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的誕生
自從萊特兄弟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基蒂霍克首次駕駛有動力的飛機升空飛行成功、開創了人類征服天空的新紀元之後,很快就出現了以飛機為主要武器裝備的最活躍的軍事行動——軍事航空。軍用飛機的應運而生,使戰爭於本世紀初真正進入了立體化時代。軍用機的介入,極大地豐富了戰爭手段,強化了戰爭的打擊力度與深度。與此同時,戰爭又刺激並促進了軍用機的進步和發展。
軍用飛機(Military airplane),是指專門設計用於軍事目的的飛機(見《中國大百科全書·航空航天卷》)。按用途劃分,它又包括戰鬥機、攻擊機、轟炸機、運輸機、偵察機、反潛巡邏機、教練機……等許多不同種類。
1794年,軍用載人氣球先於飛機投入戰爭之神的懷抱,當年,法國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軍事氣球部隊——“氣球分隊”,此後約五十年間,氣球主要用於對敵偵察。1849年,奧地利炮兵中尉弗蘭茨·烏查特斯最先想到用氣球炸彈襲擊敵軍的威尼斯城,成為曆史上最早的轟炸作戰。飛艇是繼氣球之後人類發明的又一種飛行工具,它與氣球之間的區別是可以用動力驅動作可控製的飛行。很快,它也被用於軍事行動,對作戰行動產生過一定的影響。飛機發明後,僅僅過了七年,就被小心翼翼地用於作戰,那是意大利軍隊航空營營長皮亞紮上尉駕駛飛機對黎波裏和阿齊齊亞之間的土耳其軍隊陣地進行了一個小時的空中偵察。這次行動因係飛機首次參戰,而被載入航空史,它發生在1911年10月23日。同年11月1日,意軍飛行員朱利奧·喬蒂中尉從空中向地麵土耳其軍隊目標扔下4枚各重2千克的炸彈,開創了飛機轟炸之先河。意土戰爭中的幾次規模極小,僅屬像征性的航空作戰行為雖然隻是軍事航空的萌芽,卻引起了各國的注目和仿效。1912年初,法軍飛行員外出執行偵察通信任務時,要求攜帶機槍,以利自衛,但從未發生過空戰。據統計,至1910年為止,德國、奧匈帝國、英國、法國和俄國等五大軍事強國僅擁有軍用飛機50架。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飛機才真正被人們廣泛地用於戰鬥。但一開始,軍用機幾乎清一色都是偵察機,人們對飛機用於空戰和空襲尚認識不足。可是不久,人們便領略了空中作戰的神奇效果和強大威力。1914年9月8日,俄國飛行員涅斯契洛夫在駕駛一架“莫拉納”飛機偵察敵情時,用自己飛機的起落架(機輪)撞下了奧地利的一架雙座偵察機。10月5日,法國飛行員約瑟夫·弗朗茲和偵察員同乘一架雙座偵察機用槍擊落一架德國偵察機,從而揭開了人類戰爭史上空戰之序幕。此後,各種不同用途的軍用機先後出現,形形色色的航空作戰模式不斷湧現,軍用機已成為人類戰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武器裝備……
自1911年在意土戰爭中意大利軍事當局糾集20架飛機和32名飛行員,破天荒地組建起第一支飛行部隊,使飛機首次參戰以來八十年間,各國航空兵部隊(包括空軍、海軍航空兵、陸軍航空兵)在曆次戰爭或戰役中,為爭奪製空權,為實施戰術或戰略空襲、為執行防空作戰任務、為協同和支援陸海軍戰鬥、為實施空降與空運,或為達到其他作戰目的而先後問世並成功投入使用的最負盛名的196種軍用機機型。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個時期、各種用途軍用機的設計特色和發展水平。
人類對飛行的渴望由來已久,且代代相傳,直到本世紀初,這種熱情不減的企盼才得以真正實現。我們甚至很難想像,也很難描述一代又一代的人們是以何等高漲的激情及忘我精神,鍥而不舍地完善著飛機的構形和性能。時至今日,飛機,特別是軍用飛機,已發展到了相當先進的程度,成為極其複雜而又令人生畏的戰爭工具。同時,人們甚至無法預測下一世紀出現的軍用機,將會以怎樣一種嶄新的形態出現在我們祈求寧靜的天空,更無法去估量它們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將會帶來何等巨大的作用及影響。
軍用機的發展曆史與人類文明史相比,是如此之短促,然而其發展速度卻是如此之迅猛,遠非大多數其他武器裝備所能比擬。軍用飛機,已從最初的用料粗糙和外形簡陋的“原始形態”,發展成為今天這樣具有極其完美的氣動外形和強大打擊力度的戰爭利器。其間,曾經曆了動力上從活塞(內燃)發動機向渦輪噴氣發動機的演變;機載武器從一、二杆步槍向高速航炮及導彈等精密型武器的演變;飛機機體從多層機翼、木骨蒙布且外表粗糙的低速布局向高度流線形低阻外形、先進材料與先進結構概念構造的全新布局演變;飛行及戰鬥性能從低空低速範圍單純而初級層次的打擊力度向高空高速遠程範圍多功效高機動全方位高水平進擊能力演變的全過程。軍用機,早已成為各國陸海空三軍航空兵戰鬥力的主要物質基礎。同時,軍用機的戰鬥技術性能和總體發展水平,又直接左右著軍事航空作戰乃至整個戰役或戰爭的戰術戰略思想的確立和組織編製上的變革。研製和配備先進軍用機,業已成為各國武裝力量捍衛主權、“稱雄一方”以及向現代化邁進的關鍵舉措。
近一個世紀以來,軍用機幾乎為絕大多數國家所擁有,並經受了無數次大小戰鬥的考驗。其間,先後出現的型號種數及各自的產量都是相當可觀的。
以美國為例,在1909年,該國僅生產過1架軍用機。1914年全年,也隻不過生產了15架而已。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年,也即美國參戰僅一年後的1918年,年產量已猛增至13991架。次年,因戰事的結束,產量很快回落至682架。此後十餘年間,年產量徘徊在300~700架之間。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也即三十年代的最後一、二年,年產量又從1000架開始逐年遞增,至美國參戰前的1940年,已達6028架。1941年開戰那一年,年產量很快增至19445架。此後,戰爭逐漸趨向白熱化,從1942年至1945年的4年間,年產量分別高達47675架、85433架、95272架和46865架,創該國軍用機年產量的曆史紀錄。出於容易理解的原因,終戰後的1946年,年產量又很自然地驟降至1417架,而且此後三十年間,年產量一直在1200至8900架之間浮動。僅在朝鮮戰爭期間(1951~1954年)和越南戰爭期間(1966~1970年),年產量有所改觀,呈暫時上升的趨勢。
那麼,在如此巨大的需求量裏麵,各種用途的軍用機又呈現怎樣一種“分配比例”的呢?仍以美國為例,看一看它在越南戰爭時期的1969年中的一些統計數據吧。當年,美國共生產軍用機3644架。其中戰鬥機(含海軍的艦載戰鬥機及海軍陸戰隊航空兵的戰鬥機)為792架,占年產量的21.7%;轟炸機31架,占0.85%;運輸機44架,占1.2%;教練機為295架,占8.1%;各種直升機2165架,占59.4%;其他用途飛機317架,占8.7%。如果考慮到當時因正在大力推行直升機作戰而重點生產直升機的特殊因素,那麼戰鬥機(含攻擊機)產量所占比例和其他年代一樣,仍雄居榜首。在大多數國家裏,戰鬥機(含攻擊機)的需求量長年以來一般占在籍軍用機數量的30~40%。