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發行量達上百萬份的紐約通俗小報《明星》周刊登出一篇題為《我與比爾·克林頓12年的豔事》的專訪文章。一名曾在夜總會當過歌女的吉尼弗·弗勞爾斯對采訪記者說,她在1977年至1989年間與克林頓保持了長達12年的不正當關係。這一聳人聽聞的桃色新聞披露後,一時間輿論大嘩。
克林頓夫人希拉裏是個頗有政治遠見的女人,她不願意因情感的折磨而斷送丈夫的政治前程。她決定親自出馬,幫助克林頓擺脫困境,表現出少有的豁達大度。這一點與1988年選舉中哈特夫人的做法迥然不同。1988年呼聲很高的民主黨候選人哈特的夫人在有關她丈夫的桃色新聞披露後,痛哭流涕,逼她丈夫退出競選。
1992年1月26日,克林頓夫婦一起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60分鍾”節目的采訪。克林頓在講話中承認他同妻子的婚姻關係曾出現過裂痕,但現在已和好如初。他妻子希拉裏則堅定地支持克林頓。她說:“我們有一個穩定的婚姻,我們互敬互愛。我們也非常熟悉彼此的生活。我們將讓美國人民對這些指責作出他們的決定。他們將公正地評價我們,而對這次競選作出他們自己的決定。”她還直截了當地說:“如果你們對克林頓州長的道德品質還有什麼懷疑的話,那麼很簡單:不投他的票。”
說也湊巧,那天當克林頓夫婦出現在電視演播室時,突然從天花板上掉下一塊雜物。克林頓眼疾手快,一下把希拉裏摟在懷裏。一對恩愛夫妻的形象呈現在億萬電視觀眾的麵前。
第二天,弗勞爾斯在紐約一家飯店舉行新聞發布會,聲稱她對《明星》周刊的談話是真實的,還播放了她與克林頓喁喁私語的電話錄音。於是克林頓的難關已過。他與妻子一起公開亮相,勇敢而坦率地麵對觀眾,使克林頓度過了一場可能導致競選失敗的危機。
在逃避服兵役問題上,克林頓也能勇敢地麵對挑戰,公開為自己辯護,變被動為主動。1992年2月18日早上,克林頓及其競選班子飛抵新罕布什爾州,參加當天的預選。他們一到那裏,克林頓競選班子負責人就接到一名記者提交的一封信,內容是關於1969年克林頓涉嫌走後門逃避服兵役去越南作戰一事。新聞界準備將此信公諸於世。克林頓當機立斷,決定在當晚的電視新聞節目中露麵,主動向選民公開此信,並作出解釋。由於克林頓采取了主動的做法,使他度過了又一個難關。在該州預選中,克林頓獲得20%的選票,在民主黨6位候選人中名列第二。
晉升創意
拿破侖說:“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個好士兵。”人對權勢的這種本能的、狂熱的追求讓拿破侖一語中的了。問題是,在眾多想當元帥的士兵中,肯定隻有一位是最幸運的士兵,作為芸芸眾生的我們,永生的追求隻能是晉升,不斷的晉升。
晉升須得章法。
以退為進是屬高境界的方略,非一般人所能操之術。蔣介石是這方麵的高手。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橫豎跳不出我的手心,那是大謀略家。溜須拍馬、曲意奉承是晉升的常規手法,雖無新意,倒也頗能得勢,自不乏其人。隻是為權為貴者遇到的拍馬之人過多,已頗為麻木,沒有創意的泛泛而拍是很難得手的,弄不好會拍到馬蹄子上去,得不償失。
縱觀千年吾國,外國異域,亦是晉升有術,其中有不少經典之作,令人拍案叫絕,歎為觀止,今錄於此,與君共勉。
1.弄虛作假法
天下有道,忠直者佐之以興;天下無道,奸佞者助之以亂。天下無道時,行弄虛作假之術,可收一時之效。但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終有一天,真相會大白於天下。此時,弄假者當無以自措矣。
馬官失職反升官
上官桀原是漢武帝的一名衛士,力大無比。一次武帝乘車出行,雨急風大,車子難行,便將支撐在車上的車蓋卸下來交給他。他雙手擎起碩大無比的車蓋,頂著狂風,追隨在漢武帝的車旁,為武帝遮雨。武帝驚異於他的神力,便將他提升為掌管宮中禦馬的廄令。
後來,年老的漢武帝病了一段時間,上官桀便對伺馬之事懈怠下來。不久,武帝病愈回宮,見到禦馬全都瘦了,不由大怒道:“你莫非以為我不會再見到這些馬了嗎?”
上官桀十分機敏,立刻伏地叩頭道:“臣得知陛下聖體不安,日夜憂懼,哪裏還有心思照料馬!”
邊說還邊擠出幾滴淚水來,武帝以為他的確忠愛自己,不但沒有降罪,反而將他升了官,成了朝中的九卿之一。武帝死時,又指定他為輔佐幼主的顧命大臣。
可這個顧命大臣後來竟成了要謀弑幼主的叛臣。
王莽用野雞求侯爵
公元1年(漢平帝元始元年),西漢朝廷出了一樁希罕之事:地處偏遠西南夷蠻地區的越裳國,忽然派出兩名使臣,越過千山萬水,來到長安,向朝廷貢獻一件寶物,這寶物既非價值連城奇珍異寶,也非人世罕見的神獸仙禽,隻不過是一對野雞。野雞是太普通了,但這一對野雞卻有其彌足珍貴之處,便是它們通體上下,一身純白,連一根雜毛也沒有。
但它們的珍貴還不止於此,更主要的還是因為它和曆史上的一樁盛事聯係到一起了。傳說在往古的周朝,其第二代國君周成王繼位時還是一個孩子,朝中大政由他的叔父周公姬旦主持,由於他治國有方,國運昌隆,天下太平,周公因德高功大,舉世讚譽,當時的越裳國便有獻純白野雞之舉,周公也名垂青史。
此時的漢朝,皇帝也是個孩子,朝中大政由大司馬王莽主持,那地位和當年的周公相當,既然越裳國又一次來獻純白的野雞,就表明王莽的功德也和周公一樣了。於是朝野一致稱頌,說王莽便是當今的周公,應將他封為安漢公,並增加其封地。
按照中國古代等級製度,皇帝之下,還有王、公、侯、伯、子、男等幾等爵位。漢朝自劉邦之後,異姓大臣,無論多麼顯貴,最高也隻不過是封個侯爵,而王莽卻高出一等,成了公爵,這在西漢的曆史上還是絕無僅有的。當時具有最後審批權的是王莽的姑母,太皇太後王政君,她看到自己的侄子如此德高望重和受人擁戴,自然滿心歡喜,欣然批準。
太皇太後及眾大臣哪裏知道,那顯示王莽無量功德的禪瑞之物的純白野雞,卻是他暗中命令益州(今成都)地方官以高價搜求的。
2.擇主而仕法
擇主而法又稱為“跟人法”,即選擇那些有發展前途並能使自己得到提拔和重用的人去盡忠竭誠。這對於那些改朝換代、宮廷政變時期,想有所作為的人以及官場中的中下級官員,尤為重要。盡忠竭誠當事得其人方能盡其才用、成其功名;若事非其人,則如明珠暗投,不唯無功,反受其害。故忠用當得其人,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仕”,官員之希圖晉升者,不可不察也。
鄧禹杖策追劉秀
鄧禹是光武帝劉秀的開國元勳之一。鄧禹早年在京師遊學時,看出也在京師遊學的劉秀不是凡夫俗子,便主動和他交往,兩人關係十分密切。數年後,鄧禹離京回家。
王莽地皇四年(23年),農民起義軍新市,平林諸將立西漢宗室劉玄為帝,又扯出漢朝旗號,年號“更始”,定都洛陽。豪傑聽說鄧禹才氣橫溢,多次把他推薦給劉玄。鄧禹敏銳地覺察出更始政權內部的矛盾,知道劉玄難成大事,就婉言謝絕了舉薦者的好意。
這年冬天,劉玄派劉秀以大司馬的名義,帶領少數人馬,到河北去安撫郡縣。鄧禹聽到這個消息,就去追趕劉秀,一直追到鄴城(今河北臨鄲)才追上。劉秀問鄧禹:“老朋友遠道跑來見我,有什麼要事嗎?我現在掌有封官授職大權,想必要求個一官半職吧?”
鄧禹說:“此非所願。”
劉秀問:“所願何為?”
鄧禹笑著說:“但願明公您威德加於四海,我能效尺寸之功,垂名於青史。”
劉秀心領神會,知道鄧禹意在勸他成帝王之大業。到了晚上,劉秀留鄧禹在一間屋裏睡,避開閑雜人員,兩人開懷暢談。
鄧禹分析了天下形勢,向劉秀進獻中興漢室大策:“眼下更始政權雖然定都關西(泛指函穀關或潼關以西地區),然而關東尚未安輯。赤眉、青犢等起義軍成千上萬,各占地盤;三輔(指京兆君、左馮翊、右扶風,轄境相當於今陝西中部地區)地區民眾群起,假號稱雄。更始帝劉玄庸碌無為,自己沒有主見。他手下的將領也都是庸人,貪圖財富,爭權奪利,隻圖眼前享樂,缺乏忠良明智、深謀遠慮的能人賢士,都不是尊重王室、安撫百姓的人。如今四方分崩離析,形勢顯而易見。您即使幫助更始政權建下藩輔之功,恐怕最終也難成大事。當今之計,不如延攬英雄,致力於爭取民心,創立像高祖那樣的事業,拯救萬民的生命。憑明公的德才圖謀天下,一定可以平定。”
鄧禹對政治、軍事形勢的正確分析和推心置腹的建議,堅定了劉秀創立帝王大業的信心。次日,劉秀便令左右稱鄧禹為鄧將軍。劉秀經常把鄧禹留在身邊,跟他住在一起,有事就同他商量。
鄧禹杖策追趕劉秀,進獻興複漢室之謀,東漢中興名臣皆不能及。所以鄧禹雖然智不及張良、陳平,勇不及韓信、彭越,而後人推其為東漢功臣之冠,皆因其首創大謀。
正當劉秀想大展身手的時候,河北形勢突然發生巨大變化,卜者王郎自稱西漢成帝之子,在趙繆王的兒子劉林以及趙國大豪李育、張參等的擁護下,於更始元年(23年)十二月在邯鄣(今河北邯鄣)稱帝。趙國以北、遼東以西廣大州郡望風響應。這時距劉秀到達河北隻有兩個月。
第二年正月,王郎傳檄州郡,懸巨賞捉拿劉秀。劉秀不敢南下與王郎爭鋒,北上到薊城(今北京西南)。薊城守將起兵響應王郎,劉秀倉促退往信都(今河北冀縣)。鄧禹獨自率領數千人攻克樂陽(今山西長子),回師與劉秀共陷廣阿(今河北內丘)。
劉秀夜晚住在廣阿城樓上,查看地圖,一邊指劃,一邊問鄧禹:“天下郡國如此之多,如今我才得到其中的一個。先生以前曾說過,憑我的才德圖謀天下,不難平定,您根據什麼這樣說呢?”話中流露出幾分畏難情緒。
鄧禹答道:“現在海內混亂不安,人們思念明君,就像赤子盼望慈母一樣。自古以來,興建帝王之業,在於德行深厚,不在一時勢力的大小。”
劉秀聽了,精神又振作起來。鄧禹的話雖然隻是勉勵劉秀,增強他戰勝困難的信心,卻也說得很有道理。在當時豪傑四起、紛亂動蕩的形勢下,誰能贏得民心,誰就能取得天下。尤其在麵臨危局、士氣不振的時候,鄧禹能高瞻遠矚,放眼大局,提出收攬民心以擺脫困境的謀略,的確非常人所及。在鄧禹等人的扶持下,劉秀終於複興漢室,成就帝業,鄧禹也得拜相封侯。漢明帝圖畫二十八位功臣像於雲台,鄧禹位列第一。
3.以降求升法
即以退隱作為鬥爭的手段,使對方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從而得以重用、晉升。這隻有在特定條件下,當所交之才為時所急需,而自己又認為任不盡其才時方可使用。這種手段,類似要挾,故使用時宜慎之。國民黨頭子蔣介石在使用這種方法時堪稱高手。
蔣介石以“辭”晉升
蔣介石早年追隨陳其美,陳其美是孫中山軍事上的主要助手。自陳其美被殺後,孫中山失去了軍事上的輔弼,也使蔣介石有機會接近孫中山,其軍事才能也受到孫中山的賞識。孫中山在第一次護法運動中,受到滇桂軍閥的排擠,感到沒有軍隊不行。1917年11月,他從廣東省長朱慶瀾的親軍中劃出二十個營、八千餘人,委任親信陳炯明為總司令,組織援閩粵軍,並派許崇智、鄧鏗輔佐他。1918年3月5日,孫中山電召蔣介石赴廣州,旋即派他到駐汕頭的援閩粵軍司令部任作戰部主任(領上校軍銜)。陳炯明為前清秀才,民國後二度出任廣東都督,完全不懂軍事,因而,蔣介石頗得陳炯明信任,一切作戰計劃皆出自於蔣之手。
1918年5月9日,蔣擬訂了《對閩第一期作戰計劃》,援閩粵軍對北洋政府李厚基軍隊在汀江、韓江一帶小試牛刀,旗開得勝,攻占武平、上杭等地。尤其是蔣介石運用自己在日本留學時學習的炮科知識,巧妙地發揮炮兵的作用,對戰鬥的勝利起了很大作用,給人留下了能征善戰的印象。
援閩粵軍從將佐到士兵幾乎全為粵籍人,地域性的派係觀念很重。蔣介石為浙籍人,深有不適之感,加之蔣介石為人孤傲、驕躁,與人寡和,而此軍中像他這樣專門學習過軍事的人又很少,自己卻要做不懂軍事的陳炯明的副手,仰人鼻息,有帥材卻偏偏不能獨當一麵,抱怨道:“粵中自成風氣,孰有如孫先生以誠待人者,而其中內容複雜,……如以對我個人言之,則揮之使去,招之使來,以何等事而謂吾能忍受耶。”久而久之,蔣介石也發現陳炯明對孫中山先生陽奉陰違,居功自傲,便私下對鄧鏗講:我入幕,是為服從孫中山先生革命而來,並非為了幫助陳炯明而來。1918年7月13日,蔣介石給陳炯明寫了辭呈,拂袖而去。陳炯明派人持他的親筆函件前往挽留,上書:“粵軍可百敗而不可無兄一人”等語。但蔣介石仍決意要走,參謀長鄧鏗亦派人相勸,仍未使蔣介石留下,蔣介石經香港回到上海。
蔣介石到莫利哀路孫中山的寓所拜謁先生,孫中山也反複勸他回粵軍中工作,因為這是國民黨(已由中華革命黨改為中國國民黨)惟一的一支武裝力量,陳炯明、鄧鏗也反複來信相勸。1918年9月18日,蔣介石返回粵軍司令部,晉升為二支隊司令。
蔣介石從這第一次拂袖而去,到複職後升遷,使蔣介石收到“以退為進”的效果,於是,蔣介石從此之後就經常有意采取這種手法,而且手段越來越高明。後來他往往選擇在軍事上最需要他的時候辭職或不辭而別,以引起孫中山和黨內同誌對他的加倍挽留。不但函電交加予以勸慰,而且出動黨內的重要幹部,如胡漢民、汪精衛、廖仲愷等人去邀請,有時孫中山甚至專程前去勸駕。對此,蔣介石采取這樣的三部曲:首先,陳述自己性格的剛直、憤世嫉俗,自己參加革命不是為了追求個人權位,而是受到“嫉忌”和“排擠”,所以在意見不合時決不“戀棧”,一再聲言“合則留,不合則去”的原則,以博得孫中山先生的同情和讚賞;然後,又針對時局,向孫中山先生提出軍事方麵的種種建議,表示自己雖然去職,仍然關心“黨中大事”,使孫中山更感到他人才可貴;最後,則表示要勉為其難,把個人一切置之度外,服從孫中山的命令回到軍中,還表示不擔當任何名義,隻求得在孫中山身邊參佐軍務,使孫中山看到他的一片忠心。
從此次蔣介石第一次辭職,到1924年正式任黃埔軍校校長的六年間,蔣介石共十三次辭職、複位,在軍隊中的地位不斷提高、鞏固。
4.先抑後揚法
這種方法是指在晉升前先降下身份和架子,甚至讓別人看低自己,然後尋找機會全麵地展現自己的才能,讓別人一次又一次地對自己刮目相看,使自己的形象慢慢變得高大。
博士的從零做起
我國有位留美的計算機博士,雖說拿到一響當當的博士文憑,卻一時難以找到工作。他以這樣高的學曆,這樣簡直是最“吃香”的專業竟然找不到一個職位,連他自己都感到奇怪。無可奈何之中,他想出了一個在旁人看來簡直是最愚蠢的辦法:他決定收起所有的學位證明,以一種“最低的身份”再去求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