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傳播全球體育成大統
世人矚目世界運動變奇觀
全球一家,傳媒體係牽線搭橋,體育成大統,要樂大家同樂;世人側目,運動無需溫文爾雅,想法子變奇觀,要玩就玩得心驚肉跳。世界永遠是不會老的,因為體育運動之樹常青。
且說標誌歐洲曆史巨大轉折的德意誌民族統一時期,正值德國體操繁榮時代。體操不僅在學校體育,而且在運動協會中也占有優勢。
但是,就在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結構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各“體操體係”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它對體育的要求。這時,非難體操之詞開始出現。
一些評論家根據教育學、生理學、社會學和遊戲理論的資料,對建立在體操基礎之上的體育教育製度的片麵性展開批評。但是,他們當時誰也不曾發現,在學生、軍人和運動俱樂部成員的體育中出現的矛盾,並不是由“各體操流派的退化”,而是由體育的新要求所引起的:
l)體操練習教材本身,越來越不能滿足由勞動過程和軍事訓練引起的已經改變了的運動的需要。
2)體操評判的呆板規則,那種因循守舊的原則,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新生活方式在閑暇娛樂活動方麵的情感需要。這些規律和原則也不能對體育成績進行直接比較。
3)學校體操實踐不適應教育學先進代表人物提出的要求。
由於條件變化的影響,目的在於統一體育各個領域的體操運動範圍分裂了。體操作為一個分支適應了20世紀初期的要求,它的各個變體——普通競技體操、藝術體操和醫療體操成了當代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新的生活節奏需要賦於體操更多的遊戲性與更複雜的動作,現代社會的競技運動作為動作的綜合體,較之分解的、孤立的體操動作素材,更能滿足人們的體育需要。
除遊戲性活動外,滑冰運動員和自行車運動員的競賽也必然為現代運動鋪平道路。
在一些專門會議上和有關保健、教育問題的國際會議上,圍繞這種或那種體係展開的爭議已經逐漸被一些科學概念所取代。在這些科學概念中,身體訓練承擔了以傳授教材的形式來完成的專門任務。
大多數私立初級學校和專科學校都認為瑞典體操作用甚微,以致國立學校的體育的重心,又從體操練習轉移到運動遊戲和田徑運動之上了。
後來,經過歐洲教育改革,重新出現的體操,能使人身體各部分按一定需要進行訓練,能培養人的動作技能,特別是適合於這個時期剛剛產生的線形作戰方法——軍人作戰時列隊行進、射擊的方法,而且,能培養人準確地執行命令、行動整齊,因此,受到歐洲各國的重視,致使各種體操派源得以在一些歐洲國家形成,並迅速傳播。
歐洲的體操運動雖然帶有強烈的軍事性質,但是,它對西方體育的形成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體操從個別私立學校進入更加廣闊的社會規模,從而它從自然實施狀態進入到器械練習階段,從軍事等實用性工具過渡到健身手段的時期,終於將其推向更加成熟的水平。
瑞典和德國的體操為這個時期歐洲體操運動中的兩大流派,在丹麥、法國和英國也湧現出一批積極的體操推動者,他們中的一些傑出的人物也對近代體操的形式貢獻過自己的才智。
19世紀初,曾經一度是北歐強國的瑞典,淪為割地賠款的國家。國家的危亡激發了瑞典人的民族主義精神,其體操運動也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起來。
瑞典體操的奠基人比爾·享利克·林(1776——1839)生於瑞典的斯馬蘭德州。林在哥本哈根讀書時,曾參加擊劍等體育活動,當他參觀了丹麥體操奠基人納赫特加爾創建的體操場後,最終使他走上了體育之途。
1804年,林回到瑞典,在倫敦大學教授神學、詩歌、曆史,並指導學生的劍術和體操。不久,傳來芬蘭割讓給俄國的消息,這一事件強烈地震動了林。
他力圖通過體操活動和文學創作恢複瑞典民族昔日的勇氣和力量。因此,他開始為軍隊編寫訓練指南。不久,他認識到,體操活動應從兒童時代開始。
在林看來,體操應當具有教育的功能,即“體操的目的是在於通過人類自身的正確運動使之受到教育”,但最終目的則是達到身體各部分的協調發展,進而實現精神和身體的均衡發展。
林根據體操的性能將其分為4類:兵士體操、醫療體操、教育體操和健美體操。他本人親自研究前兩類體操。
1836至1838年,林出版了《劍術一覽》和《軍事體操和劍術教程》兩書,反映了兵士體操的內容,該體操不僅為瑞典軍隊,而且為其他國家的軍隊所采用。
醫療體操是用以矯正人體未能得到正常發展部位的體操。其動作可分為3類:
一、主動動作——病人自行完成的動作;
二、被動動作——不由病人進行,而由他人在其身上實施的動作;
三、雙聯動作——施術者與病人共同完成的動作。在進行這類動作時,病人隨施術者用力的方向順動或逆動,以達到增強自己力量的效果。
林曾對教育體操作過一些原則性的論述。他認為體操是一種體操者按自己意願進行的自由活動,並且,他也曾為這種體操製訂過一些簡單的“動作圖表”,但是,他卻未能將其發展為一個完整的體係。
而林的兒子小林為他完成了這一目標。他製訂了教育體操的教學圖樣,編定了係統的身體練習形式。在一次體操活動中,全身各部分都能得到訓練。為使體操宜於在學校推行,他還特意設計了適合兒童的器械。
健美體操是以身體的勻稱發展為目的,並且使人的身心協調發展的一種教育方式。雖然林未能最後完成這一體係的設計,但是,他卻指明了體操的一個發展方向——健美。
除上述分類法外,林又根據體操的形式將其分為徒手體操和器械體操兩大類。
林從軍訓需要出發,對徒手體操推崇備至。他認為這種體操不擇場地,無須器械、設施,且能容很多人同時參加,所以簡便易行、宜於推廣。
林的器械練習是以身體的需要和特點作為動作編排的依據。他多采用一些當時已經流行的簡單器械(如木馬等),作為自己體操的器材。
林的體操比起費力、危險的德國體操來,是任何人都能進行的安全體操,全身各部分承擔的負荷能得到合理分配,不同的練習也可對某一身體部位具有針對性。
而林的體操為體操者提供了選擇練習的很大餘地,所以它很快傳到丹麥、比利時、希臘。羅馬尼亞、美國、英國等所有推行體操的國家,其中包括德國。
在很長一個時期,林的體操都被認作是科學體操,但是,這個體係後來的前途卻不幸被林生前言中。他說過:)他的體操隻不過是一次“實驗”,如果醫生和體操家不科學地培育它,人們對它的熱情將會消失。
由於林的後繼者死守林確定的原則,因循苟且,缺乏突破精神,甚至同林的實際思想背道而馳,結果瑞典體操成為僵死呆滯的體操體係。
由於它強調動作對稱、平直,硬性要求手、腳、軀幹的姿勢準確,動作完成過程中有多次停頓——以致瑞典體操的反對者不認為它是由動作組成的體操,而是“停頓”體操。
但是,由林創造的瑞典體操在體育史上的地位卻十分重要:
])它為包括有單人體操在內各種形式的體操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2)它創造的不少器械——肋木、體操凳、平衡木、木馬、體操梯、垂直繩、水平繩、斜繩等今天仍然在繼續使用;
3)它規定的“起始動作”保證了後來動作的完成質量,後繼者們將其發展為準備活動;
4)它本身再經改進以後,成為一種有效的學校體操實踐形式,並沿用至今。
德國的體操運動可劃分為兩個時期,一是楊氏體操時期,另一個為施皮斯體操時期。這兩個體操係在19世紀50年代爆發的體操爭論後,發展為“德時體操”。
弗裏德裏希·路德維格·楊(1778——1852)生於普魯士的寧澤恩。年輕時正遇上拿破侖戰爭。德國戰敗後,他受到極大震動,並從此走上了體操救國之途。
1810年,楊在柏林郊外的哈森海德開辦了一個體操場,場中設有賽跑場、跳躍場、投擲場、角力場、攀登架、雙杠、單杠和蕩橋等器材。
楊將自己的體操活動視為民族解放和國家統一運動的一部分。為了激發同胞的民族意識,他在體操活動中采用了德國用語。
由於楊的體操活動符合當時反抗法國占領者的需要,因而得到群眾的歡迎和部分上層人物的支持。
在楊的追隨者把體操活動進一步椎向全國的幾年間,越來越多的要求資產階級革命的群眾投身到體操洪流中來,他們是楊氏體操運動中的左翼力量。
體操運動以及楊本人,已經使德國封建勢力大為惱火,他們尤其懼怕體操運動所蘊藏的巨大革命力量。
1819年3月23日,一個參加楊氏體操運動的大學生卡爾·桑德,刺殺了俄國奸細科采布。這一事件成為反動當局取締體操活動的口實。1820年1月,政府頒布了體操禁令,德國體操運動的第一階段遂告結束。
楊曾說過,體操一方麵是增強體力和增進健康的手段——他指責當時德國人忽視身體訓練的現狀——同時又是實現政治目的的工具:體操可以喚起全民族的共同意識、愛國主義精神,把民眾培養成具有堅強意誌力的“男子”。
為了喚起同胞的民族感情、共同意識,楊讓參加體操的活動的人都穿統一的體操服,佩戴有關德國曆史上重大事件的紀念章,唱愛國歌曲,在重大紀念日舉行體操表演等。
由於培養意誌力的需要,楊特別重視器械體操,因而器械體操成為楊氏體操的代名詞。他把木馬上進行的支撐運動發展為雙杠運動,他還給木馬去掉馬鞍,蒙上皮麵,使之更適合於練習。
競技運動也被楊列為體操的內容,並被作為培養意誌力的手段而開展。楊特別重視疾跑、耐力跑、角力、牽拉、擠壓、蕩橋、舉重物跳躍、跳繩、投擲等競賽活動。
由於受生理學、解剖學的限製,楊的體操缺乏科學性。但楊在體操術語方麵所做的探索性嚐試,為後來體育術語的形成邁出了可貴的一步。
同期,阿道夫·施皮斯(1810——1858)生於德國赫森公國的福格爾斯堡。在後來他流亡瑞士時,施皮斯受裴斯泰洛齊體操的啟發,創立了自己的體操體係。
19世紀40年代初,德國出現了複興體操的征兆,施皮斯從瑞士返回,開始為“將體操列入國民教育”而奔走。
後來,他負責體育教學領導工作。由於施皮斯對學校體操製度的確定、學校體操內容的係統化以及創造體操教學方法等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被人們尊稱為“德國學校體操之父”。
施皮斯的體操共分為3個部分:秩序運動、徒手體操和器械體操。
秩序運動又稱隊伍練習,是1次課的第一部分活動內容,其活動形式有似古代兵操,但比兵操有生氣。
這套運動包括行進、轉向等動作,配以唱歌、音樂進行。這一活動形式,按施皮斯看,對人的身體無多大作用,也不存在形式意識品質的價值,但可使人養成規律地運動的習慣。
第二部分為徒手體操(即自由體操)。施皮斯對這一部分活動十分重視,他認為是“人類活動的基本動作”。
施皮斯的徒手體操多半采用跑步(蛇形跑、耐力跑、跳繩跑等)、跳躍(立定跳、跳高、跳繩、跳馬等)、竹馬運動、攀登運動、投擲標槍、拔河、角力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