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三類讚助方式相對應的,是職業選手金字塔形的生活狀況。這和娛樂圈的狀態是一樣的。”一位電子競技界的讚助商告訴記者,通過“朋友”讚助的,往往是一些剛剛出道的年輕選手,沒有穩定的隊伍和圈子,也沒有名氣,因此就求個提供基本食宿,有比賽可打就行了,大部分人是在這一層;等到技藝初成,就會被一些網吧相中,除了食宿外,還能有些微薄的收入;真正有名的隊伍,就會瞄準高水平的比賽,或者被知名的廠商讚助。在這個圈子裏,通常打進國內比賽前三名的,每個隊員可以分到幾千元,而如果被大廠商選為經常性讚助的隊伍,每人每月也有3000元~5000元的收入。有的則還可能成為一些產品的代言人,參加一些商業活動賺取收入。
“但最後的情況隻是鳳毛麟角,像孟陽那樣一次拿到100萬元的選手真的隻是‘不世出’的幸運兒。”高揚告訴記者,“絕大多數人過得很苦,有口飯吃就不錯了。
對於年輕選手來說,如果不出大名,24歲後也就隻有該幹什麼幹什麼去了,在這裏積累不了將來發展的資本”。
的確,根據今年年初國內某門戶網站和媒體對國內50位著名競技選手的調查,
他們2004年的平均月收入僅僅在1500元~3000元之間,而最重要的收入進項——比賽獎金,最多的隊伍是13.8萬元,而其他的隊伍隻有2萬~8萬元(分配到各隊員以後,個人實際平均收入增加幅度並不大);最多的個人收入是孟陽的103萬元(請注意,其中100萬元是那次特殊的挑戰賽所獲得,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那次特殊的機遇,即使是最頂級的孟陽一年的獎金收入也不過3萬元左右)。這些最著名的選手的年收入情況由此一算便知:並不像先前媒體吹噓的那樣是一條燦爛的“金光大道”。
事實上,標誌一個競技運動是否成熟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是否有大的、長期性的讚助商進入。而國內的電子競技運動,雖然各種企業冠名的比賽看上去很多,但絕對數量還是少得可憐,絕對養不活這麼多想進入職業圈的人。
一個常年讚助電子競技的國際知名品牌廠商告訴記者:“造成這樣的局麵的原因是電子競技在中國還處於一個發展階段,廠商在一次投入之後不會立竿見影地得到更大的利益回報,所以許多商家一直處於觀望態度,不會輕易地去讚助,這種局麵還會持續很久。”
真正的“職業化”還遙遙無期?
對記者的調查結果表示認同並指出這是普遍現象後,中國最早的電子競技選手之一、國內知名度極高的電子競技比賽ESWC的組織工作者洪哲夫認為,現在媒體對於電子競技選手“職業化”的宣傳,是一種別有用心的誤導。
“有些人吹職業化是有目的的。說一年有多少多少億美金的產值,說國家如何如何重視,都是為了自己的小圈子,想把大的資金引進來。”洪哲夫尖銳地指出,“有人把電子競技的職業化進程和意義,抬得過高,吹得過狠,是非常不負責任和別有用心的”。
作為一個著名的電子競技比賽的組織者,記者很驚訝洪哲夫為什麼會說電子競技“職業化”的壞話。
“電子競技本身是一件好事,遊戲可以鍛煉人的意誌和反應能力,幫助人娛樂和交流。這都是毋庸置疑的,這也是電子競技為何蓬勃發展的原因。但是,作為電子競技的組織者,我們的本心是希望大家把它當做一種娛樂活動。
比如我們在國外接觸的一些選手,很多是學業很不錯的大學生和中學生,電子競技玩得好,因此有人找他們,給讚助,他們將電子競技當做一個副業或者兼職,自己的主業仍然沒有荒廢。”
“我最大的噩夢就是害怕一些十幾歲的小孩子對媽媽說:我要去當職業的電子競技選手。媽媽問,打遊戲能當職業嗎?孩子說:媒體上都說了,有人打遊戲都掙了100萬元了。”
洪哲夫十分關心選手的命運的原因,是他對一些急於進入所謂職業圈的年輕人的現狀與前程感到憂慮:
“在三年到五年之內,中國僅有極個別的隊伍可以達到真正的‘職業’狀態,也就是可以以此為生,而且還不是很樂觀。他們的未來更是堪憂。電子競技和很多別的體育運動一樣,選手的反應能力超過24歲就進入了衰退期。但在傳統體育裏,有一個尚可的職業體係去消化這些退役的選手,比如充當教練員、管理者,國家也有一些政策,比如免試進入大學讀書、退役後由組織安排工作等。但電子競技運動是完全沒有這些政策保護的,這些選手除了將來到電子競技公司做做低級的GM外,沒有任何職業的前途,那些什麼成為電子競技教練之類的職業前景,目前還看不到或者說很不明朗。”
業內人士論斷為何如此悲觀?在我們看來,這是因為在國內乃至整個世界範圍內,電子競技都沒有形成自己的成熟職業體係。要想有職業化的隊伍和選手,首先要有成熟的外部環境和職業體係。職業選手要養活自己,或者說有職業化群落出現,還要很長的時間。所謂職業體係的成熟,是商用模式的成熟。有穩定的市場,產生價值,解決就業。職業是整個體係的代名詞,讚助體係、市場體係、媒體體係、觀眾體係、商業模式、手培訓,隻有成熟到這樣的程度,才有真正的職業隊伍出現。
以職業化最成熟的足球運動為例,它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穩定的商業模式和生態體係,除了運動員的培養體係外,還有職業聯賽體係,有體育用品和足球相關產品的開發、球星的包裝、廣告和商業推廣等等。現代足球1863年就誕生了;但標誌其成為主流運動的世界杯1930年才舉辦起來,而職業球員致富、俱樂部發達,也不過是近幾十年間的事情。整個產業的成熟走過了相當漫長的道路。
而看看目前的所謂職業化的電子競技的商業模式,其實還很幼稚,僅僅是一些硬件和電子競技廠商用來宣傳自己的產品形象而已。至於玩家“玩票”組隊和網吧攬客組隊,就顯得更加“幼稚”了。當一個嬰兒在蹣跚學步的時候,各色人等為了自己的目的強行讓他和劉翔比賽,會是什麼結果?因此大多數電子競技選手窘迫的生存狀況,就不足為奇了。
但遺憾的是,眾多懷著自己的競技冠軍夢的年輕人,卻仍然義無反顧地衝進這個圍城中,在紛繁的“欣欣向榮”的圈子中去承受他們本不該承受的壓力,並在壓力中頑強地生存著,為了自己心目中的那個理想苦苦奮鬥著。
在結束采訪坐上返回的公交車上後,記者又想起了洪哲夫說的那些準備以電子競技為事業的孩子。他們說這個時代太平庸,他們說這個時代太壓抑,他們說在這個時代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於是他們最後說:我們去做電子競技選手吧,這是一個脫俗的理想。
但他們或許不知道,想要去做“別樣的人們”,追尋自己的理想,就得做好“走異地,逃異路”、在圍城中那間無門無窗的鐵屋子裏或沉默或呐喊的心理準備。浪漫的電子競技理想,總是用自己的熱血和青春還有慘淡的人生寫就的。我們希望那些懷有電子競技夢想的朋友們,在準備為自己的理想奮鬥之前能夠謹慎考慮自己的決定。
每一個春天,都代表著希望。但對於這些競技選手來說,每一個春天,可能是他們美夢的最後一絲希望所在。
願最後這班開往春天的地鐵,能載他們到達幸福終點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