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遍燃雅典聖火千帆競發五洲高擎奧運大旗百舸爭流
歲月悠悠,是誰,高舉著奧運的旗幟,旗幟下,我們競爭,我們拚搏,哪怕天荒地老;長夜漫漫,是誰,點燃了雅典聖火,火光中,我們生存,我們發展,直到永永遠遠。
我們介紹了亞運會的一些情況,我們將在這裏談談奧運會的一些概況。
關於奧林匹亞,我們在第二回裏已談到了,這裏我們進一步展開談談。奧林匹亞是古希臘人祭拜至高無上的神宙斯的地點。在希臘神話裏,宙斯被看成是古代奧運會的精神主宰。
關於古代奧運會的起源,有著許多美麗的神奇的傳說。一說是宙斯從小就是個聰明能幹的孩子,宙斯的父親年事已高,想把王位傳給宙斯。
為了考驗宙斯的本領,父子倆進行了比武較量,結果兒子打敗了父親,宙斯接過了萬神之首的王位。為了慶祝這個勝利,宙斯舉行了盛大的慶典,慶典中有體育比賽這一項。所以神話中說這就是奧運會的起源。
其實,據史料記載,古代奧運會是在一場戰爭中誕生的。
公元前884年,埃利斯發生了一場災難性的瘟疫,老百姓一個接一個病倒、死去。就在這個時刻,斯巴達人乘人之危,發動了規模宏大的侵略戰爭。
寧死不屈的埃利斯人為了保衛家園,與斯巴達人進行了殊死的搏鬥,斯巴達人由於久攻不下,喪盡了威風。於是,在希臘其他城邦的調解之下,斯巴達王與埃利斯王訂立了神聖條約。
條約規定在奧林匹亞定期舉行慶典,那裏被規定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和平聖地,任何人不準攜帶武器進入奧林匹亞,否則給予嚴厲的製裁。
有人認為這個慶典活動,就是古代奧運會的起源。
首次奧運會在公元前776年在奧林匹亞舉行,以後每4年舉行一屆。當時的奧運會的比賽項目非常簡單,隻有賽跑、投擲鐵餅、賽馬、馬車賽、角鬥等項目。
據可考的曆史記載,公元前776年,當時希臘埃利斯的科羅伊博斯獲得了一圈跑的冠軍。公元前724年,才增加了兩圈跑的比賽,後來又增加了24圈跑的比賽。那時運動場一圈的距離約為192.25米。
從公元前720年起,比賽參加者必須光著身子賽跑。其原因據猜測,有以下幾點:
1.以示未帶任何武器;
2.減小阻力,跑出水平;
3.顯示人的體態美。
埃裏斯人是古代奧運會的主角和主辦者,當時規定,奧運會隻許希臘城市的男性自由公民參加,奴隸和婦女不但不準參加,而且連當觀眾的權利都沒有。
在古代奧運會上,獲得冠軍的便是人們頂禮膜拜的英雄人物。他們在獲勝後,可取得終生免稅權。在雅典,冠軍們還被免費招待食宿,奉為上賓。
以後,雅典人獎勵給每個冠軍500個硬幣,用這些錢可以買到500隻羊或25噸重的大麥。
古代奧運會最知名的選手是來自斯巴達的菲羅布羅托斯,他是古代奧運史上第1個獲五項全能冠軍的選手。此外,來自羅得島的賽跑選手雷奧尼達斯在公元前164—152年間共獲12枚金牌,是古今奧運史上獲金牌最多的賽跑選手。
古代奧運會是莊嚴神聖而不可侵犯的,為了確保運動會的順利進行,在舉辦期間,任何城邦不準發動戰爭,即使已經打了,都必須停止。因此,人們把奧運會選手看作是和平的使者,並獻給橄欖枝花環。
曆史一年一年地延續,到公元393年,這是古代奧運會的最後一屆,按時間推算,古代奧運會已舉辦了239屆。
公元394年,羅馬帝國統治了希臘,狄奧多西皇帝禁止了奧運會的舉行。後來,羅馬人又毀掉了奧林匹亞所有的體育設施,又經過了一次火災和兩次大地震的破壞,象征著古代人類精神文明的奧林匹克發祥地變成一片廢墟。
那麼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又是怎樣複蘇的呢?在這一方麵,現代奧運會創始人顧拜旦做出了巨大貢獻。
顧拜旦倡導現代競技體育有兩方麵原因:
一是為了緩解他的祖國——法國當時由來已久的政治和社會危機,他堅信解決這些危機的辦法是教育改革。
出於這個目的,他提出了先發展體育俱樂部,然後舉辦現代的競技運動會。他相信建立一個高水平的運動競賽體係可以激勵和鼓舞青年,從而使法國從萬馬齊喑的困境中擺脫各種危機。
二是社會的進步,文化的發展。14世紀以後,歐洲出現了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運動。這些思想文化運動和後來新興的資產階級思想的浪潮猛烈衝擊著腐朽的基督教教義,人們已產生了對古代奧運會的向往。
顧拜旦認為:在近代體育運動先後在英國、法國、德國蓬勃興起的條件下,恢複古希臘奧運會的傳統,對促進國際體育運動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顧拜旦還認為,奧林匹克運動會不僅是舉辦運動項目的比賽,它的核心是要掀起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社會運動,通過體育和競賽活動,促進人類發展和國際間的相互了解。
在顧拜旦等人的倡導與積極奔走之下,現代奧運會正緊鑼密鼓地籌劃著。1894年6月,有12個國家代表參加的國際體育會議在巴黎召開。
6月23日,大會通過決議,宣布成立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並邀請了14人組成第1屆委員會。會議還決定,1896年第1屆現代奧運會在希臘舉行。
從此,6月23日這個重要的日子載入世界體育史冊中,這一天定作奧林匹克日。
奧林匹克運動經過幾千年的曲折經曆,終於從古代走到了現代,它不僅反映了人們的願望和體育的發展,還反映了曆史的進步。
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恢複後,顧拜旦提出了奧運會的宗旨。他說:“為什麼我要恢複奧林匹克運動?就是為發展體育運動,確保它們的獨立性和持續性……奮力拚搏是維護競爭原則必不可少的條件。”
後來,這一宗旨已有所發展,它們在奧林匹克憲章中被概括為以下4條:
·促進身體素質的發展和道德品質的提高,這是體育運動的基礎;
·通過體育教育青年,使他們在比賽中本著更好地相互了解和加深友誼的精神,以有利於建立一個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
·在全世界宣傳奧林匹克原則,以建立國際友好關係;
·使全世界的運動員在4年一度的體育盛會——奧運會上歡聚在一起。
再說奧運會的開幕式是整個奧運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很有吸引力的一部分,因為在隆重盛大的開幕式上要舉行一係列重要的儀式,比如點燃火炬、升會旗、唱會歌、運動員和裁判員宣誓等。
但是這些儀式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也是逐漸形成的。
國際奧委會的會旗是由顧拜旦先生親自設計的,它是有5個環組成。五環的顏色是藍、黃、黑、綠和紅,底子是白色。世界上每個國家國旗的顏色至少有這5種顏色中的一種。
五環旗於1914年在巴黎展出。
在五環旗還有一句格言,那就是“更快、更高、更強”。這是由顧拜旦的老師和朋友法讓·迪登提出的。
從此,旗幟、五環和格言成為奧林匹克的三大標誌。奧林匹克旗幟和標誌象征五大洲的聯盟和全世界所有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在公正、坦誠競賽和良好友誼氣氛下會聚一堂。
在1920年第7屆奧運會開幕式上,除了首次升起奧運會會旗外,還首次舉行了運動員宣誓儀式。
運動員宣誓誓言是由顧拜旦親自起草的,誓詞是:“我代表全體運動員宣誓,為了體育的光榮,為了本隊的榮譽,我們將以真正的體育精神,參加本屆奧運會比賽,尊重和遵守各項比賽規則。”
點燃奧林匹克的聖火這個儀式是從1936年第11屆奧運會開始的。國際奧委會決定奧林匹克的火種必須來自奧林匹亞,而且這火炬在奧運會主場從開幕一直燃燒到閉幕。
而奧運會會歌直到1957年才正式被國際奧委會采納。它源於1896年由斯普瑞·撒瑪拉譜曲、科斯蒂斯·帕拉馬斯指揮的大合唱(見附錄)。
1894年國際奧委會在巴黎宣布成立後,通過了第一部奧林匹克憲章,選舉了主席和委員,從此,國際奧委會成了奧林匹克運動的領導機構。
國際奧委會的組織原則規定,國際奧委會是委員製,設主席1人、副主席3人和執行委員7人。中國的何振梁1989年8月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副主席。
按照選舉章程,國際奧委會主席由全體奧委會委員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出,任期8年,可以連選連任。從1894年到現在,曾經有7人擔任過主席職務。
第1位主席是希臘的教育家和作家德米特斯·維克拉斯(1894—1896)(括號裏的數字是在任時間,以下同)。第1屆奧運會後,他便辭去主席職務,致力於希臘的教育事業和文學創作。
第2位主席是法國的教育家皮埃爾·德·顧拜旦(1896—1925)。對於奧林匹克的複興,顧拜旦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卸任後,顧拜旦被推舉為終身名譽主席。
第3位主席是比利時人亨利·拉圖爾(1925—1942)。拉圖爾任職期間,努力使體育達到盡善盡美的崇高境界。1942年,拉圖爾逝世。
第4位主席是瑞典體育活動家吉·西格弗裏德·埃德斯托姆(1942—1952)。為了表彰埃德斯托姆先生對國際奧委會的貢獻,後來他被推舉為國際奧委會名譽主席。
第5位主席是美國的埃佛瑞·布倫戴奇(1952—1972)。
第6主席是英國的洛德·基拉寧(1972—1980)。
第7位主席也是現任主席薩馬蘭奇(1980—)。薩馬蘭奇在任職期間,與各國領導人和體育界高級人士進行了廣泛接觸,以此來維護和發展奧林匹克精神。
現代奧運會的舉辦具有鮮明的國際色彩,它必須由一個事先確定的奧林匹克城市來主辦。國際奧委會的章程規定:
·奧運會是奧林匹克選手們個人之間的競賽,而並非國與國間或者地理區域之間的競賽;
·不應以任何種族的、宗教的或政治的原因來阻止任何奧林匹克選手的參加;
·不應歧視任何一個國家;
·所有為國際奧委會(IOC)承認的國家奧委會都應受到奧運會組織委員會的邀請。
還規定:
奧運會冠軍應站在中間最高一階上,第2名在右,第3名在左。
為了向奧運會冠軍致敬,應演奏他(她)的祖國的國歌(片斷)。
為了向前3名致意,應升他(她)們所代表的國家的國旗,冠軍所在國國旗在中央,高於第2、3名選手所屬國的國旗。
國際奧運會從1896年恢複至今,已有80多年的曆史,全世界最優秀的體育健兒為了爭奪奧運會金牌,在現代體育史上寫下了最光輝的篇章,也使奧林匹克精神在世界每一個角落深入人心,永放光彩。
下麵我們逐屆介紹奧運會概況,並把各屆運動會中有曆史意義的人或事加以敘述,以使讀者對奧運會有更廣泛的了解。
且說在顧拜旦的奔走和努力之下,第1屆奧運會定在1896年於希臘召開,但由於體育設施已成廢墟,必須修建一個像樣的運動場。當時的希臘王儲康斯坦丁是個體育愛好者,他號召國內外的希臘國民捐款讚助。
這時,有一個名叫喬治奧斯·阿維羅夫的大富商挺身而出,表示願意負擔全部92萬希臘幣的款項。於是阿維羅夫頓時名揚海內外,成為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式的人物。
1896年4月6日下午3點,希臘國王喬治一世宣布:第1屆現代奧運會開幕。國王在開幕詞中說:
“但願奧運會的複興能增進希臘人民與各國人民的博愛;但願體育運動和它的道德觀念有助於造就新一代的希臘人,而無愧於我們的先輩。”
在這屆奧運會上,希臘王儲康斯坦丁擔任奧運會的總裁判長,希臘人阿巴尼蒂斯擔任發令員,英國人查爾斯·佩裏是唯一的計時員。裁判委員會由匈牙利、法國、德國、英國和希臘各1人組成。
第一屆奧運會從4月6日到15日在希臘雅典城舉行,共有13個代表隊參加,運動員總數是311人,沒有女運動員。東道主希臘代表隊最龐大,共230人,德、法次之,均為19人,美國有14人。
按今天的觀念來看,當時所謂“代表隊”很不正規。如果誰正在雅典,並有興趣在奧運會一試身手,誰都可參加。比如英國隊就是由1名澳大利亞人、1名愛爾蘭人、4名從倫敦來雅典的旅遊者和2名英駐雅典大使館的職員湊合而成。
在這屆奧運會上有兩件事值得一提:
一是現代奧運史上的第1個奧林匹克冠軍,是美國運動員丁·康諾利。在雅典奧運會的第1天,第1個產生成績的項目是三級跳遠。
康諾利以13.71米(奧運會紀錄)獲得冠軍。康諾利是哈佛大學的學生,校方不同意他去雅典參加奧運會,但他執意要去,學校因此開除了他。這位奧運史上的第1個冠軍,後來成了有名的記者和作家。
1949年,康諾利已是81歲的老翁,哈佛大學緬懷康諾利對奧林匹克運動做出的貢獻,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並在這位校友麵前誠摯地“認了錯”。
第二件事是奧運會的最後一項比賽馬拉鬆賽時發生的事。
雅典奧運會有12個田徑項目,在前11個項目中,金牌全部落入外國選手手中,所以希臘人對4月10日舉行的馬拉鬆賽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當17號選手斯皮裏東·路易斯第1個出現在運動場時,全場發出暴風雨般的歡呼聲。希臘王儲康斯坦丁和王子喬治從包廂裏跳出,陪著斯皮裏東跑完終點的幾百米;國王喬治一世忘乎所以地跑向選手,迎接斯皮裏東這位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