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真正的山村,沒有城市的喧囂,在陽光的沐浴下,顯得格外安靜,身處其中,靜謐之感分外濃鬱。
站在小山村村口處,向外遠望,可以看見一個大約十八,九歲的少年正在緩步前行著。少年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黑,不黃,不壯,他背著一個書包,書包鼓鼓的。算算日子,現在正是大學生放寒假的日子,或許他也是那放學歸家的遊子吧。
齊清背著書包,包裏是冬天穿的衣物。衣物不多,僅有一套,再加上幾本書籍,就把不大的書包裝得滿滿的,鼓鼓脹脹。
此時,已近正午,村中居民或正在做飯,或正在吃飯。村子中也就沒有亂跑玩耍的孩童,沒有那打破山村寧靜的歡聲笑語,有的隻是嫋嫋的炊煙和一些低低的犬吠聲。
小山村村口,齊清住步不前,雙手拉了拉書包的背帶,輕吐了口氣,又做了個深呼吸,臉上洋溢著笑容,快步向著自己的家走去。
一路無話,沒碰到小山村村民,隨著社會的發展,電視早已落戶鄉村,小山村比其它的鄉村更加偏遠,電視的來臨要晚於其它的鄉村,因此,在小山村,電視還是個新奇的物品,非常的受歡迎。此時正是午時,不用想,村民不是在做飯或吃飯,就是在看電視了。
於是,迎接齊清的隻有一些低低的犬吠,不用細看,齊清也知道這是狗進食時,發出的滿意之聲,大概是這樣的吧,齊清想著。
沒多久,齊清回到了家門口,齊清的家還是很大的,一間堆放柴火的柴屋,一間喂養豬的豬圈,一間燒火煮飯的灶房(廚房),這是三間小青瓦房;還有的是齊清一家的住房了,住房是板房,有著幾間小屋,共三層,最上一層是曝曬糧食的露天陽台,第二層是齊清父母的住處和堆放雜物的雜物間,底樓就是齊清的住處和糧倉了。
柴房在右邊(人坐在住房門口),住房在中間,灶房在左邊,豬圈在住房後邊。三間小青瓦房緊挨著住房,住房比小青瓦房高半層樓(大概一米多),和右邊灶房的煙囪高度相仿。
房屋前,是一個長方形的小院子,寬是兩豎綠油油的小植被分立在柴房和灶房的左右兩邊,長是連成一線的住房線,和最前方的一排小植被,植被中間是兩塊稍稍凸起的青石板。
院子中,一顆不大不小的櫻桃樹紮根在右邊(人坐在住房門口),左邊則是畜養小雞或小鴨子的地方。
小山村,貧窮,落後。貧窮,隻因村民沒有多餘的錢財(電視來得晚的原因之一);落後,山村較之農村來說,山村的現代化設施遠遠不如農村的設備(山路崎嶇,交通不便,運輸是個大問題)。
不過,小山村優點也是明顯的,村民淳樸,熱心,團結,一家有事,家家來援,可謂是: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所以,齊清家的房屋就有了這樣的規模,當然,其他村民的家也是這樣修建成的。
齊清站在住房門口,敲著門,喊道:“爸,媽,我回來了。”
“來了,來了”,二樓的興奮之聲傳入了齊清的耳中。
不久,門開了,齊清看見了自己的父母。齊清的父母,相貌平凡,皮膚略黑,衣著簡樸卻幹淨。
齊清長得不像自己的父母,齊清長得很是俊秀,或許是來自山村,齊清身上有著山村村民的堅持,表現在麵容上的就是,麵容之中的堅定不難被人看出;
也因為齊清來自山村,齊清念書時,是在距離山村很遠的青石小鎮上念的,小學時:八點整上課,齊清每天五點半起床,吃了飯,齊清就會走上大約兩個小時去上學(山路,自行車難行),下午五點半放學,在走兩個小時回家。當然,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不需要家人接送的,當然也有小山村的小夥伴陪著齊清一起上學。
天有不測風雲,老天爺肯定是會下雨的,下雨天來臨,齊清還是要上學的,鞋子上和褲腳都會粘上泥土,齊清總會聽到周邊同學的呢喃之聲:怎麼這樣髒啊。雖然,周邊的同學不是故意這樣說的,不然他們的聲音不會這麼小了,可是,那眼神,那話語,聽在齊清耳中,總是不是滋味的,自卑,很正常啊。自卑的人,言行舉止,總會有一股羞澀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