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說
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陰陽燮理,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
第一套 勝戰計
第一計 瞞天過海
備周則意怠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②。太陽,太陰③
【注釋】
①備周則意怠:防備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讓人鬥誌鬆懈,削弱戰力。
②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此計中所講的陰指機密、隱蔽;陽,指公開、暴露。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在兵法上是說秘計往往隱藏於公開的事物裏,而不在公開事物的對立麵上。
③太陽,太陰:太,極,極大。此句指非常公開的事物裏往往蘊藏著非常機密的計謀。
【按語】
陰謀作為,不能於背時秘處行之。夜半行竊,僻巷殺人,愚俗之行,非謀士之所為也。
【解析】
這一計的兵法運用,常常是著眼於人們在觀察處理世事中,由於對某些事情的習見不疑而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了疏漏和鬆懈,故能乘虛而示假隱真,掩蓋某種軍事行動,把握時機,出奇製勝。“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實屬一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 用來作戰役偽裝,以期達到出其不意的戰鬥成果。
【應用】
在WE中,“瞞天過海”的應用非常廣泛,舉例:任意球、角球戰術。在發任意球的時候,瞄好角度,選擇任意球精度高的隊員,假裝射門,但是打門的時候按方向↓+○,在對方人牆跳起防備你射門的時候,球卻從腳下穿過……同道理,角球時候,選角度、選球員,在對手以為你會發門前的時候突然按X……
此計謀的運用絕不止這些,關鍵在一個“瞞”字上,怎麼才能瞞得住?這是本計謀的關鍵所在。“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幾次假射門後來一次真射門,或者幾次真射門後一次假射門,常常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記住“太陽、太陰”!
第二計 圍魏救趙
共敵不如分敵①,敵陽不如敵陰②。
【注釋】
①共敵不如分敵: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敵人,不如設法分散它而後再打。
②敵陽不如敵陰:敵,動詞,攻打。句意為攻敵所長不如攻敵之短。
【按語】
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如導疏;弱者塞其虛,如築堰。故當齊救趙 時,孫子謂田忌曰:“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搏擊,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解析】
對敵作戰,好比治水:敵人勢頭強大, 就要躲過衝擊,如用疏導之法分流。對弱小的敵人,就抓住時機消滅它,就象築堤圍堰,不讓水流走。所以當齊救趙時,孫子對田忌說:“想理順亂絲 和結繩,隻能用手指慢慢去解開,不能握緊拳頭去捶打;排解搏鬥糾紛,隻能動口勸說,不能動手參加。對敵人,應避實就虛,攻其要害,使敵方受到挫折,受到牽製,圍困可以自解。”
【應用】
WE中,“圍魏救趙”的用處極其廣泛,最典型的用法,那得說是343菱形中場了,用強大的進攻力量來壓迫對手,使對方無法隨意組織起有效的進攻。用強大的進攻來壓製對手的進攻,使對手“救其所必救”,這可以說是最簡單的“圍魏救趙”的例子。
攻其所必救,說白了,圍魏救趙的最簡單解釋就是如此。
第三計 借刀殺人
敵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②推演。
【注釋】
①友未定:“友”指軍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敵、我兩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一時結盟而借力的人、集團或國家。友未定,就是說盟友對主戰的雙方,尚持徘徊、觀望的態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況。
②《損》:出自《易經·損》卦:“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隻要有誠心,就會有大的吉利,沒有錯失,合於正道,這樣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有《象》損卦:“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損”與“益”的轉化關係,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擊敵人,勢必要使盟友受到損失,但盟友的損失正可以換得自己的利益。
【按語】
敵象已露,而另一勢力更張,將有所為,便應借此力以毀敵人。
【解析】
古按語舉了幾則戰例:春秋時期,鄭桓公襲擊鄶國之前,先打聽了鄶國有哪些有本領的文臣武將,開列名單,宣布打下鄶國,將分別給他們封官爵,把鄶國的土地送給他們。並煞有介事地在城處設祭壇,把名單埋於壇下,對天盟誓。鄶國國君一聽到這個消息,怒不可遏,責怪臣於叛變,把名單上的賢臣良將全部殺了。結果當然是鄭國輕而易舉滅了鄶國。三國時諸葛亮獻計劉備,聯絡孫權,用吳國兵力在赤壁大破曹兵。還有,蜀將關羽圍困魏地樊城、襄陽,曹操驚慌,想遷都避開關羽的威脅。司馬懿和蔣濟力勸曹操說劉備,孫權表麵上是親戚,骨子裏是疏遠的。關羽得意,孫權肯定不願意。可以派人勸孫權攻擊關羽的後方,並答應把江南地方分給孫權。曹操用了他們的計謀,關羽終於兵敗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