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數學學習的基本環節
在校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課堂學習一般由四個環節組成:首先要聽老師的課,這就是聽課的一環;為了消化和掌握課堂上所傳授的知識,需要做練習,這就是作業的一環,為了進一步把所學的知識鞏固起來,並了解其內在聯係,需要記憶和歸納整理,這就是複習的一環;為了使下一節課學得更主動,事先需要閱讀新課,這就是預習的一環。這四個環節的每一部分都有它的獨立意義和獨立作用,而各部分之間又相互銜接,相互影響,相互製約。這四個環節組成一個小循環,也就是一個學習周期。學習的周期就是學習的車輪運轉一周的軌跡,善於學習的人應該從車輪運轉一周的撤印中找到它的起止點和中間環節,把四個環節組成定型的學習周期,組成一個學習係統,使每個環節都能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這樣就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數學學習的基本過程
學生學習獨立新知時,一般要經曆以下五個基本步驟。
第一步,對所學知識——事、物或數的變化發展過程進行初步感知。
如考察事、物的存在、演變的條件與過程;參與對所學知識的演示、操作與實物及再現事物的存在、變化和發展過程,進而獲得對所學知識的初步感受。
第二步,再現演示、操作、實驗的全過程。
經過對比或類比分析,進行初步整理,使所學知識的本質概念在頭腦中產生一個既清晰又模糊的印象,即形成表象。
第三步,學習課本。
在課本的啟發下,結合自己的體驗,用最能表達自己感受的語言把所學新知識變化、發展的條件、規律和結果恰如其分地表述出來,形成清晰而完善的概念。
第四步,運用多種方法,熟記並進一步深化對概念的認識,使知識逐步向能力轉化。
第五步,參與各種練習。
進一步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領會,一方麵完成其向能力的轉化工作,另一方麵促進智力水平的不斷開發與提高。
學生學習半獨立新知的過程同前述獨立新知和擴充新知的學習過程基本相同。其具體的實施步驟如下:
按觸和初步認識新知——建立感性認識
↓↓
開展聯想——形成新知表象
↓↓
探究新舊知識的內在聯係——第二次感知
↓↓
抽象概括新知本質特征——向理性知識轉化
↓↓
記憶新知——鞏固
應用新知——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重視學生學數學的基本過程的研究,對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學法指導,提高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