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營公司創業戰略
許多有誌投身商海弄潮的人,都把擁有屬於自己的公司當作人生的一大追求。然而,辦公司畢竟與開一個小店鋪不同,它不僅需要膽識、資金和人才,還要有一個完整的創業戰略。這個創業戰略必須依據創業者自身的自然條件和創業時的客觀環境,以及兼顧自身所能掌握和利用的資源情況。縱觀世界上許多有卓越成就的著名大公司,在其發展的起步階段,無非有三種路徑:由家庭作坊起步的“兄弟”公司、由多人合夥的“哥們”公司、由個人單槍匹馬開創的獨資公司。看完本章,你也許會對未來自己的公司形成一個更完備的構想……
選擇自己的事業
私營公司的最大好處就是擁有海闊天空的選擇自由,即選擇自己所熱愛的行業的自由,正是這種自由使自我創業所遇到的艱難坎坷沒有白費,盡管注定會遇到困難和挫折,你還是義無反顧地追求自己鍾情的事業,因為你能夠從中發現自己的價值,找到自己的目標。
選擇幹哪行是你麵臨的最重要抉擇之一。因此,要選擇能為你帶來成就感和目標感的職業。世界上有很多不幸是由於工作中的不順心釀成的。工作上的不滿情緒往往波及個人生活,影響家庭和睦。這就是為什麼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行業的原因,而且這也使你對自己、對事業都充滿信心。所以說,選錯行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浪費生命。
在決定你的私營公司進入的行業時,你很有必要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
在這個世界上我能做什麼事情,我想做什麼事情?
當家裏人,親朋好友好心好意的建議不絕於耳,自己對自己又心存顧慮時,這個問題就顯得十分渺茫。很多時候,我們轉向了被認為“安全穩定”的行業。還有時,別人總是從一開始就想打消我們創業的熱情。
選擇幹哪行並不容易,在情緒波動時期尤其如此。有些人工作半途被解雇,他們可能急於回歸到就業大軍裏,因而饑不擇食地抓住眼前的第一個機會。而財務危機使另一些人急功近利,一心尋找致富捷徑。抑製這些壓力,在一頭紮進去之前認真反思,麵對自己的內心非常重要。
事實上,在當今社會瞬息萬變、裁員風行以及注重發掘外部人才的經濟形勢下,並沒有絕對“安全”的職業可言,當前的形勢變化莫測,今天絕對有把握的事明天就成了過眼煙雲。信息時代的到來對於整個經濟形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像在大學教書和政府部門供職這樣安全的行業也破天荒地經曆裁員的痛苦。全球經濟以及科技的突飛猛進產生了瞬息萬變的經濟體製,即使是IBM這樣的電腦巨人也麵臨解體的危機,以至於不得不改變其一貫奉行的不裁員政策。還記得當壓縮磁盤占領唱片市場時,乙烯唱片製造商下場如何?
既然任何行業都前途未卜,你隻能盡量選擇自己發自內心喜愛的行業和工作。如果你對你開辦的私營公司和進入的行業一點興趣都沒有,也就難以保證你有足夠的熱情去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究竟要經營什麼行業為好?通常並不是憑生意人的主觀願望或興趣所能決定的。這是說,並非生意人自己想幹什麼,就一定能幹得了的。還要考慮生意人本身的經驗學識與財力,以及社會需求和各種資源占有等條件。
曾經有過這樣的事情,有兩位分別叫伯特和喬的美國人,原先合夥在紐約開辦了一間汽車修配廠,生意做得相當成功。但時間一長,便感到有點膩了,不久,兩人幹脆賣掉汽車修配廠,然後去到邁阿密。兩人發現自從地產建築熱在此興起之後,一直長盛不衰,感到“混凝土預製件”這門生意有奔頭,於是把一家研製這種建築材料的工廠股權買下來。可是,他們兩人都是建築行業的“門外漢”,既不懂建築,也不懂施工,工廠虧損嚴重,最後隻好忍痛把該廠的股權全部出讓,回過頭來重新開辦汽車修配廠。
類似的事例在私營企業創業者中屢見不鮮。因此,生意人在考慮選擇要幹哪行為好的時候,首先要反問自己:“你懂得什麼?”“自己幹什麼最有把握?”況且,通常也隻能是懂哪行幹哪行,哪行有把握就幹哪行,直至幹好為止。
如果你沒有選擇自己非常了解的行業做生意,那麼你奮鬥的曆程將會變得非常的漫長,而且你的發展前途也未卜,命運說不上操縱在誰的手中。況且不僅要麵臨一切起步者都要麵臨的問題,而且你的競爭對手在這一行業中懂得都比你多,你一創業便會處於劣勢。
合夥創業戰略
在創業的開始階段,由於資金、人才、經驗的不足,又沒有家族公司那樣的條件,這時選擇一個或幾個誌同道合的朋友,合夥開創工商業的成功之路,是許多公司老板的強烈願望。
確實,在自己勢單力薄的情況下,合夥經營,充分利用集體的力量,對於迅速擴大公司的實力,減少個人經營的風險來說,這的確是一種理想的模式。在世界各國的公司發展史中,這種依靠合夥經營,從而走出成功創業第一步的例子,可以說是舉不勝舉。然而,不可否認,在合夥經營中,能夠善始善終、同心合力發展到大公司的例子十分罕見。
與家族公司不同,合夥公司缺乏血緣這種天然的紐帶。因而更容易分崩離析。合夥開公司之所以壽數不長,大都是因為在合作之初,公司麵臨一係列的問題要解決,大家專心於創業,對名利、地位的爭奪不太熱衷。當公司發展起來後,名利開始在個人心中發酵了,每個人都有了私心。就這樣合夥公司開始出現了裂縫,雖然還不致於立即翻臉,但是一個公司內部出現這樣各懷心思的人,公司的經營怎麼能不走下坡路。
矛盾出現後,最徹底的解決辦法是“分家”,許多公司被一拆兩半,甚至是一拆幾半,這樣的了斷徹底倒是徹底,隻是好端端的公司哪能經曆這樣的折騰,分家後無論資本和人才都不能和以前相比,競爭力馬上下降。許多合夥公司在分家後一蹶不振,就是這樣的原因。
合夥公司的這種發展的不確定性,決定了在尋找合夥人的時候要特別慎重。
1.選擇合夥人的第一原則。
許多人在創建公司之前,都有許多無話不談的朋友,這些人或者是同學、同鄉,或者本來就是生意上的朋友。首先在朋友圈中尋找合夥人再正常不過了。但生意歸生意,朋友歸朋友。生活上,甚至在人生理想和習慣上相同不能等同於有同樣的生意旨趣。因此,選擇合夥人的第一原則應該是:兩人都對同樣的經營方向感興趣。
幾年前,在廣州有三位同在機關工作的朋友,因為不滿足一杯水、一根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工作狀況,決定合作開辦一家公司。由於他們所在的機關本來就是管理城市建設的,所以他們誌趣很容易統一在建築領域。
這三個人中,H是學工程設計的,L在單位負責財務工作,Y是機關秘書,沒有從事建築領域的實際經驗,但是因為長期跟領導的關係,方方麵麵比較熟悉,考慮問題也比較成熟。
開辦公司的想法是H先提出的,但他既沒有經驗,也沒有資金。L、Y二位舉手讚成後,這些問題在大家的努力下,居然迅速解決了。
於是,這三個人組成了黃金搭檔,他們模仿劉備、關羽、張飛的桃園三結義故事,給公司取名桃源。在以後的四年間,三個人沒日沒夜地幹,Y負責公司的對外聯絡,H負責公司的工程設計,L擔任公司的財務總管。由於正趕上全國房地產熱,廣州的樓市不斷升溫,在不到四年的時間裏,桃源公司的財產額持續上升,逐漸成為廣州建築界小有名氣的民營建築公司。
然而,公司獲得發展的同時,這三人的合作卻沒有持續下去。他們三人分別負責公司的三大部分業務,四年期間逐漸都有了自己的班底,儼然構成三大派係。這些手下為了爭奪利益,不斷在自己的領導麵前吹風,製造不和。而這三位老板也早已經相互不服氣。四年期間,Y因為經常在外聯係,門路更廣,加上對建築技術不了解,逐漸把興趣轉到炒作樓市方麵。而H的興趣點也逐漸集中到建築設計上來。本來他們是按照三三製分成的,伴隨利潤的增加,誰都對這種分配比例不滿意了。
H認為公司全靠他摸爬滾打才有今天的規模,而另兩位隻是動嘴皮子,耍筆杆子,居然也要平均分成。Y隻熱心做樓市投機生意,對公司向實業化發展興趣不大,他還對L的財務持情緒態度,幾次揚言要查帳。就這樣,桃園三結義的朋友漸漸變成了陌路。桃源公司的業務也日漸稀少。
眼看公司業務低落,三個股東的分家也提到了日程上來,大家都知道分家對誰都沒有好處,無奈各有奮鬥的目標和追求,隻好勞燕紛飛。
桃源公司的解體說明,要想把合作永久持續下去,就必須是真正生意上的誌同道合,有共同的興趣點和創業動力,否則,隻能是短暫的結合而已。
2.合夥之前規定清楚責、權、利。
俗話說:醜話說在前麵。現在是市場經濟,也是法製社會,個人之間的承諾隻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把戲。如果在合夥之初,不把各種規定講清楚,以後發生糾紛就難免要通過法律。在家族公司,這種情況當然不同,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兄弟之間分家產雖然也有爭吵,但鬧到法院的畢竟是少數。
在桃源公司,H、Y、L三人在創辦公司之初,誰也沒想到公司以後會有那麼大的發展,因此對如何分紅沒有很多的關心,大家隻是努力把公司的事情搞好。現在,人心散了,對金錢的計較也多了,大家都說自己的貢獻最大,要求占有更多的公司財產。由於沒有證人和協議,因此法院也無法判定每一方的分紅比例,並根據這個比例來分割財產。於是三人又為這個問題鬧得不可開交。
親兄弟,明算帳。這是做生意的天規之一,誰違反了它,誰就可能受到懲罰。合夥公司最忌諱的是為了友誼而忘了原則。合作之初,大家親密無間,一到反目,感情受到很大傷害,生意也會衰落。
如何在求利的基礎上,使感情和利潤一起增長,是每一個合夥人都應該考慮的問題。隻有當合夥人在生活、工作中,隨時檢討自己,發現有損公司與個人友誼的事情,一定要防微杜漸。事前的防範遠甚於事後的修補。
每一個渴望真誠合作的人難道不應該好好考慮嗎?
家庭作坊創業戰略
中國有句古話: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句話是對家族公司特性的最好概括。多少年來,世界公司的組織結構已經發展成多種多樣的形態,而家族公司好像是長青樹一樣,一直久經風雨而不衰。其原因就是家族公司有強大的向心力,具有天然的競爭合力。
現在,家族公司仍然在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位置。在美國,杜邦家族、洛克菲勒家族、卡內基家族的創業奇跡至今還在公眾中流傳,人們形象地說福特家族、哈裏曼家族、肯尼迪家庭打個噴嚏,華爾街立即就會感冒。
在亞洲,家族公司的影響更是無與倫比。由於長期家庭價值觀在東亞的核心地位,以及沒有成熟的經濟運行機製的規範,亞洲的家族公司對於國家經濟的影響超過了地球上的任何其他地區。韓國的幾個家族公司控製了國家經濟規模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台灣最大規模公司排行榜長期被台塑、長榮等家族公司所占據,而東南亞的林紹良家族、郭鶴年家族更是大名鼎鼎,家喻戶曉。中國大陸的家族公司雖然規模較小,但改革開放後,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在民營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一帶,家族公司的形式十分普遍。
1.家族公司長盛不衰的原因。
一般來說,家族公司都是從小企業發展來的。在生意的初創時期,一家人勤勤懇懇,很快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為了獲得更大的發展,這家企業的領導人物,常常規劃了更遠大的目標,要建立公司,求得整個家族的興旺發達。在這個目標的激勵下,家族按照能力的不同分工,相互配合。由於一家人長期生活在一起,對每個人的習慣和才能比較了解,很容易在舞台擺正每個人的位置。同時,家族公司在開創之初,生存狀況一般都比較惡劣,每個成員不計較得失,同舟共濟,不會因為生意難做而分崩離析,這是家族公司的最大優勢。
20年代,中國東南地區崛起的榮氏家族,就是這樣的典型。
榮氏家族的創始人榮宗敬、榮德生是弟兄倆。榮宗敬是哥,榮德生是弟。榮宗敬15歲到上海鐵錨廠當學徒,不久因為疾病被迫回家修養,一年後又到錢莊做學徒,一年以後榮德生也到錢莊做學徒。三年之後,錢莊因為甲午戰爭的緣故關了門,兄弟被迫再次回家。
榮家本來就不富裕,現在父子三人同時在家賦閑,坐吃山空,家境越發窮困起來。父親榮熙泰看到同鄉中許多人靠開錢莊和經營工商業發了財,也動了心,要開一家錢莊。於是,他說服了當時一心想學醫的榮德生,放棄學業,父子三人開錢莊。由於榮家財力不夠,就吸收了幾家股東。錢莊營業後,生意一直比較蕭條,與榮家合作的股東就抽回資金,錢莊成為榮家獨資。
榮家兄弟在開設錢莊的同時,還兼營收蠶繭的業務。就這樣慢慢經營,逐漸累積了一些錢財。這時大哥榮宗敬產生了辦實業的念頭,和弟弟一商量,竟然不謀而合。
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我國,占領了北京。當年,北方出現嚴重的糧荒。因此南糧北運十分有利可圖,榮家兄弟看中這個時機,決定興辦麵粉加工業。由於資金不夠,在麵粉廠上采取股份製,吸收同鄉朱仲蒲等人參加。不久麵粉廠建立起來,取名保興。
可是當時的營業狀況不好,人們對食用機製麵粉心懷疑慮,加上沒有找到穩定的銷售市場,有一段時間,麵粉廠的處境極其困難。在這種形勢下,開辦的幾個股東都不想再投資下去,撤了資。這對榮家兄弟又是一擊,弟兄倆一商量,認定投資麵粉業絕對沒錯。於是就堅持下來。
不久,榮家兄弟就有了轉機。1904年的日俄戰爭使東北對麵粉的需求大增,價格也大幅度上揚。榮德生讓榮宗敬在上海購買機器,榮宗敬考慮到全部購買價格太貴,就購買了主要部件,其餘的自己製造,榮德生擴大廠房,弟兄倆決定拚死一搏!
功夫不負有心人,很快麵粉廠的生意紅火起來,麵粉產量每天達到3000袋,每天的純贏利達到500兩白銀。到1912年底,保興廠一個廠的贏利就達到白銀10萬餘兩。
就在這時,榮家兄弟又陷入破產境地。榮宗敬在上海做橡皮股票生意失敗,緊接著又有一船麵粉沉入海底,損失達五萬餘元。這時榮宗敬投資的裕大祥投機失利,損失達六、七十萬兩銀子。這些打擊使榮家兄弟的錢莊虧損殆盡,隻好關閉錢莊。
困頓之時,弟兄倆沒有灰心,也沒有相互埋怨。為扭轉局麵,榮德生購買了先進的機器,並嚴格把關小麥的質量,經過一年的時間,榮家兄弟就扭虧為盈,重新站立起來。到1922年,榮家的企業達到了全盛時期。
這兄弟倆的成功除了開拓市場,注意產品質量等管理上的原因外,家族公司的形式也是重要的原因。因為是家族公司,所以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種關係使誰也不敢放棄企業的經營,遇到困難也不可能輕易分家析產,反而越是困難,就越是團結,這是家族公司不可戰勝的關鍵所在。
人們常說家是生活的港灣,在無法預料的商海中,家族公司也在扮演這種角色。所以,在創業的道路上,能夠找到和自己同呼吸、共患難的家族成員,應該說是一種幸運。
2.家族公司的弊病。
家族公司也有它的局限性,最重要的是任人唯親,不能吸收傑出的非家族成員為企業出力。同時,在家族公司內部,人們對“家規”的重視遠遠超過了國家的法律,在家族公司之間的關係上,“家長”們的親密程度甚至超過了銀行的資信評估。難怪有人說,東方人對關係的認可比共同的經濟利益更重要。在經濟比較繁榮的時期,這種做法的危害性沒有顯現出,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中,許多銀行出現呆帳、壞帳,就是這種關係經濟弊病的體現。從那以後,對家族公司的批評逐漸多了起來。
由於擔心家族式的經營會給公司帶來僵化,吸收不了傑出的人才,全球的家族公司改造浪潮正在興起。包括家族公司有了初步發展的中國大陸在內,家族公司的經營管理有了很大的變化。
被稱為中國大陸最大民營企業——希望集團,是由劉氏弟兄四人創立。不久前,希望集團重新改組,由一個典型的家族企業,向現代化的公司發展,弟兄四人分別以投入股份的形式掌握希望集團的控製權,這應該說是以後家族公司發展的方向。
“獨孤求敗”式的私營公司戰略
獨孤求敗是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一個角色,他代表這樣一種形象:身懷絕技,孤獨執著,不斷尋找對手並戰勝他。
美國曆史上第一個達到10億美元的富豪——洛克菲勒,有一雙孤獨的眼神。每當下屬向他報告時,他總是一言不發,冷冷地看著對方,在這種“眼神”的關照下,部屬戰戰兢兢,希望報告盡快結束,好離開他的辦公室。
洛克菲勒的眼神在美國是冷酷和狡詐的象征。其實隻要熟悉洛克菲勒的人都知道,在他清教徒的外表之下,有著一顆慈善的心,否則就無法解釋,這個超級富豪成為第一位10億富翁後,為什麼又成為美國曆史上最慷慨好施的人。而他的外表之所以變得這樣冷酷,隻是長期單槍匹馬馳騁商海的結果。
洛克菲勒出身於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他的父親熱衷於生意,但好像總是沒有成功,反而五次以詐騙罪被起訴,因此給這個家庭帶來的恥辱恐怕是留給洛克菲勒的唯一遺產。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洛克菲勒在17歲的時候就投身商場,中間忍受著無數的失敗,直到他終於找到了石油,並因此發了財。但財富並沒有給他帶來聲譽,終其一生,他獲得的咒罵遠多於讚美,即使他向美國的慈善事業捐獻了將近5億美元。世人大都注意到巨額財產給他帶來的地位,對所遭遇的痛苦卻很少理解。社會的誤會和商場特有的爾虞我詐,造成了洛克菲勒式的創業者冷酷的外表。這幾乎成為成功的個人公司開創者的共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