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撲中的曆史和文化(1 / 1)

相撲中的曆史和文化

日本大相撲5日和6日在北京進行了兩天的公演,一位連續兩天到現場觀看比賽的觀眾說:“我來看相撲並不是因為它比賽激烈,而是它已經成為日本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看相撲表演能夠了解到日本很多其它方麵的事情。”

的確,作為日本的國技,相撲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體育項目。在相撲比賽的前前後後,無不滲透著日本獨特的曆史和文化。相撲非常講究禮儀,而那些看上去繁瑣的程序都是因為有著濃厚的曆史和文化淵源而一直傳承至今。

例如,橫綱級力士出場有自己一套獨特的儀式以顯示尊貴,這是因為晉升橫綱非常困難。力士首先要達到大關級,然後要連續兩次贏得大賽,最後還要通過日本相撲協會對他人格和品行的嚴格審驗。在橫綱級創立至今的300多年曆史裏,隻有68名力士擁有這個殊榮。目前日本隻有一位橫綱級的力士,那就是這次來到中國的朝青龍。

有意思的還有力士的發型,高等級和低等級力士的發型也不一樣。這些發型都是日本江戶時期的流行式樣,當然它們被保存下來也不僅因為傳統,留這樣的發型在跌倒時能起到保護頭部的作用。

在相撲比賽時,選手們會做一些有象征意義的動作,如攤開雙手以示自己沒有攜帶武器,把腿邁向空中然後頓足,象征著驅趕惡鬼。最讓人感興趣的是力士們都會在場上撒鹽,這樣據說可以保持賽場的清潔,同時還有防止受傷的作用。不過撒鹽也不是每個力士都能做的,級別很低的力士就沒有這樣的特權。

相撲比賽中常會出現雙方選手蹲下卻又起身回到角落的場麵。這被稱為“冷戰”,能夠使選手們充分做好準備。比賽有時候在幾秒鍾內就會完成,但是“冷戰”最長卻能夠達到4分鍾。對於相撲愛好者來說,冷戰的精彩不亞於正式的比賽。

當力士們都已經準備好了之後,被稱為“行司”的裁判員將手中的扇子指向場地中央,一聲令下,令人激動的相撲比賽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