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端州百姓對包拯的廉潔清正,十分感動,但又感到很過意不去;於是有人偷偷向包拯的家人包興送了一方端硯,請他轉交給包拯。包興深知包拯不會接受,但又無法拒絕群眾的盛情,隻好私行接受,藏於行囊之中。但不料此事被“天神”覺察,他們認為不應以此玷汙包拯的清白。於是,“玉帝”派雷公風神去向包拯示警。當包拯乘坐的船行進到羚羊峽口時,突然雷聲隆隆,狂風大作,江水翻滾。包拯自覺在端州未做什麼損害公道之事,於是查問包興,行李中是否挾帶公物,包興隻得將私收端硯的事說了,並捧出那方端硯,包拯接過來,順手把它拋入江中,霎時風雷停息。波濤平靜後,水中湧起一座沙洲,所說即是那方端硯所化,故當地人稱之為“墨硯洲”。這類似神話故事的傳說,生動地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清廉的包拯的讚譽。

中國古代曆史上這種不計個人得失的清官廉政的事例還有許多,他們這種廉潔奉公的行為,實質上是一種大公無私、不計個人贏利的高尚情懷。在今天的現實社會當中,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學習這種行為與精神,朋友之間的糾紛就會減少,公眾的利益就能得到保護,我們的社會也就能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

第二,謙遜大度。俗話說“海闊能容百江水”,“謙虛者能夠走遍天下”。謙虛的態度,大度的胸懷能使你廣贏天下朋友。古今中外的許多偉人正是靠這種美好的品質,取得了交際的成功,贏得了古人的稱讚。

大科學家富蘭克林,在參加本雪爾文尼亞的議會竟選時,出現了極大的困難:原來有一位新的議員,對他發表了一篇很長的反對演說,在那演說的辭意裏,竟把富蘭克林批評得一文不值。遇到了這樣一位出乎意料的對手,是多麼棘手的事呀,那該怎麼辦才好呢?

富蘭克林後來回憶說:“我對於這位新議員的反對,當然不高興,可是,他是一位幸運而有學位的紳士,他的聲譽和才能,在議院裏很有地位。然而,我絕不對他表示卑陋的阿諛,用以取得他的同情與好感,我隻在隔日之後,運用了個別適當的方法。我聽有人講起,他藏書室裏有幾部很名貴、很珍罕的書,我就寫了一封簡短的信給他,說明我想看看這些書,希望他慨然答應,借我幾天。他立刻就把書送來了。大約過了一個星期,我就將那些書送去還他,另外還附了一封信,很熱烈地表示了我的謝意。他以前從不和我談話的,可是,當我們下一次在議院裏遇見的時候,他居然跑上前來,和我握手談話了,而且非常客氣,並對我說,在一切事情上都要幫我忙,於是我們逐漸成為知己,有了美好的友誼”。

美國有位著名的廣告家斯坦頓,忽然覺得一位老朋友漸漸地和他疏遠了,幾乎斷絕了和他的來往。因為這位朋友是位工程師,於是廣告家就去請教他審查一幅新建水管裝置的計劃圖,並且希望他指教一些意見。那位工程師接受了水管裝置計劃圖,出乎斯坦頓意料之外,他非常勤奮地工作著,並且立刻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見議,連同圖樣一切送還於他。從此以後,兩人的老交情,得到了恢複和發展。

美洲太平洋鐵路建築師史密斯少年的時候,也有過類似的經曆。當時他的職業是販賣皮貨,不得不和一個與他有仇的獵戶做朋友。為了緩和矛盾,他利用一次機會,向那獵戶借宿一夜。不料一夜住過,兩人的仇恨完全消釋了,而且還變成了知己。

美國前總統林肯對伊裏諾州群眾的演說,是以謙虛大度贏得朋友的又一成功例子。“南伊裏諾州的同鄉們,肯特基州的同鄉們,密羅裏的同鄉們:聽說在場的人群中,有些人要和我為難,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我也是一個和你們一樣爽直的平民,那為什麼我不能和你們一樣有著發表意見的權利呢?好朋友,我並不是來幹涉你們的人,我也是你們中間的一人,我生於肯特基州,長於伊裏諾州,和你們一樣是從艱苦的環境中掙紮出來的。我認識南伊裏諾州和肯特基州的人,我也認識密羅裏的人;因為我是他們中的一個;而他們也應該比較清楚地認識我。他們如果真的認識了我,他們就會知道我,知道我並不想做一些對他們不利的事情;同時他們也決不再想對我做不利的事情了。同鄉們,請不要做這樣愚蠢的事,讓我們大家以朋友的態度來交往,我立誌做一個世界上最謙和的人,決不會去損害任何人,也決不會幹涉任何人。我現在對你們誠懇要求的,隻是請你們允許我說幾句話,並請你們靜心聽著!你們是勇敢而豪爽的,這一點要求,我想一定不致遭到拒絕。現在讓我們誠懇討論這個嚴重的問題吧……”這篇成功的演說,不但消除了過去的隔閡,而且林肯後來政治上的成功,得力於這些同鄉的擁護還不少呢。

總之,這些人物的交際所以能成功,就在於他們能尊重對方,或者是通過謙虛的學習、誠心的求教,或者是登門拜訪,開誠布公,這種誠摯的感情和謙虛的態度,能給人帶來信賴、踏實和愉快;他們的成功還在於能不計個人得失,寬以待人,這在交往中就給了別人一種寬鬆、回旋的餘地,它在交際中常常是非常必要的。

(3)熱心助人,與人為善

熱心助人、與人為善不僅是廣交朋友的要素,而且是一條包涵德行美的處世原則。《孟子·公孫醜上》曰:“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多做好事,善意幫助別人,是青少年朋友交際美的原則。

第一,克服利己主義,樹立遠大理想。俗話說“船靠水來水幫船”。人的本質在於他的社會性,我們不能離群索居,每個人都要靠他人、靠社會群體的幫助才能生活。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對社會有所貢獻,對他人有所幫助。常言道:“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就是說,在社會中,我們都是相互幫助、相互依靠的,任何人離開了社會,離開了他人的幫助,都將無法生存。尤其是在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發達,使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而我們每個人卻隻能從事某一項分工,所以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依靠社會、依靠他人。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封建社會極端個人主義的哲學思想,它的中心思想是“為我”。今天,雖然社會已經發展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彼此依存的高度社會化階段,但這種以一己之利,不顧他人死活,甚至把個人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行為,還存在著。怎樣看待這種行為,青少年朋友在現實當中,如何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係呢?我們看看偉人們是怎樣做的。

給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的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是這樣對待個人利益的,他說:“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作生活目的本身——這種理論基礎,我把它叫豬欄的理想。……人們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標——財產、虛榮、奢侈的生活,我總覺得都是可鄙的。”

夏明翰烈士“殺頭不要緊,隻要主義真,殺了我一個,還有後來人!”是一種為革命獻身的崇高精神。隻有徹底拋棄了個人主義,以偉大的社會理想作為自己的理想,才敢於為人民、為事業犧牲自己的生命。

有人認為,現在是經濟開放的時代,“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不合時宜了,是過時了的舊觀念。實踐證明,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大家都知道,在經濟領域中,必須遵循價值的法則,否則就要受到經濟規律的懲罰。但是,如果把這一經濟法則運用到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係上,就等於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金錢化、庸俗化,這不是對人性的侮辱、對人格的玷汙嗎?不符合道德原則的,同樣要受到道德法則的懲罰。可見,隻有徹底拋棄利己主義,才能樹立遠大的理想;隻有徹底拋棄利己主義,才能自覺自願地幫助他人,與人為善。

第二,熱心助人,與人為善。青少年朋友處在人生道路的起步階段,是樹立理想、開創人生道路的關鍵時期。隻有樹立遠大的理想、以崇高的道德準則要求自己,才能把自己定在一個更高的起跑線上,才能謀求更大的發展,也才能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使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最大的實現。

具有崇高的道德美,就會使我們不帶任何個人目的,也不從功利出發,能以一種做人的義務和責任,去幫助他人,為社會做好事。在社會大家庭中,難免有朋友遇上困難、有同誌需要我們寬慰、有受災地區的人需要我們援助。這時,我們應該伸出友誼之手,助人一臂之力。

當無情的大水圍困了災區人民,衝毀了他們的家園,衝走了孩子們的校舍,是全國各地的人民寄來了捐款,寄來了衣物,寄來了孩子的學習用品……誰說今天的道德淪喪,誰說今天的人們以金錢換取幫助?這些事實是最有力的回答。在我國邊遠地區,因為貧困有許多孩子不能上學。在為“希望工程”獻一份愛心、做一份貢獻的活動中,許多青少年朋友把自己一點一點積攢起來的零錢,捐給了“希望工程”;有的還把自己心愛的圖書、玩具寄給山區的孩子……這種團結友愛的精神,體現了今天人與人之間善美的關係,在這環境裏生活、學習和工作,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更能給人一種團結上進的鼓舞力量。

現實生活中,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些都是人類高尚道德情操的體現。其中有些事例與情節是非常感人的。

1993年某報報道了這樣一則新聞,在我國某省一個僻遠山區,一家兩代人養活了一個日本士兵。事情是這樣的:抗戰勝利後,日本無條件投降,部隊開始撤退。當時有個日本士兵,由於腦子出了問題,掉了隊,一個人在荒山野嶺裏轉遊,好幾天沒吃東西,餓得頭暈目眩。這天,遇到一位上山打柴的老農,日本士兵走上前來,伸出雙手,向他討東西吃。這位農民恨透了日本鬼子,當他看見這個日本士兵時,恨不得立刻把他揍死。可是見這個日本兵衣衫襤縷、麵容憔悴、跪地討食,一種人道主義精神使這位農民產生了憐憫之心,於是他從懷裏掏出幹糧,分給他吃。日本士兵狼吞虎咽地吃完以後,仍然眼巴巴地看著他,顯然是沒有吃飽。他無奈,隻好把懷裏剩下的幹糧全部拿給他吃。但是,日本士兵好象抓住了救命的稻草,這位農民走到哪兒,他就跟到哪兒,甩也甩不掉。沒有辦法,隻好把他帶回家裏。回到家後,家人和鄉親都想不通,建議把他處死。這位農民對大家說:“他也是一個日本的窮苦百姓,被迫應征入伍,同樣是日本軍國主義的犧牲品。現在日本已經投降,我們不能虐待俘虜,何況他現在病成這樣……”於是這個日本士兵就在這位農民家裏住了下來,一住竟是半個世紀,其中所經曆的酸甜苦辣,更是感人肺腑。

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糧食緊缺,人人吃不飽,但每次做好飯,都是這個日本人先吃,因為他在戰爭期間大腦受傷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不能正常思維,還失去了語言功能,若不給他吃飽,他就哭鬧。所以,他們每次都盡量讓他吃飽。文化大革命期間,有人告這位農民是裏通外國,他因此挨了不少批鬥。七十年代,這位農民去世,臨終前,他囑咐兒子,一定不要嫌棄這位日本大叔,將來有條件,要設法替他找到親人。這位農民的兒子,謹尊父言,對日本大叔照顧的很好。直到九十年代初,有個日本訪華團來到該地觀光、訪問,農民的兒子才在有關領導的協助下,見到了訪華團的負責人,向他們陳述了此事。訪華團回國後,經過登啟示、做調查等多種途徑,後又通過科學鑒定,終於找到了日本士兵的弟弟。後來,日本政府有關方麵把這位流落中國、當時僅二十幾歲現在已是白發蒼蒼的七十多歲的老人接回國。此事披露後,在中、日兩國都引起了轟動。日本人民對中國農民這種崇高的人道主義、國際主義精神飲佩不已。士兵的弟弟發來邀請信,欲接這家農民的子女赴日留學,並在這位農民的家鄉投資,支援他們的經濟建設,以表示對中國人民的感謝。

中國農民祖孫三代,能夠克服重重困難,撫養一個曾經侵略過自己國家的外國人達半個世紀之久,其崇高的品質、善良的心地、與人為善的行為,不正是一種人類高尚美的體現嗎?

(4)堅持正義,主持公道

堅持正義、主持公道就是做人、做事應該符合道德規範,遵循倫理原則,堅持是非標準,也就是敢於支持、擁護正確的、合理的事情,敢於反對、駁斥錯誤的、荒謬的、不合理的。然而,現實生活當中,經常會出現一些使人左右為難,阻礙你堅持正義、主持公道的因素。比如,違法亂紀的正是自己的熟人或親戚,能否堅持真理,不偏不倚,以事實為依據,以公理為準則進行判斷,往往是你取信於人的關鍵。

堅持正義,主持公道包含兩方麵的意思,即:堅持正義、秉公辦事;不趨炎附勢。

首先,堅持正義,秉公辦事。在交際中,一個人能否從道德規範出發,堅持是非標準,往往體現一個人是否具有原則性。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為人處世不講求原則,遇事不能堅持正義,而是各打四十大板,這種“和稀泥”的和事佬態度,在交際中,不能算作美的品德,因為它往往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我國古代曆史上,有不少堅持正義、秉公辦事的事例,至今仍然值得我們學習。

海瑞在浙江淳安當知縣時,總督胡宗憲的兒子經過淳安,嫌驛站的馬匹不稱心,竟喝令爪牙把驛吏捆了倒掛在樹上。海瑞得到稟報,立即帶人來到驛站,明知來人是胡宗憲的兒子,卻變著臉色對圍觀的百姓說:“上次總督出巡時再三布告,叫地方上不要鋪張浪費。你們看這惡棍帶幾十件裝滿金銀財寶的行李,怎麼會是胡總督的兒子,一定是假充的,要嚴辦!”海瑞把胡公子的金銀財寶全部充公、上繳國庫,又寫信說明情由,連人帶行李一並送交胡宗憲。胡宗憲氣得說不出話,但自感理屈,又怕海瑞把事情鬧大,隻好忍氣吞聲。海瑞堅持原則,處事公道,又能講求方法,深得人民的愛戴。

陳執中是宋仁宗時的宰相,他不徇私情,秉公辦事,在曆史上傳為美談。陳執中有個女婿不學無術,無法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一天,他跑到嶽父那裏,想打通關節。陳執中問道:“不知賢婿來為何事?”女婿正愁無法開口,見嶽父發問,便接口說:“小子此來一是給您老人家請安,二是嘛……隻因小子學識淺陋,恐今生難攀龍門,望嶽父大人行個方便,提攜一下……”陳執中早已明白了女婿的意思,還沒等女婿說完,他就說:“官職是國家的,並非哪一個人自己所有,更不是臥室箱籠中什麼物件,可以隨便拿走,賢婿怎麼能夠輕而易舉地得到呢?要想做官,也並非難事,隻要刻苦讀書,一心上進,不愁榜上無名,望你努力吧!”

其次,不趨炎附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能遇到一些見風使舵的“勢利眼”。他們就象人們所比喻的“牆頭草”一樣,誰有勢力就為誰講話,誰的一邊有利可圖,就倒向誰,但一旦倒台,他又踩上一腳或跟著大夥瞎說,總往人多的一邊靠。這些人都是丟棄人格的投機商,雖然可能得勢一時,但終究是要失敗的,因為沒有人願意同他交往,就是在台上的當權人物,見到這類人也會提防三分的。拿破侖曾經說過:高喊擁護你的嘴和高舉讚同你的手,或許正是叫喊反對你和狠狠打擊你最厲害的嘴和手。這正是提醒當政者,要提防和分辯這種趨炎附勢的勢利之人。

古今中外許多事實都證明,趨炎附勢並沒有使你獲得更多利益,它丟掉的不僅僅是人格,而且還有你所擁有的一切。

揚溥是我國明代官員,他嚴斥巴結奉迎,獎掖正直不阿,忠於職守,德高望重,與揚士奇、揚榮被譽為當時的“三揚。”一次,揚溥的兒子從家鄉湖北來京看望他。他問道:“你一路上所見所聞,哪一個守令較好呢?”兒子說:“兒過江陵,此地縣令最不好”。“為什麼呢?”兒子說:“一路上所有州縣的守令,無不美酒佳肴,親自陪我,而唯獨他對我的招待最為簡慢。”揚溥一聽,勃然大怒,命人先把兒子打了四十大板,然後嚴厲地教訓兒子:“你知道為什麼責罰你嗎?今天若不教訓你,將來揚家必定敗在你的手裏!你是什麼飲差,一路上如此猖狂!不錯,古往今來,不少人做了大官,往往根據下屬對他巴結奉迎的程度和與他關係的親疏,濫施自己的權威和恩澤。他們的子弟也總是憑借父兄的地位和權勢,狐假虎威,為非作歹,欺壓良民,謀取私利。這是以權謀私,破壞國家的行為。沒想到你小小年紀竟也學會了這一套!你憑什麼要求一個朝廷命官對你特殊照顧呢?誰允許你濫用我的地位和權威呢?你以為那些巴結你的守令都是好人?其實他們都在利用你,在危害你。你想,你小小年紀,無權無勢,他們為什麼巴結奉迎你?他們分明是在打我的主意,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江陵縣令範大人恰恰是好人,他維護了我,也愛護了你,你應該尊重學習這樣的人才是。”揚溥的話不僅教育了兒子,也給我們講清了這其中的道理,揭穿了趨炎附勢的卑鄙行徑,提醒人們小心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