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人必須直麵的人生危機(1 / 3)

中年男人必須直麵的人生危機

中年男人的信念困惑

信念猶如航標燈射出的明亮光芒,在朦朧浩淼的人生海洋中,牽引著人們走向輝煌。高高舉著信念之旗的人,對一切艱難困苦都無所畏懼。

然而,對即將進入中年的男人來說,信念危機往往會不期而至。中年的男人已經有了一定的閱曆,早已過了不惑之年,對社會現象似乎都能看透,因此似乎什麼也不信,對美好的前景不再憧憬,隻是渾渾然地在人生的大海上漂蕩。生命之舟沒有了導航的明燈,令中年男人生活穩定得幾乎沉悶,失去了在信念導引下的生命的張揚力,令中年男人的生活缺乏激情。原因何在?大概在於中年的男人以前的衝天抱負、遠大理想多半難以實現,他們感到了歲月的艱難、生命的不易。一句話,過去的那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不再有了。

生命有限,經不起幾次折騰。至於那些幸運的男子,在中年的時侯,已實現了自己的一些抱負,雖然有些功成名就之感,但求穩的心理越來越強,過去的經驗告訴他們,要量力而行,穩紮穩打。他們懼怕失敗,為現有的成就所累,邁不開新的腳步,從而止步不前,偶有所動,也是前怕狼,後怕虎。總之,中年的男人不再擁有對事業火一般的熱忱和對未來熱烈而摯著的追求,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信念危機。

一、來到危機的麵前

1.激情已遠走

中年的男人,已對人世有了更多的體驗和感受,在曆經人世的滄桑之後,有種塑像般冷峻的心態,屬於“風雨之後無所謂擁有”的那種無動於衷和淡漠,缺少了對生命的衝勁與熱望,缺少了事業、生活的那種澎湃的激情。

不少人有過賴床的經驗,由於太依戀蜷縮在被窩裏的滋味了,讓人提不起精神下床;甚至在起身到洗漱之前,還有點躊躇,畢竟世界不會因為自己起床早晚而有所改變。

冷漠的感覺突如其至,莫名其妙地你覺得興趣索然,不想振作。

不少人有過這樣的經驗——辛苦籌劃許久的一項計劃,卻在緊要關頭把它放棄了。你是不是更感到生活、事業中的熱情與渴望已難以尋找?做什麼事都是不緊不慢,沒有了往日的風風火火、雷靂風行,沒有了曾經有過的豪情萬丈、雄心壯誌。

是什麼讓激情離你越來越遠呢?我們認為是你的經曆、生活與環境讓你激情不再,讓你熱情之火降溫。

一般說來,男人到中年,或多或少都能夠成功地適應外部環境,思想比較成熟。而且在事業上已經站住了腳,已經結婚並有了孩子,並且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和社會活動。所以人們往往認為:除了某些偶然的挫折、失望和不滿之外,他們一般都處在一種相對安定的狀態中,而不至於像青年人那樣內心充滿焦躁、不安和衝突,行動富於搖擺、反複和狂放。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年男人是成熟的。

但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麵。真理都是相對的,不斷發展的,尤其是對活生生的、獨特的、不斷成長的、被拜倫稱之為“世界上最奇妙的現象”的人的認識。由於事業有成,生活經曆豐富,思想成熟,你會對一切經曆過的事因熟知而厭煩和感到枯燥,對某些事情的結果因能夠預料而漠不關心;你會過於世故而對事情的進退感到乏味。這樣你在生活中、事業中的熱情喪失了,冒險精神沒有了,生活自然也會無滋無味。

另一方麵,在現實中,許多事情本身也是冗長乏味的,或者是公式化、固定化的,這又更讓你感到激情難喚。就如賽車手般刺激的工作,也有乏味的一麵,大部分的賽車手花上90%的時間在維修、體能訓練等準備工作上,這些工作單調而令人生厭。演員工作看來光鮮亮麗、生氣蓬勃,但事實上有些演員花了一整天的功夫籌備,隻為了兩句台詞的一場戲。

所以我們必須認清事實,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冗長泛味的訓練過程,我們必須告訴自己,別讓這乏味的過程阻斷了我們對目標的追尋,別讓你的世故遏止了你對生活、事業追求的激情。因為對事業、生活與追求的激情是你奮進的動力,是你信念的支柱。

缺乏激情,會讓人缺乏積極進取的勇氣,缺乏奮鬥拚搏的精神,會動搖你胸中堅強的信念,會讓你的生活平淡如水,使你的事業按部就班而難以跳躍發展。

2.四十仍困惑

“四十仍困惑”——孔聖人在兩千多年前就給中年人定了性。然而,現代社會中,中年的男人,困惑仍在。困惑猶在,信念難立。

人們常常把邁入中年後安寧、平和的心境視為中年男人成熟的標誌。“中年的人了,還像青年人那樣衝動、情緒不穩定!”“都是中年人了,心裏還這麼躁動不安!”我們經常聽到類似的對某些中年男人的指責。於是,在整個社會的印象中,中年男人是思想成熟、行為適中、情緒穩定、心理平衡、性格平和的一群。“四十而不惑”——孔老夫子兩千多年前就給中年男人定了性。從社會和人的發展的靜態角度來看,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但把人的發展與社會看成是一個動態、互動的過程,這種說法是值得商榷的。為此,從這個角度出發,瑞士著名心理學家C·榮格首次提出了“中年人是人生的危機階段”的觀點,之後的前蘇聯心理學家伊·謝·科恩、法國心理學家查佐都提出了相似的結論。這充分證明了中年男人困惑猶在。

隨著社會發展與轉型,人們的觀念、生活方式、習慣等都在轉變,中年男人特定的人生階段就成了這新舊矛盾衝突的焦點,這使得中年男人難以界定自己個人的人生與社會位置,導致自己以前的信念、追求、理想受到挑戰,從而產生了信念危機。H君的經曆和心態就鮮明地體現了這種危機。

H君,男,中年,當過“老插”、工人、民辦教師、機關辦事員,恢複高考製度後,考上大學,繼而又考上名牌大學研究生,獲得文學碩士學位,現在某大學中文係任教,第二職業則是在一家公司任副總經理,屬於“業餘下海”的那種。

H“下海”是從他的40歲生日之後開始的。在此之前,他是個“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冬夏與春秋”的公認的做學問的料,而且學問也做得有些起色,先後在國家及省級報刊上發表幾十篇論文,並出版一部專著。何以40歲一過,他竟換了一個人呢?他說:“我都到了所謂‘不惑之年’,可是能相信孔老夫子的話嗎?‘四十而不惑’,那是扯淡!我看人隻要活著,就沒有‘不惑之年’,這幾年我是越活越惑。”

“惑者,一謂困惑,二謂誘惑。先說困惑。我這個人喜歡凡事探究為什麼,用眼下一句流行話叫‘討個說法’,——這也許就是可悲的‘知識分子的情結’!——可這幾年許多事越探究越困惑。報上說現在處於‘知識爆炸’時代,有時接受信息越多,反而越是困惑。譬如,這份雜誌上大談多吃糖的好處,那張報紙卻在介紹多吃糖對身體的害處;今天有人主張長跑,明天又有人說長跑對身體無益;這篇文章主張教育子女要嚴,那位作者又主張順其自然;在求知上有人主張要刻苦讀書,有人宣告現代人的創造智慧第一來自於交談,第二來自於通信,第三才是讀書……這些信息單獨看來似乎都有道理,同時接受卻又使我無所適從。

“當然,單是這些屬於生活知識指南方麵的困惑,倒也沒什麼,他姑妄言之,我姑妄聽之罷了!真正使我困惑的還是社會現實:深圳一桌‘豪門宴’花費18萬元,‘大款’一條愛犬花費30萬元,全國尚有5千萬農民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山區的孩子窮得上不起學;明星一次出場價上萬,教授一年工資不過六千;有市場價值的書能賺錢,但不算‘科研成果’,而算科研成果的書社會不需要,作者貼錢出版;買書的沒有錢,有錢的不買書;學富五車的學者因寫書而貧窮,鬥大字不識的書商因賣書而發財;有人辛辛苦苦做了幾年生意掙的錢,不如手中有權的人一個電話、一張字條來得快;在單位吊兒郎當的人在社會上左右逢源,兢兢業業幹好本職工作的人門庭冷落;許多端鐵飯碗的人都在叫窮,可大家又都在依賴、力保鐵飯碗;人人都在討伐‘吃喝風’,可輪到自己又都抱著‘不吃白不吃,白吃誰不吃’態度……

“矛盾、錯位、怪圈、反差、悖論,不管怎麼形容,總之,這年頭叫人困惑,百思不得其的解的事太多!

“‘不是我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化太快’,也許可以用這兩句流行歌詞來解釋。

“再說誘惑。這年頭誘惑人的東西太多了!職稱、工資、住房、出國、金錢、股票、高檔家具、時髦服裝、現代化的娛樂消費……隨時隨地展現在你的麵前,充斥於你的耳邊,纏繞在你的心頭,使你躲不開,放不下。正像廣告上說的‘檔不住的誘惑’!請問,芸芸眾生又有幾人不為商品社會的五光十色所動呢?我輩做學問的中年人既食人間煙火,便也不例外。孔子稱頌顏回‘貧居陋巷,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那是‘聖人’,那是在男耕女織、其樂融融的小農經濟社會。而如今,九華山的和尚也做生意,曲阜孔廟前也賣假酒,整個社會乘上了欲望號東方快車,存在決定意識,誰還能做到‘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呢?

“本來,我輩人到中年,職業確立,家庭建成,即使不能成名成家,倒也自得其樂。可迅速變化發展的社會現實一下子打破了我們的心理平衡,我們這才發現自己生活得太寒磣、太匱乏、太蒼白。如果是在青年時代,麵對商品經濟社會的現實,我們也會像今日許多青年一樣勇於接受挑戰,積極參與。最糟糕的是我們既不同於老年人,也不同於青年人,既無法拒絕誘惑,又無法勇於投入、參與。老年人你可以說他們保守,但他們長期形成的某種生活信念可以抵禦誘惑;青年人你可以說他們狂熱,但他們的勇氣卻可以使他們在行動中改變自己。我們呢,道行還沒有修煉到抵禦外界誘惑的地步,而勇氣與熱情已遠非和青年人相比,‘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外麵的世界真無奈’,這兩名歌詞好像就是專門為我這樣的中年人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