)生產的成果相加。但在企業之間、行業之間、地區之間存在著重複計算。輕重工業總產值的劃分也是按“工廠法”計算的。

12、固定資產淨值

指固定資產原價減去曆年已提折舊額後的淨額。

13、固定資產原價

指企業在建造、購置、安裝、改建、擴建、技術改造某項固定資產時所支出的全部貨幣總額。它一般包括買價、包裝費、運雜費和安裝費等。

14、國有經濟工業(即過去的全民所有製工業或國營工業)

指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的一種經濟類型。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級國家機關、部隊、科研機構、學校、人民團體和國有經濟企事業單位等舉辦的國有經濟工業。1957年以前的公私合營和私營工業,後均改造為國營工業,1992年改為國有工業,這部分工業的資料不單獨分列時,均包括在國有工業內。

15、集體經濟工業

指生產資料歸公民集體所有的一種經濟類型,是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的組成部分。包括城鄉所有使用集體投資舉辦的企業,以及部分個人通過集資自願放棄所有權並依法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認定為集體所有製的企業。

16、利潤總額

指企業實現的利潤。

17、流動資產

指可以在一年或者超過一年的一個營業周期內變現或者耗用的資產,包括現金及各種存款、短期投資、應收及預付貨款、存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