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教材教法綜合教改實驗報告
數學教學,曆來是使用國家統編教材,教法是以傳統的講授法為主。隨著形勢的發展,傳統教法對於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越來越不相適應,數學教學質量提高不顯著,出路在哪裏呢?隻有走教學改革的路,即教材教法綜合改革之路。
一、實驗概況
1組建實驗
組建實驗領導班子:校長掛帥,教導主任負責,數學教研組長和實驗班的數學教師參加,現在學校領導班子已換了幾屆,但這個領導體製依然不變。
挑選老師:挑選業務過得硬、有相當的教學經驗,在學生中有威性,工作肯幹,責任心強的老師,最好是班主任,這種能“雙肩挑”的同誌擔任,既能教學,又會做思想工作,耿勝利、朱世才、熊學英就是這樣的老師。
2確定實驗班級:
參加實驗的三個年級都是從初一的起始階段開始,一抓三年,這樣既有連貫性,又易於跟蹤檢查效果。
3教材、教法的選定
(1)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盧仲衡先生主編的《中學數學自學輔導教材》,根據教材要求按領讀練習階段、啟發自學階段、自學輔導階段和個性研究階段進行教學,主要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獨立工作能力。
(2)西南師大王秀泉教授主編的《普及九年製義務教育初中數學實驗教材》,按教材要求,采取了王秀泉教授倡導的“指導自學精講法”,一開始就做到“三讀”(即粗讀明大意,細讀知內容,精讀記要領),“三到”(眼到、手到、心到)要求學生做到“看——思——練——記”。
二、實驗過程及其效果
實驗發展的三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是實驗的開始階段采用盧仲衡主編的《中學數學教學自學輔導教材》,經過三年的實驗教學,學生在成績提高、能力成長、習慣遷移和全麵發展等方麵,與對比班或同年級其他平行班相比,都有較大的進步。
1學習成績:
結果表明,雖然實驗班與對比班差距時大時小,但總的來看超過對比班,而且相對穩定。
實驗班的均方差、變異數均小於對比班,說明實驗班學生數學成績的差異比對比班小,即學生成績整齊一些。
2能力成長:
傳統教法偏重於傳授知識,而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傳統教法教師教學是主要的,學生處於被動地位,實驗班徹底改變了這種現象,學生自學是主要的,自覺能力得到很好的培養和發揮。
下麵是一次自學能力測定的對比實驗記錄,兩班分別選上、中、下學生各3名共18人,老師先交待讀書目的後,學生閱讀未學過的三元一次方程組這一節,時間用25分鍾,然後做題30分鍾。
對比實驗記錄表明,學生自學能力的差異:全對率實驗班比對比班平均高22.4%;而全錯率對比班比實驗班平均高13%。這說明實驗班的學生應變能力、知識遷移能力都強於對比班學生。
3遷移能力和全麵發展
由於數學學科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和習慣,學生喜歡獨立閱讀和思考,增強了對各學科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從期末區統考情況看,實驗班除語文接近外,各科都超過對比班,總分高20.7,即平均各科高3.4分。
我們對這兩個班作了分析,每一學科不合格的人數基本相等,即各科的及格率大體相同,而實驗班的各科平均高於對比的原因是優生麵比對比班大,說明有相當基礎知識的學生,加上有一套自學方法後,學習成績得到了進一步的全麵提高。
第一階段的實驗,為以後改革實驗的繼續開展,奠定了基礎,增加了信心,嚐到了甜頭,擴大了影響,吸引著更多的師生到自學輔導的教材教法綜合改革的路子上來。
(二)第二階段:是實驗的發展階段我們接受了王秀泉、陳重穆兩教授主持的西南師大數學係中學數學教改實驗組的建議,采用了王秀泉教授主編的《初中數學實驗教材》及其倡導的教學法。幾年的實踐證明,這套教材是符合學生實際的,對減少兩極分化,大麵積提高學生數學成績,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尖子生的數學素養等方麵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按平行編班的原則,實驗班42人(男22人,女20人),小學入學語文平均成績為85.分(最高89分,最低60分),數學平均成績為93.3分(最高分100分,最低分55分),三年中轉出一人,轉入四人,畢業時實驗班為45人。
經過三年的“自學輔導實驗”的教改試點,按照實驗要求的幾項指標,基本情況如下:
1數學成績大麵積提高。
(1)從省會考看學生數學成績的大麵積提高
實驗班數學成績的班平均水平高平行班6個百分點,優分率高5個百分點,及格率高4個百分點,班上無差生;從分數分布情況看,100分:10人;99—90分:33人;89—85分:1人;在85分以上,屬於優分段的學生共44人,占全班學生的97.8%,最低分75分僅1人,亦屬中分段,無低分段的學生,以上情況充分反映了實驗班數學成績大麵積提高的情況。
(2)從數學競賽看學生數學能力的成長
實驗班參賽學生人數所占的比例大於平行班,天府杯賽為35.55∶16.26;縉雲杯賽為44.4∶36.5,且平均成績高於平行班7.65分或10.31分,從獲獎情況看,實驗班遠遠超過平行班:優勝獎為3∶0,二等獎為6∶2,三等獎為7∶4,這些情況說明實驗班學生的數學參賽能力、數學應變能力都高於平行班,說明學生通過實驗教材的學習,數學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應該特別強調的一點:西師本教材比之於盧仲衡先生主編的教材,就在於尖子生出得來,所以越來越多的教師喜歡使用西師教材。
2學習習慣的遷移和各科成績的提高
自學習慣、自學能力、思維能力的形成和逐漸遷移,不僅數學成績得以鞏固和提高,也推動了各學科均衡的發展和成績的提高,用學生的話來說:“自學教材是一把打開知識大門的好鑰匙”。
3優良班風、優秀班集體的形成:
改革出質量,不僅表現在學習上,良好的學習習慣、自學能力形成的過程,也是學生智力因素(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和非智力因素(動機、興趣、注意、情感、意誌)良性增長的過程。一項成功的教學改革,必然帶來學生整體(心身)素質的改善和提高,個體狀況的改善,濃厚學習興趣,風氣的形成,反映在班上學風、班風,學生的自治能力就大大加強。有了這樣的條件,隻要班主任善於組織、引導,一個優秀的班集體就這樣形成了。這樣的優秀集體,既是改革帶來的一項成果,又是實驗得以順利進行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