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的材料
一、材料的獲取和使用
1.材料
材料是提供文章內容,和在文章中表達主題的事物和觀念。事物是個十分廣泛的概念,它是指客觀存在的一切物體和現象。觀念是作者主觀的思想、意識。可以說,一切事物和觀念都可以成為文章的材料。
2.素材、題材
作家、藝術家在創作之前,從社會生活中攝取而來的,還沒有經過提煉加工的原始材料叫素材。把經過作家、藝術家提煉加工,寫到作品中的,用來表現主題的材料叫題材。
3.資料
與材料相關的另一個概念是資料。在科學研究中,寫學術論文、科研報告,和寫作一般議論文、說明文所用的材料,也叫做資料。
資料還有另外一個含義,就是為工作、生產、學習和科學研究等參考需要而收集或編寫的一些材料。通常指一些專用的書籍、期刊、簡訊、彙編、圖表、圖紙等。如,為配合應用寫作課學習,由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應用寫作資料彙編》;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編輯出版的,供文教工作者研究、教學使用的《文教資料簡報》等。
二、材料的獲取和積累
寫作者要善於獲取材料。因為隻有掌握豐富的材料,才可能從中提煉出具有獨創性的主題,和篩選出最適合於表現主題的材料。所以在學習寫作中,提高獲取材料的能力應該看作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關鍵問題之一。
那麼,怎樣獲取材料?這首先要說明材料的來源問題。
材料的出處,從大的方麵來說有:
1.直接材料
它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得到的經驗。是從觀察、感受、體驗、實驗、調查研究中得到的材料。
2.間接材料
它是作者從其它方麵間接得到的材料。例如從文件、文獻、書籍、報刊以及其他資料中得到的材料。
3.發展材料
這是作者在直接材料、間接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思考,經過研究、分析得到的材料。
我們要了解,文章的材料來源是十分廣泛的。我們要打開眼界,要像蜜蜂采蜜那樣,到廣闊天地的百花叢中去采集。
材料的獲取:
1.觀察
觀察,是人們受思維影響的有意的、主動的和係統的知覺活動。它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窗口,是獲得一切知識的門戶。所以,觀察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寫作獲取材料的主要方法。
觀察,不是消極地注視,不是簡單地看一看,而是伴有積極的思維活動,它是與人們的思索、聯想、想象緊密聯係的。所以,觀察是有意知覺的高級形式,是一種“思維知覺”的活動。
從心理學上來說,觀察不僅僅是用眼睛看看的視覺活動,而是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多種分析器官的活動。觀察時,必須“五官開放”,充分運用眼睛看世界各種事物的形態,用耳朵聽聲音,用鼻子嗅氣味,用舌頭嚐各種滋味,用手觸摸軟硬冷熱等各種物體,以及各器官協調感受種種“軀體覺”(壓覺、痛覺、癢覺、振動覺、平衡覺、運動覺等)。這樣觀察才能感知外部世界。
觀察對寫作獲取材料是頭等重要的事情。魯迅在《答北鬥雜誌社問》回答“創作怎樣才會好”時,第一條就是“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點就寫”。他是把觀察作為寫作的首要條件來看待的。美國的唐納德·奎姆得和羅伯特·阿特溫在他們的《寫作中的思考》一書中說:“幾乎所有內容豐富、使讀者信服的文章都是建立在觀察基礎上的。無論一個科學家敘述他實驗數據的分析結果,還是一個詩人描述他生活中的感受、體驗,這些都離不開觀察。”這些都說明了觀察對寫作的重要。
(1)觀察的自然程序
人們的觀察總是循著觀察事物,分析它,然後從中作出結論的自然程序進行的。
例如,在夏天下過雨後的天空,大家常常看見色彩絢麗的長虹。究竟是什麼原因引起虹的出現呢?人們經過觀察,發現在露水裏,在瀑布飛濺的水星中,在船槳打起的水花中,在陽光射過噴灑在空中的水珠上,都可看到虹的色彩。人們在分析各個不同場合的情況之後,發現有一個情況是共同的,即凡有虹出現時,就有陽光穿過彌漫在空中的小水珠這一現象。由此可得到初步結論:陽光穿過彌漫在空中的小水珠是產生虹的原因。這個初步結論後來從物理學上得到了說明,就是陽光穿過球形的透明體,分解為它的各個組成部分,呈現出一條紅、橙、黃、綠、藍、靛、紫的弧形彩帶。這是個科學發現的例子,是從觀察開始,進而分析,然後得出結論的。
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也都是經曆這樣一個自然的程序。例如,吃早飯時,看表,7點20分(這是觀察),在頭腦中立刻會以過去的經驗,從食堂到教室的路途要走20分鍾(這是分析),緊接著會得出結論,今天上課要遲到了。從觀察到得出結論雖然在頭腦中的思維過程,不過是刹那的瞬間,但也經曆了一個由觀察到分析,而後得出結論的自然程序。醫生診斷病情,家中的電燈不亮了的觀察,也要經過這麼一個自然的程序。
我們寫作也是這樣。通過感官觀察周圍的事物獲取材料,也要經過大腦的思維過程,注意分析這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區別,能從事物的表麵現象看到某些內在的東西,能看到事物的本質和意義,看到一個整體事物的幾個組成部分的相互關係等,從中推出新的結論。這樣的文章才能寫得深刻、透徹,具有鮮明的特色。
(2)觀察的方法
觀察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人們常常談到的,就有下述這些:
自覺觀察(是有目標、有意識地去觀察)與觸發觀察(是被外界事物、現象刺激引起注意之後的觀察)。這也有的稱為定向觀察與隨機觀察、專意觀察與隨意觀察等。
總體觀察(是從宏觀上把握觀察對象)與細節觀察(是從微觀上把握觀察對象)。
全麵觀察(是觀察事物的整體)與重點觀察(是觀察事物的某一重點部分)。
單一觀察(隻觀察一個事物自身)與比較觀察(是同時或先後觀察多個事物,並就其相關之點加以比較)。有的稱為個體觀察與比較觀察。
靜態觀察(在相對靜止的狀態下把握觀察對象)與動態觀察(從動的角度把握觀察對象)。有的稱為常態觀察與變化觀察。
長期觀察(長時間,不間斷地觀察某一事物)與定期觀察(可以間斷,定期地觀察某一事物)。
直接觀察(是在事件發生的現場進行觀察)與間接觀察(是借助於第二手的描述手段,如攝影、錄音、錄相等的觀察)。
參與觀察(是觀察者參與到被觀察的環境中的觀察)與非參與觀察(是觀察者沒參與到被觀察環境中的客觀觀察)。
有結構觀察(是有控製的、係統的觀察,是在實驗中進行的)與無結構觀察(是在自然環境中進行的觀察)。
上述這些觀察方法是人們在長期觀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當然都可參考采用。
法國雕塑家羅丹有一句名言:“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獲取材料,在生活中,即使在極平凡的生活中,既要看見旁人能見到的東西,還要看見旁人看不見的東西。這樣才能確有所獲,這就不僅僅是個方法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全麵提高寫作者的觀察修養。
(3)對觀察者的要求
第一,強烈的探索精神
探索性是精神生產的突出特點。精神財富是在發現和解決疑難問題中,是在為滿足廣大群眾新的審美需求中創造出來的。因此,精神產品的生產者應具有良好的素質和頑強的探索精神。寫作就是在創造精神產品。寫作者熱愛生活,對生活充滿激情,頑強地觀察、探索社會問題或工作問題,這樣才能從深度與廣度上有所突破,才能有不尋常的發現,寫出有價值,有意義的文章來。
第二,明確的觀察目的
看和尋找是不同的。看,隻是一般的注視,尋找才是有目的的觀察。隻有尋找才能發現事物之間的聯係,並透過紛繁複雜的現象把握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所以,目的性是觀察的基點,如寫作獲取材料的觀察切不可隨便地看看,這樣是得不到好的材料的。隻有有目的的觀察才能收到好的觀察效果。
第三,細致入微、捕捉特征
尋找,就不是走馬觀花,而是細致入微地觀察,在觀察中捕捉事物的特征。生物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說:“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隻是在覺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這裏說的是科學觀察。朱自清說:“於一言一動之微,一沙一石之細,都不要放過……”(《山野掇拾》)這裏說的是文學觀察。對待一切社會問題也莫不如此。知微方能見著,才能捕捉到該事物所獨具的特征。
第四,善於思考、抓住本質
觀察不能停留在表麵上。感性認識是思維的泉源和基礎,但它卻是關於事物的表麵的、片麵的和外部聯係的認識,必須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改造製作,才能獲得關於事物的本質及規律性的認識。所以,要經過這一認真的思考過程,抓住本質是十分重要的。
第五,做好觀察筆記
觀察筆記是觀察的記錄,它也包括記錄觀察的認識和感想。人們即使有良好的記憶力,也很難把觀察到的一切所獲,記下來而不忘記。觀察筆記能幫助人們記住這一切。寫觀察筆記是許多作家積累材料行之有效的方法。茅盾在《創作的準備》一文中,指導青年作者說:“我們在開始寫作(還沒有發表你的處女作,你還沒有發生材料恐慌以前)的時候或以前,就應當時時刻刻在身邊有一枝鉛筆和一本草簿,無論到那裏,你要豎起耳朵睜開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覺,把你所見所聞隨時記下來,你要找你生活圈子以外的人做朋友,和他們多談,記錄他們的談話,記下你隨時隨地對他們觀察的所得。”他又說:“契訶夫告訴我們,他就是這樣老帶著草薄在身邊,隨時把所見所聞所感記下來的。”這個經驗對我們初學寫作者是十分寶貴的。
2.體驗
體驗,是作者有意識地突破個人的生活局限,投入到新的環境中去了解、感受那裏的人物和事物。體驗與參與觀察不同。參與觀察是認識與思維的結合,譬如經濟學家深入社會,是不可帶有主觀、愛憎感情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道義上的憤怒,無論多麼入情入理,也不能作為經濟科學的證據。”而體驗則不同,它是作者設身處地,身在其中,甚至是休戚與共的,所以帶有很強的感情色彩。體驗多應用於文藝性的文章寫作與文學創作中。它是這類寫作常用到的一種獲取材料的方式。
(1)對體驗者的要求
第一,要全身心地投入
作者要把自己擺在他觀察、描寫對象的地位上,也就是親身生活在那個對象的環境中,和對象打成一片,全身心投人地去感同身受。這樣才能深入地了解那裏的情景。例如,青年作家賈魯生為了寫乞丐的生活,他裝扮成乞丐,打入了丐幫中生活了一段時間,親身體驗到了乞丐的心態和生活,獲取了大量的材料,寫出了報告文學《丐幫流浪記》。沒有這段全身心投入的體驗,單憑作者的觀察與想象,不可能深入細致地了解乞丐生活的實際情景,也就很難寫出真實反映他們生活麵貌的作品。
第二,注重心理情緒。感情的體驗
作者要與對象在心理上契合,感情上共嗚。要深入到對象的內心世界裏去,愛他們之所愛,憎他們之所憎,達到具有同一心態、真正動情的程度,才能獲取到有心理深度的材料,寫出真切感人的文章。作家路遙說得好:“既要了解外部生活,又要把它和自己的感情、情緒的體驗結合起來。”作者即使未能置身於那種環境中,但也要設身處地地把自己擺進那種特定環境中去體驗同那裏的人一樣的心態,這樣才可能寫出真實感人的作品來。
3.調查采訪
調查,是人們在實踐中,對客觀實際情況的調查了解。調查能夠使作者獲得豐富的第一手材料。
調查的方式有以下兩類:
(1)普遍調查
普遍調查,是在一定的調查總體範圍內,對所有的對象進行的調查。普遍調查,也叫做全麵調查,或簡稱為普查。
普遍調查的好處,在於它的全麵性。普遍調查能取得比較精確的全麵資料。
(2)非普遍調查
非普遍調查,是在一定的調查總體範圍裏,隻選取部分樣本對象進行調查,以這部分樣本的調查來了解總體。非普遍調查常用的方式有:
①重點調查
重點調查,是在一定的調查總體範圍裏,選取重點樣本為對象進行調查。重點調查的樣本雖然為數不多,但調查的標識(即統計總體中各單位所共同具有的特征)都在數量上占整個調查總體的絕大比重。通過對重點樣本的調查,能夠對總體有個基本的了解。對一些次要的,雖然為數很多,而標識在總量中所占的比重卻是很小的部分,就可以不去調查了。我們的調查如果隻是為了掌握基本情況,可以采用這種比較簡便的方式。
重點調查方法的關鍵是準確恰當地選擇重點樣本。如何正確地選擇重點樣本?一般采用係統分析,綜合比較的方法,就是將總體中各單位或因素加以全麵分析,逐一比較,其中對總體能起主要或決定作用的,便是可選擇的重點。
②典型調查
典型調查,是在一定的調查總體範圍裏,選擇有代表性的典型樣本為對象進行調查。這是一種解剖麻雀的方式。它的特點是範圍小,能夠對被調查的對象做深入、細致的了解,同時又節省人力、物力和時間,能以較小的代價獲取較大的效益。但是,由於典型樣本的選擇是調查者主觀判斷決定的,所以難免帶有某種程度的主觀性。
③抽樣調查
抽樣調查,是在一定的總體調查範圍裏,抽出部分樣本作為調查對象進行調查。人們把抽樣調查歸納出如下三個特點:第一,樣本是按隨機原則抽取的,是不加任何選擇的。所以,總體中的每個單位都有被抽作樣本的可能性。因此,這能保證被抽中的樣本在總體中是均勻分布的,對總體說來是有代表性的,不致出現傾向性誤差。第二,抽取的全部樣本,是作為一個“代表團”來代表總體的,而不是以個別樣本代表總體。抽出的樣本,個別來看有高、有低;但從抽出的全部樣本看,有高有低,高低互相抵消,它的平均數是接近總體平均數的。第三,抽樣誤差和總體各單位之間的差異程度成正比例,和抽樣數目成反比例(確切地說,是與抽樣數目的平方根成反比例)。抽樣調查觀察誤差,可以根據總體中各單位的差異程度和抽取樣本單位的數目,事先通過計算控製在一定範圍之內,這樣就會使調查的準確程度比較有把握。
樣本抽選的方法通常有以下數種:
簡單隨機抽樣
也叫純隨機抽樣。這是從總體單位中不加任何分組、排隊隨機地抽取調查樣本的方法。這種方法從理論上能保證總體中每一個單位都有均等的中選機會。在總體單位數較少,各單位之間差異不大時,適合采用這種方法。
類型抽樣
也叫做分層抽樣。這是將總體單位按它的屬性特征分為若幹類型或層,然後在各類型或層中隨機抽取樣本單位的方法。類型的劃分,一是必須有清楚的劃分界限,分類時不致混淆;二是必須知道各類中的單位數目和比例;三是劃分類型的數目不宜太多,太多會失去類型的特征不便於抽樣。
等距抽樣
也叫做機械抽樣或係統抽樣。這是將總體各單位按一定標識或次序排列成為圖形或一覽表式,然後按相等的距離或間隔抽取樣本單位的方法。做法是:先根據調查對象的特點和調查目的,確定總體中各單位排列順序標識,按選定的標識,將總體各單位加以排列。然後根據已確定的應抽取的樣本單位數和總體單位數,計算應抽選的樣本距離或間隔。最後,確定抽選樣本的起點,然後根據抽樣距離確定樣本。
整群抽樣
這是從總體中成群成組地抽取調查單位的方法。成群成組的單位,可以按照上述三種方法中的任何一種來抽取,對群內的所有單位都要調查。這是抽樣調查的一種特殊方法,因為調查單位隻能在若幹群或組中,而不能均勻分布在總體中,因此它的準確性要差一些,但進行起來最為簡便。在某些情況下,往往由於不適於采用單個抽取調查單位,就要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
抽樣調查,可以進行大規模調查,它是非普遍調查方式中用來推算全麵的最完善、最科學的方式。當然,怎樣選擇調查對象,以何種方式進行調查要根據調查的內容、對象、時間、條件等來決定,不能一律采取某種方式來進行。
調查的方法有以下各種:
(1)開會
召集知情人開調查會了解情況,是做實地調查常用的一種方法。
開調查會,每次三五個七八個人即可。會前要發調查提綱,使到會的人有所準備。開會時,要口問手寫,要考慮對方的習慣和特點,並和到會者展開討論。關鍵問題、重要情況,要談深談透,讓人把話講完。出現冷場,要想辦法打開言路。特別是要有向群眾學習和甘當小學生的虛心態度。
(2)現場調查
現場調查是深入到有關現場,進行實地調查。這種調查,可以了解事件發生、發展的背景和實際情況,可以獲得現場的直接感受,掌握第一手資料。
對於較長時間現場調查方能了解的情況,可以蹲點調查。
現場調查,包括蹲點調查,同開調查會一樣,要有目的,有計劃,深入細致地進行,要講求實效。
(3)問卷、采訪
問卷,是一種書麵調查。它是以卷麵形式提出若幹固定問題或格式詢問調查對象,讓他們填寫回答,來搜集資料的一種方法。
問卷有利於取得真實的材料。由於調查者與被調查者不是麵對麵地,而是背靠背地調查,可以減少被調查者的顧慮,表達出自己的真實觀點和實際情況。問卷有利於統計。由於調查者可以設計出若幹個問題或格式,讓被調查者在卷麵上回答,然後進行統計處理,這樣就把一項難以著手進行的調查工作,變得簡便了。特別是再用電子計算機進行運算,就更能提高效率。問卷有利於節省時問,節約開支。可以郵寄進行,短時間內能搜集到大量資料。
問卷有兩種:一種是開放式,即問卷中的問題是同一的,但被調查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看法自由回答。一種是封閉式,即問卷中的問題不僅是同一的,而且對每個問題都列出若幹個答案,由被調查者根據自己的情況,從中選擇自己認為最恰當的答案,按要求畫出符號。
(4)采訪采訪適用於向個別人了解情況。有時許多人在一起,由於各種原因談不出我們所需要的材料,或者隻有個別知情人,這就要用采訪這種方式。
采訪前,對采訪的對象要了解,看他能為你提供什麼材料。還要考慮提出一些什麼問題,最好一條條寫下來,或記在心上。
采訪時,最好持介紹信,並說明來意,向對方講清采訪的目的,為什麼選他為采訪對象,采訪的材料做何使用。要消除對方的顧慮,使其愉快地接受采訪,提供真實情況。
要注意說話藝術,熱情地對待采訪對象,力求做到心相近,語相通,善應變,不離宗。
對方的答複,要如實地記下來,以免事後追記有遺漏。如果想使用錄音機,先要征求對方的意見,若是不同意,千萬不可勉強。
沒有必要提出的問題不要提,對方即使答複了,以後也沒有用。提出的問題多半應該是事先考慮好的,這樣方能得到收獲。
采訪完畢,應該誠懇地表示感謝。
(5)查閱文獻資料
查閱文獻資料是寫文章獲取材料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寫作常常要涉及古今中外各種知識,其中有許多是無法通過觀察、體驗、調查、采訪所能得到的,必須通過間接材料,主要是文獻資料獲取。
文獻資料包括圖書、期刊、報紙、會議文獻以及其他文字材料。查閱文獻資料主要是利用圖書館這個人類文化知識的寶庫,從中尋求、探索我們需要的知識財富。利用圖書館應注意下述三點:
①熟悉圖書分類法,學會查閱目錄。
②善於利用書目、索引。
③善於利用三次文獻和其他工具書。
三次文獻,主要是指綜述、述評、書評、評論、年鑒、手冊、百科全書等經過三次文獻的係統分析、綜合、篩選、評價後濃縮而成的。一般說來,質量都比較高。由於它概括地介紹某個問題或某項研究的發展現狀,爭論的焦點和存在的問題,所以能使我們十分迅速、係統、全麵地從中了解到當前該問題或該項研究的發展狀況和動向,它在文獻資料中的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們搜集文獻資料,研究問題必須參考的。
我們搜集資料,檢索到大量書刊以及其他文獻資料,如何能既有效,又高速度地把它讀完,這是要講求方法的。為搜集資料而讀書,應該掌握快讀、查讀、研讀三種方法。
快讀
快讀,也叫做快速閱讀法。掌握快讀的方法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處理較多的文獻資料,獲取較多的信息。
有人調查,人們讀書時的眼球活動,不是一個字一個字地看,而是按文字群一組一組地看。眼球是在某一點停留下來,看一個文字群,接著再往下移動看另一個文字群。這樣由凝視到跳躍,再由凝視到跳躍連續反複地運動。據統計,運動的頻率為每秒3~4次。
這樣看來,要想提高閱讀效率,必須從兩個方麵來訓練。一是,每次凝視的時間要盡量縮短;二是,在一次凝視的時間裏,要盡可能多地讀一些字,也就是要擴大視野範圍。據調查,一般人閱讀的每個字群是3~5個字,如果能經過訓練,讀到七八個字乃至十多個字,增加眼球凝視時眼睛感知的信息量,是能提高閱讀效率的。如果我們閱讀時,眼睛不隻是左右移動,也就是不隻是按行一行一行地看,而能沿著書麵的中心上下垂直跳動,能夠把注意力首先集中到關鍵詞,即目光的焦點總是集中到作者和讀者所認定的概念性最強的詞組上,那麼將會更加提高閱讀效率。
要想提高閱讀的效率,還要克服讀書慢的習慣。人們讀書慢,往往是由於下述兩種習慣造成的。一是,人們常常是在聲音變化中讀書。文字本來是有聲音的,可是在快讀時,應該把文字僅僅作為意義的符號來看,決不可口中念念有詞地讀。發出聲來讀不僅速度慢,而且效果差。發出聲來讀是極少數,更多的是默讀。從表麵上看,默讀時出聲器官並沒有動。其實不然,人們的所有器官都處於一種潛動狀態,仍然是影響閱讀速度的。如果文字僅僅作為意義的符號來看,在眼睛掃描中獲取一個完整形象,就可能快速地把握全文的意思。二是,人們讀書常常回過頭來看,就是習慣於重複閱讀。看了一遍心裏沒底,怕意思把握得不準,再回頭看看,這是很花時間的。與這相同的是,在讀內容比較複雜的文章時,眼光還常常逆行,就是再往回看,這同樣要花費時間的,也是影響閱讀速度的不好習慣。所以,要想提高閱讀速度,要從下述三個方麵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