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基礎性原則
當今社會是高速發展的社會,其發展速度之快往往超過人們適應所需的時間。麵對這樣的社會,教育根本沒有可能教給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具體知識和技能,但必須幫助他們具備必要的基本素質,保證他們今後能順利學會新的理論和技術,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
中小學作為義務教育的重要階段,它的性質是國民基礎教育。中小學教育不是升學教育,更不是英才教育;同時,中小學教育也不是職業教育、生計教育,而是普通教育,不能用狹隘的功利價值和實用價值來評定中小學教育目標。這裏的基礎性,不僅指“讀、寫、算”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包括全麵的科學、道德、審美、勞動等文化素質基礎,更不能忽視兒童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的基礎。同時,基礎性的水準,要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麵向全體兒童,致力於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著眼於最基本的思想品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人的素質是曆史的產物。任何一種良好素質都是要經過若幹層次的發展而形成的,較高層次的素質總是較低層次素質的擴展、深化和延伸。小學素質教育不要求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或專業素養,而重在提高基本素養,這既是由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決定的,又是由學校教育的性質和任務決定的。中小學階段是為少年兒童的全麵素質的形成奠定基礎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所形成的基本素質的狀況,決定著他們日後其它方麵的素質(例如職業素質、專業素質)發展的高度。因此,中小學素質教育目標體係在要求上不應求其高,但應求其實,要在最本質、最基本的方麵提出實實在在的要求,重在為高層次的素質建立豐厚堅實的生長點。
中小學時期,人生可塑性最大,生理生長最快,心理發展逐步趨向成熟,是在學習中增長知識、發展智力、形成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時期。因此,使受教育者在品德與智力、精神與體質、大腦與肌肉等方麵得到主動地發展,全麵提高他們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質、知識技能、身體和心理等方麵的素質,是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是其它各級各類學校的啟蒙階段,是一個人一生成長的基石。在中小學打好素質基礎,就可以在人的一生中建立一個穩定的生長點。可見基礎性是中小學素質教育的著力點,構建素質教育目標不能違背這樣一個基本原則。
6.發展性原則
發展的含義是開發兒童的身心潛能素質。人的素質總是與一定社會的生產水平、科學技術以及精神文明程度密切相關的。曆史巨輪已運轉到20世紀90年代,即將跨人一個全新的世紀。現在的小學生到2000年後將相繼長大成人,他們是21世紀的主人。科學家們預測:21世紀的社會將是科學精英輩出、鼓勵合作交流、提倡服務精神的社會。對於現在的孩子們來說,迎接他們的將是一個豐富多彩、發展迅猛、變化多樣,具有魅力的世界。因此,構建素質教育目標,必須將今天的教育與未來社會的發展聯係起來思考,充分考慮時代特征,樹立發展性的教育觀,研究兒童的需要結構,著力培養和發展兒童適應新世紀需要的基本素質,幫助孩子們做好迎接新世紀的準備。在製定小學培養目標中,要樹立發展性的教育觀,注重對兒童需要結構的研究,培養兒童強烈的求知欲、進取心和開拓精神。引導兒童構建開放、有序地知識結構和智能結構,培養兒童自我意識、自主學習和自我教育能力,重視人的素質的發展和更新。
7.超前性原則
教育事業是未來事業,它總是為未來社會培養勞動者、管理者和保衛者。設計素質指標,就必須立足於當前,著眼於未來,預測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要求的變化,適應未來社會的要求。
8.科學性原則
培養目標是社會需要、教育規律和對象實際結合的產物,也是各要素有機結合的整體,不能片麵強調某一方麵,而忽視其它方麵。找到三者的結合點、滿足各方麵的需要構成的素質結構才是科學的。
從發生學意義上說,人的素質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是人的身心素質從潛在走向現實的開發過程,也是從自然人走向社會人的過程。因而,我們在構建素質教育目標時,應當把注意力放在教育對兒童身心素質結構進行開發、塑造和完善的實踐方式上。應當指出,這種實踐方式的根本特征是以開發和塑造兒童素質結構為目的的內向實踐。它與開發和改造環境自然為目的的外向實踐相比,是一種更高級的實踐方式。這就需要認真研究兒童心理發展規律,這既是一個科學性問題,也是一個實踐性問題。
兒童身心素質的發展是有規律地,違反客觀規律,教育就要失敗。主觀地確立素質目標體係,對兒童素質發展的要求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素質的協同發展。教師必須全麵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狀況和素質發展的規律性。
(1)兒童身心發展既有階段性又有連續性。目標體係的確立應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時又注意不同階段之間的聯係。
(2)心理素質的發展具有關鍵期,在關鍵期內加強教育效果最佳。
(3)不同學生的素質發展的個別差異是很大的。對不同的學生應有不同的要求,要因材施教,不能模式化。要處理好素質目標體係的統一性和素質發展的個性化之間的辯證關係。在每個學生身上,素質發展應具有特色,要把素質全麵發展與個性特長的發展統一起來。
(4)學生素質的發展具有整體性和協調性。目標體係要體現身心的協調發展,德、智、體、美、勞全麵和諧發展,知、情、意、行協同發展。
9.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原則
一方麵,全國各地小學應該有一個統一的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以保證全國各地的小學素質教育沿著基本一致的方向前進,促進全國小學教育質量整體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麵,我國各地的經濟文化發展和教育基礎都很不平衡,要使各地小學素質教育在同一時限內達到同一水平是不可能的。因此,應該允許各地從本地的實際出發,按照統一的小學素質教育目標體係的基本精神。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學素質目標體係,使每一所小學的辦學水平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
10.可行性原則
一是要明確具休,可操作、可測量。
目標明確具體,才能為廣大的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把握。除了整個中小學階段的素質教育的目標,還應製訂各個年級、各種教學的實施目標,形成層次分明、整合一致的素質教育目標體係。其中,有關項目還應有一定的質量指標,便於檢查測量,以發揮反饋機製的診斷、調節和強化的功能。
二是要體現實事求是、因地製宜的原則。
我國教育事業規模大,發展不平衡。學校之間在物質條件、師資質量、管理水平、社區文化背景等方麵都存在不少差距。因此,素質教育目標體係的構建要有一定的寬鬆度,除了對最基本的要求做出統一規定外,應允許和提倡各地區、各學校從自己的實際出發,發揮優勢,提出各具特色的目標體係。
素質培養目標的基本要素
素質教育的內容係統源於素質的結構。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既是社會性與個性兩方麵對立統一發展的過程,又是社會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以生理為載體、相互交融而形成完整的素質結構的過程。這不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而是一個教育的過程。素質教育的內容就是開發潛能、培養個性、傳遞文化,以達到強化生理素質、優化心理素質、提高文化素質之目的。
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任何社會的教育都有其自身的目的,即都規定著通過教育活動,要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何種規格和質量的人。這實際上就是社會對受教育者所提出的素質要求。在人類曆史上,因為不同的社會製度和不同的社會發展水平,對人的素質結構有著不同的規定,而且對“德、智、體”各方麵也有著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側重。一個社會究竟會對受教育者提出怎樣的素質要求,這主要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一個國家的政治製度。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目前又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同時還麵臨著世界性的經濟競爭和外部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和平演變”的雙重威脅。因此,必須根據現代化建設和反“和平演”的雙重需要,根據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認真研究和重新構建我國中小學生應有的合理素質結構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培養青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麵全麵發展。”《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指出:“我國教育所培養的人都應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根據上述立法精神,我國中小學生接受素質教育的內容應包以下十四個方麵:
1.思想政治素質目標及其教育
思想政治素質在受教育者的整個素質結構中占據著統治的或統帥的地位,對其人生發展具有定向和動力的作用。因此,必須克服“淡化政治”的不良傾向,認真研究和加強對中小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教育,以保證中華民族下一代人的政治質量,使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開創的社會主義事業後繼有人。
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包括:政治素質教育,主要解決立場、觀點、態度、信念和理想問題;思想素質教育,主要解決思想認識和思想方法問題;道德素質教育,主要培養社會公德、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共產主義道德品質及相應的文明行為習慣。
在當前和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裏,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教育,要特別強調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教育和教育學生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旗幟鮮明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在心靈深處築起防止“和平演變”的長城,並牢固樹立為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而獻身的信念。
2.道德素質目標及其教育
道德素質包括良好的品德素養、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確的政治方向、遠大的理想抱負等。這是調節個人的行為、處理個人與他人和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所必需,是學生成長為一個合格的現代公民最重要的條件,是學會做人的根本。
道德素質教育主要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共產主義道德觀念、法製觀念和文明行為習慣,以形成學生完美的品格。在當前和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裏,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同時還要教育學生熱愛人民、熱愛勞動、熱愛科學和愛護公共財物;教育學生大公無私、熱愛集體、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國家利益之間的關係,做到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教育學生忠誠老實、謙虛謹慎,培養學生對人民的事業忠心耿耿和對人的誠實不欺等等。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既要糾正那種一味拔高道德標準而不顧少年兒童品德發展規律和德育工作規律的做法,又要糾正那種迎合社會潮流、遷就學生中的落後思想的做法,堅持德育工作的先進性和科學性的統一;還要糾正那種重灌注輕內化、重形式輕效果的做法,使德育工作真正收到實效。
一個國家的公民有了好道德,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公民的道德素質與國家的興衰、民族的存亡息息相關。因此,道德素質教育是整個素質教育的靈魂,我們應該始終不渝地把道德教育放在整個學校教育的首要地位。
3.科技素質目標及其教育
科技素質包括旺盛的求知欲、良好的學習習慣、正確的學習方法、必要的知識技能結構、一定的智能基礎、積極的創造精神等。這是學生將來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迎接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挑戰所必需,是他們將來獲取謀生手段和發展自身的必要條件。在對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上,最重要的是要糾正那種隻重視知識而輕視智能、輕視實踐、輕視創造的偏向。要使每個教育者都明確:我們的教育不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書呆子,而是要把他們培養成為創造型的人才。
4.文化素質目標及其教育
一般認為,人類文化主要包含三個方麵:科學、道德和藝術。科學追求真,道德追求善,藝術追求美。文化素質教育也就是真、善、美的教育。值得一提的是,文化除此之外,還應包括生活和宗教。生活追求富,宗教追求聖。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審美代替宗教,這一點,很值得今天發揚光大。而生活教育,對兒童、青少年進行日常生活指導,指導他們在越來越多的閑暇時間內,如何計劃好自己的生活,如何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如何自謀職業、創業革新、把握自己人生的道路、處理好個人生活中的諸多問題等等,這是道德教育、審美教育和科學教育所不能完全代替的。
科學文化知識素質教育包括;基本知識素質教育,主要解決知識的基本結構;基本技能素質教育,主要是掌握基本技能技巧;基本學習方法素質教育,主要是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基本智力素質教育,主要是發展智力因素和培養非智力因素。文化素質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質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是潛能的開發,還是心理品質的培養,都必須通過文化手段來進行。人類文化更多地是以物質的工具係統和符號係統為載體的,所謂文化素質教育當然要借助於工具與符號這一中介,通過有計劃地組織個體掌握工具係統和符號係統來掌握社會文化成果。
5.生理素質目標及其教育
生理素質是人的整體素質賴以生成的基質。在素質教育中,體格、體型、體質的培訓,感官的訓練和左右腦的開發,應作為一項不可缺少的奠基工程,給予特別關注。尤其是在承認人的自然素質具有客觀存在性的前提下,確認人的先天潛能的豐富性,並且這種潛能隻有通過現代化的教育才能得到合理的開發。
生理素質教育要合理地開發人的各種潛能,從根本上提高人的自然素質,就要教導學生掌握健身的基本知識、技能,養成經常鍛煉和講究衛生的良好習慣;就要促進身體健壯,全麵發展體能,提高機體適應環境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就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精神狀態,在生活、學習、勞動中保持精神振奮、鬥誌昂揚、意氣風發、精力充沛。作為終身教育起點的優生、優育、優教,對於提高民族素質,對於素質教育,都是基礎的基礎。
6.身體素質目標及其教育
身體素質包括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濃厚的體育活動愛好、正常的發育、良好的體能及健康的體質等。這是適應和改造環境的需要,是人的其它各項素質形成和發展的生理基礎。雖然現代社會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大大減輕了人們體力勞動的負擔,但無論是學習和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還是適應緊張的社會生活和工作,都離不開強健的體魄,而且,良好的身體素質是人的全麵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麵,是獲得個人幸福的必要條件。人的身體是人才素質的物質基礎。良好的身體素質可以增強受教育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能量,是其學好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身體素質教育又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和審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中小學生正處在長身體的時期,保護其健康,增強其體質,是關係到下一代健康成長的大事。對於少年兒童來說,這一點尤其重要。身體素質教育指提高學生身體健康水平的教育影響過程,它包括促進學生身體形態的正常發展,提高人體器官的生理機能(如力量、耐力、速度等),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抗病能力,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鍛煉身體的習慣。身體素質教育就是在先天身體素質的基礎上,使年輕一代有健康的身體、健美的體魄和健壯的體格,使身體的各個部分、各個係統獲得和諧統一的發展,增強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和運動能力,養成好的生活衛生習慣。
現在的任務是,一方麵要糾正教育工作中隻重智育而輕視體育的偏向,另一方麵要糾正體育教育中隻重運動技能訓練而輕視體質培養的偏向,使學生的身體素質真正得到發展。
7.心理素質目標及其教育
心理素質包括廣泛的興趣、積極的情緒、奮發的進取心、健康的個性等,這是適應環境、贏得學習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條件,是形成和發展人的社會文化素質的基礎。當今社會生活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發展迅速、變化複雜、競爭激烈,對每個人來說,不但機遇與挑戰同在,而且往往成功與挫折並存,這就需要有較強的心理適應性和心理承受力;對於生活在社會轉型的年代而且大多為獨生子女的中小學生來說,良好的心理素質顯得格外重要。
首先,心理素質直接控製著人體的生理活動,調節著活動能量的釋放,促進人的生理技能。同時,良好的心理素質又是內化社會文化成果的必要的主觀條件,尤其是感情培養在素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人的感情作為把握世界的一種獨特方式與人的認識相伴隨,並且與美好行為的內化與升華相依存,是孕育創造性思維的溫床和產生崇高道德行為的活土。其次,現代社會對現代人的衝擊主要表現在心理層麵。社會的競爭以及由此帶來的日益複雜的人際關係、快節奏的進程等,都要求人們具有一定的心理適應力。再次,心理素質教育對當代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良好的心理品質,對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和人際關係的和諧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不良的心理品質,則對人的思想、道德和學業的發展,產生十分有害的影響。因此,有人從上述觀點出發,把心理素質的教育看做是素質教育的關鍵,也是有道理的。近些年來,在心理素質教育中人們普遍地注意了智力品質的重要性,而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品質問題尚未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因此,加強非智力品質的教育,應成為當前心理素質教育的重點。
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它的主要內容是:開發潛在的智能,使人獲得正常的智力;培養愉快的情緒,使人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對生活充滿信心,具備一定的情緒調控能力;形成健全的意誌,使人能主動自覺地迎接挑戰、戰勝困難,具有獨立果斷、堅韌、勇敢的品質;養成協調的行為,使個體心理行為符合環境需要和自己的身份,與環境協調一致,關心理解他人,與人相處關係和諧。
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素質,是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它是一個主體的製導係統、指揮中樞,表現出鮮明的個性特征,它由一係列基本素質所構成,如自知(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尊(自我肯定、自我愛護)、自信(自我信賴)、自主(獨立自主、獨立決策)、自定(自我設計、自我認定)、自律(自我控製)、自反(自我檢查)、自強(自我激勵)等。這是人類文明長期沉澱、培育和發展起來的寶貴品質。
現在的問題是要堅持那種輕視甚至忽視心理素質培育的傾向,改變那種將心育“掛靠”在德育上的做法,糾正那種混淆學生中的心理問題和品德問題、用道德教育取代心理疏導的現象,確立心育在學校教育中的獨立地位,建立學校心育體係,真正按照少年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來解決他們心理問題,使他們的心理素質獲得健康的發展。
8.審美素質目標及其教育
審美素質包括良好的審美意識、健康的審美情趣、一定的審美創美能力等。良好的審美素質有助於人追求真理、發揚善性、增進健康,從而促進人的各種素質的發展,是少年兒童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的必要條件。
審美素質教育即美育或審美教育,指形成受教育者科學的審美觀念、較強的審美感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過程。包括自然美、藝術美和社會美的基本知識,有正確的審美觀念、健康的審美情趣及較強的審美能力,例如審美的感受能力、欣賞能力、判別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等。通過審美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和辨別真善美和假惡醜的能力,使年輕一代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未來,並為美好未來的實現而努力奮鬥。同時,審美教育又可以催化人的身心健康發展,淨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心性,還具有“益智”的功能,因此,審美素質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結構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方麵。
我們一定要克服那種把美育看成是可有可無的偏見,則要糾正那種把美育局限於藝術教育的狹隘看法,不隻是要加強以美育為主要任務的藝術教育,也不隻是要挖掘各科、名類課程中的美育因素,而且整個學校教育都要按照美的規律來安排,使學生處處在美的教育中不斷發展自己的審美素質和其它各種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