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贏的哲學概述
現實社會一再向人們昭示:人活著就是在進行一種生存的競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永不停息的競技場。在這種殘酷的競技中,人們不禁要問: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是否要應用於人類社會?麵對生存的競爭,人們選擇怎樣準則:是甘心退出,還是置對方於死地;是同歸於盡還是攜手合作?
古人飽含智慧的哲理啟示我們,要立足於社會現實,在人生的長途中,要取得成功就必須摒棄傳統那種“置對方死地而後生”的觀念,樹立共存共榮的“雙贏”觀念,隻有雙贏理念,才能走出社會殘酷競爭留下兩敗俱傷的陰影,才能進入由於合作而營造的和諧社會之中。
雙贏,是人們智慧的結晶,是對現實的理智選擇,盡管有時我們放棄一點自身的利益;向對方作出一點讓步;多給對方一些實惠,但從全局和整體來看,這種少量的舍棄不僅給對方帶來更大的利益,而且給自身也帶來更大的利益,這就是“雙贏”,是雙贏理念的最好表現。
雙贏,是營造和諧人生和和諧社會的前提和基礎,隻有以雙贏理念,與人合作,互惠互利,才能產生社會的和諧,人情的融合。在這樣的環境和社會秩序之下,人們才能融於社會,融於生活,與他人共創美好的人生。
先哲智慧
翻開悠長的曆史畫卷,我們可以看到明智的先哲們給我們留下了多少閃光的思想精華,啟迪我們如何生活,指引我們如何在坎坷之途中前進。在激烈競爭的當代社會,重溫這些先哲的智慧思想,對我們生活觀念的更新,生存行為的定位是大有裨益的。
1.尋找中庸之道的現代魅力
貴和持中、注重和諧的中庸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儒家學說的基本精神之一。不論人們是褒之,還是貶之,其魅力猶在。無怪乎,一些國學研究者認為:在充滿競爭的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庸之道將成為中國商人的成功法寶,關鍵是商人在實踐中如何理解之、運用之。
中庸之道是儒學創始人孔子早在2500年前,去魯桓公宗廟觀禮時,從一個歪傾的瓦罐獲得的感悟。當時孔子問守廟人,為什麼不把瓦罐扶正?守廟人說:“這是‘佑座之器’——欹,無水時歪斜,裝上一半水就正過來,裝滿水時,卻反而傾倒了。”中庸之道簡單、樸實、無華,卻意味深長,充滿了智慧和辯證法,充滿了人生的哲理。
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給中庸之道作注曰:“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四書·中庸》)令人遺憾的是宋代以後,尤其是明清之際,中國的許多古代優秀文化被糟踏,被曲解,把中庸之道詮釋和演繹成處世圓滑、缺乏個性、毫無主見的代名詞,受到人們的批判。其實,正本清源,中庸之道是一種境界,一種水平,是一種對平凡的超越。如果敢於競爭、敢冒風險的現代商人能夠真正感悟到中庸之道的真諦的話,那麼,他一定能在商場上左右逢源,遊刃有餘。
現代中庸之道,並不否認競爭,而是強調競爭中的和諧及和諧中的競爭,主張東方的王道,而不是西方的霸道。所謂中,就是不要偏激,不要走極端,不要不及,也不要過頭;發了財不要為富不仁,受了窮不要人窮誌短;既逐利,又講義;既不愚忠,也不奸詐;既不讓天下人負我,我也不負天下人;既不好高鶩遠,也不自暴自棄;不卑不亢,不左不右……世界是平衡的。盡管人的本能是在各項利益的比較中選擇自我的最大利益,但是,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隻有在與他人利益的協調中才能實現。商場上決沒有隻賺不虧的事,暫時的虧,有時會帶來長期的賺;一時的賺,有時會引來不斷的虧。商界的競爭不能走向血淋淋、赤裸裸的極端,也不能無所用心、隨波逐流。而應中庸著點、悠著點,保持一顆平常心參與競爭。沒有競爭的和諧和沒有和諧的競爭都是不完備、不正常的。
中國古代有個商人的故事,說的是有兩個商人,一個漫天要價,一個拚命殺價,各執一端,互不相讓,不但生意不成,而且唇槍舌劍,互傷情感。這時走來一個第三者,分別讓買賣雙方的手伸進自己的大袖筒裏討價還價,一殺一抬,一砍一讓,生意成交,買賣雙方皆大歡喜,中間人也從中賺了一筆。居中者有利可圖,有錢可賺,足以說明,心凶則命窮,心狠則財短。
現代商務談判中最核心、最棘手的環節是最終的價格談判。一方總是通過闡述各種各樣的理由,表明所開的價是如何地合情合理,如何地優惠讓利;另一方也總是擺出為談判所收集的各種市場行情,表明這樣的開價是如何地無利可圖。其實,談判雙方都有一本賬,心裏都有上、中、下三種對策。隻要雙方是理智的、客觀的,隻要能在中策上達成生意,雙方彼此是會認可和滿意的。因此,中者成也,端者敗也;中者和也,端者裂也。有些商人非常精明,能言善辯,這無疑是能人高手。但是,在接近最後成交之際,仍無視大局,據理力爭,往往會因小失大。因為,你的中上,必然是對手的中下,這種中下會引發對手的失敗感而放棄這筆生意。高明的商人常常是精明與爽氣兼備,最後的爽氣者名利雙獲,他使雙方都具有成就感,使棘手的談判有一個圓滿的結局。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神韻無窮,充滿睿智。世界的一切並沒有像想象的那麼好,也沒有那麼壞。每個商人都有一把算盤,想要把對方的算盤珠由你如意地撥弄既不可能,也不現實。保持平衡的心態,左右取中,上下求中,方可左右逢源,上下和諧,立於不敗。
2.“和為貴”的現代理念
常言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為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現代中國商人的成功之道。
中國有個典故,說的是戰國時代,秦(秦國)強,趙(趙國)弱。秦王常常給趙王出難題,趙國有個藺相如勇敢機智,聰明過人,總是在關鍵時刻幫助趙王化解難題,深得趙王的信任,很快封為上卿。趙國武將廉頗極為不滿,認為藺相如靠張嘴,居然爬到我頭上,要給他一點厲害看看。藺相如則時時躲避廉頗,猶如老鼠怕見貓似的。對此,許多人困惑不解。
藺相如對手下說,不是我怕廉頗,而是為了趙國的利益。秦國之所以對趙國不敢輕舉妄動,是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將相不和,秦國必然有機可乘。廉頗知道這一切後,深感內疚,並負荊請罪。此後他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將相和,邦國興”。這是就一國而言。就一個公司或企業而言,如果能內部和諧、團結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那麼,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中國有句老話叫“一個好漢三個幫,一道籬笆三根樁”。一個人能力再強、本領再大也不可能孤軍作戰,獨闖天下。個體單幹,永遠成不了大氣候,有人說,中國人一個人就像條龍,三個人一起像條蟲。而日本人一個人時像條蟲,而三個人一道像條龍,無怪乎日本人自稱為“大和”民族。起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和為貴”思想,居然成為日本的民族精神,成為日本商人構建企業文化的重要思想支柱。
在現代社會商人應該有自己的主見和個性。人的本能是樂於個性的展示和情緒的宣泄,隨心所欲是痛快的。但是,人是社會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尊,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在乎別人就是在乎自己。宣泄的痛快往往會帶來宣泄後的痛苦,創造和諧不容易,引起矛盾和衝突則易如反掌。要籌辦一桌宴席是複雜的,要掀掉一桌宴席是簡單的,合作是一種人生緣分,應該珍惜之。但是,正如《三國演義》開篇之首所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與人合作必然有矛盾,有分歧,尤其與能人合作,大家都有自尊心,不可隨心所欲。在商戰中,能人自有能人的價值,看到能人的價值的商人是有遠見的,能吸引眾多能人一道合作的商人是高明的。“士為知己者死”,是中國能人的共同特征,作為業主的商人應虛懷若穀,方能容納百川。要王道,不要霸道。
現代商人的和為貴理念並不是不講原則,沒有衝突。同一個公司發展計劃、同一個銷售策劃,往往有幾種不同的方案,會有不同的認識、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意見,隻有充分地探討、比較、權衡,才能從中擇優,統一思想。在商場上,“一言堂”或“言而無策,議而無決”,獨斷專行或凡事和好都是注定要失敗的。有分歧才有比較,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能產生更好的意見和方案。商人應該具備發掘下屬才幹、歸納下屬思想、調動下屬積極性的能力,使合作者和員工既能保持良好的個性和創造性,又能形成合力和“和力”。
日本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曾與田島先生(曾任索尼公司要職)為工作之事發生了激烈的衝突。田島先生憤然提出辭職,他不願意呆在一個意見相左的公司裏。一般人是不能容忍這種衝突的,但是盛田昭夫則說:“如果您和我在所有問題上都意見一致,那我們兩人才完全沒有必要在同一個公司效力,我們當中才真正有一位要辭職的呢。索尼公司之所以能不犯錯誤,將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不正在於你我之間的意見相左嗎!”為了公司的整體利益,任何事都能求大同,存小異。因為同在一個利益共同體內,分則兩敗俱傷,和則相輔相成。
貴和是理念,沒有這種理念,一個係統很容易崩潰。當然,分與和的把握是商人水平的體現,判斷分與和,最忌情緒化,圖痛快。當然,有時候果斷的分,也是為了更好的和,關鍵是決策者的理性定篤。
3.以義為利的處世哲學
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裏仁》)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谘詢孟子:“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這就是義與利的關係及以此處世原則的最早的來源,雖然人們對它們的關係及孔子、孟子的話有不同的理解,但以義為利的思想是他們思想的內核,並為後世接受而運用於實際的準則。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一般應理解為統治人民的管理者(君子),應該明白如何分配成果才合理,才合義;而被統治的勞動者(小人),隻知道自己能得多少利。管理者知道“義”的原則,所以不能隨便取利,“見利思義”、“義然後取”(《論語·憲問》),如果不合理,那麼再好的東西也不要,這就是“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孟子回答梁惠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也不是“重仁義輕功利,重倫理輕經濟”的意思,首先梁惠王所說的“利”,趙歧、朱熹都解釋為“富國強兵”,顯然是指公利。因此,孟子那句話的意思應理解為“梁國的富國強兵並非先務,當務之急是推行仁義”。因為“苟為後義而先利”,就會造成“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的後果。從全文出發,那“上下交征利”,是指上下級之間互相取利,也是指各級官吏交相向百姓榨取財利。這樣就失掉了正常的經濟秩序,必然激化各種矛盾,導致國危。孟子主張的“先義”,就是關於經濟秩序的政策或製度。而他所謂的仁政,也以正經界,均井田、“分田製祿”、“製民之產”為中心內容。農業則征什一之稅,商業則“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任人民以時捕魚采樵。這些關於生產、分配方式的主張,是孟子遊說諸侯的中心議題,據孟子對仁義關係所下的界說,也可知其屬於義的範圍。“仁,人心也;義,人路也。”“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仁是居心之安宅,而義是所由的道路。則知以仁愛為原則的王道仁政,所由實現的道路,正是通過製定有關生產與分配的政策或製度,也就是由義來實現的。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儒家重義,就是看重與“利”有關的合理的生產與分配的政策或製度,輕利,就是輕視那些與合理的生產與分配製度相抵觸的那一部分私利。籠統的認為輕利是不要利,或者以為利不重要,可有可無,這不是儒家的思想。
其實,儒家看重公利,孔子對老百姓主張實行“富之”的政策,提出“因民之利而利之”,這就是興公利。也說“義以為上”,重視的正是國計民生的經濟製度。孔子說:“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所要推行的也正是這一“因民之利而利之”的政治經濟主張。孟子主張“製民之產”,通過“薄稅賦”等政策使民“富”起來。他又提出:在市場上劃出地方免稅提供給商人儲藏貨物;如果貨物滯銷,就依法征購,不使積壓;在邊境口岸設立關卡,對往來商人隻稽查不征稅,以發展商業。所有這些,都說明孔孟十分看重公利。他們的“重義輕利”是針對統治者說的,是要求他們以仁義為重,不與民爭利。孔子十分痛恨統治者們為了私利去搜刮民脂民膏,為了私利驅趕民去當炮灰,發動不義之戰。他把這種行為斥之為“苛政”,並說“苛政猛於虎”(《禮記·檀弓》),他要求統治者對老百姓“斂從其薄”(《左傳(哀公十一年》),當冉有為季氏“聚斂”時,孔子不僅罵冉有“非吾徒也”,而且發動其弟子對冉有“鳴鼓而攻之”(《論語·先進》)。孟子把陷民於饑寒的統治者罵為“率獸而食人”。《孟子·離婁下》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又說“愛人者,人恒愛人”。這些話都是從維護統治地位出發,告誡統治者重義輕利,即注重仁義,注重民利,不與民爭利。它體現了儒家王道政治的基本要求。
儒家尚且重義輕利,即注重仁義,注重民利,不與民爭利。那麼,我們共產黨人更是應無一己之私利,要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實利。今天,我們製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就是看人民是不是得到利益,人民是不是滿意,人民是不是擁護。如果是,則雙方滿意,謂之雙贏。
其實,儒家也承認正當的私利。孔夫子辦學,要收取束,每個學生得給孔子十塊幹牛肉。可見儒家並不是反對一般的私利,正當的私利可以得,不得也不對,立功不受賞,升官不增祿,當得不得,應取不取,都不是儒家的主張。孔子說:“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論語·微子》)就是說,君子當了官,就是管理者,管理者的責任就是合理的分配各方麵的利益,首先是物質利益。在現代管理中,我們要對被管理者給予激勵,也必須堅持物質利益原則,給勞動者以物質利益,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所決定的,人們進行社會活動,直接地或間接地都是為了物質利益,這是馬克思主義關於曆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也證明了實行物質利益原則的必要性。不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儒家隻反對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利。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裏仁》)還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孟子也說:“安富尊榮”,如果不合乎義,就是“祿之於天下,弗顧也,係馬千駟,弗視也”。(《孟子·萬章》)根據儒家的觀點,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獲利,是義。科學家賣發明專利,獲得很多錢,這是合理的,是義;企業家承包企業經營有方,賺了很多錢,按合同提取利潤分成,錢雖多,也是義,如果拿出其中部分錢去讚助文化教育事業和慈善事業,那也是義;如果不取,反而不義。這應該是21世紀管理者所要注意的問題。實際上,這是按勞分配原則的具體體現。該取不取為不義;不該取而取,更為不義。從現在看來,不義的表現很多,拜金主義驅使人出賣道德良心和人格。為了金錢,有的人不講職業道德,製造假冒偽劣商品,甚至不顧他人死活,製售假酒、假藥、假食品;為了金錢,有的人不顧國格、人格,叛國投敵出賣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情報;為了金錢,有的昧著良心拐賣婦女兒童,有的人不顧廉恥和人格,屈膝賣笑,出賣肉體。在拜金主義者眼裏,“人”已經成了單純的“經濟動物”,什麼肮髒的交易都可以成交,隻要有錢。我們有少數管理者以權謀私,為了達到貪汙受賄的目的,挖空心思,絞盡腦汁,不斷改變犯罪手法。有的采取“三人不談事,兩人不簽字”、“一對一”、“二人轉”的手法,偷偷摸摸地幹;有的打著改革開放的旗號。借用集體的名義,堂而皇之地幹;有的以“借”為幌子,或以傭金,信息費、手續費、勞務費為理由,躲躲閃閃地幹;有的為了轉移目標,慫恿家屬子女出麵,“曲線受賄”,拐彎抹角地幹;有的還通過電腦等新技術作案等等,這些犯罪形式和手法,具有極大的隱蔽性、欺騙性和破壞性。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玩弄法紀,對抗法紀。“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這些無法無天的犯罪分子,最後還是一個個被挖了出來,被人民繩之以法。古語說得好:多行不義必自斃。因此,我們看重以義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