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天河

銀河迢迢

我國古代把銀河也叫天河、銀漢。大詩人白居易在《七夕》詩中有:“煙宵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我國現代著名的大詩人郭沫若在他的詩中也曾寫道:“你看那淺淺的天河,定然不甚寬廣。我想那隔河的牛女,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閑遊。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夏夜星空中從東北向南橫跨天空的銀河,宛如奔騰的急流,一瀉千裏。迢迢的銀河引起多少美麗的遐想和動人的故事。其實,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銀河,隻不過夏秋之交看到了銀河最明亮壯觀的部分。銀河經過的主要星座有:天鵝座、天鷹座、狐狸座、天箭座、蛇夫座、盾牌座、人馬座、天蠍座、天壇府、矩尺座、豺狼座、南三角座、圓規座、蒼蠅座、南十宇座、船帆座、船尾座、麒麟座、獵戶座、金牛座、雙子座、禦夫座、英仙座、仙後座和蠍虎座。銀河在天空明暗不一,寬窄不等。最窄隻4°~5°,最寬約30°。銀河為什麼是白茫茫的呢?伽利略發明天文望遠鏡以後,帶著這個不解之謎,把望遠鏡指向銀河,原來銀河是由密集的恒星組成的。為什麼隻有這一“帶形”天區的恒星最密集呢?原來是由1000多億顆恒星組成一個透鏡形的龐大的恒星體係,我們太陽係就在這個體係之中。我們從太陽係向周圍看到盤狀的邊緣部分呈帶形天區。這個天區的恒星投影最密集,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銀河。這個龐大的恒星體係也由銀河得名,叫銀河係。

如果說地球的家是太陽係,那麼銀河係就是太陽之家居住的巨大恒星城。人類對這座“城市”的認識,首先還是從認識恒星開始,逐漸把恒星和銀河連在一起進入宏觀構想。1750年,英國天文學家賴特發表了《宇宙的新理論》一書。他根據銀河狀況,推測恒星係統的空間分布不是在所有方向都對稱的,很可能是扁平的,銀河可能是這個扁平的恒星體係在長軸方向的星群密集外觀。這是最早認識銀河和銀河係的人。1755年,德國哲學家康德在《宇宙發展史概論》一書中提出恒星和銀河之間可能組成一個巨大的天體係統。1761年,德國數學家朗伯特在《宇宙論書簡》一書中也有類似的推想,然而,最早通過自己的天文觀測研究恒星體係,要算著名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耳。他總結了上述幾位天文學家的推想並於1785年,根據自己對恒星的觀測統計,繪出一幅扁平狀的銀河係形體,並認為太陽係位於銀河係中心區。這是第一個證實了比太陽係更高一層次的巨型天體係統的存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太陽係真的位居銀河係中心區嗎?1918年,美國著名天文學家沙普利用4年時間的觀測和研究,提出太陽係不在銀河係中心,而是在銀河係的邊緣。銀河係的中心應在人馬座方向。1926年,瑞典天文學家林得布拉德在詳細研究了恒星視運動的基礎上,分析出銀河係也在自轉,把對銀河係的認識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1927年,荷蘭天文學家奧爾特證明我們所在的巨大恒星係統——銀河係確實在繞中心自轉,同時說明銀河係的整體不是固體,越靠近中心,自轉越快,銀河係邊緣自轉緩慢。一代一代的天文學家們的成果,認識銀河係的真麵貌,奠定了有關銀河係的知識基礎,揭示出我們居住在蔚然壯觀的恒星城。

銀河在我國古代詩文中有許多富於詩意的別名:

銀河(銀河沙漲三千界——白居易);天河(雨收殘水入天河——王建);星河(三峽星河影動搖——杜甫);明河(明河川上沒——戴叔倫);長河(長河漸落曉星沉——李商隱);秋河(秋河曙耿耿——謝朓);絳河(雲銷出絳河——王維);銀漢(夢長銀漢落——李白);銀潢(銀潢左界上通靈——蘇軾);河漢(微雲澹河漢——孟浩然);雲漢(浮雲漢之湯湯——張衡);天漢(天漢回西流——魏文帝);天津(朝發韌於天津兮——屈原)。此外,在古詩中,銀河還有天潢、天杭、星漢、絳霄、丹霄、天江、傾河、天橫等別名。

夏天無月的夜晚,你昂首仰視,可以看到布滿星星的天空有一條白蒙蒙的光帶,從南向北,橫貫蒼穹,好像一條奔騰的江河,人們稱之為銀河。“天河”“星河”“銀浦”“銀漢”等等都是我國古人給它的別稱,西方英語裏的銀河則是“牛奶色道路”的意思。

別忘了,夜晚我們看到的隻是半個天空,還有半個天空在地球的另外半麵,所以我們看到的往往隻是半圓銀河,另外半圈銀河在地平線以下。兩個半圈合起來,才構成環繞地球的一個“銀環”。

地球還在不停的運動中,既有自轉,又有公轉,所以在不同的季節,我們看到的銀河的模樣和走向也大不相同。

銀河真的是波浪翻卷的河流,或是仙後灑下的乳汁,或是水汽凝成的白霧嗎?

最先揭開這個秘密的是伽利略。1609年,當他第一個把一架小望遠鏡指向銀河的時候,就一切都明白了,原來根本不是什麼河流、乳汁或霧氣,而是密密麻麻、不計其數的恒星,這些恒星像爽身粉中的粉粒一樣多,它們交相輝映,人眼看起來像是一條白茫茫的光帶。

雖然伽利略對自己的這一發現倍感驚奇,但他首要的曆史使命是構築宏偉的經典力學大廈,再加上宗教方麵的原因,所以他把進一步研究銀河的任務留給了後來者。

沒有水的天河

一年四季,無論你是在我們國家的什麼地方,也無論你是在地球上的什麼地方,晚間,都可以看到天空中那條像輕紗般的、白茫茫的“天河”。如果是在夏季,又恰逢月亮不出現在天空中的那些日子裏,也沒有其他燈光等幹擾,天河就顯得特別明亮,特別吸引人們的注意,它簡直像是一條沒有盡頭的長河,在眾星間奔流不息。

其實,銀河不是河,銀河裏既沒有水,也沒有奶。隻要有一架哪怕不大的望遠鏡,就可以看出銀河是由密密麻麻的星星組成的,因為它們太多也太密,遠遠看去它們就連成一片白茫茫的亮光了。

為什麼天上別的天區中星星都是比較稀疏的,唯獨銀河這條帶狀的天空部分內,集中了那麼多的星星呢?

其實,從星星在空間的情況來看,天河裏的星星和天河外的星星,分布的稀密程度大體上是差不多的。隻是,它們都集中在一個很大的範圍裏,自成係統。這個主要由星星組成的很大的天體係統,有著一個你大概想象不到的形狀,它像個中間隆起、邊緣較薄的大“燒餅”。這個星星“燒餅”可真大,從這一頭的邊緣到那一頭的邊緣,一秒鍾能“走”30萬公裏的光線得走8萬年以上,我們就說它的直徑是8萬多光年。“燒餅”中間隆起的部分叫做“核球”,直徑也有好幾千光年。

這個龐大的天體係統包含有一二千億顆恒星,我們的太陽隻是其中普通的一員。太陽並不在這個天體係統的中間部分,而是比較靠近邊緣,距離附近邊緣約2萬來光年,也就是說,距離“燒餅”中心也有二三萬光年,距離最遠處的邊緣則超過五六萬光年。太陽離“燒餅”上下兩麵的距離差不太多,都是幾千光年。地球繞著太陽轉,所以我們也是在這個“燒餅”裏麵,從“燒餅”大小的角度來看我們地球,地球就在貼近太陽非常非常近的地方。

這樣一來,我們向四麵八方看出去,看到各部分天空星星稀密的程度就不完全一樣了。當我們向“燒餅”四周邊緣部分看過去時,就會覺得星星從四周圍著我們,這情景跟我們在田野裏看四周遠近不等的綠樹叢的情況是一樣的,我們會覺得綠樹似乎連成了一條綠色帶子圍在我們四周。如果向“燒餅”中心和最遠邊緣方向看過去,那裏的星星顯得特別密集,這就是夏天晚上我們看到的天河部分,它明亮而顯眼。在太陽附近邊緣的方向上,星星的密集程度比不上遠處,但還是相當密集的,這就是我們冬夜看到的天河部分,這部分天河比起夏夜天河來,要稍暗些。隻是朝“燒餅”上下兩麵的方向看出去時,看到的星星才是稀稀落落的。

天河又叫銀河,所以我們這個星星“燒餅”就叫“銀河係”

四條旋臂

1982年,美國天文學家賈納斯和艾德勒完成了銀河係434個銀河星團的圖表,發表了每個星團的距離和年齡。他們繪製了太陽附近年齡不超過2000萬年的銀河星團的分布圖,從該圖上根本看不出有什麼旋渦結構,而隻有一小段、一小段與局部恒星形成有關的零散的旋臂,“旋渦”幻影來源於銀河係複雜的旋轉特性:在銀盤中各處獨自形成恒星的發源地,總有機會沿銀河係的旋轉方向形成“串珠”,與此同時,也就出現了小段旋臂。雖然經過幾千萬年,銀河星團中大質量的星幾乎都死亡了,星團也不如原先那樣明亮了,旋臂圖象也就淡漠了,但新形成的年輕星團又繼續顯現出“幻影旋渦圖案。”

我們銀河係究竟有沒有旋渦結構?是大尺度的雙臂結構或四臂結構,還是零散的,斷續狀的局部旋渦結構?不同天體成分形成的旋渦圖案為什麼不一致?這些未解之謎仍有待於天文工作者進一步地探索。

本世紀30年代,光學天文工作者開始解開銀河係結構之謎,測知銀心在人馬座方向。經過20多年的努力,終於確認和描繪出太陽附近的三條旋臂:靠近銀心方向的是人馬座旋臂,太陽位於獵戶座旋臂的內側,再往外是英仙座旋臂。旋臂間距約為2千秒差距(太陽距銀心約8千秒差距)。旋臂內集中了較多年輕的大光度O型和B型星,以及電離氫(HⅡ)區等。在太陽係以南不遠處,有一條亮星集中的帶狀區域,帶長700秒差距,寬70秒差距,從獵戶臂的下端伸出,指向銀心,這就是有名的穀德帶,帶中約有20萬顆星。重要的一點是,看來太陽不是旋臀的成員。

1982年,天文學家又發現了銀河係的第四條旋臂,該臂跨越狐狸座和天鵝座,距銀心14千秒差距,即在太陽外側約6千秒差距的地方,此臂由大小為60~80秒差距的許多分子雲組成,形成串珠狀。

旋渦結構

由於星際氣體和塵埃的消光作用,光學望遠鏡難以看到更遠的恒星,值得慶幸的是,1950年,發現了星際氫原子(中性氫,常用HI表示)21厘米波長發射譜線,它幫了我們的大忙。遙遠的21厘米(即頻率為1420兆赫)射電輻射,能夠穿透“雲山霧障”到達地球。但由於銀河係的自轉,按照多普勒效應,21厘米波長的氫譜線不僅變寬,而且還發生頻率移動。譜線的頻率移動值越大,就表示發出該譜線的射電源的相對視向速度越大,也就是說,該射電源離我們越遠。

其次,如果射電源裏麵HI的含量越多,它們發射出的輻射強度也就越大。這樣,從射電觀測資料便可推算出,在所測方向上的星際中性氫的含量,以及它們到觀測者的距離。

CO分子形成第四條旋臂

遺憾的是,在比較濃密的星際雲中,氫不再是以原子的狀態存在,因而這些雲不能利用21厘米氫譜線探測到。好在一些分子雲中混雜有一氣化碳(CO)分子,通過對它的探測,便可以知道一些星際雲的分布情況。1970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威爾遜等人,首先探測到波長為2.6毫米(頻率為115271兆赫)的一氧化碳放射線。經過幾年的努力,到80年代初,科學家基本搞清楚了一氣化碳在銀盤中的分布情況:和HI的分布情況不一樣,一氧化碳分子基本上集中在距離銀心12000~240000光年的一個扁圓形大環中,在距銀心1700光年的地方密度最大,含有這種一氧化碳分子誕生恒星的冷雲層厚約300光年。而HI的分布則是從距離銀心12000光年的地方開始,一直延伸到銀河係的邊緣50000光年處,它的厚度也比一氧化碳的雲層為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