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徑運動對青少年的教育作用
培養拚搏精神在1984年洛杉磯舉行的24屆奧運會女子馬拉鬆比賽中的一幕,當距進入田徑場地還有最後5000米時,一名女運動員搖搖晃晃支持不住了,這時,大會醫生跑過去要扶她,但她連連擺手,仍自己一步步艱難前行。按田徑規則,在比賽過程中,如有他人幫助就取消比賽資格。她知道依賴幫助就意味著自己的努力半途而廢。她堅持連跑帶走搖搖晃晃地用了7分多鍾時間跑完了最後400米。一到終點就暈倒在地上。她早該倒下了,是什麼支使她咬牙到終點?為得獎?早已有36名運動員跑在前麵;為破紀錄?400米跑7分多鍾是不可能破紀錄的。那為什麼?是什麼精神支持著她呢?這就是田徑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拚搏精神,一種全力以赴、永不退縮的堅強意誌和勇氣。
田徑運動能直接顯現人的體能,表現人的精神,是深受廣大青少年喜歡的體育項目。一些田徑運動明星在青少年中的知名度非常高,在第一屆現代奧運會田徑比賽中,為希臘奪得馬拉鬆跑金牌的斯皮裏東·魯伊斯被希臘人民授予“民族英雄”的稱號。為什麼呢?原因就在於比賽中運動員身上迸發的拚搏精神和廣大青少年為民族、為人類做貢獻,創造新世界的誌向產生了共鳴。正因為如此,田徑運動才這樣具有魅力。田徑運動在很多方麵給人以啟示,豐富了“拚搏精神”的內含。
1936年柏林奧運會上,美國黑人運動員歐文斯為了黑人的尊嚴,為了抗議法西斯納粹統治,就在希特勒眼皮底下破了四項世界紀錄,大長了世界爭取和平人民的誌氣,迫使希特勒匆匆退出場去。歐文斯給我們的啟示是:拚搏,就意味著必須有一個崇高的理想和目的,並為之奮鬥。廣大青少年要從小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並為著目標去努力、去拚搏,隻有這樣才不會盲從,才有方向,拚搏奮鬥才有動力。
拚搏,還意味著個人必須做出巨大的犧牲付出巨大的代價。事業的成功不是一帆風順的,是充滿坎坷和荊棘的,必須有充分思想準備,付出汗水、心血、體力和青春。當今田徑運動的迅速發展、運動成績的不斷提高,使人類更加清楚地認識自身的潛能,增強了人們改造世界、征服自然的信心和決心。田徑運動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是全世界各國從事和喜愛田徑運動的人們不懈努力的結果。在田徑運動事業發展的道路上灑滿了汗水、心血,每一次進步,都是青春以至生命的裏程碑。我國女子跳高世界紀錄創造者鄭鳳榮,把自己青春時光全部用在跳高場上,為發展女子跳高運動,為祖國爭光,她整整奮鬥了十年。中國女子競走隊為了在世界大賽上取得優異成績,她們放棄了大城市豐富多彩的生活與優良的訓練條件,把汗水都灑在了偏遠地區公路上。
拚搏,也意味著吃大苦、耐大勞,勇於克服各種困難,在常人難以忍受的條件下,堅持住並爭取勝利。我國男子撐竿跳高全國紀錄創造者胡祖榮為田徑運動犧牲了健康,患高位截癱後,仍拚捕不止,以驚人毅力查閱了數百萬字參考書,寫下了一本《身體訓練一千四百例》,為此,他榮獲了國家體育榮譽獎章。我國女子鉛球運動員黃誌紅,在25屆奧運會前,患有嚴重的軀幹及膝部傷痛,但她仍在訓練中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完成訓練計劃,積極備戰巴塞羅那,並在本屆奧運會鉛球比賽中奪得銀牌,這是亞洲田徑運動員在奧運會田徑賽中奪得的最好名次。馬拉鬆跑運動員在比賽中必須克服強烈的生理反應,戰勝退縮心理,才能勝利地到達終點。
拚搏,也意味著永不休止地向自己的生理極限挑戰。這是田徑運動的任務,是為人類發展做出貢獻最直接的形式。有一位跳高世界紀錄創造者說過一句有名的話:“我非常喜愛跳高運動,因為它使我永遠麵對一個新高度,而每一勝利是以‘失敗’的形式告終的,它使我永遠奮鬥。”美國運動員劉易斯1991年突破了一些專家認為的9″90的100米運動極限。前蘇聯撐竿跳高運動員布勃卡,前後二十多次打破撐竿跳高世界紀錄,突破了被認為是本世紀極限的6米大關,目前他的紀錄是613米,他表示要繼續努力,力爭把撐竿跳高的世界紀錄提高到62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