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厚黑大家(1 / 3)

第八卷 厚黑大家

司馬懿率兵來遲,遲得魏主褒獎;都督審時度勢,奔襲街亭;馬謖請命守街亭,自作聰明……

司馬懿神速行動,到新城平了孟達的反叛後,不敢稍停,便引大軍日夜趟行,往長安進發。緊趕慢趕還是比約定會師日期晚了半個月,才到長安。司馬懿一麵令在城外紮寨,一麵顧不得解甲卸鞍,帶著滿身征塵和一臉疲倦趕去見魏主複命。

魏主曹睿在長安見司馬懿兵馬未按時抵達,正疑慮不安,卻接到司馬懿自宛城派人送來的急信,說孟達謀反,軍情危急,無法麵聖,自行決斷,先行剿叛,再抵長安。他看了又驚又喜,驚的是孟達這個反複無常的小人,若真是與諸葛亮遙相呼應,圖我洛陽,後果不堪設想。喜的是司馬懿大將風度,不計前嫌,不怕讒言,敢於決斷。有這樣的人輔佐。

我還有什麼顧慮呢?便日夜翹首南望,盼司馬懿順利平叛,盡快趕來。

現在司馬懿風塵仆仆趕到,一臉倦怠,便侮慚有加他說:“朕一時不明,誤中蜀之反間計,悔之莫及。愛卿受委屈了。”

司馬懿道:“陛下聖明,臣此次被啟用,必當用命,故而在接到申儀密告反情時,本來應表奏陛下請旨的,但恐一來一往貽誤時機,所以隻是派人來向陛下報告,未等回複,便自作主張,先行平叛。陛下請看,這是孔明給盂達的密信。”

曹睿接信看畢,對司馬懿果斷行事大加讚賞,道:“愛卿當機立斷,智謀過人,乃魏之大幸。朕賜你金誡斧一對,以後但遇緊急要事,不必奏聞,相機行事。”

“多謝陛下。”

“愛卿何時出關破蜀?”

“臣欲舉一大將,可為先鋒。”

“卿舉何人?”

“右將軍張郃。”

“好,朕正欲用。”當下命張郃為前部先鋒,隨司馬懿離開長安,來到關外。

大軍紮好營寨,司馬懿便請張郃進帳商議。

張郃威猛性急,一進帳就說:“都督說如何打吧。張某願拚死效力。”

司馬懿笑著擺擺手讓他坐下道:“哎,與諸葛亮對壘,可不能莽撞。和他鬥,是要鬥智鬥勇的。諸葛亮平生謹慎,從不敢冒險行事。像這次出兵,如果是我,就會從子午穀徑取長安,那樣事半功倍早就得手了,這是漢高祖當年出兵的路線,因而他才能很快成了帝業。如果這樣,再加上盂達逆賊欲取洛陽的配合,後果不堪設想。所幸孟達事敗身亡,他諸葛亮又不敢冒險,結果就注定了他又想打又畏尾畏首不能速勝反而會敗的結局。我看他這次出兵,必是從斜穀來取邱城。如取郿城,必分兵兩路,一軍取箕穀。本都督已派人給據守郿城的曹都督傳信,讓他隻須堅守不可出戰。令辛毗。

孫禮截往箕穀道口,若兵來則出奇兵擊之。”

張郃問:“張某當於何處進兵?”

“秦嶺之西,有街亭、列柳二城。此二處均是漢中咽喉。

諸葛亮欺子丹無備,一定會從此進兵。你我可徑取街亭,就離他的糧倉陽平關不遠了。這樣諸葛亮看到我軍斷其街亭要衝,絕其糧道,擔心隴西一線的安全,必然會連夜返回漢中。他如回兵,我提兵於小路伏擊,可得全勝;他如不回兵,我將各個小路盡皆壘斷,以兵把守。這樣不出一月,蜀兵全都會餓死,諸葛亮也就束手被擒了。”

張郃聽的連連點頭稱妙,竟禁不住拜伏於地道:’久聞都督謀略如神,今日聆聽,果不其然。”

司馬懿擺擺手道:“不足為道。要說,諸葛亮不比孟達,還是要小心為上。將軍為先鋒,不可輕進,要循山沿路,遠遠哨探,如無伏兵,方可前進。如果疏忽大意,便會中諸葛亮之計。切記。”

張郃點頭應諾高高興興引軍而去。

諸葛亮正在營中為孟達事泄被殺而懊惱不已,忽有哨探報,司馬懿派張郃引兵出關,來拒我師。

諸葛亮聞報大驚:“今司馬懿出關,不比曹真,他一定會去打街亭,斷我咽喉之路。”環視左右問,“誰敢引兵去守街亭?”

參軍馬謖見丞相先是吃驚,便覺得好笑。諒那司馬懿有什麼可怕的?便說:“未將願往。”

諸葛亮盯著他,不放心他說:“街亭把著要衝,地方雖小,幹係卻大。如街亭有失,我大軍便完了。你雖深通謀略,元奈此地一無城池,二無險阻,把守極難呀!”

“丞相勿慮。再難也得有人把守。未將自幼熟讀兵書,精通兵法,又跟在您身邊南北征戰,耳懦目染。難道還守不住小小的街亭?”

“同馬懿非等閑之輩。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你能對付得了他們?”

馬謖就不高興了,丞相也大小瞧我了。嘴一撇,輕蔑他說:“晦,休道他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又有什麼可怕的?若有差池,殺我全家好了。”

“軍中無戲言。”諸葛亮仍不放心。

馬謖想,嘿,我這麼說一句,丞相就給我來真格的。好吧。你認真我也認真:“願立軍令狀。”

當下,馬謖寫下生死軍令狀。

諸葛亮收了軍令狀,說:“我給你二萬五千精兵,再撥一員上將,助你前去。”即喚王平吩咐道,“我素知你處事謹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此去街亭務必牢記,下寨要當要道之處,使魏兵不好通過。安下營寨,要畫出詳盡的地理形圖給我。一定小心,如所守無危,就是取長安的第一功了。切記切記。”

送走二人,諸葛亮仍不放心,又喚高翔道:“街亭東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處可以屯兵紮寨。你領一萬人馬,前去駐守。如街亭有危險,你可引兵馳援。”

高翔領兵走後,諸葛亮還不放心,還須一員大將,屯兵於街亭之後,這才更保險。便令魏延引本部兵馬去街亭之後安營。

魏延聽說讓他去個無名之地守二線,便不高興,說:

“未將是前部先鋒,理該當先破敵,怎麼能躲在別人身後,守那麼個安閑地方?”

“街亭扼守陽平關要衝道路,總守漢中咽喉,本該差遣你去把守,元奈馬謖積極請命,我不放心,命你接應,實在是對你的信任,怎麼能說不是大任呢?你千萬不能小瞧這個差遣,誤了大事。”

諸葛亮一席話,說得魏延心喜,高高興興領兵去了。

諸葛亮這才安下心來,喚過趙雲、鄧芝吩咐道:“司馬懿出兵,與別人不同,你二人各引一軍出箕穀,各作疑兵,遭逢魏兵,或戰或不戰,隻要驚動他們就行。我自統領大軍,由斜穀徑取邱城。若得郿城,長安指日可破了。”分派停當,便令薑維為先鋒,兵出斜穀,向邱城進發。

街亭總扼通向關中、天水、安定、全城的路口,南北二山夾川對峙,地勢險要;馬謖不聽丞相勸告,在山上下寨;魏軍圍山斷水,蜀軍不戰自亂。

司馬懿準備往街亭進發,令次子司馬昭前去探路,他耽心街亭有蜀兵把守。

司馬昭奉命飛騎馳探,很快回來稟報到:“街亭有兵把守。”

司馬懿聽了長歎道:“諸葛亮神機妙算,想到我前邊去了。”

司馬昭笑道:“父帥何故長他人誌氣,滅自家威風?孩兒看那街亭取之易如反掌!”

“你懂得什麼?那街亭扼陽平關要衝,山險路窄,怎會易如反掌?”

“父帥不信,你猜那蜀兵如何紮寨?他不紮在當道,竟屯兵於孤山之上,自循絕路,這不是好破得很嗎?”

司馬懿驚喜萬分:“真的嗎?若蜀兵果在山上,這可是上天助我大功告成了。走,一齊看看去。”當夜引百餘騎親自去察看。

天清月朗,一輪滿月把大地映照得十分清亮。

司馬懿馳馬來到山下,轉著圈察看地形。

這街亭乃是通往關中、天水、安定、金城的總路口,地勢險要。它座落在一條狹長的川地上,南北二山夾川對峙。

川原寬約一至四裏不等。略陽川水由東向西流貫其間。古城南托南山,北臨河水,控扼著東西南北的交通。蜀軍據守街亭,就可以阻斷魏軍進入隴西。如果失去街亭,就難以在渭水北立腳,伐魏就成了空話。可見街亭對於魏蜀兩國的重要。怪不得孔明如此耽心,司馬懿如此重視了。

可是,馬謖領了丞相軍令來到這裏,看了一周,笑了。

說:“丞相真是大多心了。這兒山僻路險,魏兵怎麼敢來?”

王平卻牢記丞相教誨,提醒道:“不管魏兵敢不敢來,咱們就按丞相吩咐,在這路口安下營寨,有備元患。”

“這路口怎麼能下寨?倘魏兵占山撲下,我軍豈不成了甕中之物?我看這座山不錯。四麵皆不相連,屯兵山上,退進自如,易守難攻。”

“不可。屯兵山上,倘魏兵團團圍住,怎麼進退,豈不是自陷絕境?”

“你難道忘了兵法上說的‘憑高視下,勢如劈竹’嗎?”

“倘魏兵斷我汲水之道,怎麼辦?”

“還是兵法上說的:‘置之死地而後生’。這樣我蜀兵可一以當百。好了,你別囉嗦了。我平素熟讀兵書,連丞相還經常與我商討,你還囉嗦什麼?就在山上安營紮寨。”

王平仍不肯:“丞相特意交待要在路口紮寨以當魏兵的......”“丞相又沒有親來,他說的豈不是紙上談兵?”

“將軍既然執意屯兵山上,就請分兵於我在山下紮一小寨,為犄角之勢,以作呼應。”

馬謖不耐煩地揮揮手讓他帶五千兵士去了。自己就在山上紮下大寨。

這時,馬謖在山上巡哨,見山下魏將來察看地形,便得意地笑了。怎麼樣,還是在山上紮寨好吧。四下有點動靜,山下盡收眼底。便大聲喊道:“喂,山下是司馬老兒吧?你要是活得不耐煩了,便來圍山!”

士兵也四下鼓噪:“來呀,不怕死的來呀!”

馬謖驕矜地傳令將士:“倘魏兵來,但見我手中紅旗招動,便四麵殺下山去。”

司馬懿不屑地撇了那蜀將一眼,打馬而去。邊走邊想:

我看倒是你這個草包將軍活得不耐煩啦。自循死地,還口出狂言,可笑蜀中無人,諸葛亮竟差此庸將把守重地。他問司馬昭:

“剛才那位蜀將是誰?”

司馬昭忙答:“參軍馬謖。”

司馬懿一聽,不禁大笑道:“哈哈,真是巧極啦。”

司馬昭奇怪地問:“父帥怎麼說巧極啦?”

“你還記得在洛陽客棧你們接到的造謠帖子嗎?”

“怎麼不記得。但它與今天有什麼關係?”

“那帖子上不是有句‘天馬行空’嗎?他諸葛亮就怕我這個‘馬夕呀!想當年,我們下棋,他屢屢敗在我的‘馬’下。今天,他用馬謖這個庸才駐守街亭,明擺著是要輸到自己的別腿馬上了。你說,這是不是巧極了?”

“想不到他諸葛亮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這也未必。是他蜀中無大將呀。哎,街亭左右可有蜀兵?”

司馬昭忙說:“離山十裏有大將王平的小營寨。”

司馬懿點點頭道:“諸葛亮到底是諸葛亮。不過,走錯一子,全盤皆輸。有馬謖這蠢才壞事,再策應也晚了。”便命張郃引一支人馬,擋住王平來路。令司馬師、司馬昭引兩路兵圍山。先斷了山上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亂,再乘勢攻之。

次日,張郃領兵先往山背後去了。司馬懿指揮二子領兵把山團團圍住。

馬謖在山上看到魏兵圍了山寨,忙將紅旗揮動。可是,山上的蜀兵見四麵魏兵人山人海,軍威雄壯,早已嚇破了膽。軍將你推我,我推你,無人敢動。馬謖大怒,拔刀連殺二偏將。蜀兵驚懼,戰兢兢虛張聲勢來衝魏兵。魏兵搖槍射箭,一陣呐喊,又把他們趕回山上。

馬謖見事不妙,忙緊閉寨門,隻等外應。

遠處王平見魏兵圍了山,便領兵殺來策應,迎麵正遇張郃。二人戰有數十合,王平力窮勢弧,隻得退去。

魏兵自辰時圍至戍時,山上元水,蜀兵在山上被太陽曬了一天,口幹舌燥;又無法做飯,饑渴難耐,怨聲滿山。半夜,山南蜀兵大開寨門,下山降魏。馬謖聞訊趕來,橫馬舞刀又砍又殺,禁止不住。

這時,司馬懿又令軍士沿山放火,一道火龍往山上圍去,山上蜀兵更亂。

馬謖眼看再難守下去了,隻得驅殘兵拚死殺下山來,往西逃竄。

司馬懿也不追趕。這草包將軍殺不殺一樣,如果蜀將多幾個馬謖就好了。

張郃殺敗王平,又殺奔過來,遇見馬謖,便截住廝殺。

馬謖又渴又餓又累,哪裏抵得住猛將張郃?便落荒而逃。張郃緊追不放。趕了三十裏,突然一聲號炮,一彪軍橫裏殺出,讓過馬謖,攔住張郃。

原來是蜀將魏延。張郃大怒,就要廝殺,忽然想起都督叮囑,回馬便走。

魏延手癢,驅兵來趕,想奪回街亭。趕出二十裏,一聲呐喊,兩邊伏兵齊出:一邊是司馬懿,一邊是司馬師弟兄。

張郃也返身殺來。三路兵把魏延圍在中間。魏延左衝右突,不得脫身,兵將損失大半。正危急間,忽一彪人馬殺人重圍來救魏延。

魏延看清是王平,大喜道:“天不滅延也!”二人合兵一處,奮力拚殺,方突出重圍。二人急慌慌奔回營寨,營中早已換上了魏國旗號。魏將梁畿、申耽從營中殺出,驚得王平、魏延也不敢戀戰,催馬沒命地奔向列柳城,來投高翔。

高翔聞知街亭有失,急點列柳城兵馬,前來救應,正遇魏延、王平二人。高翔問明情況後,說:“不如今晚去劫魏營,收複街亭。”當下商議,由魏延、高翔劫營,王平隨後接應。

夜幕降臨,魏延先行,來到街亭,黑漆漆靜悄悄不見人影,不見動靜。心中起疑,不敢輕進,停在路口等候。一會兒高翔兵到,二人驚疑,不知是進是退。

忽然一聲號炮,火光衝天,鼓聲震地。魏兵漫山遍野殺出,把魏延、高翔圍得鐵桶似的。二人左衝右突不得脫身,正絕望問,就聽得山坡後喊聲如雷,一彪軍殺來,竟是王平。

王平殺開重圍,救出魏、高二人,一起向列柳城逃來。

日上三竿,他們奔到列柳城下,正待要喘口氣,城邊忽有一軍殺來,旗上大書“魏副都督郭淮”。

曹真、郭淮立功心切,橫衝直撞,總吃敗仗;司馬懿神機妙算,連收街亭、列柳城……

魏延、高翔、王平驚魂甫定,心想回到自家門口,可以喘口氣了,卻又遇到魏大將郭淮,三人驚得魂飛魄散。

原來郭淮與曹真商議,不能讓司馬懿得了全功,於是便讓郭淮來取街亭。他還沒趕到,司馬懿、張邵就得了街亭。

隻好引兵奔襲列柳城。來到城下,偏遇三將,郭淮窩著一肚子火,憋著一身的蠻勁兒,大殺一陣,好不痛快。

高翔見郭淮勇猛,自忖蜀兵折騰了一夜,疲憊不堪,不如進城歇息再戰。便到城下叫門,城中卻無人應答,心中奇怪。魏延怕陽平關有失,與王平。高翔商議,放下郭淮,望陽平關而來。

郭淮見蜀兵退走,便收了軍馬,對左右說:“我們雖得不到街亭,但取下列柳城也是大功一件。咱們快去取列柳城吧。”

郭淮話音未落,就聽城上一聲炮響,一溜旗幟刷地豎了起來。當頭一麵大旗,上書“平西都督司馬懿”。

“城下可是郭伯濟?你怎麼跚跚來遲了?”衣甲鮮亮的司馬懿雄立在城頭上,笑吟吟地問。他趁郭淮與蜀兵激戰的當兒,輕取了列柳城。

郭淮實在吃驚。這是怎麼搞的?司馬仲達怎麼這樣神速?難以想象,難以想象。大功不成,白辛苦一場,悻悻然人城相見。

司馬懿見他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便直言不諱他說:

“伯濟不必煩惱。蜀兵失去街亭,諸葛亮必走。將軍欲立戰功,可速與子丹星夜追之。”

郭淮一聽,覺得機不可失,便匆匆告辭出城,一麵派人往郿城飛報曹真,一麵驅兵望箕穀趕去。

司馬懿見郭淮立功心切,冷冷一笑,喚過張邵道:“子丹、伯濟恐我大功獨攬,所以來奪此城,可惜晚了一步。不是我要獨霸全功,實是怕他們誤了大事。眼下,我料想魏延、王平、高翔、馬謖必退守他們的糧倉陽平關。我們若去奪此關,諸葛亮左路之兵必隨後掩殺。兵法道:歸師勿掩,窮寇莫追。咱們能打則打,不能打則退。你可從小路抄箕穀退兵,我自引兵去當斜穀之兵。若蜀兵敗走,不可強追,隻宜中途截殺,奪得蜀之輜重便可。”

張郃想不通,欲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殺到漢中。司馬懿笑笑說:

“我何嚐不想直搗漢中?我還想一舉殺到益州呢。可是想歸想。蜀中山險難行,越往前走,越對我軍不利。所以這次能把他打回去就是勝利,不可貪多。”

張郃隻好引一支人馬去了。

曹真在郿城接到郭淮書信,知諸葛亮退兵,立功心切,急揮師追擊。大軍剛進箕穀,就聽得一聲炮響,蜀兵漫山遍野喊殺下來,為首大將,乃是薑維、馬岱。曹真大驚,直後悔追趕得急,竟沒有哨探有無埋伏。拚死衝殺,難擋鋒銳,先鋒陳選已被馬岱所斬。曹真眼見不敵,急令退兵,大敗而回。

這邊郭淮領兵從另一頭進箕穀道中,遠遠望見蜀兵亂哄哄逃遁,卻不急於追趕。他汲取教訓,小心謹慎,吩咐先鋒蘇顒:“箕穀守將趙子龍,英勇元敵。你要小心提防。”

蘇顒一拍胸脯道:“都督若能接應,未將定可生擒趙雲。”

“好。我讓萬政接應。如擒住趙雲,為你請功。”

蘇顒便率三千精兵,奔人箕穀,看著趕上蜀兵,正自竊喜,猛聽一聲炮響,山坡後閃出一麵紅旗,上書自字“趙雲,”蘇顒一見,早把:“生擒趙雲”的豪言壯語扔到了腦後,腿肚子直轉筋,急忙下令退兵。剛退了不幾裏,迎頭一陣鼓噪,一彪軍擋在麵前,為首大將銀盔銀甲,挺槍躍馬,大喝道:“呔!常山趙子龍在此!”

蘇顒大驚:“怎麼這裏又有趙雲?”正驚疑問,早被趙雲一槍刺於馬下。

魏兵見主將被殺,四散潰逃。

萬政率兵趕到,遠遠望見做立於路口的趙雲,正欲打馬上前,卻被趙雲一箭射中盔纓,驚出一身冷汗,摸摸腦袋,撥馬便走。郭淮迎麵趕到,萬政細說趙雲英勇無敵。郭淮見他嚇得那樣,料難取勝,便傳令班師。

曹真、郭淮口到蜀軍丟下的安定三郡,想想還不錯。損兵折將沒得到街亭、列柳城,卻不費吹灰之力收回三郡,也算是個安慰。

司馬懿沿斜穀追到西城,西城已人去城空。司馬懿也不追趕,還師長安,朝見魏主。

曹睿禦駕親征,對整個戰鬥非常滿意。尤其對司馬懿更是大加讚賞,詔見他時,高興他說:“今日複得隴西諸郡,乃愛卿之功。”

司馬懿卻道:“謝陛下謬獎。收複隴西諸郡,乃諸將之功,臣不敢竊居大功。今蜀兵敗回漢中,據險固守。臣以為諸葛亮必不死心,待養精蓄銳後必效韓信暗渡陳倉之計,再次來犯。臣舉一人往陳倉道口築城守禦,可萬元一失。”

“好。愛卿所舉何人?”

“此人身長九尺,猿臂善射,深有謀略,乃雜霸將軍、太原郝昭。”

曹睿當即加郝昭為鎮西將軍,把守陳倉。

諸葛亮出師不利,退回漢中,心中正自懊惱。馬謖自縛來見。諸葛亮胸中怒火一古腦潑向馬謖,厲聲喝令他跪下。

眾文臣武將從沒見過丞相發過這麼大的火。他怎能不發火呢?幾年的精心準備,毀於一旦,皆因馬謖自視高明,紙上談兵,不聽將令。他不僅發火,還拿出馬謖立的軍令狀,往地上一擲,說:“可惱你不聽將令,自作聰明,釀成大敗。

你既立有軍令狀,那就看著辦吧!”

趙雲一旁見了,忙出來求情道:“丞相,念馬參軍初犯,還是饒恕他一次吧。”

王平也道:“要不,就效法曹孟德割發代首,以示懲戒。”

高翔也說:“司馬懿本來完全可以擒殺馬參軍的,可他為什麼放他一條生路?就是因為他料定丞相會殺他。他是要借丞相的手,折我肱股,挫我銳氣。丞相,萬不可中了司馬懿的奸計呀!”

諸葛亮不聽此言猶可,聽了火氣更盛,道:“司馬懿奸詐無比,他不殺馬謖,而是因他看馬謖隻會紙上談兵,貽誤戰機,讓他繼續混在我帳前,繼續貽誤我軍。我豈能中他好計?來人,推出去斬了!”

馬謖仰天長歎:“天啊!可惜我正值英年,壯誌未酬,慚愧!上對不起劉漢一統之大業,下對不起父母妻子。我死不瞑目呀!”

諸葛亮眼睛一酸,扭過臉去,說:“你的家小,我自會當家人對待,不會讓他們受苦的。至於大漢基業,自有我君臣上下戮力。你就放心去吧。”說著,眼眶中已聚滿了淚花。

帳下有員大將一直沒說話,他是魏延。他覺得責任不能完全由馬謖一人承擔。你丞相明知守街亭是重任,不讓我去,而遷就馬謖。你決策失誤,怎麼不責己呢?但是,這話他沒說。他能說,他敢說嗎?

諸葛亮處死馬謖的消息傳到長安,司馬昭高興他說:

“諸葛孔明果然如爹爹預料的那樣,殺了馬謖。”

司馬懿並不以為喜地撚著胡須說:“馬謖死的窩囊。要說這責任該他孔明擔的。當年劉玄德留有忠告,馬謖不可大用。可他孔明作為統帥,在關鍵時刻,關鍵處所,委之以重任,實是他的失職。他不責自己,以馬謖的人頭搪塞自己的失職,不可恥嗎?每一個有頭腦的蜀將都會有自己的看法的,哈……諸葛孔明呀,你的氣數該盡了。”

諸葛亮兵發陳倉……陳倉魏將郝昭守城有方,固若金湯;司馬懿獻計破蜀;曹真心中嘀咕:這不是羞辱我不是孔明的對手嗎?

蜀漢建興六年秋九月,魏都督曹休伐吳被陸遜大破幹石亭,曹休氣鬱成疾,疽發背而死。

諸葛亮退回漢中後一直關注著曹魏的動靜,今見曹休對吳失利而死,萬分欣喜。自忖兵馬經過半年休整,又補充了糧草,正可出兵討魏,與東吳遙相呼應。即奏明後主,令魏延總督前部先鋒,浩浩蕩蕩奔陳倉道口而來。

魏大將軍曹真聞報,自思年歲已高,欲有生之年再立新功,不能讓司馬懿把自己比成窩囊廢,便向魏主請命,並保舉大將王雙為先鋒。

曹睿準奏,任曹真為大都督,王雙為虎威將軍前部先鋒,發十五萬精兵,會合郭淮、張郃,分路守把隘口,以迎蜀兵。

司馬懿見曹真請命,知道他自感前番失隴西三郡有愧,又忌惱自己奪了功勞,因此急於立功,便不計較。自己隻是暗中作著準備,時刻注視前方軍情變化。

諸葛亮大軍來到陳倉,見有魏兵把守,料想城小兵微,全不放在眼裏,不待安營下寨,便下令攻城,想著進城駐寧、呢。

誰知魏將郝昭守城有方,水來土掩,兵來將擋,使蜀兵傷亡慘重。諸葛亮又使出雲梯、衝車,也無濟於事,俱被郝昭以滾木、油火所破。

諸葛亮見陳倉小城固若金湯,屢攻不下,大傷腦筋,又逢魏先鋒王雙殺來,慌忙派龔起、謝雄先後出戰,皆被王雙刀劈馬下,大將張疑也被打傷。

諸葛亮無奈,采納薑維建議,命王平守街亭小路,魏延守陳倉口;自率大軍以馬岱為先鋒,張苞關興為前後救應,出斜穀奔襲祁山。

曹真屯兵路口,聞報陳倉固若金湯,王雙斬將立功,孔明無可奈何,心中大喜,躍躍欲試,隻等蜀兵來戰。這時,山穀中又捉得蜀兵細作,親自審問,卻原是薑維派心腹來送密書,仟悔前番被俘降蜀之苦衷,約定在蜀營舉火為號,內外夾攻,以贖罪立功。

曹真此刻被小勝衝昏頭腦,早已真假難辨,便高高興興回複薑維,依計而行。就派大將費耀依計望斜穀迎敵。豈料行至半路,陷入埋伏,全軍覆沒,費耀也成了刀下之鬼。

曹真在後聽說前軍覆沒,方知中計,悔之不及,遂退回洛口。

魏主曹睿聞聽諸葛亮放棄打陳倉而奔斜穀,便召司馬懿人宮商議對策。

司馬懿早已得知前方軍情,心中已有退敵之策。便胸有成竹獻計道:“臣有一計,可不費勞兵之苦,大敗蜀兵。”

曹睿一聽,這敢情好,急令:“快快奏來。”

司馬懿娓娓道來:“臣曾啟奏陛下,說諸葛亮此次犯境,必出陳倉,因為從那裏進犯,運糧十分方便。故臣請以郝昭守之。郝昭不負厚望,與王雙大敗蜀兵,使蜀兵不得過。諸葛亮隻有舍棄陳倉,從其它小道運糧。這些小道均狹窄不平,十分艱難,運送一趟至少要一個月。這樣,諸葛亮便會急於決戰。我軍偏偏堅守不出,以逸待勞,不須一月,蜀兵必然乖乖退走。那時候便可諸路關隘一齊出擊,諸葛亮定可生擒。”

曹睿聽了,連連點頭,道:“愛卿既有先見之明,可自引一軍,依計行事。”

司馬懿忙說:“臣不請戰,不是不願效命。一是耽心東吳乘虛人寇。二是給子丹個立功機會。懇請陛下降詔,令子丹堅守諸路隘口,切勿出戰。如蜀兵退走,應查明虛實,不可貿然深入,以防中諸葛亮詭計。”

曹睿便下詔,遣太常卿韓暨持節告誡曹真:“務在堅守,切不可戰;蜀兵撤退,謹慎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