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灑的離去

“卡爾王”的遺憾

美國的跳遠運動員羅伯特·比蒙做夢也沒想到,米克·鮑威爾居然從他的手中拿走了保存23年之久的破紀錄皇冠。這頂皇冠,他以為田徑巨星卡爾·劉易斯遲早會拿走的,可是神奇的米克·鮑威爾卻搶先了一步。這實在令羅伯特·比蒙感到意外,因為卡爾·劉易斯不但在短跑道上出盡風頭,而且跳遠也是他無可爭議的領地,在1991年的東京世界田徑錦標賽之前的10年裏,他保持了連續65次不敗的紀錄。可以說,隻要他出現,別人就無法染指金牌。可是65次的連勝卻沒有一次能破世界記錄。羅伯特·比蒙的皇冠始終離他那麼遙遠,可望而不可及!

卡爾·劉易斯,這位天才的運動員,良好的身體條件使他成為世界最好的賽跑運動員。同時短跑的訓練也給他跳遠打下堅實的基礎,助跑速度快,兩腿協調能力好,彈跳敏捷等都是羅伯特·比蒙所不具備的。在1981年僅20歲的卡爾·劉易期就跳過了8.62米。在1983年,他跳出了8.79米的好成績。此後,他多次在田徑大賽中雄心勃勃要創造奇跡,但曆來的結果都不盡人意。記者曾目睹過卡爾·劉易斯在訓練中跳過8.90米,但卻沒有人能在賽場上看到這一幕。也許是沒有強勁的對手競爭,這位始終高高在上的“卡爾王”感覺不到壓力,便“無心進取”吧!但最主要的原因應是天時地利人和始終不能同時協調作用於“卡爾王”的緣故。上帝寧願讓他65次享受勝利的喜悅,卻一次也不願讓其進入那誘人的殿堂,隻是讓他在8.90米這一門檻外徘徊。相反,上帝對米克·鮑威爾卻偏愛得令人羨慕不已。1991年的東京世界田徑錦標賽是米克·鮑威爾和卡爾·劉易斯的第15次較量,前14次均以“卡爾王”獲勝而告終,而這次,米克·鮑威爾不僅第一次戰勝了他心裏一直發怵的“卡爾王”,而且竟一下撞進了那座輝煌的殿堂,樹起了自己的豐碑,將8.90米拋進了曆史的垃圾箱。這究竟是上帝的疏忽呢?還是上帝的偏愛?卡爾·劉易斯也許這輩子不會理解。世界就這麼奇妙:65次的勝利抵不上1次的輝煌,世界記錄總是那奪魁呼聲不高的選手創造,是偶然呢?還是巧合?不管怎樣,悲劇隻有留給那熱門人物。

痛苦的“卡爾王”永遠也忘不了1991年的東京世界賽跳遠場上的那一幕。在這之前他根本不把米克·鮑威爾放在眼裏。在他1983奪得首屆世錦賽跳遠金牌時,米克·鮑威爾還是個連及格賽都沒過的無名小輩。此後的8年裏,除1990年友好運動會和1991年美國選拔賽上以微弱優勢取勝外,其它次較量均以較大優勢獲勝。就在東京世錦賽上,開始時米克·鮑威爾還隻表現平平,他前三跳成績分別為7.85米、8.54米、8.29米,第四跳犯規。而“卡爾王”卻表現出其實力,第一跳就達8.68米,第二跳犯規,第三和第四跳在超風速的情況下跳出了8.33米和8.91米的好成績。但這超風速的8.91米雖不能算破世界記錄,卻深深刺激了脾氣火暴的米克·鮑威爾,就象好鬥的公牛被鬥牛士的紅色披蓬所激怒一樣,“超過這家夥”,向來將對手當做“敵人”的米克·鮑威爾發狠了,隻見他最後一跳猶如一隻怪獸騰空而起遠遠落在9米標誌線的地方,8.95米!當電子屏幕板上打出這一成績時,全場都轟動了!羅伯特·比蒙神奇的記錄終於被打破了!望著歡喜若狂的米克·鮑威爾,卡爾·劉易斯顯得不屑一顧,在他的感覺裏,米克·鮑威爾總是他的手下敗將,既然米克·鮑威爾能最後跳出這一成績,“卡爾王”自信他也能在最後一跳裏超過他。卡爾·劉易斯還有兩次機會,他決定重演前不久的美國選拔賽上在米克·鮑威爾領先的情況下最後一跳奪魁的那一幕,也就是說他要打破剛剛創下的世界記錄,但命運對“卡爾王”顯得過於殘酷,他最好隻跳出8.87米。比賽結束後,海嘯般的歡呼聲第一次不屬於“卡爾王”。神情黯然,眼含淚花的他依然不失大將風度,向跳遠方舟的新皇帝米克·鮑威爾表示祝賀。

賽後,卡爾·劉易斯對記者說:“我跳出了8.87米居然還輸,真是不可思議!邁克跳出他最好的一次,於是他贏了。這就是跳遠。”也許,我們應該更改一下觀念,體育競賽,首先是同自己競爭,其次才是同別人競爭,戰勝自己比獲得金牌更重要。

“撐杆王”的遺憾

一提起謝爾蓋·布勃卡,就會使人感到一種無法逾越的心理壓力。這位撐杆跳高的“沙皇”,使當今所有的撐杆跳高選手自歎弗如而“俯首稱臣”。他猶如一位超人,當其它選手在比世界記錄低好幾個檔次的高度艱苦拚搏的時候,他卻輕輕鬆鬆、瀟瀟灑灑地將世界記錄一厘米、一厘米地征服。自1984年到1991年,他一共28次在室內外打破世界記錄(室內15次、室外31次),另外還三次蟬聯世界錦標賽冠軍和一次奧運會冠軍。如果說與高敏處於同一時代的跳水運動員是一種悲哀的話,那與謝爾蓋·布勃卡處於同一時代的撐杆跳高運動員則是一種絕望了,這種絕望甚至會延續幾個時代,因為他所寫的成績實在令人歎為觀止,這位世紀飛人麵對的隻有世界紀錄,競爭的對手也隻有世界紀錄。

1991年8月29日的東京之夜,謝爾蓋·布勃卡在第3屆世界田徑錦標賽上又摘取了金牌,然而他卻感到深深的遺憾,因為他隻跳過了5.95米,而當時的世界記錄為6.12米。麵對這樣的成績,這位巨星自然感到遺憾了。

世錦賽開幕前,東京報紙曾出現這樣的標題:“28歲的謝爾蓋·布勃卡希望將他的名字第29次寫入國際田聯的紀錄手冊中”。甚至有人根據謝爾蓋·布勃卡每次僅將世界記錄提高一厘米的“規律”預測東京世錦賽上他將創造6.13米的世界記錄。

8月27日,男子撐杆跳高及格賽開始,及格成績為5.50米。比賽時,當其他選手都在5.20米、5.30米上拚時,布勃卡卻悠然地躺在場地邊的帳蓬下休息,就象身邊發生的一切,都與他無關似的。待橫杆升到5.50米時,他才脫下長衣長褲,開始做準備活動。輪到他跳時,隻見他操起那支比別人的粗得多也硬得多的撐杆,深吸了一口氣,開始助跑、加速、起跳……白色的撐杆彎成一個漂亮的弧形,將謝爾蓋·布勃卡高高地“彈”過橫杆,觀眾席上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人們普遍認為兩天後的決賽,又將是謝爾·布勃卡鶴立雞群的比賽,破記錄“有戲”。然而誰也不知道此時的“世紀飛人”正被病魔緊緊地糾纏著。他的右腳掌在訓練中受傷,至今未愈,此次比賽是帶傷上陣,確實不易啊!

8月29日決賽,賽前他特地打了一針封閉止痛,免得傷腳給他添麻煩,5.70米,很順利第一跳就成功了,可是當橫杆升到5.90米時,他的腳又痛起來,看來3小時前打的封閉針止痛作用消失了,他顧不上處理便衝擊這一高度,然而劇痛使他不得不敗下陣來。這時匈牙利選手巴居烏位在這一高度第一跳便成功了,使謝爾蓋·布勃卡感覺到了威脅,雖然他是隻受傷的雄獅,但“王中王”的本質使他不願隨便認輸。他依然想讓對手感覺到他不可冒犯的尊嚴和不可動搖的地位。在5.90米第一跳失敗後,他要了5.95米,在衝擊之前又打了一針封閉,然而第一跳還是失敗了,疼痛已使他失去了速度,失去了起跳的力量。第二跳,靠著平時苦練得來的紮實的基本功和非常人的潛質,他成功了。此時這一高度已無人問津,金牌又一次落入了謝·布勃卡的行囊裏。隨後,他放棄了衝擊世界紀錄,收杆退場。這時,觀眾席上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和呐喊聲,象往常一樣,人們又在鼓勵他衝擊世界記錄,觀眾期待著目睹這一精彩絕倫、激動人心的時刻,人們相信,對於謝爾蓋·布勃卡來說,對手隻有世界紀錄,破紀錄便是成功,否則隻能算失敗了。

然而,這位超人隻能遺憾地向觀眾席揮揮手,眼神裏含著深深的歉意,人們此時不明白他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賽後他談到:“當時的強烈疼痛使我感到相當驚慌,第二跳5.95米成功後,已痛不可支。所以放棄了比賽,本想衝擊世界紀錄,無奈腳太痛了,無法那樣做,實在抱歉,讓觀眾失望了。”

5.95米是暫時失敗,它並不影響“沙皇”的皇冠上的光茫。我們期待著,明天,伴著人們的歡呼聲,橫杆又一次次地升高,“沙皇”永遠是極限的死對頭。

雖敗猶榮的福爾曼

1991年4月19日,是世界拳擊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天。在美國大西洋城議會中心,42歲的拳擊老將喬治·福爾曼向28歲的世界重量級拳王霍利菲爾德發起了咄咄迫人的挑戰,最終以點數敗下陣來。但這位42歲的挑戰者在這場“年齡之戰”中以驚人的毅力和勇猛與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精湛怕拳法的拳王霍利菲爾德大戰12回合,可謂雖敗猶榮,令觀眾讚歎不已,可以說場內的掌聲和歡呼聲都是給這位偉大的失敗者的。

這場舉世矚目的“世紀之戰”始終充滿著“殺氣”。在12回合的比賽中,喬治·福爾曼以驚人的毅力和抗擊技能頂住了霍利菲爾德的猛烈進攻。霍利菲爾德雖然以上乘的速度和節奏,敏捷的反應與凶狠的拳路占據了場上大部分時間的主動權,並以漂亮、刁鑽的左右手組合拳多次擊中對方頭部、腹部,但卻未能擊倒對方。賽後他佩服地說:“過去5年中,每當我拚盡全力猛擊對手時,

他們無一沒有倒下。但對福爾曼,我卻無能為力。”

福爾曼雖然在出拳速度和連續性上大大遜色於比他年輕14歲的對手,但他的重拳威力從始至終威脅著對方。特別是第2回合和第5回合,福爾曼的右手拳和左刺拳多次擊中霍利菲爾德的頭部。使其一度處於困境,再現了17年前的拳王的風度,無愧是赫赫有名的“拳台重殺手”,場內幾千名觀眾為之興奮不已,喬治,喬治的歡呼聲不絕於耳,人們從這位重返拳壇4年的“老者”身上看到了勇猛、頑強的精神並為之折服。

第9回合後,雙方體力消耗極大,特別是福爾曼,但他餘勇不減,仍緊緊逼住對方,使霍利菲爾德不得不多次抱住福爾曼,求得短暫的休息,令場內觀眾噓聲不止。

最後,據現場統計,全場比賽霍利菲爾德出拳584次,命中355次;福爾曼出拳444次,命中188次。3名裁判羅思、格蘭特和卡茲邁耶克分別以117比110、116比111、115比112判霍利菲爾德勝。

42歲的福爾曼挑戰雖未成功,但觀眾對他向命運向年齡挑戰的大無畏精神,始終報以熱烈的掌聲。

4年前,當38歲的喬治·福爾曼為他的休斯敦青年中心籌集資金,毅然重返拳壇並發誓重奪世界冠軍時,這位10年未登拳台的老拳王使人疑惑不解。但他說:“有許多因素妨礙一個人想獲得他想得到的東西,但年齡與這毫無關係,它不能阻止任何人。對每個人來說,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奮鬥。”4年來,當福爾曼一直遵循這一信條,銳意奮進並接近理想的終點時,人們不禁為他的精神所折服,所感動了。

誠然,42歲已不是奪取拳王的最佳年齡,盡管他竭盡全力仍未能遏製比他年少14歲,處於巔峰狀態的霍利菲爾德邁向勝利,但福爾曼不愧是“拳擊場上的“凱撒大帝”。盡管對手355次的重拳曾幾次將他逼入“地獄之門”的邊緣,但強烈的求勝欲望和驚人的毅力竟使他神奇般地挺住了!盡管如此激烈的12回合比賽就連對手也感到吃力,但他卻咬牙頑強堅持到最後一秒鍾,即使體力消耗殆盡,他也從未放棄擊倒對方、反敗為勝的努力。盡管那近乎殘酷的搏鬥使他滿臉腫脹、疼痛難忍,但依然微笑自如,對未來充滿希望!福爾曼以自己超人的膽量和勇氣贏得了世人的讚賞與欽佩。就連霍利菲爾德賽後也讚揚道:“同福爾曼的這場比賽就像同一個二十四歲的對手比賽一樣。這場比賽沒有失敗者,他的表現贏得了尊重,他顯示了決心和力量,顯示了四十二歲的拳擊手並非無所做為。”

賽後,當福爾曼返回家鄉休斯頓時,受到了英雄般的歡迎。在機場,一幅“祝賀你,偉大的喬治,世界重量級拳擊冠軍”的歡迎標語表達了人們對這位年過四旬,雄心不泯的偉人的敬意。他用血汗和意誌完美地注釋了他人生的價值。

人生最大的價值,莫過於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給後人以啟迪。音樂家貝多芬一首“命運交響曲”曾喚起了多少人對人生、命運和未來的挑戰、抗爭和追求;科學家愛迪生的千餘種發明不僅給人類帶來光明,更告訴人們後天勤奮、刻苦的重要;而福爾曼不也正是以自己驚人之舉告訴人們,年齡並不可怕,關鍵是如何進取,未來將屬於奮勇不止的強者,“雖敗猶榮”,是人們對這位挑戰未果的“老者”最高的評價。也是這場“世紀之戰”給我們留下最好的啟迪。或許我們總是與勝利無緣,或許我們無法與愛迪生、貝多芬等偉人相提並論,或許擺在我們麵前的是一道道難於逾越的障礙,但隻要我們頑強地抗爭,不斷地挑戰,銳意進取,不屈服於命運的擺布,我們平凡的一生便全會變得輝煌。

唐·福克斯的偉大失誤

在日趨激烈的競技體育比賽中,常有名將慘遭無名小將淘汰,“強”隊敗於“弱”隊等頻爆冷門的現象,令其崇拜者扼腕歎息。造成這些現象屢見不鮮的原因,一方麵是世界不斷地前進,新手迎頭趕上,而名將不思長進,落後了潮流。另一方麵則是客觀因素的限製,如場地、場外幹擾等。當然,臨場失常也常是主要原因,而臨場失常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素質差。有的人認為心理素質差的運動員主要是新手或缺乏心理訓練的運動員,然而,有時在重大比賽的關鍵時刻,巨大的心理壓力連富有經驗的著名選手也叫苦不迭,導致因緊張而失常。

在橄欖球比足球“熱”的美國,橄欖球名將唐·福克斯被稱之為神射手,常令對方防不勝防。但在橄欖球聯盟挑戰杯決賽中,令對方發怵的福克斯卻在關鍵時刻失去了威力。

這場比賽接近尾聲時,利茲隊得到一次機會,隻要福克斯定位球能命中利茲隊便可獲勝。然而,在比賽中已兩次立功的福克斯卻在最後一次機會中沒能發揮作用,他將球踢飛了。

“哦,假如他當時能換雙鞋就好了。”他的兄弟比特惋惜地說。

然而,福克斯自己明白:他的失常並不完全是因為比賽在雨中進行,他的鞋上沾滿了泥,影響了他的速度,才使他的命中率下降。導致他失常的原因是“緊張”。“當時我拚命想將這最後的機會抓住,然而過度的緊張卻使我無能為力。”

當福克斯發現自己這一腳把球踢飛了時,痛苦地抱頭跪下了,而站在他身後的對手們則為他的失手,為意外的收獲而歡呼擁抱。

“象這種可怕的失敗留給人的記憶實在很糟,在以後的比賽中,你常常會擔心出現這樣的厄運,這種精神壓力似乎隻有等待下一回成功之後才能有所減少。”福克斯說。

這話一點不假。盡管運動心理學家對運動員的心理素質提出過許多看法和建議,然而,經驗和經曆帶給運動的心理承受恐怕很難從理論上加以分析,尤其是慘痛的失敗造成的心理影響。可憐的福克斯此後並沒有心思去在橄欖球場上取得成功來減輕那場球給他帶來的痛苦,他傷感地告別了他所熱愛的橄欖球。然而他的心依然無法對它漠然,那次“偉大的失誤”對他來說是永恒的記憶。

但也應當看到,沒有那“偉大的失誤”,縱然這場球利茲隊贏了,獲得了聯盟挑戰杯,但幾年後又有幾個人能記得這場球賽呢?能津津有味地談論這場球賽呢?能繪聲繪色地講述那“失誤”時的每一個細節呢?能意味深長地告誡自己或別人:“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或者是“即使是偉人也有犯錯誤的時候”等等富有哲理的醒悟呢?

福克斯的“失誤”雖是痛苦的和令人惋惜的,但也是美麗的,它給人帶來的價值遠超過失誤的本身。不僅運動員在賽場上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而且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也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對付無時無地不在的各種意外,處理好各種複雜的社會關係。的確,從“偉大的失誤”裏,我們能領悟到更多的東西,自然,我們也不會忘記偉大的失敗者。

遺憾中的欣慰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最後一個月剛剛來臨,中國羽壇名將韓愛平就忙著整理行裝了。她又要開始她的征戰了,已記不清,這是第幾次出征了,記得清的,隻是幾乎每次都是凱旋歸來時的鮮花和掌聲,當然有時是失敗歸來的淚水和鼓勵。12月4日,她登上了飛往新加坡的班機,去參加世界羽毛球係列大獎賽總決賽。

12月的中國北方已是隆冬季節,而地處熱帶的新加坡卻仍舊烈日炎炎,熱浪襲人。半年多來,韓愛平的身體狀況一直不佳。在臨去新加坡前時做心電圖檢查,表現不正常。到新加坡後,那悶熱的天氣常常使她感到胸悶氣短,看來連年征戰的勞累已使她身體上的“零件”磨損得太多了,可她卻全然不顧,依然抖擻精神登上了賽場。多年來,“輕傷不下火線”已成了習慣。

賽場上,看上去韓愛平像往常一樣平靜,然而她內心卻湧動著難言的滋味。因為這次總決賽不僅是1989年係列大獎賽的最後一場比賽,也是她運動生涯的最後一場比賽了。雖然她希望自己的運動生涯能盡可能地長些,多為祖國爭得榮譽,多為自己的事業譜寫輝煌的篇章,但已不再是青春年齡的她,已感到了心有餘而力不足,再加上十幾年訓練積累下的傷病的折磨,她知道該退了。一個人不管如何偉大也不可能長盛不衰,何況祖國的羽毛球事業需要新一代去發展,她應該為她們鋪路了。但她又特別希望這次比賽能打好,為自己的運動生涯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她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愛去打球,對於她,比賽已不僅是爭勝負了,她在盡力認真地用心編織一個美麗的完整的夢,一輪又一輪,她闖進了半決賽。

這是一場引人注目的關鍵比賽,她又和老對手,印尼的王蓮香狹路相逢了。沒有人忘記就在此次比賽前十幾天在廣州的世界杯羽毛球比賽中,王蓮香連續戰勝兩名中國選手,又在決賽中從韓愛平手裏奪走了冠軍杯。此刻,這一幕還會重演嗎?

在人們的期待和助威聲中,韓愛平上場了。由於思想上做了充分準備,技術發揮正常,她終於憑著智慧和毅力挫敗了王蓮香,報了不久前的一箭之仇,看來最後一次比賽的心理壓力並沒有使她背上包袱,反而起了振奮的作用,不愧為名將的風采。她的勝利不僅使中國隊員重新樹立了勝利的信心,還為中國選手奪取總決賽的冠軍掃清了障礙。

取得了決賽權,離冠軍隻有一步之遙了。可是球場上的情況瞬息萬變,她最後竟輸給了隊友唐九紅,屈居第二。這殘酷的事實對於她來說實在難以接受。麵對強敵都拚過來了,可偏偏陰溝裏翻了船,這夢是圓不了啦!

賽後韓愛平坦然地說:“我沒能取得這場比賽的勝利,雖然很遺憾,但我看到了我國年輕選手已經後來居上,能夠戰勝我們老隊員,具備了與世界水平選手抗衡的實力,我感到欣慰。”不愧為名將風度,從她身上透出了高尚的思想品質。

當她依戀地望著體育館,登上回旅館的汽車時,仿佛感到眼前的路是那麼長,窗外美麗的熱帶風光依稀可見,韓愛平的思緒卻回到了遙遠的家鄉,回到了少年時代……

十七年的羽壇生涯,韓愛平共奪得13個世界冠軍。她的開門紅是1985年香港公開賽上實現的。麵對眾多強手,她奮力拚殺,終於第一次登上了冠軍的寶座,就在這年,她在參加大的國際比賽中共奪得12枚金牌,一舉揚名海內外。很多人為她沒有得到全國“十佳”稱號而惋惜。可她卻說:“能評上全國‘十佳”是運動員最受鼓舞的事,誰不想被評上呢?但每年隻能10名,而全國優秀運動員又何止這10個人呢?我沒當選過全國‘十佳’,是有些遺憾,但我打球並不僅僅是為了當選十佳,而是為了我所熱愛的事業。”

昔日不再重現

日出總有日落時,任何人也不可能讓自己永遠如日中天,尤其在激烈競爭的賽場上,當曾經輝煌過一陣子的名將被年齡、傷病、體力等不可避免的因素所困擾時,衰落之日便指日可待了,這就是自然淘汰的規律。年輕總是可傲的資本,年輕人總是主宰著世界,使無數老將感慨無可奈何花落去,東風無力百花殘。舒戈·雷·倫納德,自1977年以來幾乎戰無不勝的世界超中量級拳王。奧運冠軍、拳擊協會理事會冠軍等等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榮耀記錄下了他這段輝煌的人生。而1991年在世界拳擊協會超重量級爭霸賽上,舒戈·雷·倫納德在比他年輕11歲的特裏·諾裏斯麵前卻充分領教了14年的拳擊的殘酷。

世界唯一一位獲得5個級別的世界冠軍舒戈·雷·倫納德在比賽剛開始的第二回合就被對手一記右鉤拳打倒在地。當倫納德搖搖已發脹的頭,站起來剛剛準備迎接對手的猛攻時,又一記鉤拳落在自己的下骸骨上。巨痛使倫納德應聲倒地,觀眾的吵鬧聲、口號聲連成一片,可他什麼也沒聽見,腦子似乎要爆裂一樣疼痛,“我一定要睜開眼睛!”可眼皮已腫脹得隻能見到一絲光亮,天空在旋轉,身邊的“大海”在呼嘯,他真想從此長眠,不再看那些變了形的麵孔,“1、2、3、4、5”,裁判的數點聲象催命鼓一樣由遠而近,“6、7、8、9、10”,倫納德輸了。然而,這一定要戰勝對手的念頭使倫納德晃晃悠悠站了起來,頓時,觀眾席上叫好聲,掌聲響成一片,觀眾為他這頑強的精神所感動,為昔日拳王的風采所傾倒。

“一切都結束了,我現在的力量、速度、反應已今非昔比了,但我需要這樣一場比賽,證明我確實是該退位了,否則我永遠也不會甘心的。”賽後,臉部凹凸不平,鼻子滴著血,嘴唇腫脹的倫納德對麥迪遜體育場上的7495名觀眾說。倫納德明白,這一天就是他拳擊生涯的“末日”。一切都結束了!鮮花、勝利、微笑、喝彩、汗水、傷痛。雖然他隻有35歲,但在年輕的強手麵前卻不得不退位了。這既是他需要的日子也是他傷心的日子。

即使這樣,舒戈·雷·倫納德還是參加了例行的記者招待會。他對自己的失敗沒找任何借口,反而很有風度地向他的對手特裏·諾裏斯表示了深深的敬意。倫納德雖然失敗了,但卻很高興,因為他從新拳王諾裏斯的身上看到了年輕時的自己,出擊、跳躍、躲閃、反擊、甚至連傲慢都極象他。

大賽結束了。昔日拳王灑淚告別拳壇,從此賽場將永無他的身影,但他留下的光輝形象將永遠激勵著年輕人去進取,去奮爭。

烏莎時代的殞落

田徑比賽,向來是運動會的重頭戲,是各代表團爭金奪銀的主戰場。誰能在田徑場上稱霸,誰便能在金牌上領先,所以田徑運動員往往能獲得最高的榮譽、最激烈的掌聲和最多的鮮花。烏莎,印度“女英雄”,亞洲的短跑女皇。她於1964年出生於印度一個貧困的家庭,年幼輟學,小小年齡便在鐵路上做工,但正是這段艱苦的歲月磨就了她吃苦耐勞、堅強敢於向困難挑戰的良好品質,為她今後創下輝煌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76年,這位身體勻稱,雙腿修長的小姑娘憑其良好的先天條件被教練納姆比亞爾相中,從此開始了她的田徑生涯。

剛開始,家境貧困的她購置不起運動服裝、訓練條件也極差,加上運動量大而營養跟不上,所以成績提高很不理想,但她毫不氣餒、訓練更加自覺、刻苦了。在1981年的印度全國比賽上,烏莎終於有了收獲,她百米跑出11秒8的好成績,成了短跑明星。

1982年的第9屆亞洲運動會上,第一次在大賽中露臉的烏莎在百米賽中被著名的短跑皇後菲律賓的德維加僅以微小優勢險勝,這使她感覺到了自身的潛力,也樹立起了信心。1984年,她作為印度的第1號選手參加洛杉磯奧運會的400米欄比賽,並且順利通過了預賽、複賽而進入決賽,並取得了第4名的好名次,這是印度人破天荒的第一次,也是亞洲徑賽的最高成就。烏莎終於用汗水迎來了她燦爛的“烏莎時代”,從此,她在國內所向披靡,在亞洲幾乎每戰必勝,而且她已不甘心隻在一個項目上做文章了:通過全麵係統訓練的她,已經具備了在所有短跑項目問鼎的實力。

1985年,烏莎代表印度參加了第6屆亞洲田徑錦標賽的6項賽事。在雅加達,她讓觀眾在瞠目結舌中領略這位“超級女性”是怎樣讓所有女子短跑和跨欄的選手嚐夠了失敗的滋味的,她囊括了所有女子短跑項目的金牌,又橫掃了跨欄比賽的全部對手,獲得5金1銀的佳績。專家們在讚歎之餘評論其“爆發力極強、步頻均勻、步幅大、動作協調,良好的意誌品質,善於控製情緒,具有很強的連續比賽能力”。她能在400米奪魁後不足20分鍾又去奪取200米金牌。在這次運動會中6個項目共出場14次均高水平發揮,這和她平時刻苦的訓練和堅強的毅力是分不開的。

1986年在漢城舉辦的第10屆亞洲運動會上,烏莎又刮起了強勁了“烏莎旋風”,卷走了女子200米、400米、400米欄,4×400米接力4枚金牌和100米銀牌,為印度代表團以5枚金牌進入總分前6名立下大功。一時間,她成為所有印度人心目中的“偶像”,成了印度體育的支柱。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當她挾勇進軍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時,在她的強項400米欄的預賽中不幸腳跟踺拉傷,不得不退出比賽。但烏莎並未就此罷休,她深知她之所以有今天實屬不易,婦女在印度的地位是很低下的,能創下如此輝煌的事業對一個印度的婦女來說實在三生有幸,她要抓住每一線的希望和每一次的機會,在人生的道路上再添上光彩的一筆。

1989年在印度新德裏的亞洲田徑錦標賽上,經過一年時間的治療的烏莎又出現在跑道上,她用200米、400米、4×400米接力和400米欄4枚金牌和100米、100米接力2枚銀牌的成績再次令亞洲選手汗顏,令印度人揚眉吐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