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歐洲體育的形成(17世紀中葉~19世紀中期)
從十七世紀40年代到十九世紀中期的130年間,封建專製製度被處於上升階段的資產階級迅速摧毀。與此同時,近代歐洲體育開始形成,其前後經曆了兩個階段:經過啟蒙運動以後,近代體育思想開始形成了完整的體係,並在部分學校開始初步實施。到十九世紀前期和中期,由德國、瑞典、丹麥等國開始,近代體育逐漸以學校擴展到社會和軍隊,其主要內容是能直接發展身體各種能力和加強紀律性的體操以及戶外運動。德國和瑞典體操、英國的戶外運動逐步成為近代歐洲體育的三大基石。
近代歐洲體育的初步形成
十七世紀中葉和十八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啟蒙運動相繼發生,它們預示著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風暴的來臨,也開啟了一個新的體育時代。英國、法國、德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產生的體育思想和實踐,構成了近代歐洲體育形成時期的相互銜接的三個階段,從而確立了近代歐洲體育的初步形成。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紳士體育觀及實踐
1640年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到了1688年建立了以土地貴族和大資產階級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國家,英國資產階級政治上的軟弱性也反映在他們的教育和體育理想上。“1688年階級妥協的產兒”,英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洛克提出的“紳士教育”體係及“紳士體育”觀就反映了這種妥協的特點。
〈1〉約翰·洛克的體育思想
約翰·洛克(1632~1704)出身於一個律師家庭,當過醫生和家庭教師,擔任過法院院長、殖民地部部長等職。洛克在教育方麵的著作主要有《教育漫話》、《人類理解力論》等。
馬克思說:“洛克是一切形式的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他在《教育漫話》中鼓吹的紳士教育,既體現了已經掌權的資產階級對教育的需要,又保留了舊教育的傳統特征。在體育方麵,洛克第一次明確地把學校教育的任務區別為德育(包括宗教教育)、智育和體育三部分。從資產階級進行海外競爭的需要出發,他重視體育,正如他所說:“為了我們的事業,健康對於我們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對於一個民族,隻有培養出“野獸般的體魄”,才能在未來的鬥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正是為了對未來鬥爭作準備,洛克十分重視培養健康的兒童,視體育為教育基礎。主張從幼兒時代起,便應通過身體鍛煉來培養人忍饑耐勞、克服困難的能力和堅毅、勇敢的精神。隻有具備了這種能力和精神的人,才能“拿起武器去當兵”。
由於洛克的教育目標是培養有德性、有才幹、善於與人交際的處群能力,以及善於處理自己事業的紳士,因而主張對上層社會的子女實行貴族式的家庭教育,主張把當時在上流社會流行的紳士體育的內容如遊泳、劃船、騎馬、擊劍、舞蹈等作為體育手段。他認為,騎馬可以培養戰時和日常生活中的適用技能;舞蹈能使人終身動作優美;擊劍可培養少年的勇敢精神和堅定信心;遊戲能使人工作之餘得到休息……但是他反對牌戲和擲骰子等“不良娛樂活動”。
此外,他在體育鍛煉和衛生保健方麵,對體育的發展也作出了貢獻。他主張在保護和增進兒童的健康過程中,要多參加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要在有充足的運動同時,保證有足夠的睡眠,飲食要清淡、幹淨,禁止飲用帶有刺激性的飲料,衣著合體,頭部和肢體應經受嚴寒鍛煉等等。
〈2〉英國紳士體育的實踐
洛克出於培養處群能力,競爭精神、實戰本領、文雅的生活習慣的教育目標,特別強調在紳士教育中開展騎馬、擊劍、遊泳、劃船、舞蹈等活動項目,但由於資產階級的利欲熏心,紳士們實際參加的體育活動卻特別偏重於賭博性的競技運動。
賽馬是當時最重要的賭博項目之一。當時參加打賭的既有紳士,又有普通觀眾,以致於賽馬的場麵十分宏大。當時各家報紙對賽馬的報導很多,並不斷刊登有關賽馬的比賽規則和參加打賭條件的啟事,以吸引那些希望在賽馬場上交好運的市民。
拳擊則是作為賽馬的附產物而受到推行的。由於賽馬時經常發生舞弊事件,因而爭執不斷,於是,拳擊遂成為人們解決紛爭的有效手段。老板們很快將拳擊加以規範化,作為一個賭博項目推行。
板球也是在這個時期由開始僅僅是某些地區流行的兒童娛樂項目,向近代形式演進的項目之一。由於板球比賽既可用於賭博,又不太費力,更不如拳擊比賽等項目危險,且運動服裝講究。因此很受紳士歡迎,並在上流社會中得到廣泛傳播而最終發展為一個近代項目。
與此同時,弓箭、滑冰、網球、遊泳、劃船等項目也在紳士體育的推動下成為近代項目。由於競技運動的風行,英國獲得了“運動王國”的美稱。
伴隨著競技運動的蓬勃發展,各種體育團體紛紛建立起來。1668年,第一個地方板球俱樂部問世。1742年,第一個花樣滑冰組織——“愛丁堡俱樂部”誕生。在以後的數十年間,保齡球、網球、射箭等運動組織也相繼建立。這些早期的體育團體負責組織比賽,製訂競賽規則等,從而大大促進了英國各種運動項目的發展。
2.法國啟蒙運動與近代歐洲體育
〈1〉啟蒙運動的曆史概述
啟蒙運動是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發動的一場推崇理性、反對教會權威和封建製度的偉大的思想文化運動。它首先發生在十八世紀初的法國,代表人物有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盧梭等人。他們的核心思想是“人性論”,即用“人權”、“人道”反對“神權”,用“人類理性”反對“宗教迷信”;提出“自由”、“平等”的口號等等。用以批判和否定封建統治和教會權威,從而達到建立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目的。
〈2〉啟蒙運動中的體育思想
讓·雅克·盧梭(1712~1778),法國十八世紀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啟蒙思想家。著有《民約論》、《愛彌兒》等書,宣傳自由平等是“天賦人權”,揭露、批判封建等級製度下的不平等現象,抨擊封建製度下的經院主義教育和封建道德,宣揚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和個性解放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其著作涉及了政治、哲學、文學、教育、音樂、生物等領域,並深刻地影響了一個時代。而他的體育思想,則在他的一本政論體教育小說《愛彌兒》中,被係統地反映出來。
《愛彌兒》講的是一個按照全新的教育原則,使用全新的教育方法,將一個貴族子弟培養成自食其力、身強體壯、勇敢剛毅、心地善良、能獨立思考的人的故事。該書充分體現了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他主張教育應“回到自然”,即順應兒童本性,讓其身心自然發展。他還深信,把學生“造就成一個有體力的人,他將很快成為一個有理想的人”,因此,他主張授予兒童足夠的運動技能和娛樂知識,並按自然法則實施體育教育,要“在任何事情上都讓大自然按它最喜歡的辦法去照顧孩子”,要按兒童的興趣和愛好去組織活動。同時還要教給他們利用自然環境和與同伴一起遊戲的本領等因素。
盧梭把教育分為幼兒期(0~6)歲、兒童期(5~12歲)、青年前期(12~15)和青年後期(15~20歲)幾個階段。他提出,在幼兒和兒童期應“首先培養身體”,多運用“身體四肢、感官和體力”;在青年前、後期也應使身體鍛煉和思想鍛煉互相調劑。在體育手段方麵,他建議盡量利用爬山岩、跳高、跳遠、爬樹、翻牆、學會任何情況下保持平衡、日光浴、野外遊戲、遊泳、賽跑等自然的方式,以及網球、台球、槌球、射箭、足球等運動。此外,他還主張女子應采用跳舞、唱歌、遊戲等運動手段,以培養靈巧為先(男子取培養力量為先),並反對婦女纏腰、穿緊身衣等惡習。
盧梭的教育主張雖然帶有一定的空想色彩,但他的主張推動了人們研究教育和體育的熱潮,從而促進了近代體育的形成和實施。他的思想對後來自然體育學派的形成影響很大。
3.德國博愛主義教育家與體育
直到十八世紀中期,德國仍然是個四分五裂的封建國家,資本主義發展十分緩慢,並遠遠地落後於英法等國,到了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德國的社會生產力有所增長,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已經萌發,各地經濟略見繁榮。在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下,德國資產階級也急欲登上曆史舞台。於是,一些資產階級的新人文主義者首先在文化領域小試身手。十八世紀末的“狂飆突擊運動”便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爆發的一場文化運動。博愛學校的創立便是這場運動在教育領域的產物。
博愛主義教育家,即博愛學校的積極推動者。他們係統地整理了經過文藝複興時期流傳下來的古代體育理論知識和法國啟蒙運動的理論成果,並在教學實踐中試用;同時他們還運用了騎士教育和民間遊戲的某些有益的傳統。經過他們的努力,體育也正式進入了學校的教學大綱。他們的理論著作,使他們成為後來的“德國”體操流派及建立在生理學基礎之上的林氏體操體係的奠基人,從而對歐洲近代體操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代表人物有巴塞多、古茨穆茨及菲特等。
〈1〉巴塞多與博愛學校的體育
巴塞多(1724~1790),德國十八世紀博愛主義教育家,於1774年應列奧波德公爵之聘,在德紹創辦了一所私人學校——博愛學校。由於他受到誇美紐斯和盧梭的影響,極力推崇自然主義教育,並形成了自己的體育主張和實踐。
他認為健康的身體是兒童心智發展的必要基礎,因此,該校十分重視勞動教育和體育,積極開展戶外活動和遊戲。體育活動占了每天8學時中的3學時,其內容即包括了傳統的騎士項目,如擊劍、舞蹈、騎馬、騰越等內容,又包括了所謂“希臘體操”,如跑跳、投擲、摔跤等,同時還采用了一些德國民間遊戲內容,如秋千、鐵環、翹翹板、網球、毽子、板球、九柱戲等。後來,該校的體育主任,“德紹五項”的設計者和提倡者西蒙的繼承人杜托依,又增加了滑冰、射箭、園藝、木工、遠足等內容。此外,該校在年齡稍大的學生中,還實施軍事訓練、運動訓練以及隊列操練。在夏季還專門用2個月的時間舉辦“野營學校”活動,其有計劃地開展狩獵、釣魚、劃船、遊泳、攀登、跳躍等體育活動,地理課和自然課也利用戶外環境進行。
在德紹博愛學校的體育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著名的所謂“德紹五項競技”(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負重五項)。
〈2〉古茨穆茨及其體操體係
約翰·克裏斯蒂安·費裏德裏希·古茨穆茨(1759~1839),德國體育教育家。1785年起在雪尼芬撒爾教育學院任教,1786年開始參與體操教學。在長達50年的體育實踐中,他發表了許多教育、文學和體育方麵的著作。著有《遊泳術》(1789年)、《青年體操》(1793年)、《遊泳》(1796年)、《坦寧堡的家庭娛樂和遊戲》(1793年)、《祖國男兒的體操》(1817年)《體操術問答》(1818年)等係列體育著作,其中《青年體操》和《遊泳》兩書最有影響。
古茨穆茨在《青年體操》中指出,體操(廣義的,即當時的體育)的最終目的是使身體健美、靈敏,有耐久力和力量,其主要意義在於培養堅強的男性性格。他根據古希臘人和盧梭的《愛彌兒》提出的身心並完的原則,堅持精神和身體協調發展的主張。他的這一主張具有明顯的時代和民族的特征,即以理想中的勇武、忠誠、健壯、沉著的古代日爾曼人為身體或精神的標準。他認為,在精神和身體之間,後者更是人的根本,因為完美的道德往往是強健身體的產物,而羸弱者既難迸發出愛國的熱情,也不可能見義勇為,為他人赴湯蹈火,以現壯士之豪勇、俠義和赤誠。
古茨穆茨把德國近代早期包括巴塞多的體操形成一個完整的體係,並使之在理論和實踐上成為教育體操,從而建立了古氏體操體係。他把體操分為固有的體操運動、手工勞動和遊戲三大類。其核心是固有的體操運動,分為八項基本運動,內容包括:①跑:分為疾跑(約115米)和持久跑兩種;②各種跳高和跳遠;③投擲:用石頭、標槍和鐵餅投高、投遠、投準;④角力:在墊上互推、互抱、互摔及努力解脫對方的抱持;⑤懸垂:使用木梯和吊繩進行攀、懸;⑥平衡:包括在平衡木(10~20英尺)、秋千、竹馬、豎梯、晃動的木板等器械上保持身體平衡及在手指或掌上豎立長約12英尺的木棒兩類;⑦舉物、搬運、手倒立、單人或雙人的拔河、跳繩和滾翻等遊戲性的運動;⑧有秩序的運動:包括舞蹈、步行和兵式運動(即兵式體操,包括各種持槍練習即隊列訓練)。在《青年體操》德文第二版(1804年)時,又增加了射擊和劍術的內容,基本運動增至9項。
古茨穆茨還十分重視醫學、生理學和教育理論對體操的指導作用,認為缺乏這些知識的教師是教不好體操的。他也十分重視競賽對教學和體育發展的作用,還針對狹隘分工對身體的不良影響,提出了全民體育的主張。
古茨穆茨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研究成果,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他所在學校一時成為歐洲體育教師造訪的中心,他的體育理論和實踐為德國、瑞典、丹麥等國家的不同體操體係奠定了基礎,從而以“近代體育之父”的地位載入世界體育史冊。
〈3〉菲特的《體育百科全書》
格·烏·安·菲特(1763~1836),德國博愛主義教育家,曾在德紹博愛學校任數學、物理教師,後升任該校校長。他從青年時代起就熱愛體育,並以其體育著作成為體育史上的人物。他的主要著作是《體育百科全書》。
菲特的《體育百科全書》共分3卷。第1卷為《體育史稿》,第2卷為《體育體係》,第3卷是第2卷的附錄。由此可見前兩卷較為重要。
1794年出版的《體育史稿》分為五個部分:史前時代;古代東方各國時代;古希臘、羅馬時代;近代歐洲國家的體育狀況,近代歐洲以外各地區、各國家、各民族的體育狀況,從而探討了從史前時代直到他所處時代的人類身體鍛煉和訓練的曆史沿革,闡述了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身體逐漸衰弱的原因。此外,菲特還從人類學和生存競爭的角度,觀察了體育產生和發展的原因,提出其原因在於人的心理、生理的自然需要和出於生存競爭的客觀需要。後一觀點由於後來達爾文進化論的問世而被體育史學家廣泛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