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發孩子的潛能(1 / 3)

如何開發孩子的潛能

現代科學證明:人類的潛能是現有能力的10倍以上;而人類大腦組織的成熟,有80%是在6歲前定型的也就是說,幼兒是智力開發、各種才能挖掘的黃金時期。如能把握時機,在這個階段使孩子旺盛的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則生命本來之潛能即能自自然然地激發出來,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天才。

孩子潛能的開發,需要媽媽對孩子進行精心科學的啟蒙教育。而要做到這一點也並非難事,並非一定需要付出昂貴的代價,隻要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做一個有心的媽媽就可以。善於和孩子說話,傾聽孩子的答與問,你就能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放縱孩子的幻想馳騁,任憑孩子的言行飛翔,鼓勵孩子的說話欲望,你就能挖掘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思維力和言語能力;讓孩子聽聽音樂、看看電影、畫畫畫,給孩子一個藝術的氛圍,讓孩子懂得用心靈去感受美,你就能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

3個月大的孩子就可以接受文字刺激了,孩子的學習潛能需要從小開發。

一位美國兒童心理專家正在擺弄一些單詞卡片,一位中國留學生問:“又要做什麼試驗嗎?”

“不,這是給麥克看的。”兒童心理學專家答道。

“這麼早就為他準備識字卡片了,多大開始教他呢?”中國留學生有些奇怪,她知道她兒子才3個月。

“現在。”

“麥克才3個月,教他能記住嗎?”

“3個月就可以了,他慢慢會記住的。”

“那你怎麼知道他記住了呢?”

“我不知道。其實我不在乎他能否記住,也不想知道他是不是記住了。但我知道他一看見這些東西就高興,就笑,這就足夠了。”

“不過孩子太小了,教了也沒用,很快就忘記了。”

“忘記並沒有關係,我想給孩子提供受文字刺激的機會。”在關於是否給孩子提供早期文字刺激的問題上,許多家長都與這位留學生一樣有許多疑問。別說給一個隻有3個月的嬰兒看認字卡,就是讓稍大一些的幼兒們認字,很多家長都認為沒必要。

然而,那位美國兒童心理學工作者在這個問題上卻有獨到的認識:“重要的不在於讓孩子認識多少字本身,而在於給孩子提供接受文字刺激的機會。如果家長的認識是正確的,而且做法也是科學的,那麼,這樣做不僅能盡早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習慣,而且也可以提高孩子對文字符號的感知敏感性。”

許多的研究發現,孩子一出生就有了視覺,有了視覺能力就有了接受視覺刺激的能力。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視覺能力,他才開始有了認識外部世界的能力,人們也才可以告訴他媽媽、爸爸、奶瓶、電燈等在他周圍的人和物。

事實上,人們在新生兒看著這些人和物、麵對他說相應的名稱時,從來就沒有懷疑過是不是太早。那麼,同樣作為一種視覺刺激的認字,為什麼就非說太早了呢?

有人認為太早,那是因為他們沒有把文字看成一種正常的視覺刺激,而狹義地理解為成人心目中的一種教育內容。因此,家長們需要明確地認識到,給孩子看文字並不在於教他認字,而是要給他提供必要的早期文字刺激。其目的也不在於讓孩子認識多少字,而在於提高孩子對文字的敏感性和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

作為一種教學,人們自然會關心教學的結果。但那位美國兒童心理專家的觀點是不把文字刺激看成是一種教學,而作為一種應該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根本不需要關心其結果。

常常聽一些家長們說,孩子忘性大,前腳教會的,後腳又忘記了。其實,忘記是正常的現象,忘記並不可怕,我們成年人也一樣經常忘記。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忘記而不看和不記東西。相反,因為我們知道可能忘記,所以才需要不斷地複習。成人需要不斷地重複,對於孩子更是如此。早期教育應該像春風拂過大地那樣自然,而不要迷信考試。

孩子總是有那麼多話,這是他打開的童心之門,你別對孩子的傾訴充耳不聞

凡是照顧過2~3歲孩子的媽媽,都會有同樣的經驗,就是被孩子的問題問得不勝其煩,都巴不得把孩子的小嘴巴封起來,好讓媽媽繼續她忙不完的家務。

這些每事必問的孩子,不論媽媽是否忙個半死,都仍然要跟在媽媽的身邊問個不停:

“為什麼要吃飯?”“吃飯對寶寶身體有益處。”“有什麼益處?”“可以使寶寶快點長大!”“為什麼要快點長大?”“不可再問了,真煩死人,快些吃吧!”

媽媽被孩子問得不耐煩時,都會用類似的話打斷孩子,禁止他再說下去的。其實媽媽這樣做,不但會令孩子感到“媽媽不喜歡我”,更會扼殺孩子的語言發展及想像力。

一般來說,你跟孩子說話愈多,孩子的語言能力便會愈強。孩子有了這種語言能力,便能運用來做想像力遊戲,使精神生活更加豐富。

有些孩子一開始說話便可以發音正確、咬字清楚,這除了與生理組織有關之外,跟父母與孩子談話的多寡亦有很大的關係。

“媽媽!媽媽!今天前座位的李偉明被老師罰留堂,因為他上課時,用鉛筆劃馬小寶的練習本。”

“媽媽!媽媽!課間休息時有一隻好大的蟑螂走入課堂,把黃少青嚇得哭起來,真好笑,她常常都很怕小昆蟲的。”

“媽媽!媽媽!今天上學校時,守門口的陳伯不見了,換了一個又高又大的叔叔呢!”

“媽媽!媽媽……”

對孩子而言,這一切一切都是很新鮮的,但媽媽可能給他煩得要死。許多時候作為媽媽的便會不耐煩地對孩子說:“寶寶,快些去做功課吧!不然的話,爸爸回來便會罵你了。”

媽媽雖然沒有惡言相對,但寶寶已感受到媽媽根本沒有將他的話聽到耳裏,隻是敷衍了事,目的是想將寶寶打發離開,免得阻礙她做家務。

寶寶更可能認為“媽媽不再愛自己”、“媽媽不想親近寶寶”而感到憂愁、不安,漸漸地再也不想找媽媽說話,親子溝通的渠道便開始中斷,媽媽便再也無法知道寶寶的感受了。

寶寶愛和你說話,說明他的思維很活躍,而且語言能力也比較強。所以,如果媽媽們希望寶寶越來越聰明,就應當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話,並且鼓勵他多說話。通過孩子的話,你也可以知道孩子最近的情況如何,並且很輕鬆地和孩子溝通,這是了解孩子、關心孩子的最佳途徑。

孩子愛和你說話時,你可能會有點煩;但是當有一天孩子不再對你嘰嘰喳喳地報告情況時,你會發現,原來不知不覺之中你和孩子之間已經出現鴻溝了。

孩子插嘴並非一無是處,做媽媽的你要明辨是非不要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張虎是一個活潑可愛、聰明伶俐的小男孩,已上小學二年級了,學習成績很好,是一個很要強的人。張虎有個“毛病”,老喜歡接別人的話。有一天,家裏來了媽媽的幾位朋友,大家高興地坐在一塊談天說地,回憶過去,暢敘友情,張虎也閑不著,坐在媽媽的身邊,時不時插話、接嘴。阿姨們因不願太冷落張虎,有時也與他說上一二句,然後又與別人暢談起來。虎子忍不住了,纏著一位阿姨連提幾個問題,阿姨正不知如何回答時,張虎媽對虎子厲聲大吼了一聲:“小孩子插什麼嘴,滾一邊去!”張虎難過地走了,一連幾天都高興不起來。愛插嘴對於許多天性活潑、好奇心強的孩子來說,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然而在許多場合,孩子的插嘴卻讓大人感到是一種幹擾,甚至覺得大煞風景,沒了談興。有些人甚至還認為小孩插嘴是一種沒禮貌的表現。

其實,孩子插嘴並非一無是處。應該說,大人談話時孩子能夠插上嘴,說明孩子的理解力已相當不錯,最難能可貴的是孩子插嘴提問顯露了孩子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做父母的千萬不要稀裏糊塗地扼殺了孩子的那份可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孩子插嘴畢竟幹擾了大人的談話,特別是有些大人的談話重要而又不希望孩子知道具體內容時更為不便,而且如果讓孩子養成了亂插嘴的習慣,那麼孩子很容易養成對人不尊重、不禮貌的不良品行,直至討人厭。因此,對愛插嘴的孩子就要適當加以引導和控製。

如果大人的談話很重要,那麼最好不要讓孩子旁聽,大人可以明白地告訴孩子,大人要談自己的事,不希望孩子參加。另外,還可以安排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讓他去做,讓孩子感到大人並沒有忽視他的存在。

如果大人的談話並不特別重要,讓孩子旁聽也無所謂。孩子在旁聽過程中,如果適當地插些嘴並對大人的談話不造成幹擾,也沒什麼不可。但如果孩子頻繁地插嘴,幹擾了大人的談話,父母要提醒孩子不要隨意插嘴、妨礙大人的談話。一般說來,對孩子提出要求並說清道理,孩子還是能夠按要求去做的。實在不行了,就可以暗示孩子去做其他事,等事後再教育孩子,不要當著眾人的麵責罵孩子。

培養孩子的自我控製能力,對孩子的插嘴行為的改善會有很大的幫助。孩子如果能控製自己的言行了,那麼在旁聽大人談話時隻要覺得不妥、或大人有暗示時就能控製不插嘴。當然,這對孩子來說並非易事,但如果能夠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我控製能力,我想,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利的。

愛插嘴的確不能算是個壞習慣,隻是父母要告訴孩子,在別人談話時,還要學會傾聽。

不要太讓孩子束縛於條條框框,不要用一個劃定的標準要求孩子頑皮的孩子也許更具創造力小傑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他的頑皮讓媽媽和老師都深感頭疼。他的媽媽總是向別人抱怨:“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都那麼乖,我的孩子卻這麼搗亂!這麼小就老是惹禍,將來長大了會變成什麼樣啊!”的確,有許多媽媽都深為孩子的頑皮而頭疼,孩子常常會因為頑皮影響成績,或是成為學校裏老師訓斥的對象,但是頑皮真的非常不好嗎?

大家都知道發明家愛迪生的媽媽吧!愛迪生在少年時頗惹人厭:功課不好,不聽老師的話,無法與同學相處等……是眾所周知的典型劣等生。惟有他的媽媽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被認為是劣等生,主要在於他的思想體係與一般人相差太大,而非他的能力不如別人。

世上有成就的人,在少年時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怪癖,至少他的思考形態與大人不相同。譬如說,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當別人意見與自己類似時,絕不積極發言;但等意見相左時,他就開始大唱反調。

這些創造工作者所具備的最低條件是獨特的頭腦,目前教育卻在壓抑這些人。

德國心理學家海瑟曾追蹤調查100名2~5歲具強烈反抗意識及毫無反抗意識的孩童行為。追查至青年期,發現反抗力強的孩子,有85%生長成意誌堅強、深具判斷力的年輕人;沒有反抗意識的孩子發展成意誌力強的隻有24%,大多數為無判斷力而依賴他人生存的青年。

所調查的孩子在2~5歲時正是自我啟蒙期,他們開始動腦筋想東西及觀察事物,若在此時壓抑孩子的反抗,或消除其抗因,反而阻滯了孩子自由思想的能力。

法國家庭有一項傳統,父母親經常有意指導,使孩子的想法與自己不同,這確實是充分了解兒童發展心理的做法。

至於希望擁有一個“好孩子”,大多是媽媽自我的希求。

因而,孩子比較頑皮,一方麵這是孩子的天性,另一方麵,說明孩子的確是具有與眾不同的特質,他們往往敢於打破常規,做出驚人之舉。

也許有人認為,“壞孩子”更具潛力,是標新立異的反調,而事實上這並不是歪理,隻要將各種事實整理分析,必然會導出這樣的結論:反抗的孩子、調皮的孩子、以及亂來的孩子,都隱藏著能夠發揮創造力的可能性。

所謂創造力,是把別人不曾思考過的事自己思考完成的能力。具有這種能力的孩子,會變成忤逆父母的“壞孩子”自是必然的現象。但卻不能因此而放棄做媽媽的責任,要知道這並不是放任。媽媽不必過分為孩子的頑皮而頭疼,隻要不是頑劣,讓他們自由地成長吧!不要以為隻有“聽話”的乖孩子才會成才。

孩子的“瞎說”表現了豐富的想像力要用童心去理解孩子

一個孩子在畫畫。畫的是大海和輪船。在一片藍色的海水中,他塗了一團團紅色。媽媽說:“你這小孩真是笨,海水怎會是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