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錘煉孩子的意誌力
麵對困難,就畏懼退縮;遭到挫折,就一蹶不振;遇到打擊,則心灰意冷;麵對任務,就避重就輕;遇到競爭,喪失自信。這就是一個缺乏意誌、沒有信心的人的典型特兆。
作為爸爸,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缺乏意誌與自信的人。每一個爸爸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自主、自立、自信、敢於承擔責任、具有頑強毅力的人。意誌和自信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是一個人衝破險阻的勇氣。沒有了意誌和自信,就好象一個人喪失了靈魂。
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意誌堅強、信心十足的人,作為爸爸,你必須善於用愛心和管教,錘煉孩子的性格;要營造一種愉快而嚴謹的家庭氛圍,鐫刻孩子的靈魂,讓孩子心胸開闊,樂於進取;還要幫助孩子正視困難,超越挫折,培養孩子的毅力;讓孩子敢於吃苦受難,能夠曆經艱辛的磨煉,增強孩子的承受力;要教會孩子麵對失敗與挫折、敢於接受失敗與挫折的挑戰,增強孩子的進取心。
作為爸爸,隻要你精雕細刻,耐心砥礪,你的孩子一定能夠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子女的言行得失與父母直接相關。明智的爸爸應該是用愛心與管教將孩子錘煉成人有一位爸爸給寫了這樣的一封信,全文如下:老師:
你好!
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是我一生所渴望的。我有一個10歲大的兒子。兒子與我總是處不來。我發現自己經常對小孩大吼大叫,經常坐壓在兒子身上,免得他踢踢打打。
上學期,他的老師給他的評語是,他需要學習與其他的人如何相處。他在校園中肇事,並且在校車上惹事生非。每回下了校車,在返家的路上他總會與人打架擲石頭,所以我總是得親自接他回家。
他很聰明,然而字寫得極差,壓根兒不想坐下來寫。他脾氣暴躁,性子又急(現在一家人的脾氣也都變得與他一樣了),他喜歡看電視,泡水和在泥巴裏打滾。
我們對他的飲食習慣極不滿意,卻無能為力。他隻喝牛奶、吃果凍、餅幹和麵包。他也嗜吃巧克力和口香糖。他的祖母離我們不遠,總是不斷地給他這些東西,還給他吃嬰兒食品,對這一點,我們也是無能為力。
他的老師、鄰居小孩和他的同學們,對他詛咒和辱罵他人的行為都極其不滿。我認為他隻會惹事,這是很不幸的,畢竟他幾乎沒讓我有一天好過。他才學會走路,就打破玻璃了。到10歲時,有一天他提早放學回家,發現房門鎖著,他便撿起一塊石頭打破窗戶爬進屋子。前幾天他被家裏的鏡子割破了手。他多半跟著祖母,而祖母總是投其所好,我們覺得祖母帶壞了他,然而我也好不到哪裏去,我總是亂發脾氣,吼叫不已。
總之,我現在的情況糟得不能再糟了,他愈長愈高大,然而智能卻依然如故。我應當怎麼辦呢?我愛人說拒絕帶他外出,除非他變得比較成熟,舉止像個有教養的人,她甚至威脅著要把他送到孤兒院去,我並不讚成。他需要一個了解他的人,請務必幫助我們。這是一封非常可悲的求救信,因為信上說,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乃是他一生所渴望的,然而從他信中看來,要讓他明白他最迫切的需要為何,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實上,他渴望與家人和平共處、一家和樂融融的願望,可能正是導致孩子如此行為的原因。這位爸爸犯了管教上最常見的兩大錯誤
第一,忽視意誌力的陶塑。
孩子的父母對陶塑孩子的意誌力這件事顯得漠不關心,雖然孩子的所作所為,已經引起他們的注意和關心。
孩子向學校的老師挑戰,然而他的老師困惑不已,隻會打電話通知他那不知所措的爸爸“他需要學習與其他人相處。”他在校車上是個無可救藥的毛小子,回家路上與別人打架、打破窗子、被鏡子割破、滿嘴惡毒的言語、吃些毫無益處的食物、拒寫作業或負任何責任。毫無疑問,他在心中呐喊著:“你們瞧!我在胡搞,你們難道一點也不在意、不關心嗎?難道沒有人能夠幫幫我嗎?我恨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恨我!”
但是爸爸對孩子的叛逆行徑,隻能以挫折和絕望求回應,隻會“對著孩子吼叫”和在小孩不守規矩的時候“壓住小孩”。這種火山爆發式的情緒發泄,用在管教孩子上真是再惡劣不過的了。
顯然,這位爸爸已經放棄對家庭的領導權了。注意看看有多少次他提到“無能為力”;對孩子的吃飯習慣“無能為力”;對祖母無限製地供應他糖果和口香糖也“無能為力”;對孩子的一切惡行,則“束手無策”。我們身為旁觀者會問:“怎麼可能呢?”“怎麼不轉個彎呢?幹嘛往岩石直撞上去呢?”或“怎麼擱淺在沙灘上啦?”
理由很簡單,船上沒有船長啦!因為少了一個人導航,缺少一個做決策和權威的人,因此,船隻能在海上毫無目的地漂流著,誰能夠引他到安全的水域裏去呢?
第二,對誌氣的摧殘。
這位孩子的爸爸對孩子令人頭痛的意誌力非但不加以管束,相反地,倒是傾全力要使孩子的誌氣蕩然無存。他們對孩子的行為束手無策,甚至還把自己的挫折感轉變成人身的攻擊,和滿心恨意的拒絕。你似乎可能聽到那位爸爸怒氣衝衝地吼著:“為什麼你老是長不大,不能像個文明人,總是像個毛小子?我告訴你,老子對你絕望了!我可不想帶你出門,承認你是我的兒子!事實上,我也不能要你當我的兒子,如果你一直像個無法無天的惡棍,我就把你趕出去丟到孤兒院去!到那時,看你有什麼辦法!”每一句的控訴,都隻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往下墜。
這些人身攻擊是否會使他變成一個柔順的可人兒呢?當然不會!這些咒罵隻會使他變得更卑鄙、更惡毒、更相信自己是一無是處的家夥而已。你瞧!孩子的誌氣是完全破產了。然而他的意誌力可是如颶風般不停地怒吼著。可悲的是,這類孩子長大之後,多半會把這種自恨的心理發泄在其他人身上,造成不幸。
熟知了上麵講述的這個孩子這些行為產生的原因後,我們就知道,該如何矯正他的行為了。對孩子應該采取的最好辦法是“愛”和“管教”聯手。
如果可能,會很樂意邀請這個孩子到我家住一段日子,及時拉他一把,相信這是個很具挑戰性的工作。我如何著手來改變這位叛逆性極強的少年呢?他一踏進我家,我就會向他說:“孩子,有些話我要先跟你說明,你現在是這個家庭裏的一分子了。首先,你會知道在這裏的每個人都愛你,我們歡迎你,盼望你在這裏也會十分愉快。我關心你的感受、你的問題和你的想法。我邀請你同住,因為我們喜歡你,我們會愛你、尊敬你,待你如同我們自己的小孩一樣。如果你想要與我們談,就盡管來找我們。我絕不會對你所說的任何話生氣,或使你覺得難堪,我們也不會故意傷害你,或欺負你。這些並不是空頭支票而已,我們會用實際的行動來表示我們對你的愛。
“可是你也必須明白,在家中有家規,你和家中的每一分子都必須遵守,你必須分擔家務並自己負責,而且學校功課力爭第一。你必須了解,身為你的監護人,我必須教會你如何善待自己和他人。也許你需要一兩個星期來適應新環境,但是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而且我也會幫助你。如果你不聽話,我會立刻處罰你,這也是幫助你改變一些你過去所養成的壞習慣的好方法。但是當我管教你的時候,我還是像現在一樣地愛你。”
孩子第一次明知故犯的時候,我會毫不遲疑地處分他,但是絕對不會對著他吼叫,或對他冷嘲熱諷,雖然他馬上知道我不是開玩笑,他可能會挨一頓重重的板子,或是提早上床一二個小時。第二天一早,我們會很冷靜地與他討論他所犯的錯,再度向他肯定我們對他的愛,給他一個新的機會。多半的不良少年,對這種由愛心和不妥協交替的管教方式都頗能接納,愛和管教聯手可以帶來令人無法抗拒的力量。
管教的目的在於陶塑小孩的意誌力,而不是使孩子喪失他的誌氣。
良藥苦口,嚴父慈心,你應該在笑聲中鐫刻孩子的靈魂
約翰娜是德國的一個著名記者。她不畏艱難,思維敏捷,性格開朗。這一切都緣於她有一位性格開朗的爸爸。
約翰娜回憶兒時的家教時說:“我接受爸爸的教育總是十分樂意的,不單因為他麵容慈祥,而且在於他言語的寬容和詼諧。現在想起來,爸爸無愧是個徹悟教子之道的雕塑家,他常在笑聲中就順利完成了對我靈魂的鐫刻。”
約翰娜孩提歲月有挑食的毛病,不中意的懶得吃,不合味的不張嘴。如此一來,自然瘦得皮包骨頭。一次隨爸爸去一個莊園,看門狗一見她就直撲了過來,嚇得她忙躲到了爸爸的身後。莊園主人雖然很快喝住了看門狗,小約翰娜卻嚇得再也不敢走進這所莊園的門。
“爸爸,那條狗為啥專咬我呀?”回家的路上,約翰娜問爸爸。
爸爸一笑道:“你知道狗最愛吃什麼嗎?”
“骨頭。”
“對了。”爸爸親昵地撫摸著她說,“身上多長點肉,就把骨頭包住了,那時,狗就不會咬你了。”
要多長肉就得啥都吃。約翰娜盯著胖胖的爸爸,似乎一下子全明白了。
有一次,約翰娜玩得忘乎所以,把外公喜歡的一隻高腳杯碰到地上摔碎了。外公氣呼呼向她衝來,爸爸卻把她擋在了身後,對外公笑著說:“這隻杯子在桌子上寂寞了,想跳個舞,結果不小心跌在了地上。”
這話把外公也逗樂了。約翰娜從此便記住了兩個字:小心。
夏夜,約翰娜看著縷縷上升的盤香煙霧想:蚊子為啥怕盤香煙熏呢,人為啥不怕?問爸爸,爸爸反問道:“你長沒長眼睫毛呀?”
“長了。”
“這可惡的蚊子沒長,所以怕煙熏,”爸爸說完趕忙用手捂住了嘴,不讓笑聲漏出來。
後來,約翰娜弄懂了爸爸不漏出笑聲的究竟,也同時懂得:是爸爸,啟開了自己想像和聯想的翅膀。
約翰娜的爸爸在笑聲中輕鬆地雕刻著女兒的靈魂,使她一直身心健康地成長。長大後,約翰娜成了一名不畏艱難、思維敏捷、性格開朗的名記者。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經過數年研究發現,注重培養孩子快樂的性格,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一位美國學者曾走訪了20多個國家,對1萬多名經濟條件不同的兒童進行了調查,反饋結果,始料未及。當問到孩子們最大的心願和要求時,絕大多數的孩子對吃、穿、玩、用的東西都不大在意,而普遍重視的竟是家庭氣氛和精神生活。如:
“父母不要吵架。”
“對待孩子要一視同仁。”
“大人說話不要失信。”
“爸爸媽媽要互相謙讓,不要彼此責怪。”
“父母要維護我們的自尊心。”
“我們的小朋友來做客時,要表示歡迎。”
“家庭裏要有適當的文娛活動,節假日要給我們玩的時間。”
“爸爸媽媽言行不對的時候,要接受孩子的批評。”
“對我們少發點脾氣,多一點笑。”
……
這可以說是孩子們的共同心聲。他們的精神生活、心靈需要比物質條件、經濟生活的要求更強,他們希望有個充滿親密和諧、寬容民主、活潑快樂的家庭。他們討厭那種氣氛沉悶、感情淡漠、專橫緊張、嘈雜煩躁的家庭環境。興趣和愉快是人的最主要的兩種積極情緒。家長們有意識地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形成一種愉快的氛圍,讓孩子在樂中學習,樂中益智,依其自然賦予的素質,發揮那金子般的靈氣,是家庭優教的一個重要環節。
快樂性格的培養中,家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家長要加深同孩子之間的感情,以密切彼此之間的關係。美國心理學家皮特森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孩子的習性、語言、動態及世界觀的形成同其家長極為相似。他認為,家長用微笑和閃爍的眼睛對待人生,能使孩子得到非常好的愉快教育。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心胸寬廣,精神愉快,即便工作繁忙,也要抽空與孩子玩玩,說些妙趣橫生的話語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感染與陶冶。
愉快的家庭教育並不是輕鬆或放縱的教育,它是一種變“苦事”為“樂事”,變“僵學”為“活學”的主觀心理體驗,進而達到“威於慈、信於親、嚴於樂、服於敬”的效果,使孩子心胸開闊,歡樂欣慰地更加樂於上進。
當孩子缺乏自信時,需要你說句“孩子,你不比別人笨”
有人問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有哪些事使他特別高興,他做如下回答:“有兩件事,我一想起來就特別高興。一件事是我在中學時,第一次得100百分,那件事使我知道我並不比別人笨。別人能辦的事,我經過努力也能辦到。世界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另一件事,就是我在比利時第一次完成剝除青蛙卵膜的手術。那件事使我相信,中國人也不比別人笨。外國人認為很難辦到的,我們照樣能辦到。”自信是成功的起點,是前進的力量。家長們應該從小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長處,讓他們相信自己:“我並不比別人笨”,“別人能辦到的,我也能辦到”,“外國人辦不到的,我們也照樣能辦到”。樹立這樣觀念的孩子,就會具有最大的獨立性,就一定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取得成績。
自信心,是人重要的個性品質。它建立在自我意識成熟的基礎上,是自主精神的重要內容。自信心強的人,相信自己的力量,不指望依靠別人的幫助,確信自己經過努力一定能夠有所作為。因此,自信心是一個人在事業上取得成就的必要條件。
一些研究指出,一個人要取得成就,除了發展較高的智力外,還要有良好的個性品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獨立和自信心。大多數在科學領域中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都具有強烈的自信心。有人問居裏夫人:“您認為成材的竅門在哪裏?”居裏夫人肯定地說:“恒心和自信力,尤其是自信心。”
孩子的自信心是如何形成的呢?
自信心是孩子在實際活動中,通過各種親身體驗以及適當的教育而形成的。幼兒來到這個世界上,對自己以及周圍的環境是不了解的,他們隻有通過各種活動,在不斷的實踐中積累了各種成功或失敗的體驗,才能對自己的能力有所認識,因此,應當鼓勵他們去試試看,做一做。
(1)不要說“你做還早呢”。孩子總喜歡躍躍欲試,做點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一個孩子腳還夠不著自行車的腳蹬子,就想去騎車;從來沒有下過水,就跳到水中去遊戲,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他們呢?
不要輕率地否認孩子想要試一試自己能力的舉動,說些“你做還早呢”的話,你把判斷強加給孩子,就會隨意損傷他們的自信心,這等於給孩子的成長潑冷水。我們為什麼不讓孩子按他們的方式去做些事情呢?
孩子不會騎車,你可以幫助他,讓他踩著腳蹬子推著車跑,初次體驗一下“騎車”的滋味,你可以給他買一輛小型自行車,讓他學著試一試,總有一天他會學會的。孩子想遊泳,不妨給他的手套上個救生圈,讓他在水中嬉戲,作出遊戲動作,他會興高采烈地喊:“媽媽,我會了!”他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就會增強一份自信。讓我們格外留心孩子“第一次”的嚐試吧,這在他一生的道路上將是一個良好的起步!
(2)鼓勵他們去冒險。兒童文學家嚴文井說:“人應該有探索,有追求。這些,都要從幼小培養獨立性和主動性時做起。”孩子本來是無所畏懼的,他們喜歡冒險,做危險的遊戲,積極探索的精神和自信心就是從這裏產生的。家長不要總是大驚小怪地說:“那可不行啊!太危險!”“太嚇人了,可不能幹啊!”這樣,孩子新奇的體驗就會被淹沒了。我們可以讓他們去試試。
美國幼兒教育很注意讓孩子們在各種活動中,尤其在冒險活動中去體驗各種感情。美國一個幼兒園小班在玩積木,老師鼓勵這些兩歲的幼兒,冒著倒塌的危險努力把積木一塊一塊地加高。教師們認為,兒童的自信來源於冒險的激動和失望的體驗。
(3)去克服困難。孩子都是在不斷地克服困難中堅定信心的,霆霆在遊樂場,見到許多大孩子在興高采烈地玩“碰碰車”,他很眼饞。媽媽勸他去玩,他卻膽怯地說“我不會”。在媽媽的鼓勵下,他心情緊張地坐到車上,車子飛快地跑起來,到處亂撞,霆霆臉漲得通紅,用手緊緊地把住方向盤。遊戲結束後,霆霆滿臉放著光彩,激動地對媽媽說:“我會了,我還要玩!”霆霆克服了心中的畏懼情緒,變得有信心了。
一位朋友說,他在美國看馬戲,隻見一頭身掛很多玩具的牛,在舞台上來回走動。主持人宣布,願意上台摘玩具的孩子,隻要把玩具拿到手便歸自己,另外再發獎品。話音剛落,觀眾席上走出幾十個孩子,而在座的家長卻沒有一個加以阻止。很多孩子在拿取牛身上的玩具時表現得很勇敢很機靈,博得全場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孩子們在克服重重困難中增強了勇氣和信心。這種積極進取、不畏艱險的精神,是由既放心又放手的勇敢的家長培養出來的。
另外,作為爸爸還應注意以下兩方麵:
(1)對孩子說“你能……”。父母對孩子的信任和評價,對孩子樹立自信心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因為孩子的經驗是很有限的,他的自信心最初是建立在別人對他的反應上。如果孩子認為自己討人喜歡並具有一定的能力,那他就會勇往直前,對自己充滿信心,因此我們要用微笑、讚許的話來鼓勵孩子。孩子做風箏,卻總也做不好,你對他說:“你能做好,再做一遍怎麼樣?”卻不要責怪他:“你為什麼總幹不好?”因為你認為他幹不成,他也許就真的什麼也幹不成了。隻有在你的鼓勵下,風箏才會伴隨著孩子的歡笑飛上天空。
(2)重視孩子的每個成績。不論教孩子做什麼事都要創造條件讓他取得成功,體驗到成功的愉快,他就會傾注全部熱情和聰明才智,去爭取新成功。範博三歲就愛畫畫,他的父母把他的畫掛在牆上,稱讚他:“畫得真好!”並且把他送進美術班學習。後來他的畫被登在報上,並送到國外去展覽,小範博如今成了一位小有名氣的小畫家。
同時,我們在給孩子選定目標時,一定要注意適合他們的能力,過分複雜的事情,一次一次地失敗,會使孩子產生膽怯的心理,失去對自己能力的信任。心理學把它稱為“學會的無助”,即在困難麵前無能為力,害怕困難,缺乏競爭心,不想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嚐試。
給孩子以最大的信任,最必要的指導,最低程度的幫助,這就是培養孩子自信心的最佳方法。
生活並非總是一帆風順。因此,你應該有意地為孩子尋找難題鍛煉孩子的毅力
法國著名科學家巴德斯說:“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堅持精神。”居裏夫人說:“人要有毅力,否則將一事無成。”
從大量的事實中可以發現,那些學習優異的孩子,除了智力因素以外,還與他們堅韌不拔的學習毅力分不開。堅強的意誌是性格力量的源泉,是我們從事學習和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
毅力還可以促使並不聰明的人進入先進的行列。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說:“根據我的體會,所謂天才,就是靠堅持不懈的努力。有些人也許覺得我在數學方麵有什麼天才,其實從我身上是找不到這種天才的痕跡的。我讀小學時因為成績不好,就沒有拿到畢業證書,隻拿到一張修業證書。在初中一年級,有時我的數學也是經過補考及格的。但是說來奇怪,從初中二年級以後就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這使我認識到既然我的資質差些,就應該多用點時間來學習,別人隻學1小時,我就學2小時。這樣我的數學成績就不斷得到提高。一直到現在我也是貫徹這個原則。別人看一篇東西要3個小時,我就花3.5小時。經過長期的勞動積累,就多少可以看出成績來,並且在基本技巧熟練之後,往往能夠1個鍾頭就看完一篇人家看十天半月也解不透的文章。所以前一段時間的加倍努力,在後一段時間內卻收到預想不到的效果。是的,聰明在於學習,天才在於積累。
我們要從小培養孩子學習做事堅持到底的頑強精神。小學生的意誌能力還很差,他們的行動多半受家庭、學校環境的影響,帶有很強的不穩定性。他們年齡的增長,他們逐漸能在別人的鼓勵下,排除幹擾,依靠內心的自覺性堅持學習。小明在做作業時,低著頭,咬著嘴唇,一動也不動地思考著。爸爸鼓勵他說:“小明遇到難題了,自己動腦筋想一想。”小明終於做完了作業,他高興地對爸爸說:“這道題好像挺難,其實隻要用心想就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在小明身上,體現了可貴的堅持精神。有頑強意誌力的孩子,往往能在學習中取得驚人的成績。有個二年級的兒童,除了完成學校規定的作業外,不到3年,堅持自學完小學數學及全部初中數學,遇到困難從不退縮。他做了大量的練習題,僅應用題就有1000多道以上,整整寫了10個大筆記本。他做題時,熱鬧的電視不能使他分心,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從不放棄。有時急得哭了,還一麵抹眼淚一麵計算,家長勸他停下來,他也不肯。當他8歲時,數學就達到初中水準。意誌堅強的孩子,做事從不畏困難,持之以恒,還具有較強的自製能力。他們善於控製厭倦、懶惰等消極情緒,也善於抵製欲望的誘惑。低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自製能力,他們希望能按老師的要求去做,但又具有愛衝動的特點,不善於克服外部因素的影響,當他們做作業的時候,聽到小朋友叫他去玩,馬上放下作業就跑。高年級的學生自我控製力得到發展,一個玩得正起勁兒的小學生,突然會叫“哎呀!我的作業還沒做呢!”立即放棄遊戲,安安靜靜地做作業。
家長應該有意識地幫助他們抵製主客觀誘因的幹擾,讓他麵臨千紛萬擾,不為所動,成為善於自我約束、自我控製的人,而不是受人控製、引導的人。讓他們能夠在沒有人的情況下,也能自覺地去學習。一個17歲的學生說:“什麼時候開始成為一個有自製力的人,我才會認為我有價值。”
培養自主、自立、自信和認真負責、具有頑強毅力的孩子,應是我們做父母的第一目標。
即使生活遇到不幸,也應該鼓勵孩子笑麵相迎。因為吃苦受難是孩子的必修課
日本的幼兒園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每逢冬天,幼兒都要赤身裸體於風雪之中滾爬跌打一定的時間。天寒地凍,不少幼兒嘴唇凍得發紫,渾身發抖,但在一旁的家長們個個硬著心腸,沒有一個上前摟住自己的孩子。他們知道,隻有這樣才能換來孩子真正的健康。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日本家長們就給自己的孩子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自衛能力和自強精神。全家人出外旅行,不論多麼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一個小背包。要問為什麼?家長說:“這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在發達國家的家庭裏,家長普遍都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因為發達的市場經濟社會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必須具備這種能力和精神。
在美國,家長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美國南部一些州立中學為培養學生獨立生存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特別規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周方能予以畢業。條件似乎苛刻,但是卻使學生們獲益匪淺。家長對這項活動全力支持,更沒有一位“拖後腿”、“走後門”、“搞小動作”的。
在瑞士,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對十六七歲的姑娘,從初中一畢業就送到一家有教養的人家去當一年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這樣做,一方麵鍛煉了勞動能力,另一方麵還有利於學習語言。因為瑞士有講德語的地區,也有講法語的地區,所以這個語言地區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個語言地區當傭人。
在德國,家長從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裏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生活的幸福。但究竟怎樣才能使孩子將來能生活的幸福呢?我國的許多家長對此並不真正明白。
現在的孩子們“運氣好”,家庭的物質生活條件較過去好得多。因此,許多家長舍不得讓孩子吃一點點苦,經受一點點磨難。在生活和學習上,孩子遇到一點點困難,家長就心疼得不得了,並趕快替他排除。有的甚至上學送,放學接,中間還送牛奶。做完作業不願意收拾書包,家長趕忙替他們整理。替孩子洗臉、穿衣服,更認為是家長“理所當然”的事。刮風怕吹著,下雨怕淋著,冬天怕凍著,夏天怕熱著,就像溫室裏養花一樣,從不讓孩子經風雨,見世麵,受鍛煉。
特別是城裏的孩子,養得更嬌。某市一所小學組織幾十個學生到山區去“留土”,準備在那裏生活一個星期。孩子們對此舉是特別的高興,可家長們卻個個舍不得讓孩子去,怕孩子受不了那份罪,擔心孩子出什麼危險。學校雖然對家長們做了種種保證,可家長們仍覺措施“欠缺”,又提出了一個條件:“下鄉可以,但要派警車護送。不然,我們就不讓去。”
畸形的“當代奇觀”出現了。出發那天,學生乘坐的豪華大轎車前麵,果真出現了一輛開道的警車。家長們更是全家人出動送行,那場麵,就像是生離死別似的,非常的“悲壯”。
此情此景,在國人中絕非個別,難怪許多人感慨萬千:“現在的孩子養得太嬌了,將來可怎麼辦喲!”
人們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孩子們將來麵臨的是市場經濟社會,是一個處處充滿競爭的社會。“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將是未來的普遍現象,競爭會使每個人都要麵臨“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
做父母的都深深地愛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們將來的生活幸福美滿。果真這樣的話,建議家長們認真思考一位外國哲人的話:“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先吃得起苦。”
中國有句古話:“庭院裏馴不出千裏馬。”為了孩子成為千裏馬,家長千萬別把“小馬駒”“圈”在“庭院”保守地“飼養”,而要讓他們衝出“庭院”,到艱苦的環境去修好另外一門“必修課”吃苦受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