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象美國登月太空船阿波羅號在發射前的倒數計時階段,一切預備工作都已完成,惟一需要用到人力的,就隻剩按下發射鈕了。那時,太空總署的負責人一定會喃喃自語地說:“剩下的就交給上帝了。”他這時的心境,真是“盡人事,聽天命”的最好寫照了。就算武田信玄也不會完全否定天命。他說不可歸咎命運的意思,是說盡了自己最大努力的人,才有資格接受命運安排。總而言之,命運雖然奧妙,但我們卻不能容忍領導者是個消極的“宿命論”者。
領導者若抱怨部屬沒有犧牲奉獻的精神,就不妨先檢討自己能不能在緊要關頭承擔起責任。
豐臣秀吉和毛利元輝交戰時,清水宗治替毛利守高鬆城。由於宗治勇猛善戰,秀吉久攻不下,就築了一道長堤,引附近的河水來灌注高鬆城。高鬆城的四周既被秀吉所包圍,城下又大水環繞,阻擋了援軍。城裏斷糧數日,眼看軍隊就要陷入絕境。這時,大將清水宗治隻好派出使者,懇求秀吉談和。條件是自己投降自殺,但秀吉要答應不殘殺守城軍隊的生命。
秀吉爽快地答應了,於是清水宗治在眾目之下搭船出城,並在秀吉軍營中從容切腹了。翻尋曆史,象這樣肯犧牲自己性命去保護部下的將領,雖然不隻清水宗治人,但總歸是少見的特例。俗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就是說一位將領的豐功偉業,往往是由許多部屬的枯骨所堆砌而成的。身為將領,要部下為他犧牲,好象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想起來又似乎有些不合情理,事實上還是有許多願為領導者犧牲的例子,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從這個疑問中,我們再看看清水宗治。象他在遇到戰局不利的時候,肯犧牲自己的性命去保全部屬,這種悲壯氣概和責任感,怎能不使部屬感動呢?又怎會不為他犧 牲?這難道不是領導統馭上的珍貴啟示嗎?雖然,目前的局勢已經不再是過去那種階級觀念濃厚的社會,同時也不是戰亂時期,所以領導者並不需為了保護部屬而自殺。但在原則上卻還是相通的,那就是說,一旦遇到事變,領導者必須勇於挺身而出,承擔責任。
平時,一個國家的總理要為國民謀福利,一家公司要保障全體職員的生活,都得在緊要關頭有負責到底的精神。一旦領導者有這種氣概,部屬自然也不願意讓自己的上司平白犧牲,所以願意團結一致,共度難關。如果是凡事推托責任的上司,部屬也會敷衍了事的。
領導者如果抱怨自己的部屬沒有犧牲奉獻的精神,鬆下先生認為首先應該檢討自己是否會在緊要關頭承擔自己的責任。
所謂“無為”,隻是人力上的無所作為,但製度仍運行不違,這才是領導的真義。中國古代傳說中最聖明的皇帝是堯和舜,所以“堯舜之世”被中國人當成太平盛世的代稱。堯舜之世的社會情況到底是怎樣呢?據說,有一次堯帝出外巡視,遇見一個老叟,一邊耕田一邊唱著歌:
“太陽出來就下田耕種,太陽下山就回家休息。自己挖井汲水喝,自己耕種來食用。天高皇帝遠,哪裏管得到我頭上?”堯帝聽見了這首歌,心裏非常歡喜。因為他了解到自己的政治措施已經收到實際效果了。堯帝認為當政的人應該“無為而治”,換句話說,就是帝王要無所作為,放任百姓依著自然生態之道,得到幸福康樂的生活。隻要天下安康、盜賊和作奸犯科的事自然會平息,所以帝王雖是無為,但實際上卻收到“無不為”的效果。這個老叟能無憂無慮地專心耕種,安享自己的生活,實際上是因為政治清明,在上位的人沒有橫加暴斂的緣故。可是這位老叟並沒有意識到這點,反而說:“皇帝哪裏管得到我頭?”象這樣的政績不是至高無上的成就嗎?“無為”不是叫領導者完全撒手不去做任何事情,它有兩個先決條件。第一是製度的運行和個人禮義修養要到達某一個層次;第二是百姓的衣食住行必須充裕供應。惟有天下一家的製度能自然運行,同時個人禮義修養有很高的水準,放任才不會變成放縱。同時百姓日常所需都有了充分供應,人們才不會被生活所逼,而做出互相殘殺的事。
為了創立製度、提高個人修養、充裕物質供應,這些都必須領導者在放任“無為”以前,先預作策劃,否則“無為”不但不能成為“無不為”,反而會變成天下禍亂的根源,這是身負政治重任的人所必備的先決條件。
企業經營也是一樣,當企業規模還小的時候,經營者可能有辦法充分掌握到每個細節。可是隨著企業的成長擴大,企業便無法完全照顧到每個細節了。如果身為領導者在公司膨脹以前,能事前訂出計劃,建立分工製度,那麼企業中的每個人就可以完全依照他在製度中的地位做事,就算領導者采取放任的態度,但製度可以造成相互牽製的作用,使得工作的推動仍有一定的方向可循。因此所謂“無為”,隻是人力本身的無所作為,但製度本身則仍運行不違,這才是領導的真義,任何一位領導者都不能不加留意。
領導者必須以各種方法把自己所崇信的真理告訴別人,並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一生主張要探究真理、實踐真理的西洋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因為在言論上觸怒了當局而被判處死刑,在臨刑之前,他的朋友和學生紛紛來獄中勸他越獄,並替他設計好逃脫的計劃,但是蘇格拉底卻斷然拒絕了他們的好意。他說:“我一生中所主張的,就是要國民遵守國法。如果國法有不妥當的,應該以言論呼籲當局來改革,而不是暴力性的反抗。在國法還沒改革之前,就算判決錯誤,我們仍然必須遵守,所以我不能因不合理的製裁,就推翻我過去的主張。我想一個人並不隻是活下去就足夠,還必須活得正當,而且問心無愧。”於是他從容地喝下毒液,莊嚴地為自己的主張捐軀了。哲學家給予大眾正當的教導是很重要的,因為它可使社會走向正當的大道。但最重要的,還是要人人實踐。每一樣道德教訓都不光是說給人聽的,而是要實踐的。所以不管他的論調多高妙、道義多高尚,聽起來多悅耳動人,如果不去行動,或是所做與所言相反,那麼也就失去教誨的意義,也不再有說服力了。蘇格拉底和耶穌基督、釋迦牟尼、孔子都被稱為人類最偉大的思想家,他們的思想觀點指導了數以億計的人格和數千年的生活方式。原因不隻是他們所提出的哲理有益於世道民心,同時也是他們能以自身的實踐來印證自己所主張的觀點。蘇格拉底和耶穌為了主張而以身殉道,他們大義凜然的態度感動了人們,使人們產生無比的尊敬與仰慕。
所以,領導者必須以各種方法把自己所崇信的真理告訴別人,同時更應該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來教導人們。當然,有時也難免因為理想過高而不能實現,但至少應有以身作則的氣魄,奮力去追尋目標的實現,否則,絕不可能受到別人的敬愛和服從。
3 善用衡量得失的領導人才
部屬給予君主誠懇的諫言,比上戰場衝鋒陷陣還有價值。堀秀政是一位文武雙全的人,曾經輔佐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兩個霸主。當時的人都稱讚他是國家的棟梁。有一天,在領地的城牆附近,發現有人豎立了一麵木牌,上麵列舉著三十多條秀政的政治過失。家臣們商量之後,決定把那麵木牌拿給秀政看,並且非常憤怒地說:“豎立這塊木牌的人,實在太可惡了,應該逮捕並嚴厲處罰。”
秀政把木牌上所寫的“罪證”,仔細地讀過之後,馬上穿好衣服,洗洗手,漱口,並用很恭敬的態度,把木牌舉起來說:“有人肯這樣嚴格地指正我,實在太難得了,我應該把它看成上天的賜予。並當做傳家之寶,好好收藏。”於是,把木牌用一隻精美的袋子包起來,然後再裝進箱子裏,並召集家臣幕僚,將木牌上所列舉的過失,詳細檢討,從此秀政的政績更加輝煌了。常言說得好:“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由此可見,一位領導者在推動一項新的計劃時,一定要征求部屬的意見,留意各方麵的批評,因為那些批評,很可能就是推動這項計劃成敗的關鍵。就是治病的“良藥”。因此不要隻注重讚美的言詞,因為那對“使事情做到更完美”的目標,是毫無幫助的。一般說來,人都喜歡聽華麗的言詞,對於批評,是不容易接受的,所以部屬為了討好上司,往往隻講好話,因此領導者就很難聽到部屬真正的意見了。一個經營者若不明了自己在什麼地方有過錯、什麼地方需要改進時,就應該多多鼓勵部屬提出批評,並聽取部屬的意見,虛心接受,這才是一位領導者所應具備的條件。
德川家康常說:“一位好的部屬給予君主誠懇的諫言,比上戰場衝鋒陷陣還有價值。”在古時,武士們在沙場建功,雖然是最高的榮譽,但是對領導者誠摯的諫言,則更是難能可貴。例如,唐朝時魏征,對李世民前後上諫300多次,李世民非常尊重他,並采納了他的意見,終於成為一代名君,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繁榮局麵。
感激的心情能使你去珍惜一塊鐵片。尤其是經營者,必須時時保持感激之心。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親鸞和尚都是一位道行高深的出家人,而惟一的弱點是,對於世間的俗務、愛恨,始終無法釋懷,所以他自稱“癡愚的親鸞”。親鸞和尚常常勸告世人說:“要依佛的大慈大悲來救世,並要有發自內心的感恩與感激。”
人是群居的動物,沒有一個人能離開人群而獨自生活,所以對周圍的每一個人都要心存感激。雖然說天地之間,蘊藏著無限製的資源,可以供養人類,但仍需群策群力,才能開發運用。而群體秩序的維護就是有賴於每個人的善意聯係,如此,個人的生活,才能獲得保障,而整個人群的生命,也才能維護。如果一個人能體會到大自然對人的恩惠,並了解個人是要由許多人的保護而生存的,就自然會產生感激圖報的心意了。一個人要有這種心情,做事才會有目標,也才會充滿信心和活力,而自然產生意想不到的效率。
譬如,當我們以可有可無的心情去接受一件贈禮時,這東西可能就變得一文不值了。但如果我們心懷感激地接受,那麼不論它的價值再微薄,也會覺得十分珍貴的。有一句俗話說:“替豬戴上珍珠項鏈”,這句話正說明了在“無用”的觀點上,明珠也會變得不值一文的;可是若以感激的心去接受,哪怕是一塊鐵片,也會珍惜的。
人與人之間如果維持目前冷漠的態度,事實上就會覺得悲觀,事事不滿意,同時也會在無意中傷害別人。但如果我們心存感激地去麵對萬事萬物,就不難發現眼前所呈現的是一片光明,開朗的景象;心中充滿了喜悅,自然能愉快地與別人和諧的相處了。
所以一位領導人如果時時保持感激的心,會促使整個工作環境,無論在物質條件或精神條件上,都有豐碩的收獲和提升。
分層負責是提高工作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豐臣秀吉年輕時,曾在織田信長的手下做事。青州城的城牆曾經有一次倒塌了大約六百英尺,工人們花二十多天,還沒修好。信長對工程進度的緩慢,非常生氣,就說:“現在正處於戰亂時期,不知道敵人什麼時候會進攻,一道城牆修了那麼久還沒有竣工,是多麼危險的事。”
於是就派秀吉去做負責修理城牆的工程官。秀吉接受任務以後,首先把雜亂無章的工程步驟重新規劃,然後把六百英尺的城牆分成十段,每段六十英尺,又將全部工人也分成十組,每組派遣一個工頭帶領,采用競賽的方式,分別做自己的工程,結果不到三天,城牆就修複竣工了。他用的就是分層負責的責任製,所以才使工作效率提高數十倍;信長因此相當常識他的才幹,所以秀吉很快就被擢升重任。
鬆下先生認為企業的經營,在劃分各部門的工作時,也應該采取和秀吉同樣的辦法。如果把許多人聚集在一起做同樣的事情,感覺上似乎人手很足,而結果卻是人力和時間的浪費,責任也無法追究。應該把一項大工程分為幾個部分,每一部分都指派專門負責的人督導,並利用人類爭強好勝的天性,就容易激發人們的幹勁,以便能在短期內完成工作。
一個領導者應該認識到,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個人如果做能力以上的工作,就容易遭到失敗。為了避免能力發揮上的缺點,就應該分層負責,這才是提高工作效率最科學的方法。
在這工商業蓬勃發展的社會中,公司合並經營的情形很多,有的進展順利,有的甚至因而導致破產。把一個大型企業分成幾家子公司來個別經營,成功的例子很多,應該是一個可行的好方法。
對事物價值的判斷,往往是有不足的一麵。身為一個有見識的領導者,客觀衡量事物,有時甚至還包括自己不可妥協的原則。源賴朝在伊豆地方起兵爭奪天下,被打敗之後,逃亡到房總,繼續號召百姓響應起義。那時有一位貴族富家在金錢上支持他,也有許多勇士慕名投效,所以不久之後,他又擁有一支可觀的武力,因此決定再次出山,爭奪天下,可是,在原定起兵的那一天,約好要來效命的上總介廣常卻違約沒來,不得已,源賴朝隻好帶著勉強湊齊的幾千人出發了。可是就在大軍開拔的時候,廣常帶著兩萬大軍趕到了,他所帶來的兵力總人數超過源賴朝的幾倍,源賴朝的部下看見大股的援軍,軍心大振,就歡呼起來,源賴朝不但不高興,甚至露出不歡迎的態度。當他一看見廣常時,就很不客氣地說:“身為武士,怎能失信?既已失信,還來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