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成功法門的金鑰匙
二十一世紀的鍾聲即將敲響!在這千禧之年即將到來之際,人們對二十一世紀充滿著憧憬。報刊雜誌上有多少飽含情感,描繪著新世紀藍圖的文章。對二十一世紀的神往,使人們積極為跨入新世紀去精心準備,策劃未來。可以推想,新世紀的到來,使人們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競爭中的人們都渴望著那份成功。縱觀曆史長河,大凡在競爭中取得偉大成就的人都是那些銳意進取,不斷創新的人。不斷創意是他們打開成功法門的金鑰匙。
創意是時代前進的強大推動力。
今日時代,社會經濟格局是充滿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格局;社會政治局麵是爭取民主與反對霸權的政治局麵。在這樣一個競爭的時代環境中,沒有創意,很難想象你能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現實中,要打贏一場戰爭不可沒有創意,一個民族要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需要創意,一個企業要生存發展離不開創意。創意可改變人生,創意可創造奇跡,創意可以……
創意是競爭的生命力之所在,創意是時代前進的最強大的推動力。
1.創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推動力
在人類曆史上留下過多少偉大的創意!埃及的奴隸們建築了金字塔,周文王解釋了易經八卦,秦始皇修建了萬裏長城,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愛迪生發明了電燈電話,馬克思提出了共產主義構想,鄧小平開創了一國兩製……等等,這些創意大師們的創意全都影響了人類曆史發展的進程。如果沒有這些古今中外創意大師們的偉大創意,人類社會也許到現在還處於最原始的野蠻時代,也就不會有現在這種千姿百態的社會文明。
在整個人類社會裏,大到全球戰略、宇宙奧秘,小到產品開發、針頭線腦,人們經常會產生新的疑問、新的假設,於是又產生出新的構想、新的計劃,這樣才有了新的發現,新的理論。不管這些假設、構想、計劃有多麼奇特、古怪,從廣義上說這些都是我們對於舊的事情、舊的體係產生的新的創意。
2.創意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很顯然,創意並不是單一存在的、具體化的、狹義的,它的範疇是廣闊的。創意的“麵”是很大的,包括了所有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所有事物。在一個事件完成的整個過程中每一步都有創意。有了創意才有了社會上的一切。所以說,創意是生機之父,創意是曆史之母,創意是人類生活的源泉,創意是人類的未來,“創意是曆史進化中永遠有效的契機”(法國文學大師羅曼·羅蘭語)。創意在任何領域、任何方麵、任何時間、任何條件裏無不存在。創意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商業社會,“創意”作為一個全新的商業概念逐漸走進了人們的工作與生活之中,隨著它在商業社會中的作用的增大,一些著名的創意公司率先在歐美應運而生,如洛克菲勒創意中心、蘭德公司、卡耐基創意中心等;並在近年來被中國商界所接收,如何陽的點子公司、王誌鋼的策劃公司、恩波智業等。這些創意公司將它們符合時尚的創意新潮融入商業主流,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3.創意贏得商機
一個偉大的創意能成就一番大業,能使逆境扭轉,能拓展一個事業或挽救一個企業。
生活中的習慣勢力的作用是很大的,人們總是習慣於順手的、熟悉的、老的東西,這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心理定勢”。要在千變萬化的形勢下不斷進取、不斷創新,首先要打破這種抱殘守缺、拒不納新的“心理定勢”。
可口可樂公司是世界最大的飲料公司,行銷全世界150個國家和地區。1981年的銷售額達63億美元;1984年,可口可樂占領了世界非酒類飲料市場的36%。相傳,可口可樂的配方嚴格保密,僅為幾個人所知,密藏在亞特蘭大市銀行的保險櫃裏。在可口可樂聲譽卓著、暢銷不衰的情況下,公司決定改變配方確實是非常大膽的舉動。
1985年4月24日,美國可口可樂公司董事長宣布,改變飲譽世界的可口可樂飲料的配方,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
消息傳出,可口可樂的強勁對手百事可樂公司樂不可支,認為可口可樂改變配方,正好說明百事可樂戰勝了它而贏得了顧客。為此,全體員工特地放假一天,並在報上刊登通欄廣告:“大家知道凡是好的東西用不著改變,百事可樂的成就迫使對方走此下策。”
也許,百事可樂高興得早了些。天底下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顧客的習慣和品味同樣如此。即使如可口可樂這樣的傳統名牌產品,人們也還是希望它變得更好些。
事實上,可口可樂上市99年,並非從未改變處方,在此期間最少改變過13次。1903年進行的一次大的改變,應顧客的普遍要求去掉了占配方1/40000的可卡因。
在這次宣布改變配方後不久,可口可樂公司又傳出新聞,決定對飲料容器也實行一次大改變,用新的塑料罐代替被認為是當時最佳飲料容器的鋁罐。
可口可樂公司的這股不斷革新之風,是由“可口可樂”的新強人戈施達刮起的。1981年3月,90歲高齡的可口可樂董事會的前主席退位,年僅48歲的羅伯托·戈施達擔任董事會主席兼最高執行總裁。對於這家作風一貫保守的公司來說,改變飲料配方是個驚世駭俗的舉動,不僅公司內部,連華爾街的人士都感到十分震驚。
在前任主席領導下的可口可樂公司,執行穩健、保守的政策由來已久,而公司營業仍有可觀的利潤和不斷的增長,公司業務似無改革整頓的必要。但不甘墨守成規,力求改革,具有一付“超常意識”經營頭腦的戈施達,並不安於現狀,迅速革新經營,使公司的業務情況為之大變。他上任後的第一年,就做了兩件有聲有色的大事:一是把可口可樂的業務擴展到中國大陸,在北京製造並出售可口可樂;二是花7億美元的重金買下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
從小事上也可看出戈施達除舊立新、革新思變的氣質。多年來,可口可樂廣告的口號是“清飲可口可樂,使你心曠神怡!”很多人為了這份美的感受而愛上了可口可樂。但在新的競爭麵前,需要一個更通俗、更有力的新口號,戈施達推出了這個新口號:“這就是可口可樂!”朝氣蓬勃地表達出可口可樂的地位、聲譽和自信。
和可口可樂公司的發展不同,美國汽車工業的先驅——福特汽車公司的滄桑經曆,頗耐人尋味。
盡管福特家族仍是美國最著名的豪門巨富之一,但實際上已是江河日下,難以再現昔日雄風了。1981年,福特汽車公司在全世界的營業額共380億美元,但在美國本國的汽車市場中,福特汽車所占比重卻越來越小,1978年還占23.7%,以後便下降到16.6%。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創建於1908年,比福特汽車公司晚五年,但業務上卻後來居上。近半個世紀以來,福特車在美國汽車市場中所占比例,從未越過1/4,而通用汽車公司則穩占半壁江山,且大有擴展之勢。福特汽車公司創業之初遙遙領先的局麵已是一去不複返了。究其原因,就因為福特公司固步自封,當變不變,因循守舊而造成的。
在亨利·福特的創業階段,他是以敢於推陳出新而著稱的。而在美國的《巴爾的摩太陽報》評選美國十位影響最大的企業家時,“汽車大王”亨利·福特便以壓倒多數名列第一,其實這就是因為他創業時敢於創新,製出了美國第一輛汽車並創辦了曾是全美國最大汽車工業公司——福特汽車公司。從1903年到1906年這三年裏,福特共推出了八九種新型車,這種創新速度在汽車製造業中是空前的,但到了20年代初,福特便再也未有所建樹,他一味以單一的車種——T型車維持市場,當公司裏有人向他提出新的建議時,他總是堅決頂回去——福特車隻有黑色的!我看不出黑色有什麼不好,至少比其他顏色耐舊些!
福特在企業經營上滿足於已有的成就,固步自封,因而很快走上了下坡路。
什麼是創意
創意是人腦思維的產物,但並不是有了思維就必然產生創意,創意是先前沒有的。人如果產生思維定勢,就不能產生創意,隻有積極思維,並運用有效的創造力去推動自己的思維,打破思維的舊框框,在千變萬化的情勢中不斷地進行開拓性地思維,銳意進取,就一定能產生創意。可以說:創意=思維+創造力。
1.創意產生的前提
要製造或產生創意,每個人在主觀上首先必須要有一個動機;這個動機也許是有意的,也許是無意的,但這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第一位的。例如:一家美國食品公司在參加一次展覽會時,由於報名晚而被安排在頂樓最偏僻的角落,光顧者當然少得可憐。於是老板想到一條妙計,在底層撒下許多銅牌,並在銅牌上寫著“拾到此牌者,可到頂樓×××換取紀念品”,結果使生意一下子火起來。這個創意的前提就是“怎麼去吸引顧客”,而且是有意的,因為它是先有目的的。又如: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與牛頓的頭產生合理地撞擊,使他產生了關於引力的設想,最終使他建立了“萬有引力定律”。這個創意的前提是“蘋果從樹上掉下來,與牛頓的頭產生合理撞擊”,這個前提當然是無意的,牛頓並沒有想到蘋果會掉下來,也沒有想到會與他的頭產生什麼關係,在此之前更沒有意識到萬有引力問題。
從這兩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任何創意的產生都離不開一個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這個條件在創意的產生過程中是第一位的。
2.創意產生的基礎
創意的產生是以材料的積累和用腦素質為基礎,這在創意的前提條件裏是第二位的,但也是必不可少的。
所謂材料的積累,包括專業知識信息的積累、其他學科專業知識的積累、實踐經驗的積累等一切知識的積累。所謂用腦素質是指智力開發、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等。以上文所說的兩個創意為例:如果那個老板沒有經商的經驗,沒有其他社會知識的積累,那麼他就不可能產生“用銅牌去吸引顧客”的創意。如果把一個建築師放在同樣的場合,他也許就不可能產生那樣的創意。物理研究是牛頓的專業,專業知識就是產生那個創意的基礎。再者說,盡管在蘋果與他的頭發生碰撞的一瞬間之前,他並沒有考慮什麼引力問題,而在此之前他必然是思考過的。如果是一個搞商業的人,他恐怕連引力是什麼都不知道,又怎麼能想到這個問題呢?
用腦素質,其實就是一個智商問題,就是靈活用腦的問題,這就需要觀察仔細、思維敏捷、敢於創新。而這與知識的積累是密不可分的。反應遲鈍、墨守成規的人都不可能有什麼創意。
任何創意的產生都少不了各方麵知識的積累、能量的儲備和靈活用腦、開放思維,這是產生創意的基礎和根基。
3.創造力迸發“靈光閃現”
創造力與革新是緊密相伴的,它們的結晶就是創意。創造力迸發,產生靈光的一瞬間,思維突破了原有定勢,一個偉大的創意就產生了。那麼什麼是創造力呢?它的本質是什麼?
(1)創造力的內涵
創造力的本質究竟該如何定義?針對這一點,許多人經過討論、研究並深思後,依舊爭議不斷。至今,專家學者在這方麵不知下了多少工夫,做了多少實驗,而他們對創造力卻有不同的看法。在心理學上,有學者曾以學生為對象,做過十分深入的臨床研究,企圖在實驗室內尋求可控製的要素。有些人認為,所謂創造力,是那些精英們出類拔萃的表現,如諾貝爾獎得主。不過也有些人認為,創造力並不存在於“人”,而在於其所製造的產品中。此外,是否每個人都具有創造力,隻需經過刺激便能發揮潛能或是老天特別厚愛某些精英,隻有他們才具備所謂的創造力?其間的爭論將永無休止。
1970年,美國作家普林斯在《活用創造力》一書中,表述的創造力,或許是至今所見最貼切的定義:
創造力:一種隨意的和諧、一種預期的驚奇、一種慣性的啟示、一種熟悉的意外、一種慷慨的自私、一種突然的事實、一種可怕的頑固、一種關鍵的細心、一種自律的自由、一種入迷的執著、一種不斷的創新、一種挑剔的喜悅、一場預知的賭博、一種短暫的共識、一種統一的歧異、一種迫切的滿足、一種神奇的期待、一種慣常的詫異。
(2)創造力的源泉
在各類有關創造性的研究中,創意的歸屬往往是討論的焦點。所謂創意精英,就是擁有創造能力且富有創造性思考的人。我們若以創造力將人分類,大致可分為下述五類人:凡人、適應者、改革家、奇才、天才。
其實,這項評估是十分主觀的,其衡量的標準,一是影響力,一是重要性。天才有如鳳毛麟角,極為罕見;相對的,凡人就很普遍,舉目可見。其次,在這裏,所謂的改革家是指能突破現狀,尋求或進行變革的人;反之,適應者則是改變自我以迎合現狀的人。
1976年,管理學家柯頓提出了適應者與改革家的相對論,從那時起,他的主張便始終是學者專家爭議的焦點。柯頓腐爛,這兩者間的差別在於決策、創造,以及解決問題的技巧不同,與創造力的強弱並沒有太大關係。他指出,適應者會就現狀適當地發揮創意,“做好該做的”或許是他們的最佳寫照。
同時,柯頓認為,改革家具有創意的品味願意追求突破,擺脫成規和意識的束縛,找出意外的解答。
此外,相關研究顯示,適應者與改革家的形成,是創造本質和組織環境相互影響的結果。一般來說,公務員、會計師和銀行職員,都具有適應者的傾向。另外,在穩定、平靜的環境中,即使是叛逆的創意精英,經過長年累月的熏陶,也會在輿論馴服下漸趨同化。
不可否認,機遇對於個人的創造力有其必然的影響。一個人要隨心所欲發揮創意,勢必要有其他因素來配合。例如,許多人擁有頂尖的高智商,卻庸庸碌碌,無異於凡人;同樣地,也有人資質不高,卻成了眾人眼中的天才。
談到天才,又有大智慧及小聰明之分。其間的差別在於他們的影響力,還有在專業領域中的獨特地位,不過這一切往往是機緣或運氣所造成的。
例如,大家一提到盤尼西林(青黴素),就想到英國細菌學家佛來明。但事實上,在1945年與佛來明共獲諾貝爾醫學獎的還有柴恩及福婁瑞。隻不過在當時,發現盤尼西林並認為它或許具有某種價值的人是佛來明。沒錯,雖然他發現盤尼西林的許多特性,甚至知道它具有抗菌功效,但始終沒想到要把盤尼西林用在治療上,更別說是臨床實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