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泳運動的起源與發展(1 / 3)

遊泳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世界遊泳活動的起源和發展

人類在布滿江、河、湖、海的地球上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和水發生關係。在生產勞動和同大自然作鬥爭的過程中,產生了遊泳運動。從五千多年前的古代陶器中,可看到雕刻著人們潛入水中獵取水鳥及類似現代爬泳的圖案。這說明早在五千多年前,人類就開始了遊泳活動。可是,由於中世紀的科學和宗教意識的束縛,人們視遊泳為危險而有傷風化的舉動,致使到十八世紀,古代遊泳技術已保存無幾。

十八世紀後,遊泳作為一項娛樂活動再次興起,最風行的當數英國。1837年在倫敦已建成六個遊泳池,同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遊泳組織——英格蘭國家遊泳協會。

當時最時髦的泳式是“狗刨”,後來人們又創造了蛙泳。1844年,一批來自北美的印第安人參加了在倫敦的遊泳表演。他們中的弗萊因·古爾,采用“爬式”,以30秒遊完了130英尺,這相當於50年後的世界紀錄,這種“爬式”正是現代自由泳的雛形。

1862年,英國的一個遊泳俱樂部在倫敦的體育館舉行了曆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次有組織的正式比賽。到1869年,英國業餘遊泳協會成立時,參加這個協會的遊泳俱樂部已達300多個。

十九世紀末,出現了三位偉大的遊泳家,他們是英國的亞瑟·特拉文、馬·韋布和弗雷德裏克·卡維爾。

特拉文1860年赴南美,從當地印第安人那裏學會了兩臂輪流出水,兩腿保持“剪”式的“大爬式”,這種新技術很快傳遍英倫三島,後來這種遊泳法就用他的名字命名。英國船長馬·韋布於1875年8月24日到8月25日成功地遊過了英吉利海峽,成為曆史上第一個遊完全程二十英裏的人。這次橫渡曆時21小時45分。

另一位遊泳家卡維爾曾以蛙泳獲得過英國遊泳比賽的桂冠。繼韋布橫渡英吉利海峽後,他於1877年在海浪中奮戰12小時 15分,但因在距岸50米時,求助木船而前功盡棄。第二年,他在澳大利亞建立了澳洲第一個遊泳池,開始了教授遊泳的生涯。1900年前後,他在澳洲南海岸學會了當地居民兩腿上下交替打水的遊泳新動作,傳給了自己的六個兒子。不久,這一“澳大利亞爬式”遊泳聞名於世。

1902年,卡維爾的長子理查德回到故國,他以有力的上下式打腿動作創造了58秒6的100碼自由泳世界紀錄。第二年,卡維爾的另一個兒子塞德尼應聘到美國,在舊金山奧林匹克俱樂部擔任遊泳教練。他的學生斯科特·利銳在短時期內連賽十七次,每戰皆捷。1905年,他成為美國第一個在一分鍾內遊完100碼的運動員。後來其對手契·丹尼埃爾斯到舊金山拜塞德尼為師,但他沒完全照搬塞德尼的動作,而是強調了動作的協調,注意腿、臂配合,確定了六次打腿和兩次劃臂的爬泳技術。1906年他連續兩次打破100碼自由泳世界紀錄,又連續四年囊括全美遊泳錦標賽從20碼到一英裏比賽的第一名。他共獲得過33次冠軍頭銜和四次奧運會獎牌。1910年4月7日,他把100碼世界遊泳紀錄縮短到54秒8。這樣,人們把這個當代最偉大的遊泳者的泳式稱為“美國爬泳”。

1896年,現代奧林匹克的聖火重新點燃的時候,遊泳被列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

除奧運會外,另一項最重大的遊泳比賽是由國際業餘泳聯主辦的世界遊泳錦標賽。這個比賽始於1973年,包括遊泳、跳水、水球、花樣遊泳四個項目。現代經濟的發展,科學研究的日益深入必將推動遊泳的不斷發展,使之更加蓬勃興旺。

遊泳——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產物

據史籍記載,古代的遊泳有三種:其一,在淺水裏活動,叫涉;其二,在水麵上漂浮,叫浮;其三,潛入水裏,叫沒。《列子》上記載一種“沒人”,解釋說是“能深入水中者謂之沒人”。《列子》又說:“……彼中有寶珠,泳可得也。商丘開複從而泳之,既出果得珠焉。”看來,入水采珠的人當然都是些遊泳高手了。

古人遊泳除了生存需要外,也把它作為休息和健身的活動。《論語》上記載了孔子遊泳的故事。孔子說過,遊泳是“樂而得其所也”。《列子》上還記載了他和顏回講過一大套遊泳的道理。其中有一條說“能遊者,輕水也”。意思是說能遊水的人都是不怕水的。“之乎者也”的孔子也對遊泳活動有研究,這倒是許多人意想不到的。

古人在長年的遊泳活動中,創造出許多獨特的花式:如狗爬式、寒鴨浮水、水上漂、紮猛子(潛水)等等。元人雜劇《來生債》一折有段戲文:“好大雨,水浮、水浮;水分兒浮,狗跑兒浮、觀音浮、蛙兒浮。”文中的什麼“浮”就是指不同的遊泳花式。其中“水分浮”大概是自由式,“狗跑兒浮”大概是“狗趴式”,“蛙兒浮”很可能是蛙式。可見這些遊泳花式早在六百多年前的元代,就已經見諸記載了。

遊泳,又是我國古代的軍事體育項目。據記載,宋朝就建立了一支專在水上作戰的軍隊,叫做“船軍”。士兵都是習水善遊的好手。周密《武林舊事》一書記載了南宋“船軍”訓練情景:“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並有乘騎弄旗標槍舞於水麵者,如履平地……”

南宋時,每到八月中旬錢塘觀潮的時候,還要照例在錢塘江裏演習水戰。這時不僅有精彩的水戰表演、用潛水的技術去破壞敵船的精險場麵,而且還有數百個水軍健兒披發紋身,手執彩旗,出沒於驚濤駭浪中,表演各種遊泳技術,這就是當時的“弄潮”習俗,實際上也就是水軍作戰和遊泳技術的一次大規模訓練和檢閱。

中國古代的遊泳活動

遊泳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

中國是個水網密布的國度,江河湖泊、溪津陂澤,縱橫交錯,數不勝數。且不說《尚書·禹貢》、《山海經》,就以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來說,大小水流,書中就記載有一千二百五十二條之多。

在這一環境中,我們的祖先,要生存,要征服自然,於是,學會了和水打交道。

距今約五千年的原始氏族社會的“仰韶文化”中,就有“舜禹治水”、“刳木為舟”的傳說。當時的農業主要就是漁獵生活。所以,在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就有魚鏢之類的工具。這些都說明,我們的祖先,依山傍水,靠山打獵,傍水捕魚,在與大自然作鬥爭中掌握了遊泳技能。

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中有“遊”、“泳”兩字。“遊”字,甲骨文的字形,像人遊於水中。現存甲骨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癸醜卜,不氵子”(《殷墟文字乙編》九○三二),意思是說,癸醜日占卜的結果表明,今天不適宜遊泳。甲骨文中,還有“永”字,當為遊泳之“泳”的本字。

這些都表明,早在三千多年前,人們已經很好地掌握了遊泳技能。

距今二千多年的《詩經》中,也有許多關於遊泳的寶貴記載。

例如:“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秦風·蒹葭》)。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周南·漢廣》)。

“就其淺矣,泳之遊之”(《邶風·穀風》)。

上述引文中,“遊”,指在水麵上遊動;“泳”,指潛水。就上述所引《詩經》中的例子來看,在當時,遊泳已經很普遍了。

先秦時期,人們不僅會遊泳,而且,還會利用各種輔助工具渡水,其中“壺”,這一輔助工具常見常用。

所謂“壺”,即水葫蘆,渡水時,係於腰間,故曰名“腰舟”。“壺”,《詩經·邶風·匏有苦葉》中的“匏有苦葉”,《國語·魯語》中的“苦匏”,《莊子·逍遙遊》中“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的“大樽”,都是同一物,即“腰舟”,其作用相當於現在的救生圈。

《曷鳥 冠子·學問》:“中流失舟,一壺千金”,“壺”,即“腰舟”。

在先秦關於遊泳的資料中,《莊子·達生》尤其值得珍貴。

《達生》中有僅提到“善泳者”、“沒人”(“沒”,即潛水;“沒人”,即會潛水的人),而且還記載了這樣一段絕妙的故事。原文如下:

“孔子觀於呂梁,縣水三十仞,流沫四十裏,黿鼉魚鼇之所不能遊也。見一丈夫遊之,以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並流而拯之。數百步而出,被發行歌而遊於塘下。孔子從而問焉,曰:‘吾以子為鬼,察子則人也,請問蹈水有道乎?’曰:‘亡,吾無首,長於水而安於水。’”

這段故事,用現代漢語來說,是這樣的:孔子在呂梁一帶遊覽,看到飛瀑直下千尺,瀑底流水急湍,水沫旋渦不止,險流足有四十餘裏長,在這水中,即便是黿鼉魚鼇也無法遊動。忽然,孔子見一個男子跳到水中,不一會,就沉到水裏了,孔子以為這個男子一定是痛不欲生,跳水自殺的,急忙讓自己的學生沿著水流搭救他。哪知道,幾百步之外,這個男子竟浮出水麵,走上岸來披散著頭發,邊走邊發出嘯歌,悠然漫步於塘下。孔子追上去問他:“我以為你是鬼呢,仔細看一下,你原來是人,真神奇呀!請問,你遊泳有什麼妙法呢?”那人回答孔子說:“沒有,我沒有什麼妙法。隻是在水邊生活,於是,我就熟習了水性而已。”呂梁山的山西,屬於北方,一個北方男子的遊泳本領就這樣高,那麼,生活在三江五湖、水鄉澤國的南方人,其遊泳的普及,遊泳技巧之高,就可想而知了。

總之,先秦時期,祖國南北方的人們不僅很好地掌握了遊泳的本領,而且,有些人的遊泳技巧已相當高超了。

據上述典籍所載,早在二千多年前,民間遊泳活動就已經比較普遍了。

在我國古代,人們除自發地到江河湖泊遊泳外,還發展為自發地組織了“水上運動會”。

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卷三《觀潮》一節中寫道:

“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之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誇能。”在這些“吳兒”看來,遊泳是一種極大的樂趣。水中,驚濤如山,彩旗翻飛,健兒數百,出沒如神;岸上,人山人海,鼓聲呼聲,風吼濤湧,何其壯觀!

綜上所述,可以結論如下:

1中華民族有悠久的遊泳史;

2生活迫使人們學會遊泳,而一旦學會遊泳,人們就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強了生存的能力;

3隨著曆史的進步,遊泳逐漸由謀生手段發生成為一種運動和娛樂。

古代遊泳與軍事訓練

在古代,遊泳不僅是同大自然鬥爭的一種手段和勞作後的休息娛樂,而且在軍事上也有重要的實用意義,被曆來的軍事家所重視。

關於這一點,從反映古代軍事生活的一些小說中不難看出。如:《三國演義》寫到周倉駕著大筏,把魏的猛將龐德的小船撞翻,並於水中將其活捉的戰鬥場麵。另外,《水滸》中的浪裏白條張順及阮氏三兄弟等皆為出色的水上名將。他們在水中的技術,使讀者擊掌稱絕。有人說,這出自小說家筆下,恐不足信,那麼,讓我們看看一些史料。

早在周秦以後,封建統治者就把遊泳用於軍事訓練,南方諸國相繼建立水師,實行舟戰,圖謀大業。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管子》、《孫子》等書,把遊泳列為重要的軍事訓練的項目。當時的兵書《六韜·奇兵篇》明確指出要把遊泳做為“奇兵”的一項特殊軍事技術,謂之“奇技者,越深水渡江河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