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究竟是什麼(1 / 2)

體育究竟是什麼

中國人對體育的認識經過是曲折坎坷的。本世紀50年代在競技場上,我們主要體現翻身解放的豪情和宣傳社會主義的優越;60~70年代,勝負“服從友誼”,比賽成了工具。數十年裏,除了“增強人民體質”和“德、智、體全麵發展”之外,人們幾乎沒有領略到多少體育的深刻內涵。直到80年代,改革開放中的中國人,才在與國際競技全麵交融的體育中獲得了比較深入的認識。在這個認識的過程中,中國人經曆了一次痛苦的衝擊。

進入80年代後,中國競技體育迎來了有史以來成績最為輝煌的時期。以朱建華三破世界紀錄為先聲,女排“三連冠”、“五連冠”為代表,體育大大激發了致力於現代化的中國人的民族感情。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重返奧運的中國代表團集天時地利,奪得15枚金牌,使全國範圍的體育熱推向了高潮。各行各業都開始學習女排精神,振興中華,中國似乎已經進入了世界強國,舉國上下,興奮異常。也就在這時,精神上的盲點悄悄積聚成危機……

先是“黑色的5·19”,給予很少如此尖銳地麵臨勝負交戰的中國人一個巨大衝擊,他們深切地感受到競爭的殘酷無情。在第13屆世界杯足球賽亞洲區預賽中,中國隊主場輸給了實力不如自己的香港隊,失去了出線機會。眾多的球迷和更多的國人心理失衡了,指責、謾罵,寄子彈、寄上吊繩,甚至爆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球迷騷亂。接著是中國代表團在漢城奧運會上的失利,被稱為“兵敗漢城”,僅獲得5塊金牌,名次排在南朝鮮之後。這個結局為絕大多數中國人始料不及,眾多的指責擁向了女排,擁向了李寧、何灼強……認為他們有辱國格,丟了民族的麵子。

短暫的幾年裏,人們先是對勝利者讚譽不絕,甚至捧上雲端,突然間,宛如一場噩夢,常勝將軍戰敗了。正當人們準備進一步把民族精神、政治蘊含、社會理想加諸於他們身上時,他們所代表的中國體育卻令人難以置信地遭到了慘敗。夢中初醒,人們精神上產生了極大的虛空之後,這才開始認認真真地思索——體育究竟是什麼?

漢城奧運會使中國的“體育熱”暫時停止了過分的膨脹。人們開始反思近年來的體育心態,並因此意識到民族感情的過分投入、政治意義的過多強調、國家起飛的迫切希冀,造成了建國以來最大的一次體育精神危機。

體育賽場曆來是寄托民族感情的所在,尤其是那些代表國家而進行的賽事,一些國家或地區,都曾有意識地利用體育來弘揚民族精神、激勵民族信心。典型的事例是南朝鮮,把第24屆奧運會辦成了增強民族凝聚力的誓師大會。漢城奧運期間,以“喜歡”遊行示威聞名的南朝鮮大學生幾乎沒有上街;為任何事都會吵成一團的各黨派停止了紛爭;此起彼伏的罷工也偃旗息鼓……

但是民族感情的投入要有限度,要在正確深入地理解體育自身內涵的理性控製之下,否則就會陷入狹隘的、短淺的民族主義狂熱之中。在中國,一度曾禁止球迷呼喊和加油,提倡溫文爾雅地起立退場,這固然遏製了人的天性甚至遏製了體育的推動力,但將體育勝負完全同民族自尊心等同起來,就會出現“黑色的5·19”這樣不該出現的事件。

再有就是不可將過多的政治負荷加諸體育身上,一旦超出了體育自身的承受力,必定會出現反彈,削弱甚至徹底破壞體育有限的政治功能。

比如中國曾經流行過“國運興、棋運興”這句話,結果給圍棋事業灌注了沉重的政治蘊含。然而棋運無常,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豈不是對國運成了嘲弄麼?再如女排打出成績後,女排精神要求貫徹到各行各業去,仿佛隻要拚搏就一定會登上世界冠軍寶座,忽視了世界體育格局變化帶來的機遇、一批優秀選手集中的條件、天下英雄無常勝的規律。結果後來女排失利後,國人紛紛指責女排訓練不刻苦,女排精神也隻好丟棄在過去的記憶中了。期待值越高,失望也越大,我們不能給體育賦予過高的期待值,否則價值觀最後可能找不到基點。

在世界上,體育勝負最易觸動那些正在奮力改變自己命運的民族的神經,因為處於這個狀態的民族心態非常敏感。一個正在奮起,正從失落中建立自信心的人,要以第一個微小的勝利安慰和激勵自己,當他真正贏得了勝利,獲得了自信之後才會又輕看那些安慰和激勵。“東洋魔女”在世界排壇所向披靡之時,也恰恰是這個民族經濟起飛之時。以日本人的身體條件,女排的成就應該說是個奇跡,以日本國的資源條件看,經濟的成就也應該說是個奇跡。與此同時,日本體操也睥睨一時,1960年在第17屆東京奧運會上奪得了金牌第三。此後的南朝鮮走過了同日本同樣的曆程,用金牌顯示了他們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