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編 新中國的中國中小學教育1(1 / 3)

一、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回顧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標誌著中國進入了一個與以往任何社會性質根本不同的新時代。從此,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建設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各條戰線、各個領域都進行了不斷的改革,不懈的探索。伴隨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艱難曲折的發展曆程,新中國的教育也經曆了在曲折中發展,在迂回中前進的過程。它一方麵在群眾性教育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地變更與突破;另一方麵,又在國際國內的大背景以及各種教育思潮、教育觀念的影響下,不斷革新自身,錄求新的發展模式。可以說,新中國的教育發展史,也就是一部教育改革史。在這個曆史過程中,我們取得了令人欣慰、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也飽嚐了沉痛的失敗與教訓,更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財富,從中我們獲得了今後教育改革的明確方向,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內在動力。認真總結這段曆史,無疑對於我們今天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係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建國近50年來,我國中小學教育改革的進程大致可分為5個階段:(一)1949~1957年初創時期的教育改革;(二)1957~1966年探索時期的教育改革;(三)1966~1976年動亂時期的教育改革;(四)1976~1997年重建與發展時期的教育改革;(五)1997——至今新世紀的教育教學改革。現將這5個階段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分述如下。

(一)初創時期的教育教學改革(1949~1957年)這一時期教育發展的主要任務是改造舊中國封建、買辦、法西斯主義的教育,建立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教育。教育改革的中心議題是對舊教育的改革和全麵學習原蘇聯的經驗。

對舊教育的改革,主要是在1949年至1952年間進行的,這三年是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指明了我國前進的道路,也規定了我國教育發展的方向。根據這一總路線的精神,我黨製定了這一曆史階段發展教育的總目標是:把“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的、深受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毒害的教育”,徹底轉變為“社會主義性質的、由工人階級領導的、完全適合正在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國家建設需要的新型的教育”。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同年12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上著重討論了如何對舊教育進行有步驟的改革問題,確定了教育改革的方針是:“以老解放區新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有用的經驗,借助蘇聯經驗,建設新民主主義教育。”當時的教育部長馬敘倫在會上指出:“中國的舊教育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統治下的產物,是舊政治舊經濟的一種反映,和舊政治舊經濟借以持續的一種工具。……現在,隨著帝國主義和封建買辦的統治在中國宣告終結,中國舊教育的政治經濟基礎是基本上被摧毀了。代替這種舊教育的應該是作為反映新的政治經濟的新教育,作為鞏固與發展人民民主專政的一種鬥爭工具的新教育。……因此,我們對於舊教育不能不作根本的改革,而這種改革正如我們的共同綱領所規定,必須是有計劃有步驟地來進行,這樣,在我們麵前就發生了一係列的問題,如全國教育的製度,各級學校的課程、教材、教學方法、師資等等,都要求一個徹底的、同時是有計劃有步驟的變革和解決。這就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麵前極其複雜艱巨的任務。”

1953年起,我國陸續展開了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並開始執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在新的曆史時期,教育麵臨著如何在改造舊教育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教育體係的問題。這是一場深刻的革命,是十分艱巨的任務,我們沒有現成的經驗,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教育模式為我們提供了樣本。當時,我們認為,蘇聯的教育經驗“是優越的社會主義製度及高度工業化的反映,是蘇聯經過36年努力的成果,應該是我們長期學習和不斷努力奮鬥的目標。蘇聯教育的先進性表現在思想體係、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教學方法、教學組織等方麵的有機聯係,我們應該運用蘇聯先進經驗進行一係列全麵改革。”從此,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學習蘇聯的熱潮,這一熱潮一直持續到1957年。由此可見,1949~1957年這段曆史時期內,我國的教育改革集中體現在改革舊的教育、學習蘇聯的先進經驗這兩個方麵,其具體措施主要有:

1·接管和改造舊學校,掌握教育的領導權

全國解放後,各地區通過各種渠道和方法對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學校實行了接管和改造,如:“1949年2~5月,北平市軍管會接管了市立中學和中心小學,6月頒布了《私立學校臨時管理辦法》和《私立中小學董事會暫行組織綱要》。此後,轉入對私立中小學的整頓工作。……1951年,根據政務院發布的《處理接受美國津貼的教會學校及其他教育機關的指示》,接管了27所接受外國津貼的中小學。”與此同時,對舊學校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製度也進行了改革,“取消了反動的黨義、公民課及童子軍訓練。取消了反動的訓育製,實行教導合一製度,對學生實行民主管理。”如此改革,使學校教育從性質上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教育,變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教育。學校教育的領導權牢牢掌握在中國共產黨的手裏,掌握在無產階級手裏,真正體現了教育“為工農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的大政方針。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次劃時代的革命。

2·改革舊學製,頒布新學製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學製實際上存在兩個係統:一是老解放區的學校係統;一是初步改造了的舊的學校係統。1951年8月10日第97次政務會議通過了《關於改革學製的決定》,10月1日起執行。《決定》指出:“我國原有的學製(即各級各類學校的係統)有許多缺點,其中最重要的,是工人、農民的幹部學校和各種補習學校及訓練班,在學校係統中沒有應有的地位;初等學校修業六年並分為初高兩級的辦法,使廣大的勞動人民子女難於受到完全的初等教育;技術學校沒有一定的製度,不能適應國家建設人才的要求。這些缺點亟需改正。”改革學製,就是為了克服舊學製的弊端,建立與新中國國家性質相一致、與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新的學校教育製度。針對舊學製的弊端,改革後的新學製體現出這樣一些特點:突出了工農幹部學校、各類實習學校和訓練班在學校係統中應有的地位;小學修業年限改為五年一貫製,有利於使廣大勞動人民的子女受到完全的初等教育;充分體現教育為生產建設服務的方針,各級各類技術學校在學製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以解決國家建設急需人才的要求;各級各類成人學校入學年齡不求一律,保證勞動人民及革命幹部受教育的機會;設立各級政治學校和政治訓練班,以加強對青年知識分子和舊知識分子的革命政治教育。

新學製基本上是符合當時國家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的,在執行過程中有兩處重要修改:一是原定從1952年起5年內將全日製小學改為五年一貫製,但因師資、教材等準備不足,五年一貫製在絕大部分地區難以實行。因此,教育部又決定從1953年秋季起一律暫緩推行。另一處修改是在學製中有關工農速成中學的規定,經過幾年實踐證明效果欠佳。1955年7月,教育部、高等教育部發出《關於工農速成中學停止招生的通知》,這類學校相繼結束。

3·改革教育體製,實行統一管理

1949年至1952年,新中國在共產黨的一元化領導下,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同時,對全國的教育實行了高度集中統一的領導管理體製。舉凡製定教育的方針政策、教育規劃、教育規章製度等,權力集中在中央;辦學體製,以中央和地方政府辦學為主;招生和畢業生分配體製,實行統一招生、統一培養、統一分配。人事勞動體製,實行統一調配、統一工資標準;經費和物資管理體製,實行統一標準、統一劃撥,等等。

4·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

建國初期,全國興起的學蘇熱潮,最集中、最典型的還是反映在學校教育的教學改革中。由於缺乏辦社會主義學校教育的經驗,因此,幾乎是原封不動地把蘇聯的教育、教學模式搬到了中國來。小學和中學,由於學習年限和階段劃分與蘇聯不同,因而沒有全部采用蘇聯教學計劃和教材,但是在教育思想和方法上,受凱洛夫教育學的影響較大,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多是因襲或采用蘇聯經驗。這一時期的教育、教學改革深深地打上了“蘇化”的烙印,甚至可以說,改革就是學蘇。

(二)探索時期的教育教學改革(1957~1966年)這一時期教育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糾正前一階段學蘇出現的偏差,建立自己獨立自主的教育體係和模式,以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全麵展開的新的形勢發展的需要。這次改革是以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多快好省地發展教育為主要特征,以毛澤東有關教育論述為出發點,伴隨著對蘇聯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全盤否定進行的。

在蘇聯傳統教育模式的全麵影響下,1956年以後,我國教育存在的問題,集中地反映在兩個方麵:一是青年學生輕視體力勞動,學校片麵追求升學率;二是學生中普遍存在忽視政治的傾向,學校教育隻抓智育。針對這些問題,1957年2月,毛澤東代表黨中央提出了“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麵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一方針全麵地闡明了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反映了社會主義社會對青年一代的要求,突出了德育的重要位置,反映了培養勞動者的時代要求。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為了徹底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為了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必須在繼續進行經濟戰線、政治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同時,積極地進行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並進一步指出黨的教育工作方針是:“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為了實現這個方針,教育工作必須由黨來領導。”突出了政治對教育的影響作用。為了更好地貫徹執行這一方針,《指示》還確定了教育改革的總目標:“堅持黨的教育工作方針,反對右傾思想和教條主義,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掃除文盲、普及教育,培養一支數以千萬計的又紅又專的工人階級知識分子隊伍。”這一方針與目標,與當時“大躍進”的形勢相配合,在全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教育革命浪潮,其具體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開展勤工儉學,促使教勞結合

勤工儉學始於1957年,它不僅有著直接的經濟意義,即在國家經濟還比較困難的情況下,通過這種形式解決一部分教育經費,以保證青年學生的受教育機會。“勤工儉學,就是說要學生和青年不依靠國家和家庭,而依靠自己,設法讀書和升學。”而且還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即能夠克服青年學生中存在的輕視勞動的思想,使知識分子勞動化。後來,這項教育改革被提到“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大舉措來認識。

1958年1月27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發出了《關於在學生中提倡勤工儉學的決定》指出:“這種一麵勞動、一麵讀書,勤工儉學的活動,對於培養學生成為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在這一《決定》的號召下,全國上上下下各級各類學校都加強了勞動教育,實行勤工儉學。很多民辦學校都是實行半耕半讀,依靠學生的勞動收入來解決學校的經費問題。事實證明,實行勤工儉學,不僅能加強學生的勞動意識,培養勞動觀念和吃苦耐勞、勤儉樸素的精神,使學生獲得從事工農業生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以及增強學生體質;而且也有助於鞏固、擴大和加深課堂上所學得的文化科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效果。這在當時被譽為一項重大的教育革新。

令人遺憾的是,這項革新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逐漸誤入了歧途:勤工儉學,沒有了學;一麵勞動,一麵學習,變成了單純的勞動。尤其是在“大躍進”的社會形勢推動下,對學生勞動時間的限製被衝破。到1958年9月,中等以上各級各類學校及小學高年級師生開始普遍停課,投入到大煉鋼鐵的三秋勞動中。這年9月底,據20個省市的統計,有22100所各級各類學校建起了小煉鐵爐、煉鋼爐86000多座。另外,在這股熱潮中,還興起了工廠辦學校,學校辦工廠之風,這在當時被看作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創舉。往往在幾晝夜之間,一個學校內就辦起幾個、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工廠、車間和作坊。10月中旬,20個省市的統計,有397所高校共辦工廠7240座;13000多所中學辦工廠144000座。同時,許多學校辦到工廠裏,由工廠統一管理。

2·改革教育製度,實行兩條腿走路的辦學方針

1958年5月30日,劉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我們國家應該有兩種主要的學校教育製度和工廠農村的勞動製度。”即全日製的學校教育製度、勞動製度和半工半讀的學校教育製度、勞動製度。並指出:“這是采用群眾路線,多快好省地培養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的一種方法。”根據這一精神,1958年9月,中央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規定了學製改革的3項原則、6個並舉,即“為了多快好省地發展教育事業,必須采取統一性與多樣化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全麵規劃與地方分權結合;在辦學的形式上應該是多樣化,即實行“國家辦學與廠礦、企業、農業合作社辦學並舉,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並舉,成人教育與兒童教育並舉,全日製學校與半工半讀、業餘學校並舉,學校教育與自學(包括函授學校、廣播學校)並舉,免費的教育與不免費的教育並舉。”這3項原則和6個並舉,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發揮地方和群眾辦學的積極性,它為建立我國社會主義的學製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958年以後,許多地方開展了學製改革的試驗,如提早入學年齡,進行了6歲兒童入學的試驗;為了縮短年限,進行中小學十年一貫製的試驗;創辦了農業中學、半工農半讀學校,進一步發展了業餘學校。全國出現了全日製學校、半工半讀學校、各種形式的業餘學校三類主要學校,從而構成了我國比較完整的學校教育體係。

三類學校並存的學製體係,對於促進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滿足全國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學習要求,以及實現“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的教育目的,均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同時在這一改革過程中也存在著盲目發展、急功近利,以及憑主觀願望,而不是遵循教育規律發展教育的偏頗。據《光明日報》1958年10月1日報道:本年新建中學26000所,新辦高校860所。河南省郾師縣白坡鄉,由1957年的4所小學(1所完小)一下子發展到29所小學、4所中學;南京市7天辦了263所職業中學。

3·改革教學製度,確保教育目的的實現

在改革學校教育製度的同時,對學校的課程安排、教材設置、教學方法等也進行了大改革。中共中央《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明確規定:“大鳴、大放、大字報,應當成為一切高等學校和中等學校提高師生政治覺悟、改進教學方法和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教學質量、加強師生團結的普遍和經常采用的方法。”“製定學校教學計劃,製定教學大綱的時候,應當采取黨委領導之下教師與學生結合的方法。”“在一切學校中,必須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在一切學校中,必須把生產勞動列為正式課程。每個學生必須依照規定參加一定時間勞動,等等。因此,“三結合”編寫教材,大鳴、大放、大辯論的教學方法,“現場教學”的教學形式,以政治標準衡量教學質量,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等,便構成了這一時期學校教學改革的主色調。

4·進行教育體製改革,加快教育事業發展步伐

一切教育行政機關和一切學校應該受黨委領導,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務委員會負責製。同時,下放教育管理權,實行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的原則,改變條條為主的管理體製,加強地方對教育事業的管理。小學、普通中學、職業中學、一般的中等專業學校和各級業餘學校的設置與發展,由地方行政自行決定。所有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各種社會活動、勤工儉學計劃、地方幹部和教師,都由地方管理。教育部和中央有關部門的職責是:集中精力研究和貫徹執行中央的教育方針政策;綜合平衡全國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指導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組織編寫通用教材;擬定必要的全國通用的規章製度;及時總結交流經驗,等等。確立如此教育管理體製,以促使教育事業的大發展。

50年代末的這場“教育大革命”,的確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教育事業的大發展,但由於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社會發展規律與教育自身發展的規律,也造成了教育事業的畸形發展。1961年1月14~18日,中共八屆九中全會在北京舉行,製定了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在教育事業上也相應地進行了較大規模的學校和專業的調整、整頓,並放慢速度,壓縮發展規模,精簡教職工,以改變教育事業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的狀況。1963年初又分別頒布了《全日製中學工作條例(草案)》(中學五十條)和《全日製小學工作條例(草案)》(小學四十條),使學校各項教育工作基本上得到了恢複,教育質量也逐步得到了提高,教育事業得以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